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全球视角)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理解经济世界运行规律的大门。
这门学科不仅让我对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
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衡量。
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能够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望提高。
然而,经济增长并非一帆风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例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都能促进经济增长;而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制度不完善等则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通货膨胀是另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适度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扭曲价格信号、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等。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等都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通常会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进行调控。
失业率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经济活力。
高失业率不仅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失业的类型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劳动力的流动造成的,是一种短期的、正常的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则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的技能和需求不匹配引起的;周期性失业则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往往会上升。
国际贸易在宏观经济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家之间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笔记(第21章 可贸易和不可贸易商品)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第21章可贸易和不可贸易商品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可贸易性的决定因素和商品的广义分类1.可贸易性的决定因素决定商品的可贸易性和不可贸易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运输费用,这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形成贸易的自然壁垒。
作为商品总成本一部分的运输费用越低,这种商品就越可能在国际间进行贸易;商品每单位重量的价值越高,其作为价值一部分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2)贸易保护的程度,这是构成贸易障碍的人为因素。
即使运输费用很低廉,关税、配额等贸易保护措施也会阻碍商品的跨国界自由流动,贸易保护程度越深,贸易的可能性越小。
2.可贸易与不可贸易商品的划分实际上,许多商品和劳务难以对其可贸易性进行分类。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在采用被广泛接受的“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SIC)”对其商品和劳务进行粗略的划分。
根据SIC,商品和劳务根据主干产业分类,可分为以下九种:(1)农业、狩猎业、林业、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和水;(5)建筑业;(6)批发和零售业、餐饮、旅馆;(7)运输、仓储和通讯;(8)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9)社区、社会与个人的服务。
粗略地说,包含于前三类即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商品,通常被认为是最可贸易的;而其他的几类通常认为是不可贸易的,尤其建筑业(如家居建筑)、服务业和国内运输业是不容易进行贸易的。
然而,这种划分方法存在明显的例外:一方面,高额的运费使得许多农产品难以贸易,如温室蔬菜等,农业和工业的关税壁垒也常给贸易带来很多阻碍;另一方面一些建筑劳务却很容易贸易,一些运输服务如国际航空客货运输很明显是国际贸易,而近年来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使许多金融服务项目变得可以进行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全球视角)

根据持久收入模型,消费要对持久收入( Y p )作出反应,持久收入是现在收入和未来 收入的平均值。具体来说,对具有波动的收入流的家庭来说,Y p 被定义为不变的收入水平, 这种水平带给家庭的跨时期预算约束与收入流波动时的跨时期预算约束相同。
Yp +
Yp
1+ r
= Q1 +
Q2 1+ r
家庭将试图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消 费完全等于持久收入( C1 = C2 = Y p ) ,在这种情况下, S1 = Q1 − C1 = Q1 − Y p 家庭是根据持久收入而不是现在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 当现在收入高于平均值时, 他们 倾向于将差额储蓄起来。当现在收入低于平均值时,他们往往会动用储蓄,或者靠较高的未 来收入借贷。 暂时性冲击和永久性冲击,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 预期理论与暂时性冲击和永久性冲击 适应性预期: Y p = αY p −1 + (1 − α )Y 消费与税收:
Q1 − C1 = S1 = B1 + I1 C2 = Q2 + (1 + r ) B1
−
假设一家企业现在的名义工资由劳动合同定为 w ,再假设名义工资一旦确定,企业的 工人就会供给该企业所需的全部劳动。最简单的凯恩斯学派模型的基本看法是:在 w 固定 的条件下,真实工资的水平将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化。
Q S = Q S ( w / p , K ,τ )
−
w=w
