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美学与审美探索美学理论与艺术鉴赏技巧

提升个人审美水平途径
01
02
03
04
多接触艺术作品
多欣赏优秀的绘画、音乐、文 学作品等,提高艺术素养和审
美能力。
学习审美知识
了解基本的艺术理论和审美原 则,掌握科学的审美方法。
培养审美情趣
注重个人审美情趣的培养,形 成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品味。
反思与评价
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评价 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调整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未来社会,审美观念将更加多 元化和包容性,人们将更加尊 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选择和标 准。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与 艺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审美发 展的重要趋势,虚拟现实、增 强现实等技术将为艺术创作和 欣赏提供新的可能性。
回归真实与自然的审美追 求
在经历了网络时代和商业化对 审美的冲击后,未来人们可能 会更加追求真实和自然的审美 体验,摒弃过度修饰和虚假呈 现。
徐冰
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文字艺术和装置作品,探讨了语言、 文化和身份等议题。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多种解读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05 审美教育与培养 策略
审美教育意义和目标设定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 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 审美评价能力。
塑造审美情趣
多元文化与艺术交融
在全球化背景下,欣赏那些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作品,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艺术审美和表达方式。
04 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读
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分析
文森特·梵高
《星夜》、《向日葵》、《麦田里的 乌鸦》等作品,以其独特的画风和色 彩运用,展现了梵高对自然与生命的 热爱和追求。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大量的美学与审美知识,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美学价值观、审美体验等方面总结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
一、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1. 反映现实生活:现代文学更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试图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
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现代文学多采用多重叙事视角、意识流、跳跃式叙事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写作层次和艺术张力。
3. 打破传统结构: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戏剧性的张力和冲击力。
二、现代文学的美学价值观1. 美与真实性:现代文学强调通过真实性表达美的内涵,追求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的美。
2. 美与反思:现代文学重视作品对社会、人类问题的反思,通过审视社会弊端和人类矛盾,揭示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美。
3. 美与创新:现代文学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追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现代文学的审美体验1. 情感共鸣: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语言表达:现代文学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通过文字组织、修辞手法等方式,营造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感。
3. 阅读体验:现代文学作品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挑战和刺激,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四、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的应用1. 描写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2. 感情表达:借助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
3. 构思结构: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跳跃的叙事方式,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观赏性。
4. 语言运用:追求精致优美的语言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与审美趋势

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与审美趋势中国现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品格和审美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特点以及其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审美观念:中国现代诗歌在审美观念上与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传统诗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规范,而现代诗歌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思想感悟。
现代诗歌通过抒发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展现了更加真实、自由的审美追求。
2. 多元的表现形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的韵律诗在现代诗歌中逐渐被自由诗和散文诗所取代。
自由诗以其自由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使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3. 深入的内在表达:中国现代诗歌注重内在的表达,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诗人借助诗歌这一媒介,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的表达:现代诗歌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展现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种个体化的表达使现代诗歌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对现实的关注:现代诗歌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3. 跨界融合的创新:现代诗歌在审美趋势上呈现出了跨界融合的创新特点。
诗人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将不同艺术形式的元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4. 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现代诗歌在审美趋势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特点。
