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体格检查

合集下载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腹部体格检查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查,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部体格检查的标准格式,包括检查步骤、仪器和技术、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检查步骤腹部体格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解开腹部的衣物,保持舒适的姿势,如平躺或半坐姿。

2. 观察腹部外观:医生首先会观察腹部的外观,包括腹部的形状、皮肤颜色、肿块、疤痕等。

3. 触诊检查:医生会用手触摸腹部,以检查腹部的硬度、压痛、包块等情况。

触诊通常分为浅触诊和深触诊两种方式。

4. 打击听诊:医生会用手指轻轻敲击腹部,以观察和听到不同部位的音响反应。

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腹部内脏的位置和大小。

5. 听诊检查:医生会用听诊器听取腹部的肠鸣音和血管杂音,以评估腹部器官的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

6. 其他特殊检查: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特殊的腹部检查,如压痛点检查、肝脾触诊等。

二、仪器和技术腹部体格检查通常需要以下仪器和技术的支持:1. 触诊:医生使用双手进行触诊检查,通过手指的触感来评估腹部的情况。

2. 打击听诊:医生使用手指或敲击器进行打击听诊,通过声音的反应来判断腹部内脏的位置和大小。

3. 听诊器:医生使用听诊器来听取腹部的肠鸣音和血管杂音,以评估腹部器官的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

4. 光源:医生可能会使用手持光源来照亮腹部,以便更清楚地观察腹部的外观。

5. 尺子和标尺:医生可能会使用尺子和标尺来测量腹部的大小和肿块的位置。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根据腹部体格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腹部外观:医生会观察腹部的形状、皮肤颜色、肿块、疤痕等情况。

异常的外观可能提示腹部器官的疾病或损伤。

2. 触诊检查:医生通过触摸腹部来评估其硬度、压痛、包块等情况。

异常的触诊结果可能提示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3. 打击听诊:医生通过敲击腹部来观察和听到不同部位的音响反应。

异常的打击听诊结果可能提示腹部器官的位置异常或液体积聚等情况。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腹部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内容,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腹部器官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腹部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听诊、叩诊和触诊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首先是观察,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腹部外形和皮肤情况。

腹部外形的观察包括腹部的对称性、腹壁的外形、是否有腹部肿块等情况。

对于皮肤情况的观察则主要包括是否有皮肤瘀斑、皮肤下出血、皮肤变色等情况。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腹部的整体情况,有无明显异常。

其次是听诊,医生通过听诊可以了解患者腹部器官的声音情况。

主要包括肠鸣音和血管杂音。

肠鸣音是指肠道内气体和液体通过肠道时所产生的声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规则的、持续的。

而血管杂音则是指血管内血液流动时所产生的异常声音,可能是由于血管狭窄或者瘤体等原因引起。

通过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血管情况。

接着是叩诊,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腹部腔内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密度等情况。

正常情况下,叩诊应该产生清音,而当腹部腔内有肿块或积液时,叩诊会产生浊音。

通过叩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腹部腔内器官的情况,对于发现肿块等异常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是触诊,医生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腔内器官的质地、形态和敏感度等情况。

触诊主要包括浅层触诊和深层触诊。

浅层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肌肉的紧张度和腹部肿块等情况,而深层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腔内器官的质地和形态等情况。

通过触诊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腹部腔内器官的情况,对于发现肿块、压痛等异常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腹部体格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内容,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腹部器官的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细节,全面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从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引言概述:腹部体格检查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体检方法,通过观察和触诊腹部,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是否存在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外观检查1.1 腹部形状:观察腹部是否对称、平整或者隆起,有无腹肌紧张、肌肉萎缩等异常情况。

1.2 皮肤状况:检查腹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瘀斑、疱疹等异常,以及有无疤痕、肿块等病变。

1.3 肚脐检查:观察肚脐是否突出、凹陷或者有分泌物,以及有无疼痛、红肿等异常情况。

二、触诊检查2.1 腹部压痛:用手指轻轻按压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是否有压痛感,以及疼痛的程度和位置。

2.2 腹部包块:通过触诊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肿块、包块等异常,观察其大小、质地和挪移性。

