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的绿色意境

汉赋的绿色意境
汉赋的绿色意境

汉赋的绿色意境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汉赋作品中有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内容,也从特殊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闪光点。汉赋中有关汉代生态史的诸多信息,以及其中体现的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都是值得汉史研究者和关口汉代历史文化的人们关注的。

汉赋,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的400余年间,曾经是文学的壮流,是体现出当时文化之时代精神的最显著的遗存。《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学成就?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中,有?屈原赋二十五篇?等?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陆贾赋三篇?等?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孙卿赋十篇?等?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客主赋》十八篇?等?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总共78家,占诗赋总数的73.58%。籍数合汁1004篇,占诗赋总数的76.18%。其中除个别先秦和?秦时?作品外,均为西汉作品。而据费振刚等辑《全汉赋》所收,东汉作者人数和作品篇数又都远远超过西汉。

汉人的赋作,对汉代文化宏大华美气象的形成,曾经有显著的影响。,汉赋的文化品质,历来褒贬议异。其实其中的文化信息,可以作多层面的分析。比如汉赋作者在作品中记叙的生态环境的形势,透露的自然主义的意识,就值得研究者注意。

有学者在分析汉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时,强调其色彩特色,有?色彩绚烂,气势雄奇,醉人心魄,迷人魂梦?,?绚丽而不失深沉?等评价,称赞其?鲜明而丰富的色彩夺人目精?。在对汉赋的典范进行讨论时,又有?形象生动?的?彩色的骚体句式?诸语。借用这样的形容,也可以说,汉赋中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为中周生态

史以及中国生态思想史或者生态观念史的遗存,涂染了一抹浓绿。

一、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汉赋是怎样?体物?的呢?对于?体物?,《文心雕龙〃比兴》的表述形式是?图状山川,影写云物?。汉赋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学者因此说,?汉赋有绘形绘声的山水描写,是山水文学的先声。?而?山水?之中,为?绘形绘声?的文学手法所记录的,以寓有生命力的草木禽兽最为引人注目。

枚乘《柳赋》写道:?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又如孔臧《杨柳赋》:?绿叶累迭,郁茂翳沈,蒙笼交错,应风悲吟。?繁钦《柳赋》:?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交绿叶而重葩,转纷错以扶疏、,郁青青以畅茂,纷冉冉以陆离。浸朝露之清波,曜华采之猗猗。??陈琳《柳赋》也说?绿条缥叶,杂沓纤丽?,?蔚昙昙其杳杳,象翠盖之葳蕤?’。杨修《节游赋》也写道:?行中林以彷徨,玩奇树之抽英。或素华而雪朗,或红彩而发赪绿叶幽蔕,紫柯朱茎。杨柳依依,钟龙蔚青。纷灼灼以舒葩,芳馥馥以播磐。?王粲《思友赋》也有?平原兮泱漭,绿草兮萝生?句。在汉赋作者笔下,以?绿?为基色的绚丽春光,饱含着旺盛的生机。其文,汉人赋作中对?绿?色的歌咏,并不仅仅表现出对生命力的爱重,作者对?绿?的赞美,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总体环境的亲和之心。牧乘《粱王菟园赋》所谓?枝叶荣茂?,刘胜《文木赋》所谓?丽木离披?,以及杜笃《首阳山赋》?青萝落寞而上覆?,崔骃《大将军临洛观赋》:?桃枝夭夭,杨柳猗猗?,王粲《槐树赋》:?形祎祎以畅条,色采采而鲜

明;丰茂叶之幽蔼,履中夏而敷荣?,义《柳赋》?览兹树之丰茂,纷旖旎以修长;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等,都把自然生机的丰满和轻盈,充实和绮丽,萌动和生长,描绘得十分活泼新鲜。没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笔端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动文字的,而在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倾心热爱。

山光水色,密林芳草,是汉赋作者特别乐于描绘的对象。司马相如《子虚赋》说到?蕙圃?所生,有?衡兰芷若,穹穷昌蒲,江离蘪芜,诸柘巴且?,关于云梦地方,?其高燥则生葴析苞荔,薜莎青武花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雕胡,莲藕觚卢,奄闾轩于?。原始森林中,?则有阴林巨树,根楠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在上林赋》中,除了山岭上的?深林巨木?外,他对大泽广原的草色也使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掩以绿蕙,被以江篱,糅以蘪芜,杂以留夷。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持若荪,鲜支黄砾,蒋茅青薠,布濩闳泽,延曼太原,丽靡广衍,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发越,肸蠁布写,晻薆咇茀。?园林的繁荣,?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秀朱荣,煌煌扈扈,照矅巨野?自然的绿色,在人们的视野中,?视之无端,究之亡穷。?扬雄《蜀都赋》所渭?泛闳野望,芒芒菲菲?’?,杜笃《首阳山赋》所谓?长松落落,卉木蒙蒙’,也都以绿色的浓彩,描绘了苍茫山野郁郁葱葱的景象。

冯衍《显志赋》所渭?百卉含英?,繁钦《建章凤阙赋》所谓?嘉树翁薆?,张衡《归田赋》所谓?原隰郁茂,百草滋荣?,扬雄《甘泉赋》所谓?翠玉树之青葱?,?纷蒙笼以掍成?,?飏翠气之冤延?,也

都写述了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

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写到上林湖泽的水鸟:?鴻鷫鵠鴇,鴐鵝屬玉,交精旋目,煩鶩庸渠,蒧疵鵁鸕,群浮乎其上。汎淫汜濫,隨風澹淡,與波搖蕩,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有学者在批评汉赋?闳侈臣衍?,?重替板滞?的重大缺点时,依然承认?《上林赋》写水禽一段……是很值得称赞的。?

