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合集下载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间珠宝何⾜取,岂如阳羡⼀丸泥。

”缘起紫砂壶伴随茶⽂化⽽诞⽣,⼀经出现便颠覆了⼈们对茶,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雅⼠、爱茶⼈⼠的钟爱。

随着紫砂壶⽽出现的紫砂壶⽂化,也成为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名宜兴紫砂壶。

很多⼈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

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艺和特有的陶艺⽂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

那⾥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分优越。

再加上烹茶⽅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

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味。

紫砂壶经过茶⽔泡过、在⼿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经久耐⽤,美观⼤⽅,因⽽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说法不⼀。

其中不乏有⼈⽤“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之⽤的壶型紫砂器。

因此,紫砂壶应属于紫砂器的范畴,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献记载:北宋诗⼈梅尧⾂《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其中“紫泥新品”与“紫瓯”证实并⾮后来意义的紫砂壶。

紫砂茶具与茶文化

紫砂茶具与茶文化
茶 》 中有 “ 石 冷 泉 留早 味 , 泥 新 品泛 春 华 ” 诗 小 紫 的
诗 句 ;在 第 三十 五卷 《 宣城 张 主簿遗 雅 山茶 饮其 答
韵 》 云“ 贮 双砂 罂 , 琢无 玉 暇” 这里 的“ 叉 雪 诗 , 紫
壶、 白瓷 壶 、 璃 杯等 茶 具 , 三个 月 时 间 , 用 T — 玻 用 采 C
茶是 世界 公认 的饮料 。在我 国更 是 具有 悠 久 的 历史 ,据 历史考 证 ,饮 茶之 风 先 从 巴蜀 和江南 一 带
的鉴赏 , 将紫砂茶具搬进了收藏、 欣赏的殿堂。许多
爱 好 者和 从艺 工作 者悉 心 研究 紫 砂 的历史 ,专 心 紫 砂 茶具 造 型和 装饰 的 研究 创新 ,紫 砂茶 具 以其 深 厚
PlG 全 自动 型 测 色 、 差 计 等 检 测 手 段 , 茶 具 的 I 色 对
泥 ”“ 罂 ” 是 指 的宜 兴 紫 砂 , 是 史 料 考 证 中较 、砂 都 这
早 把茶饮 和 紫砂 联 系在一 起 的 历史 记载 。随着 经 济 发 展 、社 会 进步 和人 民消费 水平 的不断 提 高 ,茶 文
也 蕴含人 们 对形 体审 美 和理趣 感 受 的升 华 。北 宋梅
平静 港 湾 ,为交 流交 心 、友 善 沟通 创 造 了一 种 中华 文 明的 优雅意 境 。 紫 砂 文化 和茶 文 化 同属 养生 文 化 ,而 紫砂 壶 又 为茶 文 化增 添 了养生 内 涵 。紫砂 壶 的原 料选 用宜兴
的文化底蕴,雅俗共 赏的艺术 门类 ,形成了一种专
业 艺 术文 化— — 紫砂 文 化 。 紫 砂文 化 和茶 文化 同属休 闲文化 ,而紫 砂 茶具
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 ,明初 至

紫砂壶与茶

紫砂壶与茶

宜兴远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制 陶。宜兴鼎蜀镇窑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大量生产陶 器 。近年来 在 文物 普查 中作 中 , 考古 学家 陆续在 宜兴 的鼎蜀 、 张诸 和杨 巷等 地发 现 的大 量古 文
化遗址 表 明 , 在 氏族 社会 , 早 这里 的先 民就 开始 从 事农 业 和 制 陶业 劳动 。在 归 径 乡 的南唐 村 , 骆驼 墩 , 邮堂 乡 的西 溪 村先后 发 现 了距 今 50 00—60 0O年 的原 始 文化 遗 址 。在 这 些 遗址 上 , 与 石器 一起 出土 的有 大量 的夹 砂土 陶 , 质红 陶 , 泥 白衣 黑 陶和 灰 陶 的碎 片 , 皿 的成 型方 法 基本 器


紫 砂宜 茶
从材质 的自然属性来分析 , 紫砂 的独特原料构成和制作工艺是对茶性的最好诠释和阐发 : 紫砂壶气孔较大 , 吸水率高 , 良好 的透气性能较长时间保持茶 的色 、 味。 香、
紫砂壶制壶之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之中薄薄一层 , 介于甲泥和泥层之 间, 号称“ 岩中岩, 中 泥
气孔微细 , 密度高 , 具有较强 的吸附力。用紫砂壶沏茶 , 不失原色、 味 , 香、 还使茶越发 醇郁芳
沁。第二 , 用紫砂壶沏茶不易霉馊变质。沏红茶五 日后 , 茶水依然新鲜不变质 , 而瓷器或其它
1 44 ’
维普资讯
器皿沏茶则 当 日 变馊 , 茶色呈褐色 , 且茶汤表面有一层“ 。第三 , 锈” 紫砂壶能吸收茶汁 , 内壁 壶 不刷 , 沏茶绝无异味 , 使用较长时间后 , 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第四, 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
陶器是人类最古老 的文明成果之一 , 中国陶器史上有许 多伟大 的发 明创造。原始社会的
彩陶和黑陶 ; 商代的白陶、 陶、 硬 釉陶; 汉代的近代瓷的釉 陶; 西晋 的青瓷; 唐代 的彩 陶; 宋代的

