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分区与根的初生结构
实验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4. 侧根的发生
实验材料和方法
• 蚕豆根横切面切片
侧根的发生
5. 根瘤和菌根
实验材料和方法
• 根瘤:
– 观察花生、楹树、田菁、紫云英等新鲜或液浸标本。 – 花生根瘤横切片
• 菌根:
– 带根的马尾松幼苗 – 松外生菌根横切片
根瘤
• 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态
• 花生根瘤横切片
松外生菌根
实验报告
• 1、绘鸢尾根横切面(1/2)简图,示根的初生结构。 • 2、绘桑老根横切面(1/2)简图,示双子叶植物老根
的次生结构。 • 3、总结根的初生生长动态及所形成的初生结构特点
。 • 4、总结根的次生生长动态及所形成的次生结构特点
。
• 注:1、2题在实验课上完成,3、4题在课后完成。
实验材料和方法
• 蚕豆幼根横切片
2. 根的初生结构--单子叶植物
实验材料和方法
• 鸢尾根横切片 • 芋头幼根横切面临时装片(示凯氏点)
鸢尾根横切片
鸢尾根横切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芋头幼根横切面临时装片(观察凯氏点)
3.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实验材料和方法
• 桑老根横切片
桑老根横切片
木栓形成层
桑老根横切片
维管形成层
1. 根尖的形态及分区
实验材料和方法
• 萝卜根尖:
– 从外部形态上区分根尖4 个区的特点。
• 洋葱根尖纵切片
– 观察根尖各区的结构和细 胞特点。
观察与思考:
▪根毛是如何发生的?
▪最短的根毛在什么部位?
▪根尖各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 结构上有无明显的界限?
萝卜根尖的外部形态
植物根尖纵切
2.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
根尖分区与根初生结构

• 1. 中柱鞘 位于中柱最外层,外接内皮层,通常由一层 薄壁细胞组成,少数植物可有二层或多层细胞.根的中 柱鞘有潜在的分裂性能,可产生侧根.木栓形成层和维 管形成层的一部分等。
• 2. 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主要由导管 和管胞组成,横切面呈辐射状,有几个辐射角就叫 几原型的木质部,紧接中柱鞘内侧的细胞先分化成 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原生木质部。位于原生木质部 内侧的细胞后分化成梯纹、网纹或孔纹导管组成的 后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均为一层,最初是薄壁细胞,后期细胞壁增厚并 木质化而成为厚壁组织。
•
初生木质部一般为多原型,初生水质部和初
生韧皮部间的薄壁细胞;不能转变为维管形成层,
所以不能形成次生结构,这些薄壁细胞,后期壁
通常增厚木化,变成厚壁组织;增强根的支持能
力。维管柱的中央部分常有髓的存在,起初为薄 壁细胞,但后期也可转变为木化的厚壁组织。小
•
1.次生维管组织内,次生木质部居内,
次生韧皮部居外,相对排列,与初生维管组织
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二者的相间排列,
完全不同。维管射线是新产生的组织,它的形 成,使维管组织内有轴向和径向系统之分。
•
2.形成层每年向内、外增生新的维管组
织,特别是次生木质部的增生,使根的直径不
断地增大。因此,形成层也就随着增大,位置 不断外移,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形成层细胞
•
有些植物的皮层最外一层或数层细
胞形状较小,排列紧密,称为外皮层,
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时,外皮层细胞壁
栓化起暂时保护作用。 皮层最内方的一
层叫内皮层,其细胞排列紧密,各细胞 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 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根尖分区与根初生结构

• 3. 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形成若干束分布于 初生木质部辐射角之间,其发育方式也是外始 式。原生韧皮部常缺少伴胞,而后生韧皮部主 要由筛管与伴胞组成,只有少数植物有韧皮纤 维存在。木质部、韧皮部由多种组织的细胞组 成,是一种复合组织,但起作用的是筛管和导 管这些长管状细胞,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维管 组织。