《文心雕龙〃诠赋》说:在?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于倡序,亦归余于总乱?之外,?至于草区禽旅,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汉赋的笔触涉及自然生态,确实有?兴?有?情?,而且往往由较为平易的风格,透露出更为亲近的深忱厚意。

《汉书〃王褒传》说:?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官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汉宣帝针对这种批评,引用了《沦语〃阳货》中孔子的活:?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又有这样的表态:?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榖,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有学者就此写道,?连皇帝都要强调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汉代?歌颂??放猎?的赋作确实多有描述?鸟兽草木?的内容。汉宣帝评价汉赋时?鸟兽草木多闻之观?的肯定之辞,或许真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中?鸟兽单木?的某种关注。

二、生态史信息的宝贵遗存

刘歆《甘泉宫赋》写道:?深林蒲苇,涌水清泉。芙蓉菡萏,菱荇苹蘩。豫章杂木,梗松柞棫。女贞乌勃,桃李枣檍。?甘泉宫遗址存今陕西淳化。只要亲临其地的人都可以知道,现今情形和刘歆描写的景况,已经完全不同。《艺文类聚》卷28引班彪《游居赋》有?瞻淇澳之园林,美绿竹之猗猗?句,可知当时淇园之竹林,仍然一如《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的时代,辽阔而繁密。然而如《水经注〃淇水》所说,到了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

班固《西都赋》关于长安附近的自然景观,有?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文句,又说,?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张衡《西京赋》也写道:?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缭垣绵联,四百余里。植物斯生,动物斯止。众鸟翩翻,群兽馬否騃。散似惊波,聚以京峙。?又说:?林麓之饶,于何不有?木则榷栝粳枘,梓械椴枫。嘉卉灌丛,蔚若邓林。郁翁蔓葑,椭爽稀穆。吐葩扬荣,布叶垂阴。草则葳莎菅蒯,薇蕨荔艽。王刍菌台,戎葵怀羊。苯酋蓬茸,弥皋被冈。绦敷衍,编町成篁。山谷原隰,泱漭无疆。?薛综解释说:所谓?弥皋被冈?,?言草木炽盛,覆被于高泽及山冈之上也。??泱漭,无限域之貌。言其多无境限也。?在关中地区农耕业早已过度开发的今天,这些景象只能成为遥远的回忆。班固《西都赋》还写道,长安宫殿区中有人工湖泊,?前唐中而后太液,揽沧海之汤汤?,湖中山岛,?灵草冬荣,神木丛生?。著名的昆明池上,?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兰苣发色,晔晔猗猗。若搞锦布绣,烛耀乎其陂。?这里

因水面广大,水鸟聚集,于是在湖光草色碧绿背景的衬映下,又有禽鸟富有生机的起降集散。?玄鹤白鹭,黄鹄薅鹳。鸽鸹鸨鹏,凫鹭鸿雁。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这些情景,今人已经以为不可想象。张衡《西京赋》对于长安附近的湖泊,也有?前开唐中,弥望广潆;顾临太液,沧池漭沆?的记载,水面之辽阔,据说?清渊洋洋?,?长风激于别培,起洪涛而扬波?。在水资源呈现匮乏趋向的今天,人们面对枯塘瘦水,大概已经难以想象当时?茂树??芳草?问?沧海??汤汤?的景象。

张衡的《东京赋》关于洛阳宫苑,也有?芙蓉覆水,秋兰被涯?的景色。而?永安离宫,修竹冬青?,?奇树珍果,钩盾所植?,?洪池清箕,渌水澹澹;内阜川禽,外丰葭茭?,也是一派绿色。而现今当地的植被和水资源的形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班固《西都赋》说到关中?竹林?,张衡《西京赋》所谓?禁敷衍,编町成篁?,都可以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见拥有?渭川千亩竹?者,其富足可以与?千户侯?相当的说法相印证。此外枚乘《梁王菟园赋》所谓?修竹檀栾?,班固《终南山赋》所谓?上挺修竹?,张衡《东京赋》所谓?修竹冬青?,马融《长笛赋》所谓?惟筵笼之奇生兮,于终南之阴崖?,?今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等,也都为了解当时的竹类生长区提供了资料。

张衡《南都赋》描绘南阳地区的竹林,写道:?其竹则筵笼笤篾,镍斡箍篓。缘延坻阪,澶漫陆离。稷那蓊茸,风靡云披。?这种漫山遍野的竹海,也是现今当地无法见到的景观。关于南阳植被,张衡还说到?薯蔗?也就是甘蔗,当时有专门的园圃经营,又说到?穰橙邓

橘?,已经成为地方名产。南阳地区后世未必没有?薯蔗?和?橙??橘?生存,但是其经济意义已经锐减。其产量和产值,在全国经济物产的总体布局中已经微不足道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所绘出的出产甘蔗和柑橘的农业植被区,与南阳相距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也在360公里以上。张衡出身南阳,又有科学学术眼光,《南都赋》因而文辞真切,确可信据。

为我们保留了生态史在当时阶段的景况的还有徐干《齐都赋》。作者对于临淄自然风貌,有如下的描写:?蒹葭苍苍,莞菰沃若。瑰禽并鸟,群萃乎其问。带华蹈缥,披紫垂丹,应节往来,翕习翩翻。?宛然一个生机烂漫的水鸟世界。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羽族咸兴?。这也是与现今所见生态形势明显不同的。

