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详细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腹部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内容,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腹部器官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腹部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听诊、叩诊和触诊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首先是观察,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腹部外形和皮肤情况。
腹部外形的观察包括腹部的对称性、腹壁的外形、是否有腹部肿块等情况。
对于皮肤情况的观察则主要包括是否有皮肤瘀斑、皮肤下出血、皮肤变色等情况。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腹部的整体情况,有无明显异常。
其次是听诊,医生通过听诊可以了解患者腹部器官的声音情况。
主要包括肠鸣音和血管杂音。
肠鸣音是指肠道内气体和液体通过肠道时所产生的声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规则的、持续的。
而血管杂音则是指血管内血液流动时所产生的异常声音,可能是由于血管狭窄或者瘤体等原因引起。
通过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血管情况。
接着是叩诊,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腹部腔内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密度等情况。
正常情况下,叩诊应该产生清音,而当腹部腔内有肿块或积液时,叩诊会产生浊音。
通过叩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腹部腔内器官的情况,对于发现肿块等异常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是触诊,医生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腔内器官的质地、形态和敏感度等情况。
触诊主要包括浅层触诊和深层触诊。
浅层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肌肉的紧张度和腹部肿块等情况,而深层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腔内器官的质地和形态等情况。
通过触诊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腹部腔内器官的情况,对于发现肿块、压痛等异常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腹部体格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内容,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腹部器官的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细节,全面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从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腹部体格检查是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区域之一,通过腹部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腹部器官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肝脾肿大、肠道梗阻、胆囊结石等。
本文将介绍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及注意事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一、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1.观察腹部外形:观察腹部的外形和形状,看是否有膨胀、凹陷、扩张等异常情况。
2.观察皮肤:观察腹部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皮疹、炎症等,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皮肤病变。
3.触诊腹部:医生用手触摸腹部,结合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腹部器官的位置、大小和质地,以及是否存在肿块、囊肿等异常情况。
4.鼓音检查:医生用手指轻敲腹部,听到不同声音可以推测是否存在积液、气体等。
5.闻听肠鸣音: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取腹部的肠鸣音,正常情况下应有肠鸣音存在,如果没有或过弱,可能表示肠道功能异常。
6.找到腹部血管搏动:通过触诊可以找到腹部的主要血管搏动点,如腹部正中线的脐上动脉搏动点、腹底部的髂总动脉搏动点等。
这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腹部的血液供应情况和是否存在血管病变。
7.触诊肝脾:医生可以通过触摸腹部感知肝脏和脾脏的位置、大小和质地。
正常情况下,肝脏边缘可触及,质地硬而光滑,脾脏一般不可触及。
二、腹部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1.患者隐私保护: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保护患者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