茶具行业知识培训初级-紫砂篇(ppt)

茶具行业知识培训初级-紫砂篇(ppt)
泡茶的实用要求。
紫砂壶的收藏壶工
艺的发展水平。
艺术价值
优秀的紫砂壶在造型、工艺、 装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稀有性
珍稀的泥料和制壶大师的作品 具有很高的稀有性,收藏价值 较高。
实用性
优质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 性能和保温性能,是泡茶的理
清朝时期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期,制 壶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形态各异、 装饰华美的紫砂壶不断涌现。
紫砂的传说与故事
有关紫砂壶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供 春壶”的故事,传说供春壶是明朝时期一位书童供春制作的 ,他以金沙寺的僧人作为老师,学习制壶技艺,最终成为一 代制壶大师。
此外,还有“曼生十八式”、“石瓢壶”等传说和故事,这 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紫砂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为人们带来 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和感受。
早期的紫砂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多为实用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 种集实用、观赏和收藏于一体的工艺品。
紫砂的历史
明朝时期是紫砂壶发展的初期,当时 的紫砂壶以实用为主,形状简单,没 有太多的装饰。
现代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 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欢迎,还出口 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 要载体。
紫砂壶的鉴赏要点
01
02
03
04
泥料
优质的紫砂泥料应具有细腻、 滋润、色泽柔和的特点,且砂
粒感明显。
造型
紫砂壶的造型应比例协调、线 条流畅,符合传统工艺美学标
准。
工艺
精湛的制壶工艺表现在壶身的 打磨、雕刻、镶嵌等方面,工 艺水平直接影响壶的品质。
火候
烧制的火候掌握得当,使紫砂 壶具有一定的气孔率,能满足
05 紫砂的市场与前景

完整版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完整版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陶瓷与茶文化有着很大的渊源,那么陶瓷与茶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

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土,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场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

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

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

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

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

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国是茶的故土,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场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

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销往各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文化品位。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

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沏茶、品茶和享受茶的器具,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茶具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创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茶的起源和早期茶具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

相传,中国古代的一位皇帝发现了茶叶的独特风味和药用价值。

在茶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使用简单的器皿来沏茶,如陶罐、陶碗和竹筒等。

这些器具简单朴素,主要用于煮茶水和盛装茶汤。

2. 隋唐时期的茶具创新隋唐时期(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具开始浮现了一些创新。

陶磁器的浮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如著名的青瓷茶具。

此外,茶具的形状也开始多样化,如茶碗、茶壶和茶杯等。

茶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提升,浮现了一些著名的茶具制作工坊。

3. 宋代的茶具革新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茶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著名的青瓷茶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浮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此外,茶具的使用方式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例如茶盘的浮现使得品茶更加方便。

4. 明清时期的茶具精美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是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具的品质和美观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磁器茶具成为主流,各种精美的茶具纷纷问世,如景德镇磁器、宜兴紫砂茶具等。

茶具的造型和图案也更加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

5. 现代茶具的创新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茶具在现代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茶具不仅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融入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

例如,茶具的材质再也不局限于陶瓷和磁器,还包括玻璃、不锈钢等材料。

茶具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智能温控茶壶等。

总结:茶具发展简史展示了茶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创新。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者——紫砂壶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者——紫砂壶

我 国的许 多传 统 文化 相融 合 ,被注 入 了许 多经 典 的 内涵和 意义 。
戒,交 情如 水 。

互适 应 ,最 终达 到气 息相 调 ,神 韵相 和 。茶 文化 ,是 高雅 的,清 性 ,与茶 文化 的 结合 相得 益 彰 ,使茶 文化 更 加 的绵延 而不 绝 。可
化 。二者相 辅相 成 ,不可 分割 。 三、蕴 香散 气 ,紫砂 壶是茶 叶 的知 音 由 “ 五色 土 ”制 成紫 砂 壶 ,因原 料可 塑 性 、延展 性好 ,故在
滋 润唇 喉 留香 齿 间; 或酽 苦浓 郁 ,醒心 提 神刻 附心 间 。茶饮 ,乃 盖 的 形状 都是 最大 限度 的积聚 热 量 ,使茶 叶 的香 味能 在这 小 小一 中华 民族 举 国之饮 ,上至 王孙 贵族 当朝 权 贵 ,下至 三 教九 流黎 民 方壶 间得到 最大 限度 的释放 。 百姓 , 皆可饮 之 , 皆习惯饮 之 。茶 ,名 有 千种 ,不 分贵 贱 ;味 有 不 同,各 有千 秋 。绿 、黄 、青 、 红、 白、 黑 、花 ,总有 一款 ,可
时间 里 ,是作 为 药用 的 ,后逐 渐变 成 日常 饮 品 。数 千 年来 ,茶 饮 生命 气息 , 宁静 ,高 雅 ,温 润 ,思远 … …人 与壶 的关 系 ,有 时也 作为 一项 生活 中 不必 不可 少 的活动 ,在不 断 的变 革发 展 中,也 与 如 同人与 美 玉的 关系 ,人 保养 壶 ,壶 滋养 人 ,时 间久 了人 和 壶相
景。