双 子 叶 植 物 根 的 初 生
结 构
四、根的初生结构 (一)表皮
表皮:根的成熟区最外的一层 细胞。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特点:近长方柱形,排列整齐
紧密,壁薄,角质层薄,无气
孔,有根毛。
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
• 特点:
•
表皮包围在成熟区的最外方,常由
一层细胞组成,由原表皮发育而来,细
胞的长轴与根的纵轴平行。
•
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组成,基本
上和初生结构中的相似,但次生韧皮部内,
韧皮薄壁组织较发达,韧皮纤维的量较少。
•
在称
为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总称维管射线。
•
维管射线是次生结构中新产生的组
织,它从形成层处向内外贯穿次生木质
部和次生韧皮部,作为横向运输的结构。
实验三 根
根尖的分区
•
根的初生结构
•
•
根毛区内的各种成熟组织,是
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
层三种初生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
化而来,属于初生组织,它们共同
组成的结构,称为初生结构。
•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根的成熟区的各种结构都是由初生 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因此也称为初生 结构。 • 根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明显地分 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个部分 • 表皮 皮层 维管柱(中柱)
2、初生维管组织:包括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自成束, 相间排列。
简述根的初生结构

简述根的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的根的成熟结构。
通过根尖的成熟区作一横切,可观察到根的全部初生结构。
从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根最外一层细胞,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细胞砖形,排列整齐,无胞间隙,壁较薄,一般无角质膜,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具有吸收作用,但无气孔。
皮层在表皮的里面,占根组织的相当大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
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中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间隙。
根据皮层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外皮层,为紧靠表皮的1至多层细胞,排列紧密。
当根毛枯死后,表皮被破坏,外皮层细胞的壁可以增厚并栓质化,能代替原来的表皮成为根的保护层。
(2)内皮层,是皮层最里面的一层细胞,排列紧密而整齐,无胞间隙,结构比较特殊,其细胞的部分次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增厚,并呈带状,贴附环绕在这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之内,形成一圈完整的带状结构,特称凯氏带(Casparian strip)这一结构对根的吸收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加强控制根吸收的物质转移的作用。
(3)皮层中部,主要是薄壁组织,胞间隙明显,是根毛吸收水和无机盐后输送到维管柱的必经途径,也是根贮藏营养物质的场所,并有一定的通气作用。
维管柱根的中轴部分,过去称中柱,由初生分生组织中的原形成层发育而来。
结构比较复杂,但占有的面积比茎的维管柱小很多,它包括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有些植物根还具有髓。
(1)中柱鞘,紧接内皮层,由1~2层薄壁细胞组成,是中柱外围的、有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可由此产生侧根、不定根、不定芽,以及一部分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等。