应确保患者身体的隐私不被他人观察,可以采用隔间、帘子等方式进行保护。
2.细致入微:在触诊腹部时,医生应该用手轻柔地触摸,并细心地观察、询问患者的感受。
过度的用力或粗暴的触诊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不适。
3.判断尺度:腹部体格检查需要对腹部器官的正常尺寸和质地有一定的了解,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这需要医生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支持。
4.温暖环境: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保持患者身体的温暖是很重要的。
过冷的环境可能引起患者身体的抵抗和局部肌肉的紧张,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5.符合卫生要求:腹部体格检查应符合卫生要求,医生应戴好手套,患者腹部应保持清洁,以避免交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标题: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引言概述: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腹部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器官状况,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本文将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帮助医护人员更准确地进行腹部检查。
一、观察1.1 腹部形态:观察腹部的形态,是否对称,是否出现膨隆或凹陷。
1.2 皮肤:检查腹部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瘀斑、皮疹、疱疹等。
1.3 腹壁静脉:观察腹壁静脉是否扩张,是否出现静脉曲张。
二、触诊2.1 腹部肌肉紧张度:通过触诊判断腹部肌肉的紧张度,是否有腹肌紧张。
2.2 腹部压痛:检查患者是否有腹部压痛,是否有明显的压痛点。
2.3 腹部包块:触诊腹部是否有包块,包块的性质、大小、位置等。
三、叩诊3.1 腹部声音:通过叩诊判断腹部是否有异常音响,如鼓音、实音等。
3.2 腹部腹水:叩诊腹部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判断是否有腹水积聚。
3.3 腹部肝脾:叩诊腹部肝脾的位置和大小,是否有肝脾肿大。
四、听诊4.1 肠鸣音:听诊腹部是否有正常的肠鸣音,判断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4.2 血管杂音:听诊腹部是否有血管杂音,是否有动脉瘤或动脉狭窄。
4.3 腹部搏动:听诊腹部是否有腹部搏动,是否有主动脉瘤等疾病。
五、其他检查5.1 肝功能检查:根据腹部检查结果,可能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5.2 彩超检查:如有需要,可以进行腹部彩超检查,更清晰地观察腹部器官结构。
5.3 CT或MRI检查: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腹部CT或MRI检查,帮助明确诊断。
结论: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腹部器官的情况。
医护人员在进行腹部检查时,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个环节,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腹部检查评分标准能够对医护人员进行腹部检查提供参考和指导。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引言概述:腹部体格检查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体检方法,通过观察和触诊腹部,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是否存在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外观检查1.1 腹部形状:观察腹部是否对称、平整或者隆起,有无腹肌紧张、肌肉萎缩等异常情况。
1.2 皮肤状况:检查腹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瘀斑、疱疹等异常,以及有无疤痕、肿块等病变。
1.3 肚脐检查:观察肚脐是否突出、凹陷或者有分泌物,以及有无疼痛、红肿等异常情况。
二、触诊检查2.1 腹部压痛:用手指轻轻按压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是否有压痛感,以及疼痛的程度和位置。
2.2 腹部包块:通过触诊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肿块、包块等异常,观察其大小、质地和挪移性。
2.3 肝脏和脾脏触诊:通过特定的手法触摸腹部,检查肝脏和脾脏是否肿大,以及有无异常的硬度或者结节。
三、听诊检查3.1 肠鸣音:用听诊器在腹部不同区域听诊,观察肠鸣音的频率、音量和性质,判断肠道是否正常蠕动。
3.2 血管杂音:通过听诊器听诊腹部血管,检查是否有异常的血管杂音,可能提示血管狭窄或者破裂等问题。
3.3 腹部血管搏动:通过听诊器听诊腹部主要血管,观察血管搏动的频率、节律和力度,评估血管功能是否正常。
四、敲诊检查4.1 肝脏敲诊:用手指轻轻敲击腹部特定区域,观察敲击音的响度和音调,判断肝脏是否有肿大或者异常。
4.2 胃肠气体敲诊:通过敲击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敲击音的分布和音调,判断胃肠道内是否有过多的气体积聚。
4.3 腹水敲诊:通过敲击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敲击音的特点,判断腹腔内是否有积液,可能是腹水的表现。
五、特殊体位检查5.1 腹部压痛体位:在不同的体位下,观察腹部是否有压痛感,以及疼痛的位置和程度的变化,有助于定位病变。
