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合集下载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1.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无恻隐之心,其为人也,莫大乎无故而以其身之所有为人之所有。

是恶乎行之!”。

2. 《论语》中有孔子的弟子子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也反映了恻隐之心的重要性。

君子能够体恤他人的痛苦,注重道义,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私利。

3.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待贾母、史湘云等家人朋友都表现出了恻隐之心,他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都能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这也是他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4.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慈善组织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都会通过展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引发观众的恻隐之心,从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这些人群。

5.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取经路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也是恻隐之心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恻隐之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它能够促使人们
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建立起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希望这些素材能够帮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恻隐之心的内涵和意义。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知识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文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

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 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
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 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 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 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 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 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 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 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 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 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 “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 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 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 七篇。
思考问题
3、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思考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恻隐之心:仁之端
排比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正反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 习 目 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回忆高一学过的《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是对动物而言的,孟子让他把不忍之心扩充到人,做到这样才能施行仁政,才能保民统治天下。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赏析写法特点。

难点:把握孟子“仁政”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常识】《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内.交(nà)要.誉(yāo)羞恶.(wù)2.重点字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

“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

要,求取。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贼:伤害。

保:安定。

3.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读
个人读
集体读
点名读
理解
文意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
释疑
【文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实践

修养
身心
分小组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分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被污染。
实践与生活
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灵犀一点

师生
交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希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们美好的心灵。
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备注




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教师讲述,营造学生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
选文

自学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互动学习,心得交流。
直面人生

共同
研讨
镜头一: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地注视着,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镜头二: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他向行人投去哀求的目光,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引导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