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葡萄发展概况
我国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一、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葡萄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几种水果之一,近年来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我国的葡萄生产正在朝着产业基础好、资源禀赋优、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区域发展,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2010-2019年我国葡萄产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2019年实现产量1419.5万吨。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大型超市、连锁水果店等高端葡萄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鲜食葡萄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众多消费者对鲜食葡萄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从葡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葡萄生产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葡萄品种向大粒、无核、带香气、红色、黄色、酸甜适口方向发展;葡萄种植由露地向保护地和设施栽培发展;种植区域由北方优势产区向南方发展;酿酒葡萄由东部产区向西部优势产区发展的趋势。
二、葡萄主产区分布葡萄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南北纬30度至50度被认为是世界葡萄栽培的优势区域。
其中欧洲葡萄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生产国有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和德国,并且以酿酒葡萄为主。
我国是目前全球第二大葡萄生产国,是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葡萄种植面积占到全世界的12.3%,我国与欧洲产区的区别是葡萄主要以鲜食为主,鲜食葡萄基本占到国内葡萄消费的85%以上,其次是干制和加工。
分品种来看,在鲜食葡萄领域欧美种群品种以巨峰、夏黑、藤稔、京亚等为主;欧亚种群品种主要有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泽香、火焰无核和克瑞森无核等;近年发展较快的品种有夏黑、87-1、瑞都香玉、瑞都翠霞、巨玫瑰、魏可、火焰无核、阳光玫瑰、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等。
我国葡萄的主产区包括环渤海湾地区、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吉林以长白山为核心的产区、西南地区。
其中新疆是国内葡萄产量最大的产区,而河北与山东是中东部省份中的主要产区,由于新疆距离较远导致运输成本高保鲜困难,因此内地各主要消费区的葡萄仍然依靠城市周边种植业。
葡萄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葡萄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葡萄是一种丰富营养、口感丰富的水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水果之一,也是世界酒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葡萄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葡萄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
一、葡萄产业的现状1.国内葡萄产量逐年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生产国之一,据统计,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500万亩以上,年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2019年,我国葡萄总产量为1141.3万吨,较上年增长2.2%。
2.葡萄品种多样化我国葡萄品种多样,但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葡萄品种差异也很大。
目前国内种植的葡萄品种主要有酿酒葡萄、餐桌葡萄和干葡萄等,其中酿酒葡萄是占据最大比例的品种。
3.葡萄种植技术逐步提高葡萄种植技术是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葡萄种植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例如,目前国内已普及的葡萄无土栽培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果实贮藏技术等,都能够有效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
4.葡萄贸易逐年增长我国葡萄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9年我国葡萄的出口量达到了20.4万吨,同比增长了9.4%。
主要的出口市场有俄罗斯、印度、泰国等国家。
二、葡萄产业的发展1.加强葡萄品牌建设葡萄品牌建设是提高葡萄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目前,国内葡萄品牌建设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葡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葡萄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葡萄品质和产量。
3.扩大葡萄出口葡萄出口是提高葡萄产业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需要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4.加强葡萄产业链建设葡萄产业链建设是提高葡萄产业综合效益的关键。
需要加强葡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协同配合,提高葡萄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结语总之,葡萄产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加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高葡萄产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葡萄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产业之一,葡萄的种植和加工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目前,我国的葡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从产量和种植面积来看,我国的葡萄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在逐年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0万亩,产量超过1500万吨。
同时,我国的葡萄种植技术和品种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提高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葡萄加工业也在迅速发展。
葡萄酒产量近年来也在不断增长,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此外,葡萄干、葡萄醋、葡萄酱等深加工产品也在逐渐增加,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然而,目前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葡萄种植面积虽然大,但绝大部分是普通葡萄,高档品种较少。