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影响价格水平的政策措施, 政府也可以对真实工资产生影响, 进而影 响产量的供给水平。 9、总需求的决定 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的确切界定是相当复杂的, 因为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汇率制度 的类型、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种类,该经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以及其他若干因素等。 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框架是决定均衡产品和价格水平有用的工具, 特别是我们可以用 此框架来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以及外来冲击对 Q 和 P 的均衡水平的影响。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 均衡并不是最佳的产量水平, 甚至也不是合乎意愿的产量水平, 实际上在经济的整体均 衡水平上, 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产量缺口和大量的失业, 均衡只是一定条件下经济会发生什么 的度量,而不是应该发生什么的度量。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事件的解释,有两个方面往往不同。第一、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第二、对影响经济的各种不同的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是大多数冲击在需求方面导致了总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在翻开宏观经济学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的认知还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工资收入和简单的消费支出上。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到宏观经济学的世界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奇妙和复杂的领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等待着我去一点点解开。
宏观经济学让我看到了经济运行的全貌,不再是局限于个人的小账本,而是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大舞台。
它探讨的是那些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等。
就拿GDP 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国家经济在发展,生活越来越好,但却不知道这背后的衡量标准就是 GDP 。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明白了 GDP 可不是简单地把所有东西的价值加起来。
它要考虑的东西可多了,像只计算最终产品,不能把生产面包的面粉价值和面包的价值都算进去,不然就重复啦。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和朋友讨论我们城市的发展,朋友说:“看咱们这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肯定经济发展得不错。
” 当时我还不太明白,现在我就可以告诉他,不能光看表面的建筑,还得看这些建筑所产生的最终价值,以及对整个城市 GDP 的真正贡献。
还有通货膨胀率,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不得不关注的东西。
记得有段时间,我发现菜市场的菜价一个劲儿地涨,以前 10 块钱能买一堆菜,后来只能买几样。
我就纳闷了,这钱咋越来越不值钱了呢?学了宏观经济学才知道,这可能就是通货膨胀在作祟。
当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物价就会上涨,钱就变得不那么“值钱”了。
那段时间,我买东西都得精打细算,心里盼着这通货膨胀能快点降下来,让我的钱包能喘口气。
说到失业率,这更是一个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
我家有个亲戚,前两年工厂效益不好,他被裁员了。
那段时间他整天愁眉苦脸,到处找工作。
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很压抑,孩子上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可没了工作,这经济来源一下子就断了。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失业率的一点点变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场巨大的风暴。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章 导 论)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Ⅰ引言第1章导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
它研究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经济总量(产出、消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名义变量(货币供给、物价水平、汇率)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减少经济波动、保持物价稳定和实现稳定增长等方面的作用。
2.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步骤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通过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储蓄率、失业率、消费者价格指数等概括性指标来考察经济活动的总体趋势。
同时现代宏观经济学又是建立在对工商企业和家庭的个别决策进行研究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步骤是:(1)宏观经济学家试图在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企业和家庭的决策过程。
宏观经济模型始于如下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代表性的企业或家庭,然后宏观经济学家利用微观经济学工具,研究这种典型企业或家庭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决策行为。
(2)宏观经济学家试图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策,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
(3)宏观经济学家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为理论提供经验内容。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1)商业周期。