2.3 肝脏和脾脏触诊:通过特定的手法触摸腹部,检查肝脏和脾脏是否肿大,以及有无异常的硬度或者结节。

三、听诊检查3.1 肠鸣音:用听诊器在腹部不同区域听诊,观察肠鸣音的频率、音量和性质,判断肠道是否正常蠕动。

3.2 血管杂音:通过听诊器听诊腹部血管,检查是否有异常的血管杂音,可能提示血管狭窄或者破裂等问题。

3.3 腹部血管搏动:通过听诊器听诊腹部主要血管,观察血管搏动的频率、节律和力度,评估血管功能是否正常。

四、敲诊检查4.1 肝脏敲诊:用手指轻轻敲击腹部特定区域,观察敲击音的响度和音调,判断肝脏是否有肿大或者异常。

4.2 胃肠气体敲诊:通过敲击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敲击音的分布和音调,判断胃肠道内是否有过多的气体积聚。

4.3 腹水敲诊:通过敲击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敲击音的特点,判断腹腔内是否有积液,可能是腹水的表现。

五、特殊体位检查5.1 腹部压痛体位:在不同的体位下,观察腹部是否有压痛感,以及疼痛的位置和程度的变化,有助于定位病变。

5.2 腹部肿块体位:在不同的体位下,观察腹部肿块的位置、形态和挪移性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其性质和来源。

5.3 腹部脏器移位体位:通过改变体位,观察腹部脏器的位置和挪移性,有助于判断脏器是否有异常的位置偏移。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引言概述:腹部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健康状况。

通过仔细观察、触摸和听诊腹部,医生可以获取重要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腹部体格检查的五个部分,包括外观检查、触诊、听诊、叩诊和肠鸣音评估。

一、外观检查:1.1 腹部形状:观察腹部的形状,包括是否对称、是否膨隆或凹陷等。

异常的腹部形状可能与脏器肿瘤、腹水或腹肌松弛等疾病相关。

1.2 皮肤状况:检查腹部皮肤的颜色、纹理、湿度等。

黄疸、皮疹或瘀斑等皮肤病变可能与肝脏、胆囊或肾脏疾病有关。

1.3 腹部脐部:观察脐部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脐疝、脐部炎症或脐部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触诊:2.1 表面触诊:用手轻轻触摸腹部表面,检查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硬结或压痛。

这些异常可能与肿瘤、炎症或脏器扩大等疾病有关。

2.2 深部触诊:医生会用手指轻压腹部,检查脏器的位置、大小和硬度。

脾脏、肝脏、肾脏和肿块等疾病可能通过深部触诊来评估。

2.3 手法触诊:医生会使用特定的手法,如反跳痛和肌肉紧张等,来评估腹部器官的功能和疼痛反应。

三、听诊:3.1 肠鸣音:医生会用听诊器听取腹部的肠鸣音。

正常的肠鸣音是连续且均匀的,异常的肠鸣音可能与肠道梗阻、炎症或肠胃功能紊乱等有关。

3.2 血管杂音:医生还会检查腹部的血管杂音,以评估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情况。

异常的血管杂音可能与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动脉瘤等有关。

3.3 腹部听诊:医生会在腹部不同区域进行听诊,以检查是否有腹部腹水、气体或肠鸣音异常。

四、叩诊:4.1 针对腹部不同区域进行叩诊,医生会用手指敲击腹部,以评估脏器的位置、大小和密度。

异常的叩诊音可能与肝脾肿大、腹水或肿块等有关。

4.2 叩击边界:医生会在腹部不同区域找到脏器边界,如肝脏、脾脏和肾脏等,以确定其大小和位置是否正常。

4.3 叩诊音:医生会根据叩诊音的不同,判断腹部脏器是否正常,如鼓音、浊音或实音等。

五、肠鸣音评估:5.1 频率和强度:医生会用听诊器听取腹部的肠鸣音,并评估其频率和强度。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标题:腹部体格检查引言概述:腹部体格检查是医生在诊断患者疾病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触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腹部的状况,从而匡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腹部体格检查对于发现腹部器官的异常情况、评估腹部疾病的病情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1.1 观察腹部外形:观察腹部的形状、对称性、皮肤颜色、有无疤痕等情况。

1.2 观察腹部蠕动:观察腹部的蠕动情况,了解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1.3 观察腹部静脉曲张:观察腹部皮肤下静脉是否扩张、扭曲。

二、触诊2.1 表浅触诊:医生用手轻轻触摸患者的腹部表面,了解腹部皮下组织的硬度、压痛情况等。

2.2 深部触诊:医生用手深入患者腹部,检查腹部脏器的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

2.3 叩诊:医生用手指敲击患者腹部,通过听到的声音来了解腹部内脏的位置、大小等。

三、听诊3.1 肠鸣音:医生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肠鸣音,了解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3.2 血管杂音: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腹部血管的杂音,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病变。

