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

合集下载

恻隐之心的同义词

恻隐之心的同义词

恻隐之心的同义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恻隐之心的同义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解释】
恻隐之心( 注释: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
【同义词】
悲天悯人( 注释: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
【造句】
1. 如此痛快淋漓地斩草除根之际,偶尔也会动了恻隐之心。

2. 他做得太绝了,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3. 看到老人一天到晚形影相吊的样子,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准备为他找个老伴。

4. 每次在街上碰到残疾人,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总要上前帮一点忙。

5. 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6. 许多所谓慈善家的行为,只不过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是动了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道理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道理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的道理如下: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

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

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译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译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译文
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扩展资料
《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

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在整个《孟子》七篇里面,《公孙丑》篇是记载孟子在齐国活动最多、和齐人对话最多的。

而孟子一生的活动中,特别是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国也是他寄望最大,着力最多的国家。

孟子主要政治理想、抱负的阐发,是跟齐宣王、齐人的对话。

孟子对齐国最重视,齐国也是他在周游列国中,待时间最长的国家。

孟子想实践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保民而王”、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最寄予厚望的是也齐国。

本篇之所以叫《公孙丑》,因为本章开篇即是公孙丑之问。

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齐国人,这个人实际上是个有抱负、有才能的人,自然很崇拜管仲、晏婴。

本篇就是围绕孟子与公孙丑师徒二人的问答、辩论展开的。

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摘要:
1.引言:介绍恻隐之心的概念和重要性
2.文言文翻译:将恻隐之心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结论:总结恻隐之心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正文:
1.引言
恻隐之心,是指人们面对他人的痛苦时产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

在古代儒家经典中,恻隐之心被认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通过文言文翻译,探讨恻隐之心的内涵和现代价值。

2.文言文翻译
原文:“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能为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谓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翻译: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能够关心他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仁。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

3.结论
恻隐之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应该关心他人的疾苦,以实现社会和谐。

在现代社会,恻隐之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1.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无恻隐之心,其为人也,莫大乎无故而以其身之所有为人之所有。

是恶乎行之!”。

2. 《论语》中有孔子的弟子子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也反映了恻隐之心的重要性。

君子能够体恤他人的痛苦,注重道义,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私利。

3.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待贾母、史湘云等家人朋友都表现出了恻隐之心,他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都能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这也是他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4.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慈善组织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都会通过展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引发观众的恻隐之心,从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这些人群。

5.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取经路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也是恻隐之心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恻隐之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它能够促使人们
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建立起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希望这些素材能够帮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恻隐之心的内涵和意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曰:“恻隐①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②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④之。

”(《孟子·告子上》六)
注释
①恻隐:同情、怜悯。

②仁、义、礼、智,与心相伴。

③铄(shuò),“烁”,火光照亮。

④固有:本来
就有。

【译文】
孟子说:“同情心、羞耻心、恭敬礼让之心及明辨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有同情心,就是仁爱;有羞耻心,就说明有道德感;有恭敬之心,就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心里能明辨是非,就是智慧。

仁义礼智,是我们生而就有的,不是外界作用的产物。


感悟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是天生的。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解释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解释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解释意思恻隐之心是指人们内心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它是人性的一种崇高情感。

恻隐之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类品德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被认为是仁道的核心。

恻隐之心即是人们对别人福祉的关切和关爱,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别人遭受痛苦或遭遇不幸时的同情、怜悯和关注。

有恻隐之心的人会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表现出同情心、爱心、关怀之情。

恻隐之心与仁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仁道是一种宽容、温和、慈悲和爱心的道德准则,而恻隐之心则是实现仁道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拥有恻隐之心的人,在面对别人遭遇困难时,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仁爱之心。

只有懂得同情关爱,才能不断弘扬仁道精神,让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恻隐之心的价值愈发凸显。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需要一颗宽厚的心,去理解和关爱身边的人们。

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不断加强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培养一种关爱别人的精神和观念,才能增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恻隐之心是人类美好品德的体现,是一种仁爱之心。

只有我们带着恻隐之心去看待世界,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

希望我
们每个人都能用行动去诠释恻隐之心的美好,让它成为引领人类未来的强大力量。

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恻隐之心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体现
2.文言文翻译:对恻隐之心的相关文言文进行翻译
3.结论:总结恻隐之心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正文
1.引言
恻隐之心,是指人们面对他人遭受痛苦时产生的同情心。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恻隐之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许多文言文作品都体现了这一观念。

通过分析这些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恻隐之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一些恻隐之心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1) 《孟子·公孙丑下》:“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其入。


翻译:当看到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产生同情心,不忍心看着他掉进去。

(2) 《论语·子罕》:“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 《大学》:“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格其物。


翻译:修身的过程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意,真诚面对自己的信仰,发挥自己的智慧,抵制外物的诱惑。

3.结论
通过以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恻隐之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据美联社3日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

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

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

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

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

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

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

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人性本恶,首先就犯了三大错误。

第一大错误就是从经验事实的法则里面归纳出来的错误。

对方辩友举出了人世间很多的恶事,告诉我们因此人性本恶,这是错的!为什么呢?对方辩友的立论告诉我们欲望,人是有欲望而来的。

但是我们想,我方已经论证过了,欲望是有好有坏,今天我喜欢你,我想要跟你结婚,这是一个不好的欲望吗?所以最终我们知道了,今天对方辩友是看到人世间的恶行,某些恶行,然后告诉我们说人性本恶。