5.2 腹部肿块体位:在不同的体位下,观察腹部肿块的位置、形态和挪移性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其性质和来源。
5.3 腹部脏器移位体位:通过改变体位,观察腹部脏器的位置和挪移性,有助于判断脏器是否有异常的位置偏移。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标题:腹部体格检查引言概述:腹部体格检查是医生在诊断患者疾病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触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腹部的状况,从而匡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腹部体格检查对于发现腹部器官的异常情况、评估腹部疾病的病情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1.1 观察腹部外形:观察腹部的形状、对称性、皮肤颜色、有无疤痕等情况。
1.2 观察腹部蠕动:观察腹部的蠕动情况,了解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1.3 观察腹部静脉曲张:观察腹部皮肤下静脉是否扩张、扭曲。
二、触诊2.1 表浅触诊:医生用手轻轻触摸患者的腹部表面,了解腹部皮下组织的硬度、压痛情况等。
2.2 深部触诊:医生用手深入患者腹部,检查腹部脏器的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
2.3 叩诊:医生用手指敲击患者腹部,通过听到的声音来了解腹部内脏的位置、大小等。
三、听诊3.1 肠鸣音:医生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肠鸣音,了解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3.2 血管杂音: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腹部血管的杂音,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病变。
3.3 肠鸣音和心音的关系:医生通过听诊腹部和心脏,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叩诊4.1 肝脾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肝脾的大小、位置和质地。
4.2 肠气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肠道内是否有气体积聚。
4.3 肾脏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肾脏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五、特殊检查5.1 腹部超声: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腹部内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2 CT扫描:通过CT扫描来获取更加精细的腹部内脏影像。
5.3 腹部MRI:通过MRI来观察腹部内脏的详细结构和功能。
结论:腹部体格检查是诊断腹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需要子细观察、认真触诊、细心听诊和准确叩诊,结合特殊检查手段,可以匡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腹部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部体格检查的标准格式及相关内容。
一、检查目的:腹部体格检查旨在评估腹部器官的形态、大小、位置、触痛和包块等情况,以匡助医生判断腹部疾病的可能性和进一步诊断方向。
二、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 患者应空腹,避免进食2小时以上。
- 患者应松开腰带和衣物,以便医生进行触诊和听诊。
2. 检查位置:- 患者应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膝微曲,双脚平放或者稍微抬起。
- 患者的上半身应稍微抬起,以使腹部肌肉放松。
3. 视诊:- 医生应先观察腹部的外观,注意是否有皮肤变色、疤痕、脱发等异常情况。
- 医生还需要观察腹部的膨隆、凹陷、肿块等异常现象。
4. 触诊:- 医生应先用手平稳地按压腹部,以检查是否有压痛或者包块。
- 医生可以采用浅层触诊和深层触诊的方法,以评估腹部器官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 在进行触诊时,医生需要分别检查腹部的四个象限,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或者不适感。
5. 听诊:- 医生可使用听诊器检查腹部的肠鸣音和血管杂音。
- 医生应在腹部不同区域进行听诊,以评估肠鸣音的频率和强度。
6. 其他检查:- 根据需要,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进一步的腹部检查,如敲击、反跳痛检查等。
三、记录结果: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应详细记录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 检查日期和时间。
3. 患者的主诉和病史。
4. 视诊的结果,包括腹部外观、皮肤变化等。
5. 触诊的结果,包括压痛、包块等情况。
6. 听诊的结果,包括肠鸣音的频率和强度。
7. 其他检查的结果,如敲击、反跳痛等。
四、注意事项:1. 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2. 医生应使用干净的双手进行触诊,以避免交叉感染。
