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

——德国的经验与教训

一、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是“能够从事除发行货币和抵押债券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换言之,与所谓的分业体制下的专业性银行不同,全能银行的特点不是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业务,例如吸收存款、提供信用贷款或长期融资等,相反,全能银行能够参与所有提供货币和资本的活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发行债券、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从事货币、股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等。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的特点包括: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从事长期的资本融资,并且借此将公司发起、债券发行以及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活动综合为一体。

德国的银行是最先将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与长期的资本性融资结合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无担保私人贷款而言,这种异常成功的银行业务,像很多其他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样,起源于苏格兰。其特点在于两种密切相关的业务:一方面,无担保的私人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借款者必须将其所有的货币交易业务交给提供贷款的银行。借款者无须抵押即可取得贷款,然而银行能够获得借款者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的全面信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即论述过在他那个时代(1776年前后)苏格兰银行已经发放不要求证券抵押的贷款。W·桑巴特在论述这种信用制度时写道:“这种制度能够使没有金融资产的人成为企业家,而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能银行的第二个特点是,也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特点,是长期的资本性融资。银行刚开始这样做时并非有意要长期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暂时性的需要,如在全部股份无法完全募集到位时。

这种综合性的资本性融资起始于比利时,即成立于1822年的比利时股份公司最先从事这类活动,该机构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新型的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从一开始便介入有价证券活动,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来为发放贷款筹措资金,以及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来解决期限变换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问题。但是,这种尝试在法国和意大利均告失败,原因是这些银行过度依赖高风险的住宅与产业融资,完全忽视了吸收存款的业务。

与此不同的是,大多数德国银行的分行,尤其是集中在柏林的一些“大银行”,从一开始就很注意稳定吸收存款业务。它们借助在柏林以及其他城市建立的大量分支机构开展吸收存款业务,为满足各种不同期限的贷款需要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保证。而与此同时,银行的股权资本越来越成为储备的一个组成部分,全能银行的实际经营资金来源基本上是定期和储蓄存款。

推动德国朝着全能银行制度方向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德国的私人银行无权发行银行券。德国的银行从一开始就希望处理其客户所有的银行交易,但由于不能发行银行券,所以只能采取其他的融资方法。这很快使它们利用了中世纪意大利的吉罗制度,即很多交易商都在同一个特殊的银行开户(这样交易商之间的债权债务可以抵消一部分),同时相互之间也开户,这样就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内部清算体系,而且商业交易过程中节省了银行券的使用。吉罗制度的推行与银行清算方面的金融创新很快导致了活期交易帐户的大量增加,并带来了存款货币的增加,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

现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做如下简要总结:(一)存在着无担保的私人贷款。即银行为客户提供一个交易帐户,并允许客户在事先约定的幅度内进行透支;同时,客户同意将其所有的银行交易交给“他”的银行。(二)德国银行进行资本融资,如有需要还可以直接介入其客户的风险较大的投资活动。

根据A·格申克龙(Gerschenkron)的观点,由于能够积极介入资本市场,德国的私人银行以及稍后的大型股份制银行,代替了企业家和私人资本,这两者在当时都是欠缺的。实际上,德国的全能银行伴随企业从“摇篮到坟墓”,即它们积极参与企业的发起设立,对于企业的任何扩展、重要创新、增资扩股、合并乃至破产清偿,均有发言权。这样,德国的银行实际上成了提供资本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源泉,至少在工业化的早期是这样。只是到后来,当企业实力壮大、盈利能力增强,能够自我融资的时候,它们对银行的依赖才有所减少。

不过,不能将德国的金融制度单纯归结为大的股份制银行,这是目前人们常常将德国经济发展中成功的融资体制完全归功于此,因为这是片面的,并过分夸大了德国大银行的作用。事实上,早在大规模、高效率的股份制银行存在之前,德国就已经有了众多的工业企业。