中国现代诗歌与世界各国的诗歌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趋势。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近现代哲学中的美学领域,康德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一直备受争议。
两位哲学家对艺术与审美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本文将分析康德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辩论,探讨他们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对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一、康德的美学观点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美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与人的感官和理性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无目的性”这一概念,即审美经验不会受到功利性的影响,纯粹以审美的形式存在。
此外,他还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经验应该是人们所认同的。
康德对艺术的看法与他的美学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是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作品,通过对美的追求,艺术家可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康德提出了“目的论无中心性”的观念,即艺术作品不需要追求某种具体的目标或主题,而是通过形式的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审美情感。
基于这一观点,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美的艺术”,即以审美形式为目的的艺术;另一类是“技术的艺术”,即以实用功能为目的的艺术。
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的奠基者,对美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的体验与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
他通过对人类无意识的探索,推崇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弗洛伊德主张将美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将艺术看作是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与康德不同,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进一步揭示人类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他主张将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创作,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表达和释放情感来实现心理的平衡和治愈。
三、康德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对比与辩论康德和弗洛伊德对美学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功能性方面。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与个体的感官和理性有关;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美学是一门探讨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学科,而审美则指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是指美的概念和立场存在着多样的观点和认识。
不同的文化、历史时期和个体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并从不同角度论述。
1. 文化差异对美学与审美的影响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首先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追求的偏好。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和谐”、“自然”的美,强调内在的精神价值;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表达,对于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更为偏好。
这种文化差异带来了美学与审美的多元性,丰富了我们对美的理解和体验。
2. 历史时期对美学与审美的演变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还受到历史时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观念和审美标准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对称、比例和色彩的追求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当时独特的美的理念;而在现代主义的追求下,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表达,对于形式和结构上的突破更加重视。
历史时期对美学与审美的演变不断推动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新高度。
3. 个体差异对美学与审美的多元性除了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偏好,这也是美学与审美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审美判断会受到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位音乐家可能会更加关注音乐的技巧和表现力;而一位画家则可能会更加注重绘画的形式和构图。
个体差异造就了美学与审美的多元性,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美。
4. 当代多元文化对美学与审美的挑战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不同的文化交融、跨文化的艺术作品和全球性的审美标准,使得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变得更加多样化。
例如,印度电影、日本动漫等异域文化的影响使得观众对电影和动漫的审美偏好更加多元。
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

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美学与审美是人类文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价值。
而审美则是通过对美的感知、鉴赏和评价来表达个体的情感和体验。
美学与审美都具有主观性,因为不同的个体在对美的感受和判断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旨在探究美的本质和特征。
然而,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主观经验的基础上的。
每个人对于美的体验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美学具有主观性。
比如,对于一幅画作的评价,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它非常美丽,而另一些人却可能对它的美感欣赏不高。
这种主观性使得美学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审美则是对美的感知和鉴赏的过程。
审美体验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感受一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了审美的主观性。
例如,对于音乐的喜好,有的人可能喜欢流行音乐,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古典音乐。
这些不同的偏好和评价源于每个人对于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体验的个体差异。