3. 医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疼痛或者不适感,及时住手检查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医生在记录结果时应准确、清晰地描述所见情况,以便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一、引言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可以了解腹部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腹部肌肉的紧张程度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旨在规范腹部检查的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二、评分标准1. 体位和准备评分标准:- 患者被告知需要脱掉上衣,保持腹部暴露。
- 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两臂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 医务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
2. 外观观察评分标准:- 腹部皮肤:无异常、无红肿、无瘀斑等。
- 腹壁:无隆起、凹陷、肿块等异常情况。
- 腹部形态:腹部对称、无膨隆或者凹陷等异常。
- 腹部膨隆:无腹胀、无水肿等。
3. 触诊评分标准:- 触诊手法: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触诊,轻柔有力,避免过度压迫引起患者不适。
- 腹部肌肉紧张程度:无腹肌紧张、无腹肌痉挛等异常。
- 腹部压痛:无腹部压痛、无局部压痛等异常。
- 腹部包块:无腹部包块、无腹部肿块等异常。
4. 听诊评分标准:- 听诊位置:医务人员应选择适当的听诊位置,如腹部四个象限。
- 肠鸣音:肠鸣音正常、无增强或者减弱等异常。
- 血管杂音:无血管杂音、无血管搏动等异常。
5. 叩诊评分标准:- 叩诊手法: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叩诊,轻柔有力,避免过度刺激患者。
- 肝脏界线:正常肝脏界线清晰、无扩大或者缩小等异常。
- 脾脏界线:正常脾脏界线清晰、无扩大或者缩小等异常。
- 腹部气体:无肠胃气体过多、无腹腔积气等异常。
6. 其他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无腹壁反射异常、无腹部感觉异常等。
- 血管检查:无腹部血管杂音、无腹部血管搏动等异常。
- 腹部超声检查:无腹部器官肿大、无腹部肿块等异常。
三、总结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可以了解腹部器官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1. 观察:
-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腹部外观,注意是否有肿胀、皮肤变化或伤痕。
- 医生还会注意腹肌的对称性和肌肉紧张度。
2. 触诊:
- 医生使用手掌和指尖轻轻触摸患者的腹部,以检查腹部的柔软度、膨胀度和有无触痛。
- 医生可能会进行深度触诊,用手指按压腹部,以评估器官的位置、大小和质地。
3. 打诊:
- 医生会使用手指敲击患者的腹部,以观察声音和感受。
- 打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积液或气体存在。
4. 听诊:
-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在患者腹部不同位置听取器官的声音。
- 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确定是否有肠蠕动、血液循环异常或血管狭窄等问题。
5. 其他特殊检查:
-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特殊的腹部检查,如超声波检查、CT扫描或MRI等,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腹部体格检查是一项安全、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腹部体格检查并不能替代更具体的医学检查,如实验室检验或影像学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检查一、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腹部的上方以膈肌为顶;下面以骨盆为底;前面上起肋弓下缘和剑突基底,下至耻骨联合处及腹股沟;后面以肋骨、脊柱、骨盆壁及骶骨为支架;左右两侧面上为第10肋或第11叻下缘;下为髂嵴。
(一)体表标志为了准确地表示腹部体征的部位,常用下列体表标志:①肋弓下缘: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②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③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④腹上角:为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⑤脐:为腹部中心,位于3-4腰椎之间;⑥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图8—1)。
(二)腹部分区 1.九区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
上水平线为肋弓下缘连线(横贯于两侧第10肋骨下缘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两条垂直线是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线。
这样将腹部分为九区。
各区的命名及各区的脏器位置分布如下(图8-2,图8i3)。
(1)右上腹部:肝左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部分十二指肠。
(2)右侧腹部:升结肠,空肠,右肾下部。