汉赋的文学特点,久有?虚用滥形?,?诡滥愈甚?的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所指实例,大多没有直接针对山林禽物的描写。左思《三都赋序》说:汉赋有关描述,?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技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所举实例,第一条就是?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有人以为这?体现了汉赋在描写方面不拘于生活真实而务尽其类的特色?,即?对事物的品类进行穷尽式的罗列,以表现物类之繁盛?。有人据此说,?汉赋在描写天子游猎和京都宫苑的富丽堂皇之时,往往要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进行大规模的铺陈,这些铺陈并非完全是写实?,甚至认为,?其中很多都是祥瑞化的描写?,这样的说法似未可凭信。其实,宋代学者王观国《学林》卷7对左思?虚而无征?的批评已有驳议:?观国案:司马相如赋言上林之盛日:‘于是乎卢橘夏熟,黄柑橙楱,枇杷燃柿,

亭柰厚朴,枵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奠棣,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盖橘橙、枇杷、杨梅、荔枝,皆南方之物,非西北所产。然而上林者,天子之宫苑,四海之嘉木珍果,皆能移植于其中,不但本土所生者而已。?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又写道:左太冲《三都赋序》批评相如赋《上林》、扬雄赋《甘泉》等?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自称?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然而,?其《蜀都赋》则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读至此而窃有疑焉。世南游蜀道,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余年,风俗方物,靡不质究。所谓‘龙目’,未尝见之。间有自南中携到者,蜀人皆以为奇果。此外如‘荔枝’、‘橄榄’、‘余甘’、‘榕木’,蜀皆有之,但无‘龙目’、‘榧实’、‘杨梅’三者耳。岂蜀昔有而今无耶?抑左氏考方志草木之未精耶??左思所谓汉赋?果木??虚而无征?和张世南对左思《蜀都赋》的怀疑,其实可能属于同样的情形,即?昔有而今无?。汉代气候条件和后世不同,自然景物的差异,有些可能与此有关。汉赋文辞,确实?夸张飞动?,但是对于?鸟兽草木?的记述,应当大体可信。

三、生活和环境:汉赋作者的自然观

在当时的生态形势下,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今人难以想象的自然美。汉赋正如《文心雕龙〃诠赋》所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其中生动鲜明的辞句,使我们可以片断体会到当时人和?绿?色夙夜依依的生活情境。

汉代宫苑的命名,注重自然的本色。如班固《西都赋》所列后妃

之室,有?合欢、增城、安处、常宁、苣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张衡《西京赋》也说:?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皇、鸳鸾。?宫殿多以草木禽鸟得名,是很明显的。《西京赋》说:汉宫之中,?嘉木树庭,芳草如积?。杨修《许昌宫赋》写道:?植神木与灵草,纷蓊蔚以参差。?可见宫廷之中,注重植树植草。李尤《德阳殿赋》:?达兰林以西通,中方池而特立。果竹郁茂以蓁蓁,鸿雁沛裔而来集。德阳之北,斯日濯龙。葡萄安石,蔓延蒙茏,橘柚含桃,甘果成丛。?《平乐观赋》:?龟池泱漭,果林榛榛。?《东观赋》?步西蕃以徙倚,好绿树之成行。历东厓之敞坐,庇蔽茅之甘棠。?他的《七款》说:?奇宫闲馆,回庭洞门?之中果林的繁茂:?梁王青黎,卢橘是生。白华绿叶,扶疏各荣。与时代序,敦不堕零。黄景炫炫,眩林曜封。金衣素里,班白内充。滋味伟异,淫乐无穷。副以芋柘,丰弘诞节。纤液玉津,旨于饮蜜。?《太平御览》卷971一引文又有?鸿柿若瓜?句。《太平御览》卷971引刘驹马余《玄根赋》:?芳林臻臻,朱竹离离,菱茨吐荣,若摅锦而布绣?,也可以将我们带到同样的绿荫之下,翠茵之上。关于平民的居处,冯衍《显志赋》有这样的文句:?捷六枳而为篱兮,筑蕙若而为室;播兰芷于中廷兮,列杜衡于外术。攒射干杂蘼芜兮,构木兰与新夷;光扈扈而炀耀兮,纷郁郁而畅美;华芳晔其发越兮,时阮忽而莫贵;非惜身之坎轲兮,怜众美之憔悴。游精神于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处清静以养志兮,实吾心之所乐。?李贤解释说:?自此以下,说篱宇廷除,皆树芬芳卉木,喻己立身行道,依仁履义,犹屈原‘扈江蓠与薜芷,纫秋兰以为佩’之类也。?此前冯衍有?采三秀之华英?,

?扬屈原之灵芬?句,也是同样意境。梁竦《悼骚赋》所谓?服荔裳如朱绂?,?历苍梧之崇丘?,?临众渎之神林?也可以联系起来解读。

刘勰说汉赋是?体物写志?的艺术形式。汉赋,确有?言志?的作用。其特点,在于?抒志于叙事之中?,讲究?情景交融?。从汉赋内容看,当时人以绿色怀抱中的清净作为理想生活场景。

人和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可以净化心胸,涵养精神,提升思想的境界。蔡邕《弹琴赋》所说制琴应求茂木,如果?丹华炜炜,绿叶参差,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颠,玄鹤巢其岐?,方?琴瑟是宜?。演奏时,于是可以?恬淡清溢?,以致?青雀西飞,别鹤东翔?,?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兹歌,一低一昂。?作者以富有音乐美感的写述,表现了理想的精神生活的画面。

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东汉思想家仲长统曾经表述他?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的生活理想。他说:?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币,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平日?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可以平静地娱游,自由地咏唱,从容地思想,达到?至人?的境界。读汉赋时,往往也可以体会到这种意象。例如张衡《归田赋》中所谓?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等,就表达了相近的情绪。学界有人认为,汉赋的文化倾向有?道家思想的影响?,说?赋乃是软性文学?,受道家?学重阴柔?的特点影响很深。《西京杂记》卷2引司马相如语,有所谓?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有人认定与《淮南子〃缪称训》?包裹宇宙?及同书《道应训》?包裹天地?有关,是司马相如?借用了道家论道的术语?。有人还明确认定张