审美的主观性还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理解。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塑造了个体对美的观念和审美观。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比如,中国传统艺术中强调的是内涵和含蓄,而西方现代艺术则更注重个体表达和突破传统。
这种差异使得美学和审美的主观性更加明显。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个体的情感和经验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的影响。
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会影响他们对于美的敏感度和理解。
比如,一位作家在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后,可能会对于写情诗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这种情感的主观性使得每个人在面对美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在美学和审美的主观性中,亦存在一种相对的客观性。
虽然美学和审美具有主观性,但是它们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结构和技巧等因素会影响观众的感知和评价。
比如,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和线条的运用等技巧都会对观众的美感产生影响。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第一章第一讲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边缘化的科学。
A、为什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①人类对美学的额思考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②中国最早研究美学的人,也是最早给美学下定义的人:伍举(春秋楚国人、认为只有好处无坏处的东西即美。
)③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美学论文是古希腊的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注: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
③柏拉图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的大学:阿基德米学园。
B、为什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①因为它是18世纪独立的学科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200多年。
②鲍姆嘉通在1735年写的文章《关于是个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篇文章首先使用了“美学”一词,被称为“美学之父”。
最早给美学命名。
共识:美学是个繁难的科学(美说不清楚)二、美学―直译为“感觉学”,“审美学”三、关于边缘化①什么叫边缘化?两门以上的科学相互渗透的所组合的科学。
③美学为什么是边缘化的科学?a、在古代,东西方可以从多个学科渗透来研究美学,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
b、从历史现状来看,美学附属于其他科学,美学一直都是边缘化的科学。
c、未来发展;美学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应用美学(电影美学、服饰美学)④美学是什么边缘化科学宏观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微观上:是心理学、哲学、文艺学、伦理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古希腊:“人有权欣赏美、爱美,但无权亵渎美”第二讲美学研究对象1、什么叫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含义: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与事物发生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与其他东西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不同是:审美关系具有非物质功利性3、审美与非审美的界线:是否让审美对象成为占有(不占有,不消耗它,用欣赏、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
)是否让对象保持绝对独立自由(黑格尔)。
库深:谁看到维纳斯的美想要占有它,谁就不配欣赏美。
4、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a、审美关系与审丑关系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进步结晶。
b、既研究审美的客体,又研究审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潜能(审美能力);进入到一定的审美活动中。
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并且纳入到审美活动中的人。
审美客体:审美对象。
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能够纳入到审美活动当中的事物或对象。
审美对象的三个条件:①具有没的某种属性(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②可以纳入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
③与审美的环境相适应,客体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客体是主体的客体,要适应主体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❷什么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智商)在创作时的艺术作品中体现最多。
马克思:人是按照美的规定来建造。
❶为什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人的审美在艺术里的体现:人和艺术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人和其他事物可能发生审美关系,但不是主要的。
(一般是适应关系)。
艺术美比现实美具有永恒性。
(自然美很快消失)学习美学的方法:要善于建立网络,建立适应自己智力特点的知识体。
善于把只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知识构成:三个同心圆:专业知识(精)、临近学科的(量的积累)、其他(博、广)要缺少补少,不断更新知识,不要有门户之见,要吸收他人的观念。
第二章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一、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非自然现象人类存在前不存在审美,自然界事物的美学价值不是与物俱生的,人类与物建立审美关系后,才有审美价值。
(地球历史50亿年,人类历史2-3万年)事物的实用价值限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源于实用价值。
人类角色(与自然)→奴隶→主人→朋友二、审美活动首先来源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因为:物质生产劳动首先使劳动本身(工具、动作、过程)变成了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
艾思奇:原始的舞蹈是原始人劳动动作和过程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三、同时也来源于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图腾、巫术)。
注:图腾在当时可作为偶像的象征,即身份的象征。
四、来源于原始人的性爱生殖活动。
(非物质功利性)这些蕴育着原始的审美活动。
五、审美活动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另一佐证。
古代对美的相关表述:①“羊大为美,美,甘也,从羊从犬”(没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关)②“羊人为美”(美与巫术图腾有关)③“色好为美”(“媄”,异体字。
从女,色好也。
)④甲骨文第三章审美活动的现实生成一、美学研究中的“歌德巴赫的猜想”(注:关于什么是美学?什么是审美活动的持有各观点的学派。
)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黑格尔、柏拉图:美是心灵的产物主观派:高尔太、吕营美是心灵的俄产物,美是主观的。
客观派: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事物的典型性。
