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为何又说它失败了?教训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为何又说它失败了?教训是什么?

答:一、中国辛亥革命是以以下方式取得胜利的;1,辛亥革命最成功的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功推翻了侵略中华大地的后金蛮族,成功实现了一个文明古国不在受蛮族的压迫。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4,辛亥革命废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 5,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6,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二、又说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1没有真正达到孙先生的理想“驱逐鞑掠”,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直到现在,鞑子仍占据着中华的各类文化、文艺、宣传部门等等。

而这些部门恰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部门,由他们盘踞着,中华复兴无望。

2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3 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无法形成统一的向心力,因此被各类野心家打来打去,又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结束乱世,加深了人民的痛苦。

三、辛亥革命给予的教训1,必须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 必须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就像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谁的拳头硬谁的话才有分量。

孙先生应该组建一个自己的队伍,这样才能贯彻革命不动摇,如果他的队伍强大了,野心家们也就不会有非分想法了。

4,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精品范文】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精品范文】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

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

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

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

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

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

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

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_辛亥革命的特点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_辛亥革命的特点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_辛亥革命的特点辛亥革命是一场著名的革命,在我国的近代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它连接了两个时代,作为封建社会和资本社会的转折点,但结局却以失败告终,那么整个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欢迎阅读。

更多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推荐↓↓↓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教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起,但不论是教训还是经验,都为后期的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依据。

第一、辛亥革命脱离了群众。

这是一场少数人发动的战争,也是代表少部分群众利益的革命,它的发动主体还是资产主义阶层,并没有深入的到人民群众之中,这种主体层次的加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革命的失败;第二、辛亥革命缺乏理论宣传。

这是一场缺乏精神宣传的革命,这样的革命缺乏精神支柱,少了信念的革命者们很容易产生动摇,逐渐对自己加入的革命产生怀疑,不利于正常革命的持续发展。

第三、辛亥革命中军阀层面的影响力过大。

军阀当道,以北洋政府为首,对整个革命产生了明显的阻力,辛亥革命者在对抗旧皇族之时还需要周旋于北洋政府,难免顾此失彼,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过于软弱。

在两方甚至三方势力对抗之中,革命领袖者的妥协,造成了正常革命的摇摆不定,这也是袁世凯上台的最终原因。

辛亥革命的特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次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与同时代的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革命进展的很顺利,辛亥革命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爆发起义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仅仅历时两个多月,没有出现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反复和挫折。

原因在于腐朽的清政府不断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对清王朝的统治早已经绝望透顶,因此辛亥革命遇到的阻力很小,进展的很顺利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二就是革命胜利的代价很小,除了武昌起义遇到一些抵抗之外,在其他地方革命的火种迅速燎原,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阻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经验教训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2、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3、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落到了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却并没有完全丧失。

辛亥革命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而且促进了人们民主意识的极大提高,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4、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人们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革命活动本身就是对许多陈腐观念的巨大冲击和涤荡。

南京临时 *** 成立后,又大力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社会新风。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题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会失败?详见书本P72名词解释: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摘自百度百科○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客观因素一.经济因素:1.革命后经济萎靡衰败,各地财政空虚,南京临时政府后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没有直接掌握地方政权导致丧失税收,没有固定收入来充实军用。

2.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放弃了在经济上打击封建豪绅的有效革命手段,导致失去了广大农民对革命政权的支持。

3.失去了江浙地区资产阶级的经济支持。

4.对待金融业草率,没有立即整顿,使金融秩序混乱,税收大量流失。

5.寄希望于列强,借外债举失败的同时,反而使列强控制了海关,扣押了关税。

二.文化因素旧中国人民素质普遍不高,普通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君主立宪,民主选举,人们容易被旧官僚欺骗。

三.军事因素1.封建主义军事实力强大、政治经验丰富及社会基础充实,更有列强的大力支持。

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的实力强大,部下忠心耿耿。

2.革命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依靠军阀,各地建立的民军,是由原来的旧军整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四.国际背景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各怀鬼胎,日本一边支持革命党,一边策划侵略。