德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银行家对勤奋的企业家完全的信任和几乎没有限制的贷款”。在法国,银行原则上不对工商企业提供无担保贷款,而在德国却是通常的做法。在德国如果一个企业家的能力和谨慎能够获得银行家的信任,他就能得到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贷款。反过来,企业也信任银行,将其全部金融业务交给银行。按照0.25%--1%的帝国银行贴现率,任何一个勤奋的制造商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本。如果没有银行始终如

一的支持,克鲁普(Krupp)公司可能至少倒闭20次;赛森(Thyssen)公司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持,著名的化工企业拜耳(Friedrich Bayer)怎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二、一些反对全能银行制度的观点和意见

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常常被批评为对经济影响过大,这种影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日常贷款,参与企业活动,进入公司董事会并且具有投票表决权。批评者认为,这种制度引起了银行的利益冲突,使得银行出现市场权力过大的趋势,容易压制竞争机制。

的确,德国银行与企业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一个特殊问题,尤其是在外国人看来。更为突出的是,批评者常常指出,德国工业企业的董事会中很多席位是被其代理银行占据的。此外,批评者经常强调,德国大企业集团与卡特尔的形成和产业的集中化趋势,实际上是由银行推动的。银行促使其客户合并与联合,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贷款更多安全。根据这些批评意见,银行对促进其客户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什么兴趣。与此同时,大的企业也有兴趣寻找大的效率高的银行来满足其需要。因此,银行与企业的集中化趋势对双方都有益:企业需要大银行满足其巨额资金需求;银行反过来也需要大企业来确保巨额贷款的安全。

如果认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促使企业更强大、更有影响,对银行来说都是好事,显然是缺乏依据的。当然,德国的大银行与大企业都得到了发展。但是,德国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合理的权力平衡关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均得到了发展。有时银行对企业的影响更强,而有时企业又占上风。不仅银行在企业的董事会中有席位,企业在银行的董事会中也有席位。不管怎么说,公众意见中对银行权力的看法总有些夸大。1988年,德国的银行在100家最大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7%的席位;而有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中(如美国、日本、瑞典),银行的经济实力和影响显然更大。在德国10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持有德国所有非银行股份公司的名义资本不到1%,而日本的银行则持有股份公司总名义资本的20%。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德国的银行也并不突出: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国际上排名远在日本和美国的银行之后,与英国、法国的银行处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使在欧洲,德意志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只有2%,很难说能控制市场。同时,从产业集中度的比较看,这一份额也是非常低的,例如菲亚特与大众在欧洲汽车市场上各占15%左右的份额。

1989年,一家研究机构对当时联邦德国500家企业进行了“德国银行权力”的民意调查,只有18%的人认为银行的权力过大。总的看来,银行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是得到肯定的,因为一方面信息和金融知识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在企业管理机构中存在多种利益时,银行

也能起到相应的平衡作用。此外,在这些董事会中,各种银行的代表是坐在一起行使投票权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银行的影响相对独立和中立。

因此,我认为,反对全能银行制度的意见是夸大的,这也许是因为过分强调了全能银行制度在西方工业国家长期实行过程中出现的滥用现象,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措施对这些现象予以纠正。不过,银行对企业过度干预的倾向(如银行无限制的代理投票权,在董事会中的席位,单个银行过大的持股比例)能够借助适当的法规予以控制。

三、全能银行制度的借鉴意义

本文认为,全能银行制度对于旨在重建银行体系的改革中的国家来说,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前,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根据迄今为止的经济史研究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文化和制度条件的不同,发展了各自不同的银行制度:小的单个银行、大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严格分工的机构和全能银行。

任何国家都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国家的银行模式,各简单模仿其组织形式和商业运和方法。对此,我们可以看几个实例。很多前殖民地国家在取得独立时,仍然保留了原宗主国为其建立的银行体制,尽管这些银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因此,很多原殖民地国家转而采用了英国式的分业体制。这种高度分工的银行体制在英国的经济环境下运转得很好,因为英国的借款人基本上都能提供足够的贷款担保。相反,在贫穷的亚洲和非洲,有钱的工商企业是非常缺乏的。