主客观派:朱光潜实践派:李泽厚世界美学界的观点(物质、精神、生活)从物质的角度: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从精神的角度:美是心灵的产物从生活的角度:美就是生活美学的特点:①从美学本身来看:具有相对性(审美观)(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无限性(种类)、(无法概括其本质,因为内容太广泛)②从美学研究来看:美学是繁难的学科,要依靠其他学科的发展(繁难性,边缘性)③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前实践派)主客观分离。
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A、人的社会本质:①人的社会本质:合规律性、目的性、②具有类特性:人能自由地、自觉地活动。
B、人的自然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与类特性动物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在认识和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内容:社会的本质力量、自然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1、既是人的动力,也是能力2、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3、是不断展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是性质上的差异:消极(以人类的利益为标准)、狡猾→聪明的异化物积极→聪明对象化:把看不到的东西、隐藏的东西通过某种物质形式或创造成果表现出来。
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对象和成果上,打上了人类本质的印记,表现了人的愿望和意志。
途径:1、物质生产劳动2、其他实践活动宜人性(乐于助人):与人生理和心里吻合的东西;与人建立两性条件反射的东西。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自然性(人来源于自然界,无法摆脱兽性)人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人性和人性化的兽性统一(万物之灵,人的本质)。
人的兽性与动物的兽性不同①人可以有选择(选择熟食)②人和动物的性爱活动(时间、地点)前实践派→审美活动观点“对象世界”→美的世界“→人的自身积极肯定的力量(照镜子)→审美活动→睹物见人马克思:自己肯定自己,确定自己,复现自己后实践派观点→批判前实践派1、审美活动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产物。
批判点:批判前实践派的观点把主体与客体分离认为:主体与客体都存在与审美活动之中,不可分离。
审美活动:人与客体相互作用下,在一定的额范围内的活动。
2、“双向”有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与功利断交,不用功利的观点看待对像,这也是审美与非审美的分水岭。
)主体—————————————————————→客体↑↑具有审美活动的期待视野具有审美的召唤结构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构和能力具有没的召唤里和诱惑力对美有着渴望和追求第四章审美感受(美感)一、美感形成的条件主体、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
(审美活动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如:“余香满口”→审美感受莎士比亚:情人像疯子一样癫狂,能够在普通人的脸上看到海伦(大美人)的美。
二、什么是美感?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充满个性化的情感。
(内心的反应)是个性化,诗情画意的整体体现。
反映→模写,映照,较客观反应→侧重变化三、美感的特征1、直觉性:通过感性的方式把握事物,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与理性的二律背反)a、高级直觉:审美直觉→(艺术直觉)、科学直觉→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直觉感官性把握)b、低级直觉:小孩对事物的认识、原始人的思维。
c、直觉特征:1、具有直接性→亲自欣赏,感受,体验。
2、具有领悟性→美是体验领悟出来的非判断推理。
3、具有瞬间性→瞬间可把握。
审美为什么能够直觉?1、浅层次:美的事物都是形象的,具体的,是显现出来的。
2、深层次:↓大量美的事物→(通过反复、刺激)→在大脑里反映(美的信息被储存)新的美的事物→在大脑里反映(表象方式、概念方式)→通过和大脑里大量累似信息的比较、对照→得出审美判断信心是用表象的方式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表象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概念不同。
相关表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审美判断:对事物的美丑作出判断。
审美判断的特点:是一种情感判断,具有模糊性(亦此亦彼)如对水中的盐、花中的蜜进行审美,就很难准确。
相关表述:无痕有味,体隐有存。
而科学判断具有明确性(非此即彼)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具有非概念性。
深山幽静麦古寺;竹林桥外锁酒家;马蹄飞来马蹄香。
2、功利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二律背反)具有精神上和社会的功利性(因为能使人愉悦、快乐)审美状态是人求乐的最高的一种状态。
审美为什么没有个人的直接的物质功利性?1、从审美目的来看:审美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从审美的实际情况看: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见已经保持了审美距离。
什么事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不把客体当作功利品,而是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对象,欣赏、玩味和静观。
为什么要保持审美距离?因为有无审美距离,是审美活动能否进行的前提条件。
距离能增强美感。
审美距离的分类:空间距离(如看月亮)、时间距离(很久以后听之前的歌)、心理距离(叶公好龙)3、超越性(超越与非超越的二律背反)定义: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情感的推动,主体头脑中对象的表象与实际的物象不相同;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由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成为自由的人,拜托各种思想包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超越性的两种表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超越(表象≠物象);审美主体对自身的超越;(日常状态→审美状态)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个性的解放),能使人的潜能的到充分的展示。
高尔基:大写的完全占有者(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梁启超:完全的人马克思: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超越的表现:①审美移情(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倾注到审美对象中,是自己人格化、人情化。
)相关表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与对象的外在形式、情感吻合,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②审美幻觉(外界有刺激)(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者获得如醉如痴的感受)→生理上的感受④审美联觉(通感)(人的感觉挪移)(内感觉)主体在强烈的情感的推动下,欣赏者的感觉之间发生挪移。
相关表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望洋兴叹。
如梦令北宋·李清照昨夜凤疏如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受审美心境、生活经历、外部的影响。
)第五章美的分类按形态分类: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喜剧(幽默,诙谐、滑稽)按存在的领域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技术美(科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