(2)初生木质部,是根中具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功能并兼有支持作用的复合组织。
在一般被子植物中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
(3)初生韧皮部,是根中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功能并兼有支持作用的复合组织。
根尖区分与根的初生结构

中柱
1. 切片前,在小培养皿中盛以清水,准备好毛笔,滴管 和刀片等用具和欲切的材料。
2. 切片时用左手的三个指头拿住材料,并使材料稍突出 在手指上,以免刀口损伤手指。右手持双面刀片,把刀 刃放在经过削平的平面上,轻轻压住它,刀口向内,且 与材料断面平行,然后以均匀的力量和平稳的动作,自 左前方向右后方滑行切片,注意要用整个手臂向后拉 (手腕不必用力)。切片时动作要敏捷,材料要一次切 下(整个过程中应用清水湿润材料和刀面,使之润滑, 否则材料容易破损)。如此连续动作,切下许多薄片后, 就用湿毛笔将这些薄片轻轻移入已盛水的培养皿中备用。 徒手切片时最重要的是切下一小片平而薄的组织,而并 不要求切下一个完整的切片。
3. 用毛笔挑选最薄而透明的切片,取出放在载玻片上, 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如标本有保留价值,则可再进行以下处理,制成永久标 本。
(1) 将切片移入小烧杯中,经50%、60%、70%各级 乙醇中进行脱水及固定,每级5分钟,然后移入1%番红 染液中(用70%乙醇溶液配制)中30分钟。
(2) 继续移入80%、90%、95%各级乙醇脱水,每级 5分钟。再移入1%固绿染液(用95%乙醇配制)染色 30分钟,再入95%乙醇中洗去浮色,最后进入无水乙醇 脱水5分钟。
蚕豆幼根中柱放大
初生韧皮部:外始 式发育。原生韧皮 部在外,后生韧皮 部在内。成束。在 同一根中的束数与 木质部的脊数相同 ,相间排列。
四、根的初生结构 (一)表皮 (二)皮层 (三)维管柱
3、薄壁组织和髓:初生木质部和初生 韧皮部之间的为薄壁组织。有些植 物的 根中央部分不分化,形成由薄壁组织组上下横 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 带。
内皮层的这种特殊结构阻断了皮层与
根的解剖结构

根的解剖结构一、根尖与根尖分区(一)根尖的概念根尖(root tip)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分。
无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都具有根尖,它是根的生命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根进行吸收、合成、分泌等作用的主要部位。
根的伸长、根系的形成以及根内组织的分化也都是在根尖进行的,因此,根尖的损伤会直接影响根的发育。
(二)根尖分区及其细胞特征为了研究方便和更好地了解根尖的结构,一般人为地将其分为四个区。
从根尖顶端起,依次分为根冠(root cap)、分生区(meristematic zone)、伸长区(elongation zone)和成熟区(maturation zone)四个部分(图5-3),总长约1~5cm。
其中,成熟区因为具有根毛又被称为根毛区(root hair zone),从分生区到根毛区各区的细胞逐渐分化成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除根冠外,其它各区的细胞特征逐渐过渡,无严格界限(表5–1)。
1.根冠根冠是位于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根尖的分生区细胞。
根冠细胞不规则,外围细胞大、排列疏松,内部(近分生区)细胞小、排列紧密。
根冠细胞含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质体等细胞器,其外壁常有多糖类物质的黏液,可润滑根冠表面、促进根表离子交换、减少根在土壤颗粒间穿行的摩擦阻力,利于根的伸长生长。
2.分生区分生区位于根冠内侧,由顶端分生组织组成,整体形状如圆锥,故又名生长锥,长度约为1~3mm,主要功能是分裂产生新细胞,以促进根尖生长,所以也称为生长点。
分生区细胞小、近于等径型、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薄、核大、质浓、液泡很小,分化程度低,具很强的分裂能力,外观呈褐黄色。
分生区产生的新细胞,有三个去向:一部分形成根冠细胞,以补偿根冠因受损伤而脱落的细胞;大部分细胞生长、分化,成为伸长区的部分,是产生和分化成根各部分结构的基础;同时,仍有一部分细胞保持分生能力,以维持分生区的体积和功能,进行自我永续(图5-5)。
植物根的结构概述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表 皮: 外皮层
皮 层 中皮层薄壁组织 内皮层(凯氏带)
