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申论作文

防灾减灾申论作文近年来,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首先,完善建立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起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捕捉灾害的迹象,还能准确预判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所在。
比如,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防止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加强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其次,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大对居民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同时,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此外,加强居民的心理疏导,提高抗灾心理的能力,减少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社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社区内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居民。
同时,加强对社区设施和居民住房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整改。
而且,提供灾后救助和重建的保障,及时帮助受灾居民重新过上正常生活。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于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灾害挑战。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国际援助和救灾力度,提供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性灾害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强各方力量的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关于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精选37篇)

关于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精选37篇)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篇1一个周六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坐在去姐姐家的班车上,耳里塞着耳麦,隔绝了车上的喧哗,自己的世界就只剩下音乐,好不快活!我尽情的享受着音乐带给我的快乐,无暇顾及别人的议论,也没有发现天空早已布满乌云,很快便在优美的音乐中靠着车窗一头沉睡过去。
我睡得很沉,若不是感觉到脸部和耳边有颤抖和微微的噼啪声,恐怕连过站了都还不知道吧。
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努力看外面却是一片灰蒙蒙。
我以为是车窗不够干净,于是使劲地擦了擦玻璃,发现是徒然。
这时只听同座在对我说:别擦了,外面下大雨呢!“什么?下大雨?”听了这话我仿佛被雷击中了一般。
出门时原本妈妈交代我带伞,我看天气很好便没理会。
谁知这鬼天气像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比翻书还快,真是郁闷!就在我不停的埋怨天气,大乱阵脚时,司机提醒我到站了。
天啊,真是天亡我也,但我只能硬着头皮下车。
刚下车就被一阵狂风夹着黄豆大的雨点打得我晕头转向,雨水迷住了我的双眼,脸也生疼。
顷刻间我就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一样在雨中艰难的前进着。
路上的积水已经漫到了脚踝处。
一声又一声的炸雷,一道又一道的闪电吓得我我蹲在了草丛边,不停地发抖,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助。
就在这时我看见前面不远处有家小店,我好像看到了希望便加快脚步奔跑过去,好心的店主见我小,又成了落汤鸡便收留了我。
我只站了一会湿衣服上的水马上淋湿了别人的地面。
虽然店主好心找来了干衣服让我换上了但我仍然在那直打哆嗦,不知自己是真的冷还是害怕。
雨越下越大,雷声,闪电仍在继续,看着姐姐的家就在不远处,我心急如焚,不断的想着:让姐姐来接我吧。
于是,我拿起电话就准备打,“不行!”一声呵责让我顿时将手停在了半空中,老板娘眉头紧皱,表情严肃的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打雷时是不可以打电话的,要不然,你恐怕就和那棵树一样了。
”说着,伸手指向窗外。
我顺着她的手望去,窗外的马路上已积满了水,而那水面上正飘着一半截树。
防灾减灾征文写作7篇

防灾减灾征文写作7篇防灾减灾征文写作精选7篇通过防灾减灾的学习,大家可以凭借冷静的头脑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减少灾情造成的损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防灾减灾征文写作精选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防灾减灾征文写作【篇1】一个星期天,对门突然起火,楼梯间里黑烟滚滚,很是吓人。
我一边大声呼喊“救火”,一边猛地推开了邻居家门(幸亏防盗门未锁),见黑烟从房间冒出,孩子在客厅吓得发抖。
我立即将起火房间的门拉上关紧,防止气流,隔离火源。
迅速将孩子抱到我家,拨打了火警电话,同爱人、楼下邻居一起,拎水猛浇起火房间的门,淋湿,延缓门被火烧穿,等待消防员来灭火。
消防员迅速赶到,经他们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
由于我及时将关紧房门,隔离大火,隔断气流,再加上我们不断用水浇门,大火没有蔓延开来,邻居家有损失,但不是很大,孩子只是受了惊吓。
后来才知,孩子一人在家玩乒乓球,球抛到了房间沙发下面,孩子用点燃的打火机去照寻,不慎点着了沙发巾,引发了火灾。
这起火灾事故,发人深思,我感触尤其深,对我教育尤其大,我深深地懂得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知道了面对灾害,应对妥否,结果绝然不同。
这起火灾事故,从发现到控制,处置还算得当。
我的体会是:一要镇静,不慌乱。
在这起火灾事故里,我没有慌乱,首先是拉上房门隔断浓烟冒出,并隔断气流,避免火势扩大,动作很快,是第一反应所做出的,其次是救出孩子,同时不断大声呼救、报警,最后用水浇湿房门,防止门被烧穿,气流引发更大灾难。
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在不慌张中完成的,前提我是做到了镇静,否则,慌乱中根本考虑不到这些。
因此,在灾害面前,我们一定要镇静,不慌乱,这样才能急中生智,做出正确决断,进行正确处理,让灾害损失减小。
二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火灾发生后,我知道,关紧房门就可以避免气流,并且可以不让毒烟冒出,因此,关紧房门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断,这就需要懂得一定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反之,麻烦就大了,气流能让火势迅速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doc

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正文: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防灾减灾抗灾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