法国的银行体制很难适用于贫穷的国家,因为法国银行在国外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从前殖民地集中储蓄。此外,这些银行(同整个法国银行体系一样),过分集中在巴黎地区,忽视了地方贷款。

日本的银行体制非常与众不同,日本一开始便引入了美国、英国、德国银行体系的各种要素,将这些体制在日本的环境中适应一段时期,然后才最终建立。从中可以看出,日本非常善于吸收不同国家银行体制的要素,并经过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本国的国情和需要。

因此,正在改革的国家重要的是“适应而不是模仿”。换言之,在别的地方能够成功的银行体制不能简单照搬,相反,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经验中有用的成分。

德国的银行体制,从整体上看,或者至少是其核心要素,是否能为改革中的国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蓝图?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在于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的:(1)发放私

人无担保贷款;(2)长期资本性融资时应用“证券化”原则;(3)非常重视吸收存款;(4)不断发展的经常交易与银行清算体系等等特点。

对于中产阶级人数较少、工商企业还不发达的国家,德国式的全能银行制度比英国式分业银行体制更为合适。德国经济学家A·韦伯非常精辟地指出了这两种制度的区别,他认为德国银行是为需要钱的人设计的,而英国的银行是为有钱人设计的。

无担保信用贷款这种信用形式使得所有有一技之长、敢于冒险的企业能够进行投资,即使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资产抵押。长期资本融资的“证券化”原则,对于旨在建立一个有效的货币信用制度的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借鉴手段。另一方面,企业建立和扩展以及引进技术创新时所面临的高风险,也必须由一个积极吸收存款的制度来支撑。储蓄的积累、资金的有效使用,都可以借助全能银行制度的经验、市场知识和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信息优势,得到最优解决。对于缺乏有效资本市场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银行意味着需要为企业提供暂时性贷款或事先融资安排,或者在股票还没有分销出去之前,代为托管。

德国全能银行,一方面具有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它们为私人和机构投资者进行分散投资、动员风险资本提供了很多便利。换言之,银行的客户一方面享受着像超级市场一样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客户实际上也承诺与“他的”银行保持特殊的亲密关系。在私人贷款的情况下,个人很难改换银行:这可以说是全能银行的一个缺陷,但是可以被控制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如果银行之间相互竞争能够形成运作良好的金融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