商业周期也称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2)失业率。
它度量的是当前没有工作同时又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
失业率的短期变动与商业周期的波动有关,生产下降总是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生产的上升又离不开失业率的下降。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笔记(第6章 储蓄、投资与经常项目)

腹有诗书气自华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第6章 储蓄、投资与经常项目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常项目的四个定义1.净外国资产的变动量(**1CA B B -=-)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CA )定义为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净金融资产头寸变化:**1CA B B -=-*B 代表一国居民对别国居民的净债权,有时*B 被称作一个国家的净国际投资头寸或者净国外资产头寸,可以将其视为债券形式的资产。
当*B 为正值时,该国是其他国家的净贷方;当*B 为负值时,该国是其他国家的净借方。
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外国资产的积累或者对外负债的减少;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本国所拥有的外国资产的缩减或者对外负债的增加。
本时期的经常项目(CA )就是净外国资产*B 在本时期和上一个时期之间的变化。
既定时期的*B 水平是过去的经常项目盈余和赤字的结果。
从初始年开始,一国在t 年的净国际投资头寸*t B 等于*0B 加上0t ~年间的经常项目之和:**012t t B B CA CA CA =+++⋯+实际上,经常项目并不完全等于净外国资产的变动量。
造成这种不相符合的因素有许多:未记录的资本流量(有时出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和遗漏”一栏中)、现有资产和债务的价值变化(它对净资产头寸有影响,但却不影响经常项目)、外国资产的没收和国际债务的拖欠等等。
2.国民储蓄减去投资(CA S I =-)(1)封闭经济条件下0CA S I =-=①在封闭经济中,经常项目的概念是毫无用处的。
因为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断绝金融往来(没有净债权)的经济中,经常项目总是为零。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一: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一)面临关键宏观经济问题: 从一国经济来看,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这么问题: 经济增加是由什么决定?是什么引发了一国经济波动?是什么造成了失业?为何会产生通货膨胀?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失业与通货膨胀; 1978年以前, 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 改革开放后, 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一对关键矛盾。
财政政策: 由政府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 在中央银行控制下怎样决定和调整, 一个国家货币供给增加速度。
总结: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其后果, 即对经济运行整体, 包含社会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根本区分在于研究关键和叙述差异。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目标: 是追求整体经济稳定和连续发展: 1、充足就业 ;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加; 4、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关键指: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事后分析和事前分析、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区分:联络: 第一,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
经济学目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所以, 既要实现资源最优配臵, 又要实现资源充足利用。
第二, 二者都采取了实证分析法, 属于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实证化, 努力使所研究问题摆脱价值判定, 只分析经济学本身内在规律, 即处理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 是二者共同目。
第三, 二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 都是市场经济经济学。
都是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运行规律与调控。
所以, 二者理论分析只适适用于发达市场经济, 不适适用于计划经济, 也不完全适适用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转型经济。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学成为了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制定政策以及做出个人经济决策的重要工具。
通过阅读相关的宏观经济学著作,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方面。
它试图解释经济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很多,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等。
在阅读中,我了解到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企业投资购买新的机器设备、建设新的厂房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然而,单纯依靠资本积累并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开拓新的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
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和新的工作要求,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通货膨胀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现象。