此外,由于葡萄品种较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廉。
其次是市场营销不足。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推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最后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葡萄产业中仍然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限制了葡萄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科研力量,推动葡萄品种和种植技术的创新。
其次,加强行业协作,建立健全葡萄产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
再次,加强市场开拓,开展葡萄的宣传推广,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鼓励葡萄产业与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行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
总的来说,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和政策支持,相信我国的葡萄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葡萄的种植现状与种植发展趋势

我国葡萄的种植现状与种植发展趋势一、我国葡萄的种植现状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生产国之一,近年来,葡萄的产量和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当前,国内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新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辽宁等省份。
其中,新疆的葡萄种植面积最大,品种也最为丰富,包括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等。
河北和山东也是葡萄的主产区,主要的品种有无核白鸡心、巨峰、红提、黑提等。
1、我国葡萄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随着整个葡萄产业不断走向成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不断加强。
采后贮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15年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总量50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7%左右。
葡萄酒生产能力迅速提高,2015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66.83万吨,其中张裕、王朝、中粮、威龙等4家葡萄酒企业的葡萄酒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
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大批葡萄生产、销售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对葡萄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龙头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葡萄出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达5.6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27%,而葡萄干出口量达2.58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13%。
2、我国葡萄的生产进入稳定阶段:从栽培面积变化来看,2003-2015年葡萄栽培面积趋于稳定,由42.1万公顷上升到43.8万公顷,年增长率仅为4.04%,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处于结构调整阶段。
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非适宜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栽培面积大幅减少,而优势生态区及我国南方经济效益较高地区的栽培面积稳定增加。
在产量和单产提高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果品质量逐年改善,葡萄生产开始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生产进入产业化新阶段。
3、我国葡萄种植的区域优势逐步显现:近10年来,我国葡萄生产逐渐向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促进葡萄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目前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葡萄产业带、西北及黄土高原葡萄产业带、黄河故道、长三角南方葡萄产业带、东北及西南特色葡萄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或产业群,其中环渤海湾和西北及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种植面积占全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66.23%,产量占全国葡萄总产量的69.2%。
浅析我国葡萄种植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葡萄种植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葡萄种植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变革后,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稳定。
葡萄是一种重要的水果作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之一,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葡萄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葡萄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的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葡萄产量和产值也在不断攀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了1000万吨。
葡萄产值更是高达上千亿元,成为了我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品种日益丰富我国葡萄种植业在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各种葡萄新品种,涵盖了鲜食葡萄、酿酒葡萄、干葡萄等多个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科技的进步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国在葡萄种植技术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加大了对葡萄种植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成果,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积极引进国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了我国葡萄种植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4.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葡萄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葡萄的深加工业也在快速发展,葡萄酒、干葡萄、葡萄饮料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增长。