防灾减灾抗灾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非常重视防灾减灾抗灾工作,对此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并亲自指导防灾减灾抗灾工作。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胡锦涛总书记防灾减灾抗灾的论述,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任务,保障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章从防灾减灾抗灾的重要性、举措等方面对胡锦涛总书记防灾减灾抗灾的论述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告中强调指出,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
”这是当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才能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学习和研究胡锦涛总书记防灾减灾抗灾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心得体会《防灾减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防灾减灾工作》(..)。
对防灾减灾抗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非常关注,在多种场合对此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并亲自指导防灾减灾抗灾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5月13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部门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胡锦涛总书记的防灾减灾抗灾思想非常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精选36篇)

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精选36篇)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篇1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也就在这一瞬间,汶川周边地区变成了废墟。
有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残疾人……这场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人民,给四川人民心中留下难于挥去的阴影。
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造成的伤害并不大,那又是什么使这么多人遇难呢?原来,真正的“杀手”是惊慌。
惊慌使得许多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
由于逃身的本能驱使,使得人们不是仓皇跳楼,就是相互拥挤踩踏而死,或是在楼房垮塌前没有及时躲避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假如人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与地区,假如我们学会了自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消失。
我们不甘心,虽然我们不可以预测地震的到来,但是我们却可以用防震知识武装自己,来准确地防止与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那么,当地震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灾难是人们预测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防止与地震造成的伤害,与其惊慌或者呆呆地等待救援,还不如全力自救。
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篇25月12日快到了,然而在2008的一天,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
面对难以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表现出渺小与虚弱。
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比如面对地震、海啸、水灾,如何自救?世界三大自然灾害中,地震高居第一。
据《减灾必读》一书的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灭的城市就占了27个,超过一半;其余25个城市受毁于地震以外的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等。
因此,地震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群灾之首”是名副其实地震的威力十分的大,为了不让美丽的城市变成废墟,为了不让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变成孤儿……我们从小就要知道如何在地震中逃生,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防震减灾申论作文

防震减灾申论作文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防震减灾的意识和教育宣传。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和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因此人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地震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地震的发生几乎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地震的蛛丝马迹。
政府应该加大对地震监测设备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于建筑物防震问题,首先要严格执行防震设计标准。
目前,虽然我国的建筑防震法规和标准比较完善,但在实际建设中仍存在不合理设计和施工的现象。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建筑物按照防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此外,应该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检测和加固工作。
许多老旧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在地震中倒塌或受损,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
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建筑物的检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加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另外,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
地震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政府应该鼓励成立保护地震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和应对能力。