3.3 肠鸣音和心音的关系:医生通过听诊腹部和心脏,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叩诊4.1 肝脾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肝脾的大小、位置和质地。

4.2 肠气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肠道内是否有气体积聚。

4.3 肾脏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肾脏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五、特殊检查5.1 腹部超声: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腹部内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2 CT扫描:通过CT扫描来获取更加精细的腹部内脏影像。

5.3 腹部MRI:通过MRI来观察腹部内脏的详细结构和功能。

结论:腹部体格检查是诊断腹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需要子细观察、认真触诊、细心听诊和准确叩诊,结合特殊检查手段,可以匡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腹部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来评估患者的腹部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腹部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触诊、听诊和敲诊四个方面,通过这些操作可以了解腹部的外观、质地、听音以及内脏的位置和功能情况。

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前,首先应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需要的配合,确保患者的合作性。

检查环境应安静、舒适,患者应放松身体,躺平仰卧位,尽量保持平稳的呼吸。

首先,医生通过观察来检查腹部的外观。

应仔细观察腹部的形状、大小、皮肤的颜色和纹理、有无创伤和疼痛等特征。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呈圆形或椭圆形,肌肉紧张和对称,皮肤色泽自然,纹理清晰。

接下来,医生会进行触诊检查。

在触诊前,医生应注意洗手,并涂抹适量的润滑剂。

触诊可以分为浅表触诊和深度触诊。

浅表触诊主要是用手轻轻触摸腹部各部位,了解有无肿块、压痛和温度变化等情况。

深度触诊是医生用手探入腹部,通过排除感觉来判断腹部的内脏器官是否异常。

正常情况下,腹部的肌肉应均匀松软,无明显肿块或压痛感。

听诊是通过听声音来检查腹部的器官功能。

医生用听诊器,将听筒放在腹部各部位,倾听内脏器官的声音。

正常情况下,听到的应是肠鸣音,它是消化系统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声音。

如出现异常声音,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梗阻等情况的表现。

最后,医生会进行敲诊检查。

敲诊是通过在患者腹部轻敲或叩击,来评估腹部内脏器官位置和固有反射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不同腹部区域所敲出的声音应该是均匀和清脆的。

如出现异常声音,可能是腹水、包块或肿大器官等情况的表现。

总之,腹部体格检查是一种快速、无创和非常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触诊、听诊和敲诊四个方面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腹部的状况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仔细、细致的操作,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检查结果,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和诊断。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1. 观察:
-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腹部外观,注意是否有肿胀、皮肤变化或伤痕。

- 医生还会注意腹肌的对称性和肌肉紧张度。

2. 触诊:
- 医生使用手掌和指尖轻轻触摸患者的腹部,以检查腹部的柔软度、膨胀度和有无触痛。

- 医生可能会进行深度触诊,用手指按压腹部,以评估器官的位置、大小和质地。

3. 打诊:
- 医生会使用手指敲击患者的腹部,以观察声音和感受。

- 打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积液或气体存在。

4. 听诊:
-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在患者腹部不同位置听取器官的声音。

- 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确定是否有肠蠕动、血液循环异常或血管狭窄等问题。

5. 其他特殊检查:
-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特殊的腹部检查,如超声波检查、CT扫描或MRI等,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腹部体格检查是一项安全、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腹部体格检查并不能替代更具体的医学检查,如实验室检验或影像学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

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腹部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格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触诊腹部,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腹部状况,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腹部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外观检查、触诊检查、听诊检查和叩诊检查等内容,下面将逐一介绍。

首先是外观检查,医生应该观察患者腹部的外形、皮肤颜色、皮下脂肪分布等情况。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呈现对称、平坦的外观,皮肤颜色均匀,无明显的皮下出血或皮下肿块。

如果发现腹部外观异常,如腹部肿胀、皮肤发红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腹部器官疾病或炎症。

接下来是触诊检查,医生应该用手轻轻触摸患者的腹部,以了解腹部肌肉紧张度、腹部压痛情况等。

正常情况下,腹部肌肉应该松弛,无明显的压痛点。

如果触诊时发现腹部肌肉紧张、压痛点明显,可能提示存在腹部疾病或炎症,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然后是听诊检查,医生应该用听诊器仔细听取患者腹部的肠鸣音。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有规律的肠鸣音,反映着肠道蠕动情况。

