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1.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 造型艺术之‎一。

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工艺美术的‎类别:特种工艺艺用纺织工艺绘画民间工艺编结工艺图书装帧工艺书法。

历代工艺美‎术专注:春秋末年《考工记》,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2.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构思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打腹稿、记要点、拟大纲、列人物表等‎等。

艺术构思的‎实现,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生活到艺‎术的质的飞‎跃。

艺术构思中‎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3.意象物化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而物化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关于审‎美创造的独‎特范畴,它发端于老‎子哲学,成熟于庄子‎哲学。

庄子的“心斋”奠定了物化‎的心理机制‎,审美移情是‎它的表现特‎征。

物化移情不‎同于西方的‎移情美学,它是一种物‎我互为主体‎的移情,是“天人合一”。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宋代的朱熹。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则更不真实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的美学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该观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则有“文以载道说”.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朝朱熹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2、文以载道说:“文以载道说”是客观精神说在中国的体现。

代表人物有南北朝的刘勰和宋朝的朱熹。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刘勰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更加极端,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朱熹的“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作为“道”的工具而已.3、主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开山鼻祖康德、处于19世纪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但是康德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尼采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一、名词解释1.艺术创作答: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答: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答: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答: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5.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6.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7.艺术心理定势答: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8.艺术思维答: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9.素材答:是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感性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10.期待视域答: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艺术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它圈定了理解可能的限度。

11.形象思维答: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12.造型艺术答: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设计的概念(design):从字面上说,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

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CI设计: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即CI设计,又称企业识别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

有三个主要的层面: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意匠:意图与匠心,只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

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

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

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

广告:广告是一种用登报、广播、招贴等形式介绍商品、服务性事业等的宣传方式。

陶:陶器的材料是粘土,烧造温度低,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瓷:瓷器的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唐三彩:指产生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于西安洛阳地区的低温多彩釉陶冥器。

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釉下彩:纹饰是绘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后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下,所以称之为釉下彩。

青花是釉下彩中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钴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文饰成蓝色。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江南一带,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

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上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简称民间工艺、民艺,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地取材,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工艺美术品。

它大致包含三大类内容:一是诸如民间年画、剪纸等具有突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二是家具、交通工具、服饰等偏重实用的器物;三是如神像、供品、祭祀器具等带有宗教色彩的物体。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其次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制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仿照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仿照“,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仿照”.他首先确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确定了“仿照”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 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动身,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仿照说起源于“仿照“。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仿照是人的本能,全部的文艺都是“仿照”,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玩耍说起源于“玩耍”。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玩耍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有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见。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全面进展的人.艺术教育担当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制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进展的重任.10、美育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6. 艺术流派: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艺术家群体。

19.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7.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20.艺术语言:指任何一们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赌局饿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14。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包含三层含义: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三、从美学层面上讲,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29、什么是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

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1、什么是灵感?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备考时自己的总结,仅供参考!名词解释:2004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其中有2篇有幕无词,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汉末魏初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以慷慨悲壮的情感和刚健明快的语言,写出一大批以风骨著称的文学作品,使这一时期文坛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称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因此后世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称为建安文学。

3、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4、蒙太奇:.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最早作为电影术语指“组接”,“构成”。

随着电影形态的发展,蒙太奇逐渐成为电影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方法和思维方式。

概括的说,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有目的有逻辑的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

5、混合拍子:混合拍子,顾名思义,它不是单一的拍子,而是有不同类的拍子组合起来的拍子。

所谓不同类是指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的拍子出现在同一小节内。

叫做混合拍子。

这种拍子是每小节由强弱等数交替和强弱不等数交替出现,也就是相同单位拍,两拍和三拍的单拍子加在一起形成的拍子。

6、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7、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

“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

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

情溶于艺,艺才生魂。

柳公权,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8、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一批书画家的总称。

或称扬州画派,由于他们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的正统画派所认可,所以称为扬州八怪,他们追求自然,追求真实现实,他们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形象都搬到他们的画作中,甚至揭露社会阴暗面,文艺理论家将扬州八怪归纳为十五人。

补充:1、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

长镜头通过单个镜头内部演员及场面调度以及镜头运动,在画面上逐次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

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

长镜头排除切换,不经剪辑,保持被摄对象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因此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20051、写意:俗称“粗笔”。

与“工笔”对称。

中国画技法名。

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

2、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他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部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关系,这种意味是一种极为特殊难以言传的审美情感。

3、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4、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补充:1、工笔:也称“细笔”,与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着重线条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2、白描: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

20061、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代表作《格尔尼卡》,他艺术风格多变,他的艺术风格经历了蓝色时期,瑰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多个时期风格的转变。

2、协奏曲:协奏曲为音乐体裁的一种。

这种体裁一般指的是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3、兴观群怨:孔子的美学观点,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

“观”指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群”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

“怨”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

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

他的审美的心理学—论理学特征,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清楚。

4、肥皂剧: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啰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

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

5、空间艺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

其种类有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又通称美术。

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造型艺术必然存在于一定空间中,因而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

补充:1、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在我国崛起和发展的。

2、观念艺术:观念艺术无关形式或材料,而是关于观念和意义的。

观念艺术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象、色彩、结构,而且还取消了绘画、雕塑本身,它强调了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运用多种媒体和形式来表达。

他最复杂也最全面的的表现始终存在于艺术家及理解他的观众的心中。

3、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对曾经热恋过的最少派艺术表示强烈的不满,以之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

4、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或身体艺术,表演艺术。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自身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欲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种费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5、表情艺术:又称表演艺术。

指的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

表情性是表情艺术最显著的特征。

所有的艺术都表现感情,而表情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它能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泄内心情感,其表现手段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合一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

表演性是表情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表情艺术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表演,才能将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鉴赏者的听觉或视觉,使听众或观众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感。

没有表演,也就不成其为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的表演还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

它要求表演艺术家依据作曲者和编导的总体设计为蓝本,在对原作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作第二次创作。

6、造型艺术: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

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7、声音艺术:声音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末期,用以指以广义的声音(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噪音与乐音)为主要创作媒介,主张尊重声音本体,重视主动聆听而非“创作”的一种艺术类别。

声音艺术与“前卫音乐”、“实验音乐”、“电子音乐”、“电脑音乐”多有交集。

广义的声音艺术可指一切诉诸于耳朵的艺术形式,而狭义的声音艺术可以用来指相对于重视能量感的极端大音量噪音艺术而言的,讲究概念性的听觉艺术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