总之,地震灾害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强意识教育宣传,完善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建筑物防震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的征文

防震减灾的征文防震减灾的征文(精选10篇)防震减灾的征文篇1人们还未从汶川大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青海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又接踵而至,人员伤亡众多,由此看来防灾减灾是多么的重要2008年,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千千万万的房屋倒塌了,千千万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千千万万的人与亲人阴阳相隔。
有亲人活着的,他们与亲人包头痛苦,亲人死了的,他们只能在一片废墟中大呼亲人的名字。
失去父母,失去孩子,这都是最残忍的,是最令人痛不欲生的,在地震期间,一位又一位人类文明的工程师为了祖国的花朵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奉献出了自己的灵魂,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教育。
而且再抢险过程中,类似“求求你,让我在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的话,战士们说了无数遍,只为多救出一个孩子,更有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累死在岗位上或被余震压在楼板下的,也许许多人都会感叹;“为什么会发生灾难,为什么不能提前预测,为什么不能防止呢?阻止地震的发生,这是不可能的,预测地震的到来,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所不能够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地震之前,从一些异常情况中得到警示,在地震中,临危不乱,能够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
比如,在地震前有许多动物会感知到次声皮,从而致使他们的行为异常;家畜会乱跳乱叫,像疯了一样。
在地震时我们不要慌乱,不要留恋财务而失去逃生的最佳时期,如果来不及跑,可找一些墙角坚硬的物体,在下面躲藏,如果被压在废墟下,也不要丧失生存的信心,在听到人声时,大声呼救。
在这次地震中,伤之最多的是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多开展地震演练,在灾区中的其中一个学校,平时特别注重地震的模拟训练,结果在地震到来时,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撤退到操场,没有拥挤,没有踩踏的事件的发生,几乎没有伤亡,这就告诉我们平时训练的重要性,这也告诉我们即使不能避免地震,但可以将灾难带来的灾难降到最低。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所以,让我们手牵手,共同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防震减灾的征文篇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这一些特大地震导致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不计其数的老人失去了子女,他们没有了家园。
防灾减灾优秀作文【优秀3篇】

防灾减灾优秀作文【优秀3篇】篇一:防灾减灾优秀作文篇一近几年,全球各地洪水受灾严重,当洪水泛滥时,就会破坏我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甚至夺走人们的生命。
因此,我想发明一种减灾大坝。
这种大坝表面上和普通的大坝一模一样,但它的功能比普通的大坝多许多。
有洪水传送门、缓慢排水布、细水小孔和洪水集装站。
当洪水来临时,这些功能就起作用了。
大坝抵挡不住时,一块钢板会向上打开,将洪水引向传送门,传送门会把洪水引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干旱的地方,让那里不再缺乏水源。
如果洪水传送门坏掉了也没关系,因为缓慢排水布也值得信任。
缓慢排水布样子像普通的布,但其实它是为了排水而设计的一种特殊布料,可以让水慢慢地流下去,而不是一冲而下。
缓慢排水布破了,可以用细水小孔代替。
细水小孔就是许多细小的小孔,可以有效阻止洪水流的太快。
就算细水小孔堵塞了,就用洪水集装站来解决问题。
洪水集装站里有成百上千的洪水运输车,可以把洪水运往那些没有水的地方。
怎么样?虽然这只是想象。
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和科技把这些变成现实。
篇二:防灾减灾主题征文篇二当我看到这个征文活动时,思绪不禁回到了十多年前……在我成长的印象里,哥哥那次所经历的生与死的霎那轮回,使我第一次对灾害预防的意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记得我那时七八岁,我们全家还住在老家,爸爸在县里上班,因为工作繁忙,回家的时间并不多,妈妈在家里照顾我和哥哥,她一个人挑起家里所有的重担。
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觉得妈妈就是一个勤劳、能干、坚强、任劳任怨的女人。
记得那天,我跟随妈妈在果树园里劳作,突然间,不知是谁急急忙忙带来一个让我们晴天霹雳的消息,“哥哥掉坑里了……”,顿时间,妈妈放下了手里的一切,飞一般骑上车,急匆匆的往家的方向赶,印象中,我记得,她像疯了一样的赶到村中大道上,脸上表情由于过度焦急近似扭曲,她询问过往的行人,是否知道他的儿子在哪里,她疯了般大声叫喊着哥哥的名字……那时的我慌乱、着急、无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还能否见到我的哥哥……不知过了多久,那扇象征着生命的大门打开了……现在我仍清楚的记得,站在院子里无助的只能等待消息的我,听到院外的骚乱声,撒开腿跑到门外,顺着家门口往西的小胡同看过去,只见随着一股人流的涌动,中间一个瘦弱、光着膀子、黑黑的男人怀里托抱着一个像死了一样的小泥孩快速的朝我家门口走着,一堆人簇拥着挤进了家里的大门,那一幕我现在仍清晰的记着,伫立在门口的那个抱着哥哥的人,形象是那么高大,气势是那么恢弘,妈妈慌乱的扑了过去,“妈……”,一声微弱的声音如唤醒了妈妈那即将崩溃、死了的心,那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之声,是妈妈心碎过后又起死回生的心,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也似乎听到了母亲心在滴血的“啪啪”声……是的,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灾害风险离我有多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它是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海啸、地震……有时它是湍急如流、熊熊燃烧的河水、大火……或许我们这一生幸运的不会遭遇到世界性的大灾难,但是人的一生,小小的灾害却是无处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防灾的发展与趋势0.引言灾害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危害、经济严重损失等,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由于成灾的机理和灾害的载体不同,灾害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土木工程防灾是指针对以土木工程为载体的灾害,通过工程技术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从灾害种类上来区分有:地震、强风、火灾、爆炸、地质灾害、洪水等等;从涉及的学科上来区分,它包括结构工程、生命线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诸多学科;从其包含的科学问题上来讲,它包括:灾害源的发生机理、灾害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工程结构的抗灾力学分析、工程结构的抗灾性能与现代设计理论、工程结构的灾害模拟与控制等。