历史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历史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发表时间:2019-05-08T16:02:34.23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作者:叶菌[导读] 历史教学当中,基本每堂课教师都会讲授课本内容,自然而然历史故事也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菌(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历史教学当中,基本每堂课教师都会讲授课本内容,自然而然历史故事也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历史故事,教师会将各种有名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趣味,也使学生能理解性的记忆,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历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067-01 如今,学生对历史枯燥的语言和形式不变的课本内容已渐渐失去兴趣,导致历史成绩也不太理想,慢慢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厌倦,这使多数学生处于苦恼的状态。在此时,如果教师适当的穿插历史故事,用有趣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和理解历史人物的话,笔者相信对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上是非常显著的。本文将从三方面来介绍关于历史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希望有所帮助。 一、历史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整体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从古至今的政治、军事、人物、文化和人类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一切,包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对历史老师来讲,历史教学中如果少了对故事的讲解和穿插,历史教学是不成功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求知的阶段,对各方面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只讲解理论知识,教师的讲解点是不全面的,历史故事中包含了主要人物处于的社会背景,当时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所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人,人物与人物的碰撞发生了什么事等涵盖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教师如果缺少对故事的讲解,那么就传授的知识面是很狭隘的。对于历史故事来说,是非常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善,对自己的学生生涯缺少阶段性、有目标的规划,对学科的涉猎程度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喜爱,教师如若根据教材,把知识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烦躁情绪,但教师添加故事,分阶段讲解内容,这或许对学生学习历史是有意义的。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选取的历史故事要贴近教材、贴近历史 初中历史学习阶段,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一知半解,缺少对历史史学的探究,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非常吃力,效果明显不高。在历史学习中,故事顾名思义: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讲解。由于历史记载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被写入史料进行沿袭,是非常具有历史权威性和认可性的。在学生学习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透过历史,学生可以知过去、参未来。教师对历史故事的讲解的选取方面,要贴近历史教材、贴近当时的历史。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学习历史要尊重客观历史发展的角度,历史是真实性的,不能掺和任何的水分和虚假信息,这是根本的学术问题,历史故事应尽量还原历史场景,贴合当时历史史实,不然学生学习到的也是无用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二)历史故事要鲜明生动,有趣诙谐 历史故事成为了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初中的学习和重要考核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有很多学生利用历史的掌握程度,将历史运用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那么教师选取的故事内容非常要十分鲜明生动、主题诙谐,对故事的语言讲解也要适当的加以修饰,饱含语言特色,充满激情和色彩。在这种教学氛围下,课堂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条理和思路清晰、主题鲜明、立论点明确,不然在课堂上就会出现逻辑混乱、思维不清晰的现象。 (三)历史故事接近生活实际、针对性强 选取历史故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故事,能代表当时历史的重要时期,题材中包含当时时代背景和关联人物、事件,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巩固知识,让教师上课有问题可提,让学生有知识可学。针对性强的历史故事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准备大量的工作,如:翻阅资料、大量考证、与教师探讨等工作,得出一致意见,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再者,对故事是选择要结合现实,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学习历史故事要帮助学生指导生活,运用于现实,而不单单就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一个故事,这样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处于一个隔离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历史故事语言的表述 教师在语言表述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和知识学习程度的掌握。那么,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表达技巧:(1)教师对史料和史实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期间语言的表达程度,能对历史充分表达,则教师的语言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前提是教师拥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功力。(2)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简单、用词精准,所表达的必须是经过教师自身内化、浅显易懂的知识,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3)教师本身必须对故事具有丰富的情感,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故事当中的任务和情节,讲解出来的语言就富有感染力和色彩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结束语 本文针对初中教师就如何运用历史故事将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做出简单的叙述,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本身要对历史了解通透、全面掌握、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完成对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若教师本身知识涵盖量不足、缺少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和自身读到的见解,会造成教学质量本身的下滑,整体学科的质量下降,对学生课堂热情度的提升不仅没有任何帮助,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富慧敏.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4期 [2]刘丽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8年9期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策划书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党建办青先队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主办单位: 环境学院党建办青年先锋队 承办单位: 环境工程201503 ——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一、活动背景 当前,我国静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赈灾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无论是持续发生大规模雾霾污染事件为典型的环境问题,还是大气、水污染都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 “十三五”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了解“十三五”精神,增强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国发展新跨越、开创中国崛起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二、活动目的: 为提高青年先锋队队员思想觉悟,进一步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充分展示环境学院青年先锋队队员积极向上、紧跟党走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增强青年先锋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特举办青先活动。本次活动以青年先锋队为单位,重温历史,聚焦改革,了解党代会。通过小视频的方式重温历史,学习时政知识,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与改革。 三、活动主题:“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四、活动对象:环境工程201503全体青年先锋队员 五、活动时间:第11周—第12周 六、活动形式:视频 七、主办单位:环境学院党建办青年先锋队 承办单位:环境学院环境工程201503 八、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将参与人员进行分组管理,以便活动的开展实施。 2、确定活动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策划。