中柱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薄壁细胞
原生木质部 (外始式)
后生木质部 原生韧皮部
这种由次生分生组织进行的生长,称为次生生长, 所形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次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的 侧面,因此又叫侧生分生组织。
②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来源)
③ 维管形成层的活动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来源
活动
产生组织结构 活动结果
初生木质部外
次生木质部
凹处与初生韧
皮部内侧
形成层环 平周
内
射线
增 粗
4. 成熟区(maturation zone) 根毛区表面密被根毛,增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位置: 紧接着伸长区,表皮常着生根毛; 特点: 各种细胞已停止生长并分化成熟; 根毛: 表皮细胞外壁延伸而成,呈管状; 作用: 根的吸收部位。
细胞分裂方向 关于细胞分裂、壁面、排列方向的一些术语:
(一)根尖分区 根尖指根的尖端长
1-5cm的部位。 从纵切面看,根尖从
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
冠、分生区、伸长区
和根毛区(成熟区)四
个区。
根尖的结构(分区) 根冠 原表皮 分生区 基本分生组织 原形成层 伸长区 成熟区(根毛区)
(视频讲解)
表皮 皮层
中柱(维管柱)
1. 根冠 (root cap)
位置:根的尖端 形态:一般为圆锥形 细胞特点:排列不规则的薄 壁细胞组成 作用:保护根的顶端分生组 织和帮助正在生长的根较 顺利地穿越土壤并减少损 伤; 根冠中造粉体的作用:平衡 石的作用,使根垂直生长。
根尖的分区与构造

3、伸长区
• 位于分生区的上方 • 分生区细胞和伸长区细
胞共同作用导致根的长 度生长
• 伸长区细胞加速了分化, 最早的导管和筛管出现
4、成熟区(根毛区)
位于伸长区的上方, 细胞已停止生长,并 多已分化成熟,故称 成熟区 成熟区表皮常产生根 毛,因此也称根毛区
பைடு நூலகம்
根尖的分区与构造
种子发芽时,胚根首先伸长,它的后 端逐渐产生细密的根毛,从着生根毛的区 域开始至先端的一段称为根尖。
根尖是根的伸长生长、水份养料吸收 以及侧根发生等的重要部位。
根尖从顶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 、伸长区、成熟区。
1、根冠
位于根的先端,由许多排列 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帽 状的结构套在分生区外方, 保护着幼嫩的生长点
外层细胞能分泌多糖类黏液, 可防止根尖干燥,使土粒 表面润滑,减少摩擦
2、分生区
• 位于根冠上方,长约1~2mm, 由分生细胞组成
• 分生区最前端是原分生组织, 其上方为原分生组织衍生细胞 形成的初生分生组织
• 初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已有了初 步的分化,并形成原表皮、基 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三部分
• 进一步分化,原表皮→根的表 皮,基本分生组织→根的皮层, 原形成层→维管柱(中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的形成层所形成的次生结构的特点,总的来 说,有以下特点: • 1.次生维管组织内,次生木质部居内, 次生韧皮部居外,相对排列,与初生维管组织 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二者的相间排列, 完全不同。维管射线是新产生的组织,它的形 成,使维管组织内有轴向和径向系统之分。 • 2.形成层每年向内、外增生新的维管组 织,特别是次生木质部的增生,使根的直径不 断地增大。因此,形成层也就随着增大,位置 不断外移,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形成层细胞 的分裂,除主要进行切向分裂外,还有径向分 裂,及其他方向的分裂,使形成层周径扩大, 才能适应内部的增长。
•
3.次生结构中以次生木质部为主,而次 生韧皮部所占比例较小,这是因为新的次生维 管组织总是增加在旧韧皮部的内方,老的韧皮 部因受内方的生长而遭受压力最大。越是在外 方的韧皮部,受到的压力越大,到相当时候, 老韧皮部就遭受破坏,丧失作用。尤其是初生 韧皮部很早就被破坏,以后就依次轮到外层的 次生韧皮部。木质部的情况完全不同,形成层 向内产生的次生木质部数量较多,新的木质部 总是加在老木质部的外方,因此老木质部受到 新组织的影响小。所以,初生木质部也能在根 的中央被保存下来,其他的次生木质部是有增 无已。因此,在粗大的树根中,几乎大部分是 次生木质部,而次生韧皮部仅占极小的比例。