因此,土木工程防灾包含众多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在工程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防灾,既涉及诸多的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等),又涉及各类科学问题(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因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问题不仅包含的内容和学科众多,问题复杂,也是当今土木工程学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本文拟以其主要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同时重点讨论地震、强风等动力灾害,探讨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
主要阐述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工程结构抗风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
结合国际上的最新发展态势,重点讨论研究工程结构抗灾防灾的基本性能、分析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构灾害的物理机制和灾变过程,结构抗灾性能设计理论和结构防灾减灾措施。
1.灾害日趋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一次灾害会导致千百万人乃至上亿人受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深至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惨痛的教训。
以我国地震灾害为例,1556年陕西华县、潼关大地震,造成83万人遇难;1976年通海地震,造成1.6万人遇难;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近8万人遇难。
据统计资料,1949~1959年,因灾害死亡人数94 914人,年平均8 629人;1960~1967年,因灾害死亡人数43084人,年平均5 386人;1978~1997年,因灾害死亡人数131 511人,年平均6 576人。
由此可见灾害对人类生命的严重威胁。
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和严重性,它往往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自然灾害损失占GNP(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很小。
如美国灾害损失仅占GNP的0.27%,占财政收入的0.78%;日本灾害损失仅占GNP的0.5%或更低;而我国1949年以来的灾害损失占GDP的5.09%,占财政收入的27%。
可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
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位于灾害频发区。
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
今后20年,我国将增加城镇人口3.4亿,这是一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人口与财富的高度集中,也导致城市安全问题与灾害危害性的日趋加重。
据统计,2003~2008年,我国频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高达2 000亿元以上,其总量及占GDP的百分比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1991~2000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灾害与前一个10年相比并无显著异常,然而因灾害造成的损失却比前一个10年增加了3倍,比20世纪60年代的10年增加了近10倍。
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震荡也愈来愈严重。
例如: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的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之多,死亡5 438人;2001年美国“九一一”事件,不仅造成了3 000多人死亡,而且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留下了严重的创伤。
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表明,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类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对城市威胁的风险程度往往要高于其它国家。
例如:世界上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2次大地震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华山大地震和近代的唐山大地震;20世纪最后10年世界上一次死亡人数多于300人的2次火灾均发生在中国(1994年克拉玛依特大火灾死亡323人、2000年河南洛阳东都商厦火灾死亡309人);热带气旋每年平均在我国登陆l0次。
其中,1994年9 417台风和2004年“云娜”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200亿元左右。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大地震,已确认69 227人遇难,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 451亿元。
我国有22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地震的高危险区。
这深刻说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世界各国对防灾减灾工作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在1984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美同前总统的科学特别助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地震学家F.Fress提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活动设想,随后,联合国正式发起“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年)”行动,促进了全球联合的高科技减灾行动,160个国家分别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
其后,在2005年,由联合国在日本神户市召开的世界减灾会议上,探讨了未来十年如何减轻灾害对全球造成的损失,形成了《兵库宣言》、《兵库行动框架》等重要文件。