二、发展趋势1.进一步加强品种改良和推广目前我国葡萄栽培品种虽然已经相对丰富,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差、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葡萄品种改良和推广,培育出更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质品种,提高整个葡萄产业的生产效益。
2.推动葡萄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葡萄种植业与旅游业是一对互补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促进。
葡萄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葡萄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葡萄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产品,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水果之一。
目前,葡萄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当前,全球葡萄种植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产量达到了7千万吨以上,其中以欧洲、美洲、亚洲和南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为主要产区。
目前,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葡萄产业在这些地区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国内,中国葡萄产业发展历程较短,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截至目前,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亩,产量也稳步增长。
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以及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支持,中国葡萄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为了进一步促进葡萄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技术、品种、品质和渠道等方面的创新,提高葡萄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对葡萄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动产业升级、鼓励农民参与葡萄种植等措施,进一步带动葡萄产业发展,为中国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试论葡萄种植产业的现状趋势与发展对策

试论葡萄种植产业的现状趋势与发展对策葡萄种植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葡萄种植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篇论文将从葡萄种植产业的现状趋势、发展瓶颈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市场需求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的葡萄需求不断提高。
现代人们注重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要求葡萄食品更加安全健康、营养丰富。
2.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国葡萄品种种类很多,优质葡萄品种居多。
但是,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上,还存在优劣品种选择困难、缺乏品种优势明显、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因此,品种结构的优化还有很大的空间。
3. 技术创新不断推进葡萄种植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工艺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新型葡萄的培育和推广应用,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同时,高科技用于葡萄种植和生产,使葡萄产业的效益和品质大幅提升。
二、葡萄产业发展瓶颈分析1. 水资源短缺葡萄种植的要求水分和土壤环境条件较高。
在我国南北方向地域广大、气候差异较大的条件下,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不尽相同,一些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我国葡萄面积持续增加,市场供过于求,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些葡萄种植业者存在规模小、生产水平有限、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影响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3. 生产环节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葡萄种植业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种植规范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在葡萄种植产业中,科技含量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支持科技创新,改进和提升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以推动葡萄产业的发展,提高品质和效益。
同时,尚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葡萄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品牌战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葡萄种植业者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创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2023年葡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葡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注:本文所讨论的葡萄行业市场为中国市场)葡萄是一种广泛种植的水果,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葡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维护健康和预防多种疾病。
因此,葡萄也广泛应用于葡萄酒、果汁、干果等领域。
本文将分析中国葡萄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市场现状1、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目前,中国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万亩左右,其中15万亩以上的葡萄种植面积位于我国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新疆库尔勒地区。
此外,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区也有较大的葡萄种植面积。
2、葡萄酒市场增长迅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高品质葡萄酒的消费需求逐年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uromonitor发布的报告,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