如果听诊时发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存在肠道梗阻或肠道炎症等问题。

最后是叩诊检查,医生应该用手指轻轻叩击患者的腹部,以了解腹部内脏的位置和大小。

正常情况下,叩击腹部应该听到清晰的鼓音,腹部内脏应该有规律的移动。

如果叩击时发现腹部鼓音异常或腹部内脏位置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腹部内脏肿瘤、积液等问题。

总之,腹部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体格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触诊等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腹部状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腹部外观、轻轻触摸腹部、听取腹部肠鸣音和叩击腹部等步骤,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及时发现和诊断腹部疾病。

希望本文对腹部体格检查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表面和边缘
①正常肝脏: 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②肝淤血: 表面光滑,边缘钝圆 ③肝癌: 表面不光滑,结节状或巨块状 边缘不整齐
⑷压痛
正常肝脏:无压痛

见于:肝炎、肝淤血、肝脓肿 机理:肝包膜炎症或受牵拉
⑸搏动
一般人:无
见于 :右心室扩大(扩张性) 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性) 肝颈静脉回流征
⑹肝区摩擦感
4.胆囊触痛的检查方法
⑴胆囊触痛: 医生左手掌平放右肋缘下 拇指勾压胆囊点 病人深吸气,出现疼痛 ⑵Murphy 征:因疼痛而吸气终止 ⑶临床意义:见于急性胆囊炎
(四)肾触诊
1.检查方法:双手触诊法 病人:仰卧或立位,屈腿、深呼吸 医生:⑴左手托右(左)腰向上推 ⑵右手平放右(左)上腹 ⑶病人吸气时双手夹触
触诊

检查方法: ⑴ 病人:仰卧、屈腿、平静呼吸 ⑵医生:站右侧、手温暖、动作轻柔 自左下逆时针方向到脐 由浅到深,由健侧到患侧
•触诊内容:
⑴腹壁紧张度 ⑵压痛和反跳 ⑶脏器触诊 ⑷腹部包块 ⑸液波震颤 ⑹震水音
一、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 腹壁柔软,无明显抵抗 病理状况: 1.腹壁紧张度增加: ⑴全腹肌紧张: 腹膜炎: 腹腔内容物增加:腹水、气腹等 ⑵局部肌紧张:局限性腹膜炎
六、振水音
1.检查方法: ⑴耳或听诊器胸件放在上腹部 ⑵冲击触诊法触击上腹部 ⑶听到胃内气、液撞击的声音 2.临床意义: ⑴正常人餐后; ⑵胃内液体潴留:幽门梗阻、胃扩张
叩诊 一、目的及方法:
1.目的: ⑴脏器的大小及叩击痛 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包块 2.方法: ⑴间接叩诊法:主要 ⑵直接叩诊法:大量积气、腹水
视诊

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病人:仰卧、充分暴露全腹 医生:站右侧、自上而下视诊 光线:充足。 视诊内容:⑴ 腹部外形 ⑵ 呼吸运动 ⑶ 腹壁静脉 ⑷ 胃肠型及蠕动波 ⑸ 腹壁情况
一、腹部外形
正 常 人: 1.腹部平坦:前腹壁与肋缘至耻 骨处同一水平面 2.腹部饱满:前腹壁稍圆形突出水平面 3.腹部低平:前腹壁稍内凹低于水平面 病理状态:腹部膨隆 腹部凹陷