衡《归田赋》的内容与道家哲学有密切关系,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就现在我们已经掌握的文化信息分析,将其中表露的生活态度看作当时文士阶层中比较一致的文化倾向,可能是适宜的。

这种观念的生成,有传统农耕社会的文化背景,然而以现代眼光考察,也应当注意到其中值得肯定的表现出较先进的生态观的人生志趣和开明思想。汉赋文字还向我们展示,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又有野生动物富有生机的活动。除了前说?走兽率舞,飞鸟下翔?外,又如公孙诡《文鹿赋》:?扈鹿濯濯?,?呦呦相召?,?来我槐庭,食我槐叶。?路乔如《鹤赋》:?白鸟朱冠,鼓翼池干。??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栏而为欢。?从汉代画像遗存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纵养?禽鸟的风习。汉赋所见扈鹿?来我槐庭?和白鹤?凭朱栏而为欢?的情形,也体现了汉代人亲近自然的生活。

汉赋作者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往往?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习惯以物喻情,于是在文学批评家的眼中,不免?‘葳蕤’之群积?,有?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的弊病。不过,我们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考察,却不能不珍惜相关的文字,因为其中对于当时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虽然细碎,然而真实。

四、?天人合应?的生态意识

汉赋的积极内容,有学者以为包括?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创造者的颂美?,甚至?洋溢着征服自然获致胜利的乐观自信?。其实,人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当时人的精神意向,可能并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和自然保持高度和谐。

苏顺《叹怀赋》写道:?悲终风之陨箨,条枝梢以摧伤。桂敷荣

而方盛,遭暮冬之隆霜。华菲菲之将实,中天零而消亡。?以草木比喻人生命运,是惯见的文学笔法。蔡氏祠前的栗树被人折伤,蔡邕作《伤胡栗赋》感叹:?树遐方之嘉木兮,于灵宇之前庭。通二门以征行兮,夹阶除而列升。弥霜雪之不凋兮,当春夏而滋荣。因本心以诞节兮,凝育蘖之绿英。形猗猗以艳茂兮,似碧玉之清明。何根茎之丰美兮,将蕃炽以悠长。适祸贼之灾人兮,嗟夭折以摧伤。?描写游猎场面的文字,在汉赋作品中是最富有动感和声威的内容。傅毅《洛都赋》,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都有相关的描写。所谓?弦不虚控?,?应箭殪夷?,?禽相镇厌,兽相枕藉?,?僵禽毙兽,烂若碛砾?,?风毛雨血,洒野蔽天?,都说到这种大规模猎杀的惨厉。王粲《羽猎赋》形容其景象尤为真切:?旌旗云桡,锋刃林错。扬晖吐火,曜野蔽泽。山川于是摇荡,草木为之摧拨。禽兽振骇,魂亡气夺。兴头触系,摇足遇楗。陷心裂胃,溃脑破颡。鹰犬竞逐,弈弈霏霏。下鞴穷碟,抟肉噬肌。坠者若雨,僵者若坻。清野涤原,莫不歼夷。?在颂扬王者威武的另一面,以血腥的描述,反映了这种田猎形式的残酷。班固《东都赋》所谓?指顾倏忽,获车已实?,张衡《西京赋》所谓?白日未及移其晷,已狳其什七八?,都说明这种带有原始游猎遗风的军事演习,已经蜕变为屠杀的游戏。

所谓?清野涤原,莫不歼夷?导致的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也包括植被。《西都赋》说:?松柏仆,丛林摧?,?草木涂地。?除了车骑的践踏外,还有燃火?燎山?行为。《东都赋》:?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烟生风,吹野燎山,日月为之夺明。?《西京赋》所谓?光炎

烛天庭?,也形容山林着火的气势。而事后对自然植被的损害,则如《西都赋》所谓?原野萧条?,?草木无余?。

冯衍《显志赋》:?山峨峨而造天兮,林冥冥而畅茂;鸾回翔索其群兮,鹿哀鸣而求其友。?《后汉书〃冯衍传下》李贤注:?此言所居之处,山林飞走之状也。?然而?索其群??求其友?云云,都暗示其?群?其?友?已经受到伤害。

张衡《归田赋》与?龙吟方泽,虎啸山丘?对照,说到?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以比喻世尘荣辱,也隐约体现出作者对被猎杀的野生动物,在情感上似乎有某种内心的?合应?。崔定《答讥》中?爱饵衔钩,悔在鸾刀;披文食豢,乃启其毛?云云,与?麟隐于遐荒,不纡机阱之路;凤凰翔于寥廓,故节高而可慕?对应,也有相近的意味。

班固《东都赋》关于游猎,有?乐不极般,杀不尽物?语,与所谓?清野涤原,莫不歼夷?的炫耀,表现出观念的差异。张衡《东京赋》关于仲冬季节皇家大规模田猎的场面,有细致的记述。除了?戈矛若林,牙旗缤纷?,?火列具举,武士星敷?浩大场面的描写以外,还有这样的文字:?轨尘掩远,匪疾匪徐。驭不诡遇,射不剪毛。??马足未极,舆徒不劳。成礼三殴,解罘放麟。不穷乐以训俭,不殚物以昭仁。慕天乙之弛罟,因教祝以怀民。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罴而获人。?对于?驭不诡遇,射不剪毛?,薛综解释说,?孟子日:‘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刘熙日:‘横而射之日诡遇。’毛苌《诗传》日:‘面伤不献,剪毛不献。?都是说对行猎对象也怀有宽仁之心,不急迫,不虐杀。对于?马足未极,舆徒不劳?,薛综说:?极,尽也。舆,众也。