“缅怀历史,以史为鉴;愤然前行,开创未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活动二: “缅怀历史,以史为鉴;愤然前行,开创未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一)前言 缅怀历史是一种感悟,一次心灵洗礼,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南京大屠杀受难者公祭日这天缅怀历史是一个具有纪念性的活动。77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缅怀历史,照亮未来。2014年,我们以新生的身份踏入中财,开启人生的又一个新篇章,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中财学子实现民族复兴,圆“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我校围绕“中国梦·平安梦·青春志”开展主题教育。而我班在此大主题下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题教育活动,于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参观国家博物馆便是具有特色与意义的一项活动。公祭日,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

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正是这种以史为鉴的做法,让我们一代代青年人能够在青春的路上为自己、为集体、为国家不懈奋斗。回首往事,反思历史,百年屈辱史,千载振兴梦,激荡起了同学们心中一阵又一阵强国富民、捍卫和平的爱国激情。同学们跟随展馆中以年代为分界设置的展品,步步深化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意识到了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应该始终高扬爱国这面旗帜,发奋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于是我班通过组织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的活动,让同学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凝重,沉重。一幅幅画作,一件件展品,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心中的民族豪情和爱国的热忱,也提高了大家的人文素养,为进一步的学术与思想交流做了准备,达到了组织此次活动的预期目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相信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开创明天!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变革社会经济的课题,始终吸引着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以变攀社会为已任的志士们的目光。他们都先后提出过变革封建经济的方案和纲领,并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经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促成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 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

学习历史的心得

学习历史的心得 原创:丑大鸭 我的公众号好久没有更新了 对不起支持我公众号的亲友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学习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当然并不是分享学习经验教训,而是自己学习历史一年半以来的感受。 我现在学习到的有关历史的知识都只是冰山一角,我能掌握到的知识更是冰山一角中的一角了。 xx年,我自己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很多,这里也就不细说了。我并不擅长历史,也曾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是,现在我越发庆幸自己选择了历史,我对历史也没有以前那么惶恐和不安。我现在更多地是想要去了解它。 (来自《我的77、78》)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远离世界喧嚣的人,相反我往往置身于万千世界中。我没有必要跟别人解释太多或者争个面红耳赤的,告诉他:学习历史有这样那样的用处。这样跟别人解释不就承认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用了。关于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想没有了解这门学科或者只通过它能不能给你创造经济价值来判定一门学科的用处,会不会有点太过于武断了? 记得上课时衷老师说过,一个人连自己本专业都学习不好,那怎么期待他能够学好其他呢?如果你学好本专业,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

可以的。别人看重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他学什么东西或者学习做什么事情都是很快。我想这也可能是我想要学好历史的原因之一。接下来我来聊聊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学习 那天有机会和王老师聊天,我很幸运能从那次聊天中有所收获。老师提出学习历史的十二个字“立志、立德、勤奋、坚韧、自信“我想不光是学习历史需要这样的精神品质,任何一门学科或者做什么事情都必需的。老师还提到不要假大空。我们很多时候做事都止于想法,常常因为很多理由没法付出实践。我们通过从小事做起,培养兴趣,积累经验,提高信心。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做。说来惭愧,我有很多想法总是从脑海里蹦出来,我来不及整理,这些想法往往就抓不住了。我就算抓住了,也往往因为没有将其付出实践而导致想法夭折了。我常常有些安于现状,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圈: “那样子就可以了”“我已经做很多了。”安于现状,其实是一种不自信。老师鼓励我们去“做”。只有迈开步子去踏实地干了,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获得信心。 交流 身边有一个能够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人,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由于我懂得实在有些少,我总是是一个聆听者。但我会在他面前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因为你们可以互相纠正,可以一起思考,不会因为说错话而感到尴尬窘迫。学习不是单枪匹马的,而是并肩作战的。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设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4561400.html,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设定 作者:陈大松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11期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说明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故事可以是现成的历史典故,也可以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汇编成新的历史故事,把理性的历史知识变成感性的历史认识,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第二目“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要想国力强大,最好发展农业生产,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大力发展生产,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终于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第5课内容);成王铸鼎(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引起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牢记历史,展望未来--作文