边 细细 赏 壶 ,茶香馥 郁 悠远 ,一把 小壶 在手 ,常常 把玩 ,手掌
指尖 的肌 肤 早就 熟悉 了紫 砂 壶那温 润 如玉 的表 面 ,也 适应 了壶身
中华 民族 饮 茶始 于何 时 , 已不可考 ,相传 发 于神 农 氏,上 古 的弧 度 ,看着 壶 上赏 心悦 目的花 纹 ,还有 自己钟 爱 的绘 画字 句 , 神 农 尝百 草 , 日中七 十二 毒 ,得 茶而解 之 , 因此 ,茶在 很 长一 段 会 是 一种 老朋 友 一般 相知 相和 的情 感 。感 受 紫砂 壶那 纯朴 自然 的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所追溯的。

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几个重要阶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注》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
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
把茶叶作为草药使用,但这属于原始医药学的范畴。

直到西周时期,茶叶不再是单纯的药用而且成为贡品,为上层奴隶主所欣赏食用,
人们开始栽培茶树。

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始于西汉晚期,据《四川
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
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甘露
是指汉宣帝甘:露年号(前53~前50),至今已有2000多年一的历史。

自此茶叶的饮用和种植同步发置:巴蜀一带有了许多具有一定
规模的茶园。

茶叶已由药用、食用、贡品进而发展成为祭品和随葬品。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中就有
整箱的茶叶随葬,可见当时制茶业已十分发达,茶叶的饮用也十分
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茶树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习惯开始由巴蜀逐渐东移至江南的江、浙等东部地区,“坐席竟下饮”、“客来敬茶”,
茶的饮用十分普及。

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
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
文化体系。

780年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涵盖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

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专承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道以及
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的专业品茶社团有由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
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
重要手段,还赐予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动活泼。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期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增多,泡茶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如陶瓷茶具、竹茶具等。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
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用开水沏茶具有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
等特殊功能。

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高士
名儒更视其为“拱壁”,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紫砂壶成了盛
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紫砂壶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宋代,饮茶已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

当时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
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

时人还比较茶盏
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断定个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

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
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
州花瓷琢红玉。

”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

宋代茶盏,主要
以瓷器为主.
其他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徽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
白瓷进茶的情景。

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问、仇英的绘画作品
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

有些壶从绘画中可
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的。

王问《煮
茶图》中的提梁壶,文徵明《晶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
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

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

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

”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

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
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
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
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氛
围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

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
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1中国的茶文化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

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

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
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等奇妙的茶语。

初始金戈
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
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
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
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2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仲春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在中国是最古老的饮料,不仅是中国人糊口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贡献。

在唐朝时候,茶叶就
已经成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

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专著
《茶经》,也是由唐朝人陆羽写的。

古时宫廷所用的茶叶都来自地方上的纳贡,据说西周时期就有了贡茶轨制,历朝历代不断完善。

清代的贡茶主要分“岁贡”与“御贡”两种,岁贡茶多用于宫内日常开销,宫中的筵宴用茶,或是宫
中各阶层职员的品饮用茶。

而御贡茶则是专为天子预备的贡品,其
他人可不能直接享受。

从茶叶的种类上来说,这两类贡茶也有区别,岁贡茶大部门是芽茶或者鲜嫩的茶叶,而御贡茶则广搜天下珍异佳茗,知足天子的尝新需要,好比产自广东的御贡茶为鹤茶和宝国乌
龙茶,产自江苏的御贡茶为碧螺春茶和阳羡茶。

3“宫廷紫砂”的发展
对乾隆天子而言,烹茶的水质、煮茶的用具与品茶的茶具都必须非常讲究。

好比泉水、雪水、荷露都是很好的烹茶用水,用陶泥为膛、竹篾围的竹炉则可以保证煮茶时的活火。

紫砂,作为诸多茶具
中的一种,其自然的质感、古朴的造型显得非常不同凡响。

清代“宫廷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江苏宜兴定烧;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天子的喜好纳贡。

乾隆天子
要求紫砂茶具也要像他官窑瓷器一样,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因此,紫砂壶上一面堆绘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御题诗《惠山
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的前半部,原
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

品题顿置休惭昔,歌
泳羶芗亦赖前。

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

装池更喜商邱荤,宝贝僧庵慎弆全。

”另一面则堆绘烹茶图。

堆绘技法是用紫砂
壶的本色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然后在紫砂壶身上写书画画,泥浆的稀稠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有浅浮雕的效果,难度
相当大。

所以这种技法到乾隆时期以后就基本失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