劳,罢劳也。?所谓?解罘放麟?,薛综注:?大鹿日麟。解,散也。罘,罔也。?所谓?慕天乙之弛罟,因教祝以怀民?,说仿照商汤故事。《吕氏春秋〃异用》写道:?汤见祝网者,臵四面,其祝日:‘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日:‘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臵其一面,更教祝日:‘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日:‘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臵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臵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所谓?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罴而获人?,涉及周文王得吕尚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之,日‘所获非龙非形,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悦)。?钊于是?载与俱归,立为师?。商汤、文王故事,都说田猎不在获取禽兽,而在宣示仁德。这就是所谓?不殚物以昭仁?。张衡所说?驭不诡遇,射不剪毛?,注家引毛苌《诗传》:?面伤不献,剪毛不献。?《新唐书〃礼乐志》写道:?群兽相从不尽杀,已被射者不重射。不射其面,不剪其毛。凡出表者不逐之。?也就说即使猎杀野生动物,也应当避免过于残虐。

张衡所谓?不殚物以昭仁?和班固《西都赋》中说到的?天人合应,以发皇明?的思想原则是一致的。《东京赋》接着又进一步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方其用财取物,常畏生类之殄也。赋政任役,常畏人力之尽也。取之以道,用之以时。山无槎枋,畋不麇胎。草木蕃庑,鸟兽阜滋。民忘其劳,乐输其财。百姓同于饶衍,上下共其雍熙。洪恩素蓄,民心固结。?取用有所节制,有求其?蕃庑?、?阜滋?、

?饶衍?的出发点,表现出长远的经济考虑,但是所谓?常畏生类之殄也?,则透露出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更为深刻的自然主义意识。

有人指出汉赋?充满尖锐的矛盾?,首先是?颂美与讽谏的矛盾?。同样的意思又表述为?颂美谀辞与讽谏义旨的杂糅?。就游猎而言,论者指出《子虚赋》的上半篇夸耀?游猎之乐,以奢侈取胜?,下半篇写?游猎之盛?,?通篇充满了对天子生活的赞扬。写天子罢猎节俭,不是否定了天子之猎,而是‘恐后世靡丽’,至于天子之猎,‘朕以览听余闲,无事弃日,顺天道以杀伐,时休息于此’,是‘顺天道’之举,也是正当的。?论者针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的评价,对《子虚赋》?削弱了赋的讽谏意义,淡化了赋的批评色彩?表示失望。有人甚至指责类似的赋作其创作动机在于?贡谀献媚,以期邀赏?,讽喻规劝的意义?微不足道?。我们不赞同对汉赋这样的文学遗存简单化地贴政治文化的标签。也应当看到,其中的?风谏?,有时是曲折有分寸的。不必因此为这种?削弱??淡化?叹息。至于从?引之节俭?的层次批评游猎的奢侈过度,和我们讨论的生态意识之间,自然是有一定的差距。

《后汉书〃文苑列传下〃赵壹》记载,文士赵壹据说?恃才倨傲?,?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得免?。于是著文谢恩,借一飞鸟经历危患的故事,抒发对猎鸟和救鸟两种行为的感慨,文题为《穷鸟赋》。其中写道:?有一穷鸟,戢翼原野。晕网加上,机阱在下,前见苍隼,后见驱者,缴弹张右,羿子彀左,飞丸缴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独怖急,乍冰乍火。幸赖大贤,

我矜我怜,昔济我南,今振我西。鸟也虽顽,犹识密恩,内以书心,外用告天。天乎祚贤,归贤永年,且公且侯,子子孙孙。?虽然是以鸟喻人,仍透露出对?晕网??机阱?,?飞丸缴矢?交集围攻中的自然之羽的深心同情。祢衡的《鹦鹉赋》则对这种原本?嬉游高峻,栖峙幽深?,后来被关闭在笼中,由人玩赏的?西域之灵鸟?,表达了另一种感想。其中写道:?归穷委命,离群丧侣,闭以雕笼,剪其翅羽,流飘万里,崎岖重阻,逾岷越障,载罹寒暑。?虽然有?献全者受赏,而伤肌者被刑?的保护性的规定,然而自由的丧失,其实是最大的痛苦。祢衡写道:?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匪余年之足惜,憨众雏之无知。??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作者以极悲切的辞句,表达了对?闭以雕笼,剪其翅羽?的主人的批评。主张将野生禽鸟放归自然的倾向,已经在字句问表露。

看来,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汉代开明士人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汉赋中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鸟兽的文旬,有些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能够采用这样的形式,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可以得到世人比较普遍的理解了。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秦汉)古代文学 简答题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 1、《过秦论》的写作特点: (1)用反复的对比映衬突出其最后的中心论点,造成强大的感情落差,使作品呈现大起大落的气势。A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比。 B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比。 C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 (2)文章不仅以道路、以逻辑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以气势的作用动人。 A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 B使用了大量的铺比,大量的夸张渲染。 C一系列关联词与语气词的运用,从而使文章给人一种蝉联不绝。周回反复,一唱三叹的无穷韵味。 2、汉大赋的体制特点: 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功能。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是成熟之作。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枚乘的《七发》值得注意的方面(书158-160): (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2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4、扬雄之赋(书164-165): 其辞赋创作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作品。《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 后期有《解嘲》、《太玄赋》、《逐贫赋》和《酒赋》等。杨雄在晚年对赋的评判性的观点,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等。 5、《史记》的叙事艺术(书175-176): (1)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如李斯自私、李广善射、扁鹊擅医、信陵君好客、王温舒残酷等。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互见法: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的描写,即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

《楚辞》原文及译文

(1)《楚辞》原文及译文 《楚辞》 【导读】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着名爱国诗人—屈原。 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文心雕龙·辨骚》]这里说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词。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