西方列强背地里支持袁世凯,帮助袁策划南北和谈,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经验教训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正确看待这一段既波澜壮阔,又风云变幻的历史,正确认识其胜利的深远影响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继而学习和继承革命先驱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拼搏、奋勇向前,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是摆在人文社科特别是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而用贴近大众的电视连续剧的方式再现这段伟大的革命,无疑是一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一是推翻了维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二是促进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在人们心目中,"金口玉言"、"乾纲独断"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

反过来看,普通老百姓这些"草民"、"贱民"心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争取自己的权益。

思想解放,促进了各种进步思潮的传播。

陈独秀创办了《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中国的广大民众。

三是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打开了新的视野。

朱德、董必武、吴玉章等还曾是同盟会会员,他们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后,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问题,提高了民族民主觉悟和革命决心;又从它遭受的沉重挫折中接受教训,思考它的不足,开始新的探索。

形势与政策论文———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

形势与政策论文———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

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辛亥革命的经验总结

辛亥革命的经验总结

辛亥革命的经验总结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对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当下的革命运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文将对辛亥革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启示。

一、联合力量,推翻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首要经验是联合力量,推翻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封建统治已经持续数千年,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辛亥革命成功之处在于他团结了各方力量,包括革命党、士绅、商人和民众。

他们共同对抗满清封建统治,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进行革命斗争时,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

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革命中取得胜利。

二、建立共和制度,推动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还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共和制度的先河。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革命不仅仅是推翻旧制度,还要建立新的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共和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

国家开始推行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进行革命运动时,必须有建设性思维,善于思考并制定适合国家和民众需要的新制度。

三、坚决打破帝国主义的侵略辛亥革命还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对于中国的危害,并提出了坚决打破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割地,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党在革命的同时,也进行了反帝斗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进行革命斗争时,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只有真正打破帝国主义的束缚,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和自立,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四、注重群众动员,发动民众参与革命辛亥革命注重群众动员,广泛发动民众参与革命。

革命党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军队等措施,积极培养和发动广大的民众力量,推动革命的形势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

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

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

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

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

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

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

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

1904年5月,他们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

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

1906年,章太炎刑满出狱。

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也是清朝的最后一桩文字狱。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民报》发刊词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报》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所做的多年的艰苦的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就不会有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不仅引起了革命的人的不满,也引起了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强烈不满。

农民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

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也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的。

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求全责备。

但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正是这些农民的反抗斗争,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下同)一书中写道:在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中,有两种斗争居于突出地位:一是饥饿的群众起来抢米抗漕;另一种是群众起来反抗清朝官方的所谓“新政”。

这些斗争的锋芒都是针对着清朝统治者。

有些地方的群众在进行这些斗争的同时,也打击洋人的势力。

客观形势的发展使群众以低级的、自发的形式把反封建的斗争和反帝的斗争结合了起来。

(第752页)当时在各地办的“新政”,包括办学堂、办警察、修铁路,以至查户口、钉门牌等等。

所有这些“新政”都引起了群众的怀疑和反抗,因为群众所看到的是横征暴敛的加强,他们根据经验也绝不相信这个只知卖国的政府会做出对人民有利的好事来。

(第755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从这种斗争中看出群众的力量。

孙中山在1907年发动钦州防城的起义时,对于当地农民反抗糖捐的自发斗争置之不顾,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

事实上,这种到处蜂起的、自发的群众斗争,主要是农民群众的斗争,使清朝统治的基础发生严重的动摇,使清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客观上说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才能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一举而推翻清朝统治。

他们不能自觉地组织和动员这种力量,又是他们虽然推翻清朝统治但并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的根本原因。

(第758页)广大的贫苦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群众在辛亥革命中是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革命力量虽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但如果不存在这种力量,各省的“光复”不会这样迅速地实现。

同时,因为这种力量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各省在宣布共和胜利声中,革命的果实都落到善于随机应变的旧势力的手中。

(第856-857页)辛亥革命18年后,37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完成《反正前后》一书。