牢记历史,展望未来??作文 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观《太行山上》有感 《太行山上》是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真实地纪录了当年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同敌人作抗战的历史。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到大众电影院去观看《太行山上》。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电影院,坐下来等待电影的开始?? 在60年前,一场空前绝后的战争在中国爆发,那就是伟大的抗日战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日本飞机在上空盘旋着、呼啸着,随着飞机的轰炸声,就知道日本鬼子已经侵入了我们中华人民的国土。八路军战士们在朱德总司令的率领下,与日本鬼子的刀枪炸弹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浴血奋战。看,八路军连长亲自拿着冲锋枪上阵杀敌的时候,当我看到八路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敌人拼命的时候,当我看到勇敢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肯向敌人投降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踊跃出一股热泪。是啊,他们何尝没有老人孩子呢?可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安危。他们只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顾家人的痛苦!第115师师长林彪同志率领着全师镇守平行关,为了给日军以重重的打击,各个首长精心策划,战士们个个斗志高昂,埋伏在太行山,准备与日本鬼子战斗到底,夺回我们祖国的国土!他们这种壮举,就是他们身上拥有无比坚强的意志。在他们身上,我仿佛

想到了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 我经常在星期天练习毛笔字,但是,我没有耐心,因为精神不集中,老是把字写得歪歪的。妈妈看了,不时教育我说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好每件事。可是,我老是听不入耳,直到有一次,我连送去两幅作品都没获奖,我才真正体会到妈妈的话含着多大的道理。 影片中有一个感人的画面:一个八路军已经身重数刀,鲜血直流,但是他没有退缩,而还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我已经被那些英雄的事迹深深感触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何来?不就是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吗?战士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镇定,令我深深折服,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每个中国战士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回中国人民幸福的生活。可以说,每一个八路军,都是对祖国抱着一个赤胆忠心、满腔热血,不顾个人的安危,与他人团结一致打击日寇。我们都知道:团结是胜利的保障。正是有了这种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中国胜利了!“天皇必败!中国人不会杀我们,回到自己的军队却要受死!日本必败啊!”这真是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我真不敢相信这竟然出自一个日本士兵的口中。这是真的,日本皇军的残忍,连一个日本士兵都不能忍受,他们的残忍,竟能使一个日本军人脱口而出这句话!“御寇最前方,浴血拯危亡。千秋传浩气,八路战太行。”这是描写八路军夺下太行山的诗句。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用生命才换来今日的和平,为的是祖国能繁荣昌盛,从此在民族间屹

XX年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XX年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年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一:历史,顾名思义,就是现代人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真实的记载。通过它可以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猜想未来。作为高中学生的我,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很多的感受。 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我对它充满了好奇,但也充满了疑惑。好奇的是,古代甚至是原始社会的人们怎样生活,是否也和我们一样?疑惑的是,学习历史,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途,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带着两种矛盾的心情,我步入了历史的殿堂。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几千年前,看到纣王的昏聩无能和沉迷酒色时,我便会为百姓担忧,担忧会因纣王的奢靡生活而承担沉重的赋税,同样也会为纣王担心,担心他的江山不保。看到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求贤若渴时,我便会心生敬佩,敬佩他的明智,也同样敬佩他的宽广胸怀。看到黑烟袅袅,熊熊烈火燃烧着的圆明园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我便会感到悲哀,悲哀清政府如此的腐败与软弱,以致国土丧失,国家主权不完整。 在历史的殿堂里,我每走一步,内心就会多一种感受。