3、进口葡萄和葡萄酒增长迅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口葡萄和葡萄酒的需求也迅速增长。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葡萄量已经达到了57.27万吨,同比增长了17.3%。
同时,中国去年从法国、澳大利亚、智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口了大量的高品质进口葡萄酒。
4、葡萄干市场需求增加除了鲜葡萄和葡萄酒之外,葡萄干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葡萄干是葡萄经过加工干燥制成的一种干果,因其香甜美味,且易于保存,在市场上的需求日益增长。
二、面临问题1、葡萄种植基础不稳葡萄种植需要特定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宜葡萄生长。
因此,有些地区的葡萄产量甚至下降了。
2、内需市场较为单一目前,中国的葡萄行业内需市场以葡萄酒市场为主。
虽然进口葡萄、葡萄酒和葡萄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相较于葡萄酒市场来说,市场规模较小。
3、加工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葡萄行业加工领域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生产领域的难题。
加工设备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也导致了加工品质不一,加工成品质量也不稳定。
三、发展趋势1、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中国葡萄行业在推进国际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葡萄发展概况(一)我国现代葡萄生产的辉煌成就欧亚种葡萄早在2100多年前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新疆栽培葡萄历史已有2300年以上。
但葡萄在旧中国发展极其缓慢,生产规模很小,多数中国人一生都没有品赏葡萄和饮葡萄酒的机会。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落后的情况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1.葡萄产区迅速扩展,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我国的葡萄和葡萄酒业,经过20世纪50年代恢复发展及60~70年代的停滞阶段后,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
近30年的持续努力使葡萄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至2007年底已分别增为438.4khm2和669.7万t。
与1978年相比,葡萄面积增长为17倍,产量增长为65倍。
平均年增约1.5万km2和近23万t。
近10年当中还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
至2008年底,全国葡萄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增为451.3khm2和715.1万t。
北方主要葡萄产区凭借比较优势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大步发展,一些新区,包括广大南方地区也开始积极种植葡萄。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一批现代化的酿酒、鲜食和制干葡萄生产基地相继建立,葡萄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
按葡萄面积和产量看,新疆一直居首位,约占全国的25%,新疆、河北、山东、辽宁、河南5个产区的葡萄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66.2%。
南方13省市的葡萄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8和21.5%。
2.葡萄育种研究进展情况2000年以来我国葡萄育种者做了大量工作,培育出了很多品种和品系,育种方法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葡萄育种的常规途径,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有效的育种方法之一。
近10年,国内通过杂交育种共培育了37个鲜食品种、9个酿酒品种和3个砧木品种。
杂交育种分常规杂交育种和胚挽救杂交育种。
(2)实生选种世界许多著名葡萄品种都来自实生育种,如早巨选、高尾等品种。
国内利用实生育种已选育出许多品种,如京优、京亚等品种。
(3)无性系选种无性系选种又名芽变选种,这种方法比杂交育种和实生选种简便易行,而且选育周期短,见效快,一旦发现新的优良性状变异即可进行繁育和推广栽培。
近年,我国利用该技术培育出10多个品种。
(4)诱变育种自然突变尤其是优良变异毕竟很少,为了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发生变异,从中选择新的变异类型。
(5)生物技术育种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技术,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的影响,对后代进行早期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育种方法。
3.葡萄品种组成丰富多样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多年的引种及我国葡萄育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品种单纯、优良品种少的问题已发生根本变化。
“巨峰”及巨峰系等日本大粒葡萄品种及美国红地球等葡萄的引入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现在生产上的优良鲜食品种组成包括果实多姿多彩的红、绿、黑葡萄,还有霞多丽、赤霞珠等一批世界著名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有力推进了葡萄消费丰富多样化。
近10年,国内约有68个新品种通过了审定或鉴定。
4.葡萄栽培水平全面提高,贮藏加工业快速发展,市场欣欣向荣我国目前十分重视培养葡萄科技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葡萄育苗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设施葡萄栽培和观光葡萄产业快速发展。
鲜食葡萄采收后分级、包装、运输条件改善,贮藏和加工业蓬勃发展。
过去相当落后的葡萄酿酒业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国葡萄酒企业约600家,一批现代葡萄酿酒企业已在国内市场占据牢固地位。
5.我国葡萄产业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我国葡萄生产规模在20世纪(1997)已跻身世界前10强,进入21世纪我国的葡萄产业地位更逐步攀升。
据联合国FAO统计,2007年,我国按品种栽培面积已居世界第5位,按年产量居第3位。
我国葡萄产业的辉煌成就引起世界瞩目。
据OIV最新统计预测,我国2008年的葡萄产量达720万t,已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意大利。
按鲜食葡萄产量我国已持续多年位居世界第1位。
我国葡萄生产的历史性巨大成就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许多地区农民奔小康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葡萄产业进步很大,但与先进国家比有相当大差距。
从2006年世界葡萄生产及加工产品的贸易情况看,我国葡萄和葡萄酒出口量仅分别占世界的1%和0.05%,葡萄干出口量占3%(FAO)。
虽然这与我国的国内消费量大有关,但也受产品质量和市场流通问题的影响。
总的看来,我国葡萄生产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重点和表现程度因地区而异。
1.栽培技术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栽培者重产量轻品质的倾向普遍存在。
生产中不同程度存在环境污染,滥用农药、化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整形修剪不规范,施肥有很大盲目性;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存在严重浪费或节水灌溉质量差的问题。