近lO年来,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减灾委员会设立了诸如“联合国全球灾害网络”、“欧洲尤里卡计划”、“日本灾害应急计划”、“全球分大区的台风监测计划”以及“美国飓风、洪水预报及减轻自然灾害研究”等数以百计的防灾减灾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21世纪防灾减灾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为配合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年)”行动,国务院成立了由28个部委局组成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目标是减轻灾害损失的30%,并协调组织重大防灾减灾综合行动,投入近2000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减灾项目。
于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灾害防御的指导原则上,强调了灾害的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的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不仅加强了设备更新和改造,而且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在城市减灾工程建设方面,加大了对城市减灾关键工程的投入;在城市减灾应急管理方面,开展了城市灾害快速评估、灾害区划与灾情评定标准的研究工作以及应急能力的建设。
然而,我们面临的减轻灾害的任务却并没有减轻,并且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经济的不断发展,防灾减灾的形势日趋严重:①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并没减少,反而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近期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汶川地震(69 227人遇难)、2009年海地地震(20多万人遇难)、2010年智利地震(近700人遇难),这些灾害时刻在提醒我们要加强防灾减灾的工作;②由于区域的限制,人类也正不断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进发,如开发大西北的建设、海洋重大工程等。
这些区域的自然条件更为复杂,所面临的灾害的风险也不断加大;③虽然我们对灾害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但在灾害面前,我们仍表现出了一些无奈和无力。
这表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还远不能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尚有新的科学问题等待我们研究,新的技术等待我们开发和应用。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是保障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如前所述,土木工程防灾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诸多学科。
为便于阐述问题,下面主要从灾害源的发生机理、灾害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包括工程结构的抗灾力学分析、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灾害模拟等)、灾害的控制等3个方面叙述。
2.1灾害源的发生机理和特征自然灾害的预测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该问题要详细了解灾害发生的机理,以及掌握详细的观测数据为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人类对灾害的预测尚不能完全过关,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对灾源的发生机理和特征也具有一定的了解。
毫无疑问,这对达到最终防灾减灾的目的是极为重要的。
尽管从学科角度出发,这不是土木工程的范畴,但它却和解决土木工程的防灾问题密切相关。
2.1.1震源机制和地震动场地面运动特征和地震动场的空间变化是抗震减灾的重要基础。
与其它学科相比,工程地震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主要的原因,一是对震源机制的了解不够,二是地震动数据观测数据不足。
震源的机制研究,主要依靠地震学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后震源反演技术得到发展,主要是利用近场地震动观测记录,并结合新的反演方法,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强震记录的数据积累很快,尤其1989年、1994年的美国地震、1995年的日本地震、1999年台湾地震,以及最近的中国大陆汶川地震,几乎每一次地震中都积累了几十、上百条强震记录。
记录到了地震动振幅大、频谱宽的地震动,以及大的长周期加速度脉冲。
这些记录对研究地震动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使得人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地震动场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地表的破裂、地震波的传播等。
此外,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也得到关注,以往历次大地震中均显示,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建筑物震害差异十分明显。
场地条件不仅影响地震动幅值,还影响其频谱特性。
我国不同区域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不同,东部沿海是深厚软土,而西部高原区是浅埋岩层,对山区和盆地地区,局部盆地(谷地)效应显然更为重要。
目前,我国工程地震研究应充分吸收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成果,以强震动观测记录和大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查资料为依托,将震源破裂过程的模拟、地震波传播和场地条件影响的研究紧密结合,开展强地震动特征、近场强地震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以及地震地表变形和破裂的研究。
2.1.2风场人们对强风的机制认识也不断进步。
在结构抗风中,通过长期的现场观测,对近地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由国际著名风工程专家A.G.Davenport教授于60年代提出的方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国规范仍然是有效的。
对平均风和脉动风的描述和特征研究,已得到一些有用的推荐值和推荐公式。
在风气候预测方面,目前主要是将灾害性风气候分类成几种不同的形式,并分别采用最优方法分类进行分析。
在空气动力作用方面,主要进展在于发现了来流湍流的空气动力效应,并建立了线性准定常计算方法和相关气动参数的实验识别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法方面,计算流体动力学已经在均匀流动和钝体绕流等风工程应用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物理实验技术方面,边界层风洞一直是风工程的主要工具,风洞试验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风场的理论研究,要从平稳到非平稳、均匀到非均匀、线性到非线性、高斯到非高斯,从定常到准定常再到非定常最后到瞬间态,从单因数分析转变到多因数耦合效应分析,并且要建立和完善各种风荷载或抗风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