XXX的大胆与自信,XXX的精明与能干,周恩来的敬职与能言善辩,不仅是国内,国外也有不少名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勇机灵的列宁,救民于水火中的罗斯福,严肃专制的斯大林……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迎刃而解,第二个问题也有了答案。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与方法。一次次血的教训使我们记住了过去的耻辱,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富强;一次次农民起义让领导者深知人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位位贤能君主与领袖,让执政者拥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比较。当然,历史也激励鞭策着我们,努力学习,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努力成为栋梁,撑起祖国的一片天。 在几年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除了历史本身以外,对于怎样学好历史也有些疑惑。有的历史老师常说,学习历史就是“背多分”。这话确实有道理,对于必修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背诵自然是必不可少,可是这对于选修历史的同学来说,还远远不够。我觉得被动记忆只是最基本的步骤,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学习历史不仅要背,其实最关键的是在课堂上的听讲。重点和补充的知识点要及时在书上做好标记。对于选择题来说,一定要审清题目,找出关

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4、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长海县第五中学刘影 活动目标: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利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 3、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4、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1、教师要通过有关途径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成语习题。 2、事先向学生介绍查阅资料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如利用教科书、课外历史读物、工具书 等来收集有关成语。 3、全班学生可分为四组,每组利用本组的序号说一个成语做为本组的名字。 4、准备好竞赛用的物品;制定好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首先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是

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颖的智慧。熟悉这些成语历史知识,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二、竞赛说明 1、分四个小组 一鸣惊人组两全其美组三思而行组事事如意组 2、奖励 比赛结束后,评出最佳合作奖一个小组,评出最佳表现奖四人三、比赛项目 本次比赛分为四个板块 1、必答题 规则:每题10分,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若回答不全或不会回答,可请本组第二个人补充,但只能第二个人补充,答对加10分。答错或答不全不加分,本板块不倒扣分,共进行两轮。在参与答题的过程中,每答对一人次,送粘贴一个。第一轮: ①成语”三顾茅庐”与哪个历史时期,哪两们历史人物有关 (答案: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 ②成语”负荆请罪”与哪个历史时期,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答案:战国,廉颇,蔺相如) ③秦朝末年项羽为解巨鹿之围,带领一支义军渡过河后,凿沉船只,打破饭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终于打败秦军.后人从中概括出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什么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人民版必修2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A、B两项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D项与农业集体化相关,与工业化无关。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 答案 C 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D.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解析从题干的材料信息判断,A、C、D三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开始的,这样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 知识点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解析把是否加入农庄当作敌我矛盾处理,这个口号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了过激的情况。 答案 A 4.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其原因和背景不包括( ) A.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C.斯大林的主观认识 D.苏联模式的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农业集体化实施的背景,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晚于“全盘集体化”。 答案 D 知识点三苏联模式 5.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有( )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②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③排斥市场调节④经济管理中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题干明确要求的是“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限定在“经济”方面,①②③④均为经济上的表现。 答案 A 6.以下有关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最全面和确切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是从这一体制的积极影响方面分析的,④主要是这一体制的消极影响。 答案 D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

历史总结与反思500字

历史总结与反思500字 月考过后,我仔细分析了自己了历史丢分,平时上课老师知识渊博,所以讲课风趣幽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历史总结与反思500字。欢迎阅读。 历史总结与反思500字1 进入初中后历史一直以来还算我的强项,初一,初二那会,每章节过后都会收到老师发的学案,然后开始死记硬背,成绩倒也还说的过去,谁知进入初三,先是换了老师,讲课方式,风格都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接着中国历史也变为了世界历史,每章节过后,也不会再收到学案,懵懵中就参加了月考,从考场下来,我就彻底懵了,感觉什么也不会,答案可想而知。 月考过后,我仔细分析了自己了历史丢分,平时上课老师知识渊博,所以讲课风趣幽默。自己呢光是听乐子了,可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一点没记住,同时思维还停留在之前初一,初二等着背学案的模式。这样以来,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痛定思痛,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些措施。每节课上过后自己仔细阅读教材全解,老师上课提到的要点,重点,仔细再过一遍。之后,有空就翻历史五三,会的题口头回答,有困难的,不知道的就动手写一写,最后呢,和其他班的同学借来学案进行巩固。 在这种措施下,这次期中考试,历史进步最大,但是离