•
•
在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内,还 有一些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群,分别称 为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总称维管射线。 • 维管射线是次生结构中新产生的组 织,它从形成层处向内外贯穿次生木质 部和次生韧皮部,作为横向运输的结构。 次生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可 以经维管射线运至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 相似地,次生韧皮部中的有机养料,可 以通过维管射线运至形成层和次生木质 部。维管射线的形成,使根的维管组织 内有轴向系统(导管、管胞、筛管、伴 胞、纤维等)和径向系统(射线)之分。
侧根的发生
•
种子植物的侧根,不论它 们是发生在主根、侧根或不 定根上,通常总是起源于中 柱鞘,而内皮层可能以不同 程度参加到新的根原基形成 的过程中。
•
当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开始分裂。 最初的几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结果使细胞层数增加, 因而新生的组织就产生向外的突起。以后的分裂,包 括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是多方向的,这就使原有的突 起继续生长,形成侧根的根原基,这是侧根最早的分 化阶段,以后根原基的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生长 点和根冠。由于侧根不断生长所产生的机械压力和根 冠所分泌的物质能溶解皮层和表皮细胞,这样,就能 使侧根较顺利无阻地依次穿越内皮层、皮层和表皮, 而露出母根以外,进入土壤。由于侧根起源于母根的 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因此,它的起 源被称为内起源。侧根可以因生长激素或其他生长调 节物质的刺激而形成,也可因内源的抑制物质的抑制 而使母根内侧根的分布和数量受到控制。
• 3.维管柱:小麦、水稻、玉米的维管柱鞘细胞 均为一层,最初是薄壁细胞,后期细胞壁增厚并 木质化而成为厚壁组织。 • 初生木质部一般为多原型,初生水质部和初 生韧皮部间的薄壁细胞;不能转变为维管形成层, 所以不能形成次生结构,这些薄壁细胞,后期壁 通常增厚木化,变成厚壁组织;增强根的支持能 力。维管柱的中央部分常有髓的存在,起初为薄 壁细胞,但后期也可转变为木化的厚壁组织。小 麦的细小主根,其维管柱的中央,有时为一个或 两个大型的后生木质部导管所占满,但在较老的 次生不定根中,维管柱的中央则发育成较大直径 的髓部。
•
•
皮
层
皮层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由 多层薄壁组织细胞组成,由基本分生 组织发育而来。该组织细胞特点是, 细胞体积较大,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 胞间隙。 薄壁组织的细胞内如贮存 有淀粉等营养物就称为贮藏组织; 有的水生植物薄壁组织的胞间隙特 别发达,形成气腔或气道特称为通 气组织;上面提到的吸收组织也是 一种薄壁组织。
中柱
木质部运输水的细胞
实验五 根的次生结构
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它的活动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
(1)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发生,形成条状形成层; (2)由中柱鞘细胞发生,连接成环。
2、维管形成层的活动:
(1)不等速分裂,形成层环由多角形变为圆形; (2)等速分裂,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向外形成 次生 韧皮部, 合称次生维管组织。
•
• 禾本科植物根 • 1.表皮:是根最外的一层细胞,寿 命较短,当根毛枯死后,往往解体 而脱落。 • 2.皮层:禾本科植物的根,不能形成 次生保护组织,皮层中靠近表皮的1 至数层细胞为外皮层,在根发育后 期,其细胞壁往往栓化并增厚;永 久行使保护作用。
•
外皮层以内为数层皮层薄壁组织; 水稻或甘蔗较老根的皮层有明显的气腔 是由几列皮层的薄壁细胞互相分离,然 后解体而成的腔道。在横切面上,这些 气腔之间为离解了的皮层薄壁细胞及其 残余细胞壁所构成的薄片隔开。根、茎、 叶的气腔互相贯通,形成良好的通气组 织。禾本科植物的内皮层,在发育后期, 其细胞壁常5面增厚,只有外切向壁仍是 薄的。横切面上,增厚的部分呈马蹄形。
侧根在母根上从何处长出?