书中在回忆当时成都的情形之后,对上述问题做了比较清醒的分析:但是,朋友,你们且莫忙单作为滑稽的现象,而以一笑付之。

我有意把这些滑稽的现象写出来,我是想使大家知道保路同志会乃至同志军的军事行动的本质。

那自然不是蒲殿俊辈所代表的立宪论者,也不是董修武辈所代表的革命党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大众”!这种人民大众的威力,我们不要把它轻视了。

就是他们,在竹竿头上绑的菜刀,手里拿着的吊刀子,不已成为推倒了赵尔丰的原动力,杀死了端方的原动力,乃至送葬了清廷的原动力吗?要记着,辛亥革命是一九一一年。

这后于一九○五年的俄罗斯第一次的革命仅仅六年,先于一九一七年的俄罗斯第二次革命也仅仅六年。

革命的性质大略相同,然而革命的结果却完全两样!我想,假使中国有好的领导者,把那真正的革命民众从那时起便引到真正的革命的道路上,中国不早已有充分的力量和帝国主义者对抗,而成为世界革命的前驱吗?以上史实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的前夜,都会出现自发性的群众斗争。

虽然这种斗争是盲目的,甚至是野蛮的,但是它又是合理的、正义的。

因为这种反抗压迫的斗争,归根到底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这与《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是同一个道理。

第二,当统治阶级处于末路的时候,它的任何“新政”都是对付群众斗争的骗局,都是为了苟延残喘,也都瞒不过群众的眼睛。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引导群众的自发斗争,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使革命归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辛亥革命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呢?武昌起义者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夺取了政权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失去了领导的革命士兵们打响的,仅仅经过一夜的战斗,到了10月11日早晨,武昌的政权就掌握在革命士兵们的手中了。

当时,同盟会的领袖们或在国外,或在上海、香港等地。

发动这次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一些带头人都不在现场。

孙中山曾说,他在辛亥革命前经历过“十次革命之失败”,也就是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实际上不止十次)。

他刻意组织、领导的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起义一次也没有成功,而不是由他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却在一夜之间成功了。

从这些现象上看,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确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任何偶然性的事物之中都包含着必然性。

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如此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

)所以,我们不能把武昌起义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武昌的革命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这个成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它是多年间全国各地无数次的由无数革命党人和农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觉斗争或自发斗争失败之后结出的胜利果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果说,武昌起义前的种种斗争都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了1911年,星星之火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

——这是历史的必然。

当全国都布满了干柴的时候,干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燃烧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有干柴的地方,迟早要燃烧,这是一种必然。

当火山进入苏醒期的时候,火山在什么时候喷发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火山矗立着,它迟早要喷发,这是一种必然。

事实上,当荡涤留在旧世界上的污泥浊水的怒潮已经隆隆可闻的时候,它从哪一条洪堤上倾泻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在辛亥革命中,发生了多起新旧军队的反戈事件。

特别是新军的士兵们,纷纷倒向革命,调转枪口,指向反对阵营。

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就是清王朝军事改革的产物——新军。

武昌起义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省会发生新军起义。

在一个月内,又有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上海,稍晚一点还有四川等地的新军起义。

此外,清王朝的海军也倒戈到了革命方面。

而一向被视为可靠的旧军(巡防营),也有反叛的。

湖南和陕西的旧军,几乎全数参加了起义。

长沙城外的新军武装进城,守城的巡防营士兵不发一枪阻拦。

贵州省城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巡抚衙门的卫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

这说明,当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当它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

具有讽刺性的是,清王朝苦心经营出来的新军,竟然成为埋葬它自己的一把铁锹。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

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

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辩论。

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主张改良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

由此可见,改良派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写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力量推翻清朝统治,也正是打击站在它背后的外国帝国主义。

同盟会的成员们都对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的事实感到愤慨,热烈地企望革命能使得中国获得独立。

有些同盟会员明确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称清朝为“洋人的朝廷”的陈天华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

又例如在《民报》上撰文的汪东认为,“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末由”(第710页)为了担心会遭到清政府的禁止,梁启超在宣言书中特别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

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