我心目中满意的成绩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在期末考试之前,我要继续之前好的办法,勤背,多预习,多复习,巩固,通过练题来促进背题,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好办法。 期末考试也就剩下四十多天了,我一定要好好利用好这宝贵的时间,合理分配,有效,高效地完成各科目地学习,复习,将以前段老师给我们讲地时间宝典利用上,使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充足,让自己做到劳逸结合。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送给自己,激励自己,努力,为了最后的成功,加油! 历史总结与反思500字2 期中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学生方面:从试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学生理解

历史教学小故事

历史教学小故事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1)、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五四运动”等,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辩论会,如:“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给学生开讲座,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可贵的是,学生能结合社会上腐败现象进行阐述,以史为鉴。 (3)、组织讨论会。如:“你认为孙中山应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吗?”,“秦统一的利与弊”等。 (4)、讲小故事。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5)、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演讲稿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演讲稿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的演讲稿,欢迎大家的阅读。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演讲稿一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只有忘记过去,才会走进一片更好的新天地!”,而另一些人则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下永远的存在!” 我们为什么要将过去的风雨失败给忘却?那是懦弱的表现!我们又为什么要总是停留在那些痛苦的回忆中?那会更让自已停滞不前!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铭记过去”,是让我们时刻牢记失败后的教训,是让我们从曾经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出自身的不足,以此来勉励自已“更上一层楼”。而“展望未来”则是要求我们积极、乐观、进取、向上,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地一步一步朝着成功的方向迈去,不论前方有多少风雨,即使我们披荆斩棘,也要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因为我们的心中始终充满着一个信念: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下面我们来看发生在南京一所铁桥大学的真实故事。 大约五年前,这所着名的南京大学里出了一位高极桥梁设计师,他刚到任不久,就接到了设计南京大桥的任务,他

日夜仔细钻研,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和努力来设计这座大桥,两年后,大桥以他的设计方案建成,此桥极其雄伟壮观,他的母校南京大学也因此一跃成名,倍受人们赞赏。 不久后,在某天中午,一辆大货车从桥上经过,出人意料的是,这座大桥的桥面突然裂开了,“轰”的一声,大桥顿时陷了下去,眼看着这座雄伟的南京大桥瞬间化为废墟,令所有人都心痛不已。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南京,当人们都在对南京大学的造桥技术议论纷纷时,该大学的校长却做出了一个令谁也想不到的决定:用重金买下这堆废铁,再用这堆废铁打造若干个“耻辱戒指”,上面刻上“耻辱”二字,给每个在校学生都戴上,以此警戒自已!这位校长的做法不但没有损失钱财,而且还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勿忘耻辱,从此发奋努力学习,不让悲剧再次重演。这样,既得到了教训,又会激励其奋发向上,更加进步,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然会遇到或多或少的磨难与挫折,我们一定不能被困难打倒,不能总是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而是要吸取教训,向前看齐,再不断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登上成功的舞台!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演讲稿二回顾祖国近代的历史,是黑暗的,我们中华民族受尽苦难,饱受屈辱,这在世界历

98纪念演讲稿-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98纪念演讲稿-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79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致使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是日本三个大的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 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介石蒋委员长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29万中国军队,1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多么悬殊的兵力对比,可是只有三天,日军竟没有废什么枪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

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 79年后的今天,阳光依然明媚,微风依旧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可是这莫大的民族耻辱,莫大的冤屈如何去平复,这血海深仇如何去偿还?古人说: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六十年前,我们在军事法庭上对日本战犯实施宽大处理,不是因为我们懦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伟大而宽容的民族,我们希望和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和睦相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七十四年,日本竟然明目张胆地霸占钓鱼群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七十四年,在中国政府屡次友好的警告下,日本竟开始公然声称:“要彻底消除中国的反日情绪,必须先删除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的抗日战争史!”继而更是叫嚣着要“改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风雨如 文章提要: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

影响很大。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 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