• 侧根在母根上发生的位置,在同一种植物 上常常是较稳定的,这是由于侧根的发生和母 根的初生木质部的类型,有着一定的关系, • 如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的根上,侧根发生 在对着初生韧皮部或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 之间。 • 在三原型、四原型等的根上,侧根是正对 着初生木质部发生的。 • 在多原型的根上,侧根是对着初生韧皮部 的。由于侧根的位置有一定,因而在母根的表 面上,侧根常较规则地纵列成行。
双 子 叶 植 物 根 的 初 生 结 构
四、根的初生结构
(一)表皮
表皮:根的成熟区最外的一层 细胞。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特点:近长方柱形,排列整齐 紧密,壁薄,角质层薄,无气 孔,有根毛。 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
• 特点: • 表皮包围在成熟区的最外方,常由 一层细胞组成,由原表皮发育而来,细 胞的长轴与根的纵轴平行。 • 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与角质膜均薄, 适与水和溶质渗透通过。 • 部分细胞的细胞壁还向外突出形成 根毛,以扩大吸收面积,对幼根来说, 表皮的吸收作用显然比保护作用更重要, • 所以根表皮是一种薄壁的吸收组织。
•
• • • •
禾本科植物的根同样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 中柱三个部分,但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相比有以下 不同的特点: 1.禾本科植物根只有初生结构,没有形成层和次 生结构. 2.禾本科植物根的外皮层,在根发育后期常形成 栓化的厚壁组织,在表皮根毛枯萎后,替代表皮 行保护作用。 3.内皮层常在径向壁、横向壁和内切壁形成五面 加厚。同时,正对着初生木质部处的内皮层细胞 常常停留在凯氏带阶段,称为通道细胞. 4.维管柱(中柱)为多元型,通常初生木质部束数为 7束以上。髓、中柱鞘等在根发育后期常木化。
• 3. 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形成若干束分布于 初生木质部辐射角之间,其发育方式也是外始 式。原生韧皮部常缺少伴胞,而后生韧皮部主 要由筛管与伴胞组成,只有少数植物有韧皮纤 维存在。木质部、韧皮部由多种组织的细胞组 成,是一种复合组织,但起作用的是筛管和导 管这些长管状细胞,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维管 组织。 • 4. 薄壁组织 薄壁组织分布于初生木质部与初 生韧皮部之间。在根次生生长时发育成维管形 成层的主要部分。少数双子叶植物中央由于后 生木质部没有继续向中心分化,而形成薄壁组 成的髓。
轴向系统:导管、管胞、筛管、伴胞、纤维等 径向系统:射线 维管射线: 木射线 韧皮射线
形成层出现后,主要是进行切向分裂。 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形成新的木质部,加在 初生木质部的外方,称为次生木质部;向外 分裂所生的细胞形成新的韧皮部,加在初生 韧皮部的内方,称为次生韧皮部。 • 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合称次生维 管组织,是次生结构的主要部分。在具有次 生生长的根中,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间 始终存在着形成层。 • 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组成,基本 上和初生结构中的相似,但次生韧皮部内, 韧皮薄壁组织较发达,韧皮纤维的量较少。
苹果老根横切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它的活动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它的活动 1、形成层的发生:开始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
而形成。以后的发生逐渐内移,可深达次生韧皮部。
2、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向外形成大量木栓,向内形
成栓内层。
木栓、栓内层与木栓形成层合称周皮。
3、周皮的作用:次生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 。
蚕豆幼根中柱放大
四、根的初生结构
(一)表皮 (二)皮层 (三)维管柱
3、薄壁组织和髓:初生木质部和初生 韧皮部之间的为薄壁组织。有些植 物的 根中央部分不分化,形成由薄壁组织组 成的髓。
•
中柱又称为维管柱,是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 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 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组成,少数植物还有髓。 • 1. 中柱鞘 位于中柱最外层,外接内皮层,通常由一层 薄壁细胞组成,少数植物可有二层或多层细胞.根的中 柱鞘有潜在的分裂性能,可产生侧根.木栓形成层和维 管形成层的一部分等。 • 2. 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主要由导管 和管胞组成,横切面呈辐射状,有几个辐射角就叫 几原型的木质部,紧接中柱鞘内侧的细胞先分化成 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原生木质部。位于原生木质部 内侧的细胞后分化成梯纹、网纹或孔纹导管组成的 后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皮层
四、根的初生结构 (一)表皮 (二)皮层 (三)维管柱
内皮层以内的部分, 包括பைடு நூலகம்柱鞘、初生维管组织,有的有髓。
1、中柱鞘:维管柱最外的一层(也有的有2层、多层)细胞,由 原形成层发育而来,具潜在的分生能力。由此可产生部分维管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不定芽、侧根和不定根。 2、初生维管组织:包括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自成束, 相间排列。 初生木质部:外 始式发育。原生 木质部在外,后 生木质部在内。 木质部脊:二原 型、三原型、 ………多原型。 初生韧皮部:外始 式发育。原生韧皮 部在外,后生韧皮 部在内。成束。在 同一根中的束数与 木质部的脊数相同 ,相间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