它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能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货币贬值、实际收入下降、经济不稳定等。
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实际所需时,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和服务,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此外,成本推动因素,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对于政府来说,控制通货膨胀是一项重要的政策目标,通常会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
失业率是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失业不仅给个人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
失业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劳动者的工作转换造成的,是一种短期的、正常的失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供给的均衡点:劳动偏好集与可行集的公切点 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通过变化实际工资 w / p 来求得不同实际工资条件下家庭均衡的 劳动供给量
LS = LS (w / p )(+ )
真实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当真实工资上升时,每一小时闲暇所放弃的商品消费量就越大,由于闲暇更 昂贵,为替代它,家庭会选择更长的工作时间。 收入效应:随着实际工资的增加,家庭变得更富有,家庭有能力对选择更多的闲暇进行 支付。 因此,工资增加对劳动供给具有双重影响:替代效应应驱于使 L 增加,而收入效应趋 于使 L 下降,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影响取决于家庭的偏好。 8、总供给的研究方法 关于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对劳动市场的假设 第一、古典的研究方法: 古典研究方法的假设:对于任何一个价格水平,名义工资都具有完全弹性,能够进行调 整以使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保持均衡。从而,真实工资被决定以出清劳动市场。在市场决定 的真实工资水平上,工人愿意供应多少劳动,企业就愿意雇佣多少劳动,在这个意义上,劳 动力总是可以充分就业。
根据持久收入模型,消费要对持久收入( Y p )作出反应,持久收入是现在收入和未来 收入的平均值。具体来说,对具有波动的收入流的家庭来说,Y p 被定义为不变的收入水平, 这种水平带给家庭的跨时期预算约束与收入流波动时的跨时期预算约束相同。
Yp +
Yp
1+ r
= Q1 +
Q2 1+ r
家庭将试图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消 费完全等于持久收入( C1 = C2 = Y p ) ,在这种情况下, S1 = Q1 − C1 = Q1 − Y p 家庭是根据持久收入而不是现在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 当现在收入高于平均值时, 他们 倾向于将差额储蓄起来。当现在收入低于平均值时,他们往往会动用储蓄,或者靠较高的未 来收入借贷。 暂时性冲击和永久性冲击,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 预期理论与暂时性冲击和永久性冲击 适应性预期: Y p = αY p −1 + 济变量的微观基础 消费加总时存在的问题: 所有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尽相同; 各家庭不仅现在和未来的 消费偏好不同,而且他们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边际消费倾向也不相同。 强调经济中年家庭与老年家庭共存的经济模型称为迭代模型。 8、消费、储蓄和利率 收入效应: 依赖于家庭最初是净贷方还是净借方, 利率的变动使家庭变得更加富有或更 加贫困的程度。 替代效应:消费更多便宜的东西 9、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 私人储蓄等于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之和 两时期框架下的私人储蓄分析: 假定除了家庭的产出 Q1 和 Q2 之外,家庭还从他拥有的企业获得红利支付流 DV1 和
需求曲线的移动,还是大多数冲击在供给方面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的大多数冲击来源于需求方 面,特别是来自于央行不稳定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学派认为需求的不稳定性, 他认为不稳定性产生于私人市场中的冲击, 主要是和 由于投资者信心波动而导致企业投资需求波动的结果。 新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需求来自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两个方面。 10、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在短期内,经济表现出凯恩斯学派的特征,而在长期内则表现出古典学派的特征。在短 期内,总需求的变动既影响产量又影响价格,而在长期内,却只对价格有影响。在这种意义 上, 当代凯恩斯学派和当代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关于时间的选择。 两派经济 学家都认识到在总需求发生变动之后, 经济有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倾向, 关键就是恢复的时间 。 凯恩斯学派认为这种调整是缓慢的,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则是迅速的。
DV1 +
DV2 Pr = Pr1 + 2 1+ r 1+ r Yd 2 = Q2 + rB1 + DV2
拥有企业的收入约束: Yd1 = Q1 + DV1 家庭跨期的预算约束
C1 +
C2 Q DV2 Q Pr = Q1 + 2 + DV1 + = Q1 + 2 + Pr1 + 2 1+ r 1+ r 1+ r 1+ r 1+ r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总论
1、宏观经济学的三个步骤:第一、在理论水平上解释单个企业和家庭的决策过程;第 二、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第三、通过收集并 分析时间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的经验内容。 2、宏观经济学研究特点变量的逻辑顺序:这些变量中经济中的当前(当期)水平是由 什么决定的?这些变量的短期变化是有什么决定的?这些变量的长期变化是由什么决定 的? 3、宏观经济关注的主要变量:GNP(经济周期) 、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贸易余额 4、 价格,