(3)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4)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大网膜,横结肠,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
(5)中腹部:大网膜,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瞠及其淋巴结。
(6)下腹部:回肠,输尿管,乙状结肠,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
(7)左上腹部: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上腹部(右季肋部) (8)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
(9)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尿管,·男性左侧精索及淋巴结。
2.四分法临床较少用。
以脐为交点,划一水平线与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图8-1)。
二、视诊进行腹部视诊时,病人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光线要充足而柔和,最好是自然光线。
侧面光有助于观察搏动、蠕动波、包块及脏器轮廓等。
视诊的主要容有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腹部的皮疹、疝和腹纹等。
(一)腹部外形健康正力型成年人平卧时,前腹壁与自胸骨下端到耻骨联合的连线大致相平,称为腹部平坦(图8-4)。
腹部圆凸或稍高出此连线者称为腹部饱满,如肥胖及小儿。
前腹壁稍凹并低于此连线者,称为腹部低平,多见于消瘦者。
以上属于正常围。
腹部明显膨隆或凹陷者具有病理意义。
1.腹部膨隆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耻骨连线称为腹部膨隆。
生理性见于妊娠、肥胖等;病理性的腹部膨隆又分为全腹膨隆和局部膨隆。
(1)全腹膨隆:①腹腔积液(腹水):当腹腔有大量积液时,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仰卧时腹水下沉于腹腔两侧,腹部显得扁而宽,呈蛙状腹。
侧卧时腹部向卧侧下部显著膨出,坐位时则下腹明显隆起。
常见于肝硬化、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腹膜转移癌、肾病综合征和结核性腹膜炎等。
大量腹水需与肥胖相鉴别,可观察脐部,脐膨出者为大量腹水,脐凹陷者为肥胖。
②腹积气:大量积气可引起全腹膨隆,使腹部呈球形,两侧腰部膨出不明显,移动体位时脐形状无明显改变。
积气在胃肠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或肠麻痹。
积气在胃肠道外者称为气腹,见于胃肠穿孔或治疗性人工气腹。
胃肠穿孔常伴有腹膜炎。
③腹巨大卵巢囊肿:腹部膨隆呈球形,但以囊肿部较明显。
当全腹膨隆时,为观其程度和变化,应定期测量腹围。
可让病人排尿后平卧,用一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即为腹围,以cm计。
(2)局部膨隆:腹部的局限性膨隆常因为脏器肿大,腹肿瘤或炎性包块,胃或肠胀气,以及腹壁上的肿物和疝等所致。
视诊时应注意嘭隆的部位,外形,有无搏动及体位改变和呼吸运动的关系。
右上腹膨隆常见于肝肿大(肿瘤、脓肿、淤血等),胆囊肿大及结肠肝曲肿瘤。
上腹部膨隆见于肝右叶肿大、胃癌、胃扩(如幽门梗阻,胃扭转)、胰腺肿瘤或囊肿。
左上腹膨隆常见于脾肿大、结肠脾曲肿大或巨结肠。
腰部膨隆见于多囊肾、巨大肾上腺肿瘤、巨大肾盂积水或积脓。
脐部膨隆见于脐疝、腹部炎性包块(如结核性腹膜炎致肠粘连)。
右下腹膨隆见于回盲部结核或肿瘤、克罗恩病(CrohMisease)及阑尾周围脓肿等。
下腹部膨隆常见于子宫增大(妊娠、肌瘤等)、卵巢囊肿和尿潴留(导尿后膨隆可完全消失)。
左下腹膨隆见于降结肠肿瘤、干结粪块(灌肠后消失)。
鉴别局部肿块是在腹腔还是在腹壁上,其方法是让病人双手托头,从仰卧位作起坐动作,使腹壁肌肉紧,如肿块更为明显,说明在腹壁上,被紧的腹肌托起而明显;如肿块变得不清楚或消失,说明被紧的腹肌所遮盖,证明肿块可能在腹腔。
局部膨隆近圆形者,多为囊肿,肿瘤或炎性肿块;呈长形者,多为肠道病变,如肠桓阻、肠套叠、巨结肠症等。
膨隆伴搏动见于动脉瘤或压在大动脉上的肿物。
膨隆随体位改变而移位明显者,可能为游走肿大的脾、胃、带蒂的肿块、大网膜或肠系膜上的肿块。
腹壁或腹膜后脏器肿块,一般不随体位改变而移位。
随呼吸移动的局部膨隆,多为膈下脏器或肿块。
增加腹压时,在手术疤痕、脐、腹股沟处出现局部膨隆,卧位或低腹压后消失者,见于该部位的疝。
2.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耻骨连线称为腹部凹陷。
(1)全腹凹陷多见于显著消瘦、严重脱水及恶病质等,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神经性厌食、糖尿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人。
严重者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于脊柱,而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异常显露,全腹呈舟状,称为舟状腹。
吸气时出现全腹凹陷见于膈麻痹和上呼吸道梗阻。
(2)局部凹陷较少见,多由腹壁瘢痕收缩所致。
(二)呼吸运动正常人在呼吸时见到的腹壁上下起伏,即为呼吸运动。
男性及小孩以腹式呼吸为主,而成年女性则以胸式呼吸为主,腹壁起伏不明显。
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巨大肿块或妊娠。
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麻痹等。
肺部或胸膜疾病,由于胸式呼吸受限而致腹式呼吸增强。
(三)腹壁 1.腹壁静脉正常人腹壁静脉一般看不清楚。
皮肤较薄的老年人偶见静脉暴露于皮肤,但为较直条纹,并不迂曲,仍属正常。
在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侧支循环形成时,导致腹壁静脉呈现迂曲、扩状态,称腹壁静脉曲。