汉大赋课程论文

浅谈汉大赋 摘要:汉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在内容上以京都苑猎为题材,运用虚构想象夸饰等方法,“劝百讽一”地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笔者通过首先从汉赋的形成由来谈起,然后 分别对汉赋的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进行粗浅地探讨。 关键词:汉大赋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 正文: 一,汉赋的形成 (1)历史背景 大赋在西汉兴起并达到顶峰不是偶然现象。继暴秦后,第二个中央专制集权大一统的大汉国家建立,吸取了前朝统治者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一段时期的休养治理,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国势逐渐强盛,政权更加巩固。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于是空前兴旺发达起来,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统治者迫切需要颂扬他们的文治武功,需要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来"润色鸿业"为他们歌功颂德,以满足他们精神要求。 (2)融合形成 汉赋在形式上源自楚赋,而在精神上源自《诗经》之“赋”。战国时期分南北两派辞赋,自《诗经》以后,北派辞赋沿着从北方歌谣到荀况《赋篇》、秦代刻石文和秦时杂赋发展的线索并未中断。而南派辞赋的发展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即从楚地民歌经屈原改造和创作,而发展到宋玉的赋作和汉初骚体赋。汉大赋的形成正是这两种流派在汉代融合发展,并接受了先秦散文影响的结果,可概括为精神实质承继于诗教;华丽的辞采形式嬗变于屈骚;多变的内容结构出入战国诸子。 二,汉赋的形式特点 (1)形式上“主客问答”与“葫芦结构”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都用“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的方式。 再是大赋的葫芦形结构方式:两大部分自具首尾,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结构方式可向上追溯到宋玉《高唐赋》、《神女赋》。 (2)形式上“大” 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一方面,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支配了汉赋的创作;另一方面,汉大赋从体式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人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定势。这样,现实中的大、审美理想中的大与汉赋体制之大完美地结合,塑造了一系列宏篇巨制。 大赋之“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质:第一,汉大赋相对于同时代的骚体赋和诗体赋而言,体制大,篇幅大;第二,气魄大。汉大赋在夸张铺写京都物质的富饶、地理的优越和帝王游猎场面的盛大、生活享受的奢华时,都有一种恢宏阔大的气魄;第三,汉大赋的内容包容性大。题材的选择上不仅是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还有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极力渲染了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3)形式上“丽” 对于赋来说“丽”主要是指描写物象和文辞的华美,表现为堆砌辞藻、铺陈夸饰、安排

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

第一章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和发展 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 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己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 鲁迅对楚辞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多元阐释: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深受战国时代文化精神的哺育及战国文学的滋养。它鲜明地携带着南楚文化自由的基因,同时糅合了中原儒家文化的营养,展现出一种“惊采绝艳”的特质。 具体说来,楚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历史发展与文体演变

浅谈历史发展与文体演变 文学院01-6刘凡羽 中国被称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典籍资料,中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间断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有一首朝代歌这样唱“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可以这样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更有它主流的文学体裁。中国古典文学向世人展示了异彩纷呈的面貌,众体皆备,成就赫赫。本文将以先秦两汉文体为例,浅谈一下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体演变问题。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所发生、发展的文学体式为后代众多文学样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储备和可供借鉴的创 作方法。 【四言诗】古代诗歌的体裁。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发端于《周易》中的卦、爻辞,以《八伯之歌》、《康衢歌》最古,句式特点是:叠章叠句反复吟咏,用韵较自由。四言诗的成熟代表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 诗” 或“ 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 毛诗”。《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 篇。“ 雅” 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 篇。“ 颂” 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春秋以后,四言诗体逐渐衰微,虽有人继续创作,但成就不大。比较而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和陶渊明《停云》诸作,是优秀之作,称得上四言正体。 【骚体】古代文体名,楚辞体韵文的一种,源于战国时楚国,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

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

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 ■陈金刚李倩 -------------------------------------------------------------------------------- 《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 本文共分3页:[1] [2] [3] 摘要:巫风是楚文化甚至也是长江文化的一大特色。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做量化的考察,就是把《楚辞》、《汉赋》中“神”、“鬼”、“灵”、“巫”、“觋”、“祝”出现的频数作一分类的统计,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神”是楚巫首要的崇拜对象。出现次多的是“灵”,表明楚巫在作法时多数扮作神样。灵的出现之多、地位之高和作用之大,是楚地巫风的一大特色。本文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对巫风盛行的原因及其流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楚辞》;《汉赋》;巫之称谓;巫风盛行;原因及流变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055-05 巫风是楚文化甚至也是长江文化的一大特色。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它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认为“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朱熹《楚辞集注》说:“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主接阴鬼。”巫觋之与神鬼,如影随形。他们出现在楚辞、汉赋中,林林总总,证实了朱熹的论断不误。历来,对楚巫风的研究,学术界已作过很深入的探讨,但对楚辞、汉赋中的巫之称谓进行量化考察,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做量化的考察,就是把楚辞、汉赋中“神”、“鬼”、“灵”、“巫”、“觋”、“祝”出现的频数作一分类的统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考察分析巫风盛行的原因及其流变。 一、楚辞、汉赋中所见之神、鬼、灵、巫、觋、祝 神、鬼、灵、巫、觋、祝在楚辞、汉赋中交替出现,现据统计所得分述如下: (一)单称“神”,70例。分别见于《离骚》、《惜诵》、《远游》、《卜居》、《九辩》、《九怀·昭世》、《九怀·离世》、《九怀-远游》、《九思·疾世》、《九思·伤时》(引自王逸《楚辞章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西都赋》、《东都赋》、《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甘泉赋》、《反离骚》、《子虚赋》、《上林赋》、《羽猎赋》、《长杨赋》、《鲁灵光殿赋》、《幽通赋》、《思玄赋》、《舞赋》、《长笛赋》、《高唐赋》、《神女赋》(引自《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等各篇。按:以下所引各篇凡出自《楚辞章句》及《文选》者,皆不再重复注出。 (二)单称“鬼”,6例(《山鬼》标题不算)。分别见于《国殇》、《九叹·远游》、《东京赋》、《甘泉赋》、《幽通赋》、《思玄赋》等各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 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 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 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 五、论述 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二、解释:1、《楚辞》2、《离骚》