鼓音区 浊音区

移 音 动 性 浊

鼓音区

浊音区
卵巢囊肿与腹水叩诊音的鉴别示意图
一、听诊内容:
⑴肠鸣音 ⑵血管杂音 ⑶摩 擦音 4)搔刮音
1、肠鸣音


正常:4—5次/分。 活跃:﹥10次/分。 亢进:﹥10次/分,响亮、高亢 减弱:1次/3—5分。 消失:3—5分以上未听到。
(五)膀胱触诊
1.检查方法:单手滑行触诊 2.临床意义:空虚时:触不到 膀胱胀大见于: ⑴尿道梗阻:前列腺肥大、肿瘤 ⑵脊髓病变:截瘫 ⑶昏迷,腰、骶麻醉,手术后 ⑷膀胱内结石、肿瘤
(六) 胰腺触诊
1.检查内容:压痛、皮肤、包块 2.临床意义: ⑴急性胰腺炎:上或左上腹压痛 ⑵出血性胰腺炎:腰部皮下淤斑 ⑶慢性胰腺炎:上腹横行条索状块 ⑷胰腺癌:上腹包块坚硬,结节状 ⑸胰头癌:Courvoisier征 ⑹胰腺囊肿:上或左上腹囊性肿块
5、肾脏叩诊:
目的:检查肾区叩击痛 方法:间接叩诊法 临床意义: 肾炎、肾盂肾炎、结石、结核
6、膀胱叩诊
目的:了解膀胱充盈情况 方法:耻骨联合上方叩诊 临床意义:膀胱充盈
(三)移动性浊音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游离腹水﹥1000ml 3.腹水的鉴别: ⑴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 ⑵巨大卵巢囊肿
上腔静脉阻塞:上腹壁和胸壁;
血流方向均向下
下腔静脉阻塞:侧腹壁、臀部
血流方向均向上
⑶血流方向的判断:指压法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1.检查方法: 适当体位(俯视、侧面观)
可用手轻拍腹壁而诱发
2.临床意义:正常人:一般看不见
见于胃肠道梗阻
肠型:
五、腹壁情况
⑴ 皮疹 ⑵ 色素 ⑶ 腹纹 ⑷ 瘢痕 ⑸疝 ⑹ 脐部 ⑺ 体毛 ⑻上腹搏动

5.脾肿大的临床意义
见于:肝病、血液病、传染病等 ⑴轻度肿大:急性肝炎、伤寒、 结核、疟疾、败血症等; ⑵中度肿大:肝硬化、疟疾、 慢粒、 淋巴瘤等; ⑶高度肿大:慢粒、黑热病、 慢性疟疾等。
(三)胆囊触诊
1.检查方法: 单手滑行触诊法 勾指触诊法 2.检查内容:大小、触痛 3.胆囊肿大临床意义 正常人:不能触及 胆囊肿大见于: ⑴急性胆囊炎:囊性,有压痛⑵壶腹周围癌: 囊性,无压痛⑶胆囊结石、胆囊癌:实性感
2、腹壁紧张度减低:
⑴全腹紧张度减低: ①慢性消耗性疾病 ②大量放腹水或脱水 ③经产妇、老年体弱 ⑵腹壁紧张度消失: 脊髓损伤、重症肌无力 ⑶局部紧张度减低: 局部腹肌瘫痪或缺陷
二、压痛及反跳痛
1.压痛: ⑴临床意义: ①腹壁病变: ②腹腔病变:炎症、出血、 结石、肿瘤等。 ③其他:肺炎、胸膜炎、心梗 ⑵压痛点:胆囊点 McBurney点
常见压痛点:
2.反跳痛
⑴检查方法: 手触压痛点后, 突然抬手,腹痛加剧。 ⑵机理:受累的壁层腹膜受牵拉 ⑶临床意义: 腹腔内脏病变累腹膜 原发性腹膜炎
三、脏器触诊


肝脏触诊 脾脏触诊 胆囊触诊 肾脏触诊 膀胱触诊 胰腺触诊
(一)肝脏触诊
1.目的: 了解其大小、质地、表面 边缘、压痛、搏动等 2.检查方法:双手触诊法 单手触诊法 勾指触诊法 沉浮触诊法
四、腹部包块
⒈正常腹部可触及的包块: ⑴腹直肌肌腹及腱划 ⑵腰椎体及骶骨岬 ⑶乙状结肠粪块 ⑷横 结 肠 ⑸ 盲 肠 ⑹右肾下极
2.异常包块:
触到包块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⑴位置 ⑵大小 ⑶形态 ⑷质地 ⑸压痛 ⑹搏动 ⑺移动度
⑴位置 :提示病变来源 ⑵大小 :长×宽×厚(cm) 或用恒定的实物表示 ⑶形态 :圆形、光滑:良性 不规则,表面不平:恶性 ⑷质地 :炎性:质中 肿瘤:质硬 ⑸压痛:炎性:有 肿瘤:无