测定腹壁静脉血流方向,有助于鉴别静脉阻塞的部位。
.检查静脉血流方向的方法: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静脉,检查者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然后将一手指沿着静脉紧压并向外移动,将静脉中的血液挤出,到一定距离后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仍紧压静脉,如果挤空的静脉很快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手指端流向紧压的手指一端(图8-5)。
甲:医生用中、食指合并紧压曲的静脉,中指向上移动挤出血液;放松中指,静脉不充盈,说明血流方向是由下向上,反之如静脉充盈,说明血流方向是由上而下;丙:如重复甲检查法,放松食指,静脉充盈快,说明血流是从下向上的方向流动。
向也转向上(图8-6g_,)。
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的浅静脉曲,血流均转向下方。
(1)皮疹:不同种类的皮疹提示不同的疾病,充血性或出血性皮外疹常出现于发疹性高热疾病或某些传染病。
如伤寒的玫瑰疹,最早而且常仅出现于腹部皮肤。
一侧腹部或腰部的沿脊神经走行分布的疱疹,提示带状疱疹。
(2)腹纹:多分布于下腹部。
白纹为腹壁真皮裂开呈银白色条纹,见于大量腹水,过度肥胖和妊娠妇女(又称妊娠纹)。
紫纹是皮质醇增多症的常见征象,出现部位除下腹部和臀部外,还可见于股外侧和肩背部。
由于皮质激素引起蛋白分解增强和被迅速沉积的皮下脂肪膨胀,以至此处的真皮萎缩变薄,上面仅覆盖一层薄薄的表皮,加之此处皮下毛细血管网丰富,红细胞偏多,故条纹呈紫色。
3.脐的状态正常时脐与腹壁相平或稍凹陷。
脐深陷见于腹壁肥胖者;脐稍凸出见于少年或腹壁菲薄者;大量腹水时脐明显突出,当剧咳或腹压显著增加并伴有脐部组织薄弱时,脐可膨出而发生脐疝,当有粘连性结核腹膜炎时脐陷。
脐的皮肤变蓝色,见于腹壁或腹腔出血。
脐凹陷分泌物呈浆液或脓性,有嗅味,多为炎症所致。
分泌物呈水样,有尿臊味,为脐尿管未闭征象。
脐溃烂,可能为化脓性或结核性感染所致;脐部溃疡如果坚硬、固定而凸出,多为癌性。
4.疝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人另一部位即为疝。
腹部疝分为腹疝和腹外疝两大类,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是腹脏器或组织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成。
脐疝多见于大量腹水患者、婴幼儿或经产妇;先天性两侧腹直肌闭合不良可有白线疝;手术瘢痕愈合不良者可有切口疝;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中部,多见于女性;腹股沟斜疝则偏于侧,男性斜疝可下降至阴囊。
因疝在咳嗽或直立时明显,平卧位时可缩小或消失,所以必要时可变换体位或嘱病人咳嗽时进行检查。
疝嵌顿可引起急性腹痛。
5.蠕动波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
当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
如果胃肠蠕动呈现出波浪式运动称为蠕动波。
幽门梗阻时,由于胃的蠕动增强,可以看到自左肋下向右缓慢推进的蠕动波,有时还可见到自右向左的逆蠕动波。
随蠕动波进行观察,可以大致看到胃的轮廓,称为胃型。
小肠梗阻所致的蠕动波见于脐部;结肠远端梗阻,其宽大的肠型出现于腹壁周边,同时盲肠多胀大成球型。
6.上腹部搏动上腹部搏动大多由腹主动脉搏动传导而来,可见于正常较瘦者。
腹主动脉瘤和肝血管瘤时,上腹部搏动明显。
右心室增大时上腹部也可见明显搏动。
鉴别方法可用示指及中指指腹贴于剑突下部,于吸气时指尖部感到搏动为右心室增大,如于呼气时指腹感到搏动明显,则为腹主动脉搏动。
三、触诊腹部检查以触诊最重要,它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视诊所见,还可为叩诊、听诊提示重点。
(一)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检查时病人须仰卧位,头垫低枕,两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起并稍分开,以便腹肌松弛,口缓慢作腹式呼吸。
医师位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对病人,前臂应与其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
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应轻柔,由浅人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对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边检查边观察病人的反映与表情,以进行比较。
对神情紧者,可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
(二)触诊容 1.腹肌紧度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力但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
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度增加或减弱。
(1)腹壁紧度增加:全腹壁紧度增加可分为几种情况:①由于腹容物增加如肠胀气,腹腔大量腹水者,触诊腹部力较大,但无肌痉挛,亦不具有压痛;②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腹膜刺激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③结核性腹膜炎时,炎症发展缓慢,对腹膜的刺激不强,且伴有腹膜增厚,肠管和肠系膜粘连,故全腹紧,触之犹如揉面团一样,称为面团感,此征也可见于癌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