汉赋

汉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汉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类别 骚体赋、大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骚体赋特点: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通篇用韵。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 骚体赋代表: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贾谊 《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 《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 《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 汉大赋特点: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一,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二,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三、词汇丰富,文采华茂;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涩难懂;五、行文结构上多用问答体。 汉大赋代表: 枚乘《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枚乘 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者,铺也。”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 赋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离骚》。汉赋(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为赋正宗,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骈赋(俳赋),乃东汉抒情小赋于六朝之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恨赋》《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试体赋,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于唐宋古文运动时之散文化赋体,不刻意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赤壁赋》。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

司马相如与汉赋

司马相如与汉赋 西汉辞赋(《楚辞》+战国从横之文+先秦史传文学+诗歌) 赋的类别与演变-楚辞体:骚赋西汉:古赋、汉大赋东汉:抒情小赋六朝:骈赋、俳赋唐宋:律赋、散赋 汉赋:有韵的散文兼具诗歌与散文双重特质形式:铺采擒文 内容:侧重“体物写志”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是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结构:序+文本+结尾 内容特点:塑造了统一强大的帝国形象、自信高昂的时代精神(国家经济政治同意,空前发展,统治者自信心加强,文人事业与胸襟也极大开阔;自觉融统一观念和儒学思想为一炉,有鲜明时代特征。 写作范型:依时空顺序和以类相从原则进行书写的结构方式;铺采禽文;句式骈偶中求变化,文势波澜壮阔;夸张虚构的笔法与曲终奏雅的写作方式。 司马迁与史记 报任安书:李陵之祸:看清帝王的刻薄寡恩、酷吏的残暴和世态的炎凉,加强了文章的批判锋芒;认清了现实与理想难以遇合的矛盾,写作中有意无意流露出隐痛和不平之气;使他忍辱著书,形成了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 屈原与楚辞 楚辞:六言为主的诗歌样式,虚词构成句腰的骚体句。“兮”调整节奏、增强抒情、语法意义。楚文化地域特征,方言使用。 司马相如与汉赋 西汉辞赋(《楚辞》+战国从横之文+先秦史传文学+诗歌) 赋的类别与演变-楚辞体:骚赋西汉:古赋、汉大赋东汉:抒情小赋六朝:骈赋、俳赋唐宋:律赋、散赋 汉赋:有韵的散文兼具诗歌与散文双重特质形式:铺采擒文 内容:侧重“体物写志”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是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结构:序+文本+结尾 内容特点:塑造了统一强大的帝国形象、自信高昂的时代精神(国家经济政治同意,空前发展,统治者自信心加强,文人事业与胸襟也极大开阔;自觉融统一观念和儒学思想为一炉,有鲜明时代特征。 写作范型:依时空顺序和以类相从原则进行书写的结构方式;铺采禽文;句式骈偶中求变化,文势波澜壮阔;夸张虚构的笔法与曲终奏雅的写作方式。 司马迁与史记 报任安书:李陵之祸:看清帝王的刻薄寡恩、酷吏的残暴和世态的炎凉,加强了文章的批判锋芒;认清了现实与理想难以遇合的矛盾,写作中有意无意流露出隐痛和不平之气;使他忍辱著书,形成了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 屈原与楚辞 楚辞:六言为主的诗歌样式,虚词构成句腰的骚体句。“兮”调整节奏、增强抒情、语法意义。楚文化地域特征,方言使用。

学霸自己整理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 1、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家贾谊,他也是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其中《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无论在精神还是体制形式方面,都对屈赋有所继承。 2、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即使在汉大赋如日中天的武宣之世,骚体赋也从未间断,代表作品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和《九思》《九怀》《九叹》等九体作品及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等。 3、文景时代,各路诸侯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这些宾客除特定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外,更多的讲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代表有梁园文学群体,其中枚乘是杰出代表,代表作品《七发》,“《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强调精神健康重要性,劝诫膏粱子弟,也是劝诫世人。《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簒全篇;笔墨夸张,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比喻和叠字,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4、汉武帝时起,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向中央,后历宣、成各世也都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赋坛代表是司马相如和杨雄。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乌有赋》是其代表作,这两篇赋虽然创作时间相去十年,但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体严谨,可作一篇来看,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

义的作品,后世赋家争相效仿而又无法企及。②杨雄的四篇代表作即“扬雄四赋”又史称“四大赋”:《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四赋模仿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的痕迹十分明显,但又有有别于司马相如的而显示出开创精神,而独具魅力,其中《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杨雄后期的作品《解嘲》《逐贫赋》最有名,辞赋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西汉赋坛,较为著名的赋家还有武帝时的东方朔和枚皋,宣帝时的王褒以及与杨雄大略同时的刘向父子。①东方朔,《答客难》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赋中对汉代文士不得志的状况揭示的非常深刻。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另东方朔还有《非有先生论》也是发愤述志的作品。②枚皋,西汉赋坛创作最多的作家,但罕有流传。③王褒,宣帝朝成绩最突出的赋家。代表作品是《洞箫赋》。对枚乘的《七发》有关乐器的描写有所继承,它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在他之后出现的汉代乐器赋基本都是以悲为美,并且也是用生命一体化观念灌注于作品。“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6、西汉晚期至于东汉早期,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开始于杨雄的《蜀都赋》,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杜笃《论都赋》,其后有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左思《三都赋》。成就最突出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①《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肯定