由于栽培技术不够规范而导致葡萄生长、结果严重不一致,葡萄品质较差。
2.葡萄栽培中存在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倾向实践表明,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葡萄栽培中的一项积极措施。
但过度使用则产生以下问题:(1)果穗和果粒过大、过密,影响品质;(2)穗轴及果柄严重硬化,易落粒;(3)食用安全无保障,可能危害健康。
造成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盲目追求大果、大穗和高产量,也和部分销售商片面宣传有关。
3.采后冷链贮运研究体系薄弱,影响市场开拓需要进一步发展鲜食葡萄的预冷和贮藏、运输和营销,建立现代低温物流技术体系,积极发展葡萄加工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4.缺乏科学的市场研究和规划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栽培葡萄,是实行定向栽培的重要前提。
如果市场定位不准或缺乏当前与长远目标规划,则难免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难于保持或提高品牌质量,从而影响对市场的开拓。
(三)、我国设施葡萄产业现状我国设施葡萄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从庭院中发展起来的。
最早在黑龙江、天津、北京、辽宁和山东等地进行小规模试验研究,并获初步成功,但是规模化的生产栽培尚未发展起来。
1979年,黑龙江省为了使巨峰葡萄能在当地安家落户,将葡萄栽在薄膜温室里获得成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79~1985年,辽宁省先后利用地热加温的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进行了葡萄设施栽培研究,同样获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山东、河北、北京、浙江、上海等地也相继进行了葡萄设施栽培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设施栽培的优良早、中、晚熟葡萄品种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0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市场的需求,葡萄设施栽培日趋兴起,已成为葡萄栽培发展新趋势。
此后,由于密植矮冠早丰技术的发展、果品淡季供应的高额利润、保护地设施材料的改进以及环境控制技术的提高等因素,使得葡萄设施栽培迅速发展。
(四)、我国设施葡萄生产类型1.促早栽培促早栽培是指利用塑料薄膜等透明覆盖材料的增温保温效果,辅以温湿度控制,创造葡萄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使其比露地提早萌芽、生长、发育,提早浆果成熟,实现淡季供应,提高葡萄栽培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
根据催芽开始期和所采用设施的不同,通常将促早栽培分为冬暖式促早栽培、春暖式促早栽培和利用二次结果特性的秋季促早栽培3种栽培模式。
该设施栽培模式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宁夏、广西、北京、内蒙、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和江苏等地,分布范围广,栽培技术较为成功,亦是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方向,目前全国促早栽培面积大约9000hm2左右。
2.延迟栽培延迟栽培是以延后葡萄浆果成熟期为目的,实现葡萄果品的淡季供应,提高葡萄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
该栽培模式主要集中在甘肃、河北、辽宁、江苏、内蒙、青海和西藏等地,截至目前全国延迟栽培面积大约1000hm2左右,以甘肃省面积最大,约占全国延迟栽培的90%以上。
3.避雨栽培避雨栽培是一种特殊的栽培形式,一般是通过避雨棚(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冠顶部的一种简易设施)减少因雨水过多而带来的一系列栽培问题,是介于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之间的一种集约化栽培方式,以提高品质和扩大栽培区域及品种适应性为主要目的。
该模式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苏、广西、上海、湖北、浙江、福建等夏季雨水较多的地区,截至目前,全国避雨栽培面积大约1.3万hm2左右,是3种葡萄设施栽培形式中面积最大的一种。
目前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避雨栽培略有发展。
(五)、我国设施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的问题。
1.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设施栽培适用品种目前,我国设施葡萄生产品种结构极不合理,以巨峰和红地球为主,其它品种较少,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而且目前我国设施葡萄生产所用品种基本上是从现有露地栽培品种中筛选的,盲目性大,对其设施栽培适应性了解甚少,甚至有些品种不适合设施栽培,因此引进和选育葡萄设施栽培适用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2.设施结构不合理我国大多数设施葡萄生产设施除避雨棚外仍旧沿用蔬菜大棚的结构模式,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这些设施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投资少,保温性能好,但存在明显的缺陷。
如建造方位不合理、前屋面角和后坡仰角较小、墙体厚度不够、通风口设置不当、空间利用率低、光照不良且分布不均、操作费时费力、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的缺点。
同时,目前设施葡萄生产中缺乏适宜设施葡萄生产使用的透光、保温、抗老化的设施专用棚膜,而且保温材料多为传统草苫,其保温性能差、沉重、易造成棚膜破损。
3.机械化水平低,工作效率差目前在我国设施葡萄生产中自动控制设备不配套,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仅为日本的1/5。
设施生产装备是设施生产技术中的薄弱环节,对设施葡萄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制约。
目前虽然研发了一些设施生产装备,但这些装备在生产效率、适应性、作业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4.节本、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模型尚未建立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葡萄生产发展很快,就不同品种、不同生态型的葡萄设施培技术发表了大量的经验性总结文章,但总体来说仅仅是建立了我国设施葡萄生产技术体系的雏形,距标准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深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类型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的生长发育模式及适宜的环境指标,进而提出相应的节本、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模型,是实现设施葡萄标准化生产的需要研究的课题。
5.果品质量差,产期过于集中当前,我国设施葡萄生产中大多对果品质量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经设施栽培后,果实含糖量降低、酸含量增加、风味变淡、着色较差、果个偏小和果实畸形率高等现象。
除与种性有关外,还与栽培技术有很大关系。
而且目前我国设施葡萄生产主要以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为主,产期主要集中在5~11月份,缺乏元旦和春节期间上市的葡萄品种。
6.连年丰产技术体系尚未完善葡萄经设施栽培后,存在严重的“隔年结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