那为什么对方辩友忽略了经验事实上面呈现的善行呢?人世间的很多善行,你一定听过了,有人跌在地上你把他扶起来,你在汽车上让座给老人,或者是,你定也听过无名氏的指教。

这些难道不是人世间的善行吗?这是对方辩友犯的第一大错误。

第二大错误,对方辩友犯的是倒果为因的错误。

对方辩友借用一种经验事实的法则告诉我们说,我们有恶的果,所以导出来恶就是因。

如果真的这样说的话,我们发现是什么呢?每一个人都是恶,尤其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告诉我们要教育,要道德教育,你如何去教育呢?每一个人都是恶,由此来定出真正的法律,而定出的法律就是善法吗?恶人定出来的是恶法。

如果你定出了法律,如何去遵循,每一个人都恶,我为什么要信任你,好像大家在这个地方,我为什么要相信你呢?你可能在骗我,于是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戴上面具。

大家互相欺骗,互相蒙蔽,这样的世界是对方辩友所建构出来的。

他告诉我们由于有欲望就建构出来个恶的世界。

对方辩友犯的第三个错误是什么呢?他告诉我们人性的性就是欲望,我们根本就晓得说,我方一开始就论证了,人性就是人的心。

孟子告诉我们:“人有四端之心。

”这是一个善的种子,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说,人世间没有恶行。

你有善苗,不见得你就不会有恶行。

为什么呢?我们发现了,因为外在环境,因为资源缺乏,所以我们人在无形之中会做出一些恶的行为来伤害别人,这是不得已的。

所以,我们教育跟法律就在于纠正人的行为。

如果按照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是恶行的话,你为什么去纠正它?人性本恶,人纠正的结果还是回到本。

我们的人是性本善,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于是你透过道德,透过教育,透过法律,他有可能会转变为好。

教育跟法律的功能就是要辅导,辅导他走上善途,
首先性善论是不存在任何逻辑矛盾的,能够自圆其说。

因为行善要的是人自觉自愿,
就好比一个人开着一部汽车去行善,那么人只会说他去行善而绝对不会说是汽车去行善,因为这是他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汽车的,也就是人有自由意志而汽车没有正是把人和汽车以及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因此行善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意志,但自由意志是行善的必要条件的同时也必然蕴涵着它也同样是作恶的必要条件,这个人也可以开车飙车撞人。

这时当然也只能说他在作恶而不是汽车在作恶,所以自由意志是行善的必要条件的同时也必然蕴涵着行善的反面即作恶的可能性。

而性善论的意思并不是说人性和自由意志没有趋向恶的一面,而是说从终极层面来说,人性和自由意志就和硬币在必然同时有两面的同时也必然是由正面代表的一样也必然是由向善的一面所代表的,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说性善论能够解释人类社会有善有恶的事实,能自圆其说。

同样性善论也具有操作性,也就是通过教化法律等各种首都使人发挥热性中善的一面而抑制邪恶的一面。

同时还有对人性善的一面必然战胜恶的一面理想诉求,所以性善论是一种既能自圆其说也有现实的操作性还有理想诉求的学说。

而性恶论则不是这么回事了,它首先无法自圆其说,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确实有大量邪恶的行为的同时还表现出同样大量的善良的行为,我们能用性恶论来解释汶川大地震后国人的总体表现吗?说这都是国人为了掩饰自己邪恶的本性的虚伪这谁能相信?我们甚至无法用性恶论来解释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含辛茹苦我们你养育成人,因此它首先就不能自圆其说。

其次性恶论意味着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而既然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那么当然也不能通过任何手段变好,这就好比动物的本性就是要吃喝拉撒,所以你随便怎么教也绝对不可能让它们和人一样有善恶真假之别一样。

因此从实践的层面来说,它也是没有把人教化向善的可能了,还彻底断绝了人善的一面必然战胜恶的一面理想诉求的可能性。

因此无论从逻辑还是操作的层面以及理想的角度,都是性善论强于性恶论。

法家相信性恶论,结果秦统一没几年就灭亡,而相信性善论的儒教则支撑中国两千年就说明从实践的层面也是性善论优于性恶论了,所以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性善论优于性恶论。

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就和加尔文的预定论一样存在无法克服的逻辑问题,所以绝对不能成为儒教的主流。

人性本恶就意味着哪怕是孔子的人性也是恶的,甚至意味着作为人的价值的来源的天(上帝)也是恶的,而这就彻底颠覆了儒教成立的基础了,加尔文的预定论把世间一切邪恶全说成上帝预定的从而也就等于说上帝创造了邪恶甚至意味着上帝本身也是邪恶的胡扯绝对不能再发生在儒教身上。

只有肯定天(上帝)是至善的,而人性从根本来说因为得自于天(上帝)所以也是善的,世间的恶都是人滥用了上帝在给予人善的本性的同时所必须给予的自由意志的说法才能确保儒教的敬畏天命和人性本善这两大基础。

别说荀子还培养了韩非和李斯这样的仇视儒教的法家,光凭荀子的“人定胜天”以及“性恶论”与儒教的敬畏天命和人性本善这两大基础全都背道而驰,就绝对不能成为儒教的道统和主流。

而儒教是既反对性恶论,也反对墨家的兼爱的,前者是无法在在理论上自圆其说的胡扯,甚至连让提出性恶论的他们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的父母之爱都解释不了。

后者则是根本没有任何现实的操作性可言,要让人超越在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的家庭,无区别的去爱世界上每个人,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有儒教的建立在人类血亲之爱并在此基础上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把人带入向善之路的性善论才是既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又能在实践中得得通的学说,儒教是最合理可行的理性宗教,儒教的性善论同样是最合理可行的人性和道德学说,这没有任何疑问。

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