DV2 。企业赢得利润 Pr1 和 Pr2 ,并将部分利润支付红利。企业第一期的储蓄可以表示为
s f 1 = B1 = Pr1 − DV1 。在第二个时期,企业不在留存收益,而把第二期的利润和第一期的债
卷价值和收益一起用来支付红利。 s f 2 = Pr2 + (1 + r ) B1 所以红利支付的跨期约束为
Q S = Q S ( w / p , K ,τ )
−
w = p wf w = w f (该式决定了劳动市场的均衡, 它保证实际工资等于劳动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 ) p
在古典模型中, 真实工资是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的, 而且如果劳动供求不受影响的话 , 产量水平就会保持不变, 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而言, 一国经济的总供给都是相同的 。 一国经济的总供给会随劳动供给曲线或者劳动需求曲线移动而发生变化。 古典研究方法视野写的事业问题: (1)有些人在至少在短期内可能志愿选择失业 (2)劳动市场中的各种不同因素——法律、制度、传统等可能会阻止真实工资移到充
企业储蓄: s f 1 = Pr1 − DV1 家庭储蓄: s1 = Yd1 − C1 = Q1 + DV1 − C1 家庭储蓄可以弥补企业储蓄政策的变化
第二、投资 1、资本指的是累积的机器、工厂和其他耐用生产要素。 2、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能使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既定时期的产出是如何在现在使用 (消费)和未来使用(投资)之间进行配置。企业投资波动在决定经济产量和失业水平方面 起着一定作用。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3、本章对投资理论的假设: 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 从而产量也是出于充分就业水平的。 因此产出的波动或者完全来自资本存量的变化或者来自其他供给方面对生产函数的冲击, 但 不会来自总需求的变动。 4、购买资本商品是在不同时间配置消费的另一种方式。家庭有两种方法把当前的购买 力转移到未来, 通过金融资产或通过资本积累。 一旦通过购买商品比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在未 来有更高的储蓄收益率,那么投资支出就应当增加。 5、家庭中每一个时期生产一定量的产出(Q) ,但他们可以通过当期作出的投资选择而 改变他们未来的产量。 6、家庭投资决定 家庭行为的假设: 家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以将购买力作跨时期转移: 他们可以在金融市 场上按利率 r 借出货币,也可以投资以增加未来的产量。
C2 Q = Q1 + 2 = W1 (过资源禀赋点( Q1 , Q2 )) 1+ r 1+ r C1 + C2 Q = (1 + r ) B0 + Q1 + 2 1+ r 1+ r
放松假设(开始时有遗产)的预算约束:
3、家庭的效用分析:UL = UL(C1 , C 2 ) (净借方和净贷方)(金融市场提高了家庭的效用 水平,相比较财务孤立的情形) 4、持久消费理论 家庭趋向于时间过程中平滑的消费。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
pct = w1 ( p1t / p10 ) + w2 ( p2t / p20 ) + ........+ wn ( pnt / pn0 ) wi 代表权重 pit 代表当期
代表基期价格。
pi 0
5、潜在产量表示当所有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都被充分利用时经济所能达到的产量水 平。 产量缺口是对潜在产量和实际产量间差额的度量。 经济绩效不仅以产量的一般趋势来衡 量,而且还要以产量缺口是增大还是减小来衡量。 6、总供给是在一国经济中的工资和价格形式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和家庭愿意提供的总 产量。 7、总供给的推导:
−
假设一家企业现在的名义工资由劳动合同定为 w ,再假设名义工资一旦确定,企业的 工人就会供给该企业所需的全部劳动。最简单的凯恩斯学派模型的基本看法是:在 w 固定 的条件下,真实工资的水平将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化。
Q S = Q S ( w / p , K ,τ )
−
w=w
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影响价格水平的政策措施, 政府也可以对真实工资产生影响, 进而影 响产量的供给水平。 9、总需求的决定 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的确切界定是相当复杂的, 因为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汇率制度 的类型、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种类,该经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以及其他若干因素等。 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框架是决定均衡产品和价格水平有用的工具, 特别是我们可以用 此框架来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以及外来冲击对 Q 和 P 的均衡水平的影响。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 均衡并不是最佳的产量水平, 甚至也不是合乎意愿的产量水平, 实际上在经济的整体均 衡水平上, 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产量缺口和大量的失业, 均衡只是一定条件下经济会发生什么 的度量,而不是应该发生什么的度量。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事件的解释,有两个方面往往不同。第一、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第二、对影响经济的各种不同的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是大多数冲击在需求方面导致了总
Q = Q(K , L,τ )(+,+,+ )
短期内总供给是由就业水平所决定的。 劳动的需求函数:MPL 就是劳动的总需求曲线。 劳动供给: “劳动—闲暇”决策分析 假设:第一、工人只需要在劳动和闲暇之间加以选择,在闲暇中他将消费掉他的全部工 资收入,而他的工资收入又是他惟一的收入来源; 第二、工人每天可以选择任意水平的工作量。 工人劳动供给的偏好分析: U = U (C , L )(+,− ) (C 代表消费,L 代表工作)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 劳动供给的可行集: Z = (w / p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