论汉赋的虚构性(一)

论汉赋的虚构性(一) 摘要]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虚设主客问答来组织篇章等方面。先秦文化的影响、汉代神学思想和方术仙道风行的文化语境以及汉代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则是汉赋虚构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汉赋;虚构性;艺术世界 虚构是与实录相对的一种创作手法。“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汉赋的虚构性使创作主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加自由地创造艺术世界,使作品焕发出扑朔迷离、美轮美奂的魅力。 一、汉赋虚构性的表现 如果把汉赋作品中的那些非现实、非历史、非理性或无法证验的成分都视为一种虚构的话,那么,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 不少汉赋都充满了神话传说的意象,这是汉赋虚构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桓谭的《仙赋》,刘歆的《甘泉宫赋》,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傅毅的《洛都赋》,班彪的《北征赋》,班固的《两都赋》《终南山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塑造了一个具有帝王之度、能凌驾众仙遨游天外的“大人”形象。“大人”虽拥有天下,但仍感到人世间的迫隘,于是“朅轻举而远游”。他乘云驾龙,驱使各路神仙,人帝宫,过阴山。见西王母,吸沆瀣,餐朝霞,咀琼华,最后进入无闻无见无友的虚无道境。文中所用的神话传说意象有“应龙”、“赤螭”、“青虬”、“五帝”、“大壹”、“陵阳”、“玄冥”、“黔雷”、“长离”、“矞皇”、“伯侨”、“羡门”、“岐伯”、“祝融”、“句芒”、“灵娲”、“冯夷”、“屏翳”、“风伯”、“雨师”、“西王母”、“丰隆”、“雷室”、“鬼谷”、“昆仑”、“五河”、“炎火”、“帝宫”、“阆风”、“阴山”、“不周”、“玄阙”、“寒门”等,其数量之多,令人叹服。大量的神话传说意象的运用,使游仙过程显得更加浪漫瑰丽。 桓谭在创作《仙赋》时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对神仙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天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塞流通。乘凌虚无,洞达幽明。诸物皆见,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灵攸迎。乃骖驾青龙……”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的意象,如“王乔”、“赤松”、“玉女”、“青龙”、“鸾凤”、“麒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神仙世界,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大人赋》《仙赋》这类作品主要是描述纯属想象的虚幻世界。另外,我们发现,赋作家即使在面对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时也喜欢融入神话传说的意象。如不少汉赋经常将皇家的宫殿建筑写得充满仙界的气息。刘歆的《甘泉宫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篇作品中有这样一些描写:“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天门”、“明庭”、“昆仑”、“黄帝”、“共工”、“祝融”等神话传说的意象,使甘泉宫俨然成了人间仙境,令人无限神往。汉赋中诸如此类的描写是很多的。如班固的《西都赋》对皇家园林的描述:“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张衡的《西京赋》用“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等句子描写建章宫,亦充满了神话传说意象。 (二)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 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也是汉赋虚构性的重要表现。所谓夸饰性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夸张、

汉赋

汉赋 第一节汉初韵文 ?一、骚体赋 ?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二、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刘邦短歌二首 ?统治阶级对楚文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时楚歌、楚舞、楚声遍及全国。 ?“尚楚”风尚直接影响到文人的创作。汉人抒情写意,往往采用楚歌;汉人抒写贤人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故创作出一批代屈子咏怀的骚体赋。骚体赋上承楚辞余绪而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 ?1 、汉初:高祖初年(前206 )—武帝初年(前140 )骚体赋阶段 ?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 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汉大赋体现出的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强盛、民族生命力的美学表达方式。 汉大赋的主要内容 ?1、歌颂汉帝国强大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一。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被称为“赋圣”。他和卓文君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凤求凰》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唐诗作者众多:李白、杜甫、“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 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 宋词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李清照等人。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落参差。 词牌 如《点绛唇》、《曲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诗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制。 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颠峰。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三国演义》罗贯中 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战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描写最成功的一部。主要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

汉赋和楚辞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 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楚辞章句》的问世在东汉《楚辞》接受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极大地推动了楚辞尤其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精神在汉代的传播,使屈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深深地置根于汉代文人的潜意识之中。 汉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首先是精神上的。司马迁则更加肯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的合理性,显示了他与屈原具有同样的以儒家为主而又不为儒家思想所禁锢的反抗、批判精神。屈原发愤抒情,乃赋《离骚》,司马迁忍辱写《悲士不遇赋》以抒愤懑,在抒情问题上,司马迁确实做到了学《离骚》得其情。汉代文人对现实的焦虑和对出路的困惑是屈原哀怨情结得以传承的政治环境。这种凄惨哀怨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以骚体赋为代表的各种辞赋创作之中。贾谊的《吊屈原赋》、严忌的《哀时命》、刘歆的《遂初赋》、刘向的《九叹》等都和屈原赋愤怨世俗、抽写哀怨、无所顾忌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次是艺术表现上的接受,而且这种艺术上的接受也是为了表现精神服务的。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当然,这种继承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部作品,汉赋的许多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楚辞的影响。我们知道,屈原《招魂》中的铺排手法源于楚地诸族为招魂引魂而历数四方之险、多陈家庭(祖地)之乐的古老的招魂形式。楚地诸族民间招魂重叠的特点,转化为屈原《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地之美”的铺陈结构,再转化为汉赋”铺彩摛文,体物写志“的结构形式。如《七发》即是如此。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继续发展了枚乘《七发》那种以客主问答形式叙事写物的结构方式,展示汉大赋的夸饰、“巨丽”和“丽靡”之美,形成以华辞丽藻悦目赏心的语言艺术。 汉代辞赋还直接承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也就是说,屈原的政治失意、人生的哀怨、

汉赋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赋发展脉络。 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后二者,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