(一) 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 ⑴ 生理状态 :肥胖 ⑵ 病理状态 :腹腔积液(蛙腹) 腹内积气 腹内巨大包块 2.局部膨隆:⑴ 脏器肿大 ⑵ 腹内肿物 ⑶ 胃肠曲胀气 ⑷ 腹壁肿物、疝
(二)腹部凹陷
1.全腹凹陷:消瘦、脱水。 舟状腹 见于恶病质 2.局部凹陷: 腹壁瘢痕收缩
二、呼吸运动
二、叩诊内容:
⑴ 腹部叩诊音 ⑵ 脏器叩诊 ⑶ 移动性浊音
(一)腹部叩诊音
1.腹部叩诊音的分布 鼓音:大部分区域 浊音:肝、脾部位及两侧腹 2.临床意义: ⑴鼓音范围缩小: 实质脏器肿大、腹水、肿瘤 ⑵鼓音范围增大: 胃肠胀气、胃肠穿孔
(二)脏器叩诊:
⑴肝脏叩诊 ⑵胆囊叩诊 ⑶胃泡鼓音区叩诊 ⑷脾脏叩诊 ⑸肾脏叩诊 ⑹膀胱叩诊
1、肝脏叩诊:
⑴肝浊音界 ①肝浊音界扩大:肝癌、肝脓肿、肝炎、 肝淤血和多囊肝 ②肝浊音界缩小:暴发性肝炎、急性肝 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 ③肝浊音界消失:急性胃肠穿孔等 ④肝浊音界上移、下移 ⑵ 肝区叩击痛阳性:肝炎、肝脓肿
2、胆囊叩诊:
目的:胆囊区叩击痛 方法:间接叩诊 临床意义:胆囊炎
3、胃泡鼓音区(Traube区)叩诊
2.临床意义:
正常人:不能触及 可触及见于: ⑴肾位置下移:瘦长型、肾下垂、游走肾 ⑵肾肿大: ①肾盂积水:柔软有弹性、波动感 ②肾 肿 瘤:表面不平,质坚硬 ③多 囊 肾:不规则,囊性感

3.压痛点及临床意义:
⑴ 季肋点 ⑵上输尿管点 ⑶中输尿管点 ⑷肋腰点 ⑸肋脊点 压痛见于:肾和输尿管炎症 结石等
腹部检查
简介
腹部的范围 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一、腹部的范围



上起:横膈 下至:骨盆 前面:腹壁 侧面:腹壁 后面:脊柱 腰肌
三、 腹部的体表标志
• 肋弓下缘 • 剑突 • 腹上角 •脐 • 髂前上棘 • 腹直肌外缘 • 腹中线 • 腹股沟韧带 • 脊肋角
3.脾肿大的测量: “三线”
第1线(甲乙线): 左锁骨中线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 第2线(甲丙线): 左锁骨中线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距离 第3线(丁戊线): 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4.脾肿大的分度: “三度”
轻度: 深吸气脾下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 深吸气脾下缘超过肋下2cm; 高度(巨脾): 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体表标志—腹 面
体表标志—背 面
四、腹部分区
1.四区分法:通过脐部划一水平线与一垂 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 2.九区分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 将腹部分为九区,呈“井”字形。
1.四区分法
通过脐部划一水 平线与一垂直线, 两线相交将腹部分 为四区。
2.九区分法
由两条水平线和 两条垂直线将腹部 分九区,呈“井” 字形。
部位:左前胸下部,肋缘上。 上界:膈肌、肺下缘 下界:肋弓 左界:脾脏 右界:肝左叶 临床意义: 缩小或消失: 右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脾大、肝左叶大
4、脾脏叩诊
⑴目的:确定脾大小 ⑵方法:左腋中线上,轻叩 ⑶正常范围:左腋中线上第9-11肋之间 长4-7cm 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⑷临床意义: 脾浊音区扩大:脾肿大 脾浊音区缩小: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
5.临床意义:
⑴大小 正常人:肋缘下触不到 深吸气时肋缘下<1cm; 深吸气时剑突下<3cm ; 深吸气时剑突根部下<5cm。 肝位置下移:体型、内脏下垂、肺气肿等 肝肿大:弥漫性:肝炎、肝淤血、肝硬化 局限性:肝脓肿、囊肿、肿瘤 肝缩小:急或亚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晚期
⑵质地
①质软:正常肝脏 ②质中:急、慢性肝炎 脂肪肝、肝淤血 ③质硬:肝硬化、肝癌 ④囊性:肝脓肿、肝囊肿
见于:肝周围炎
⑺肝震颤
见于:肝包虫囊肿
(二)脾脏触诊
1.检查方法:双手触诊法 ⑴病人:仰卧、屈腿、腹式呼吸 (可右侧卧位) ⑵医生:左手置左腰部,向前托起 右手平放上腹部,与肋弓垂直 从脐由下而上至左肋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