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作者:申延平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5期编者按:河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如何实现河南农业出彩、农村出彩、改革出彩,全会作出了准确判断,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对此进行了解读。
河南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民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充裕的重大跨越,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向以绿色生态高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的重大跨越,农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重大跨越,成功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实现大幅度跨越。
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55.36亿元,比1978年的95.38亿元增长80倍;全省农业增加值4289亿元,占全国的6.6%,位居全国第二。
二是粮食生产能力实现重大跨越。
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近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多。
河南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创造了十三连增的奇迹,粮食这张王牌更加熠熠生辉,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
生产的粮食不仅养活了1亿人,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和粮食加工产品,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人粮仓”。
三是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不仅产量大增,而且品种丰富。
城乡居民的“米袋子”更墩实,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1329亿斤,与1978年400亿斤相比,增加了232%。
“菜篮子”更丰实,蔬菜及食用菌总产7260.6万吨,蔬菜总产占全国的近9%,位居全国第三;食用菌总产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特征和任务

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任务摘要: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农业发展也分为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在农业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在提升中的主旨是不同的,这可以充分的体现了他的动态性。
而且,农业现代化也是具有广泛性。
它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还跟经济和生态有关系。
另外,农业现代化也是包含地区性以及阶段性的。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农业所追求的东西都各有成果。
在国外,他们通过农业的机械化使得劳动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使得农民所得的收入也是逐渐提升的。
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使用了很多农业技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效果。
abstract: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 er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lso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moder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theme of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is different, and it fully reflects the dynamic nature of agriculture. moreov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lso inclusive. it involves not only technology, but also has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y and ecology. in addition, modern agriculture also contains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stage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areas, at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in othercountries, they greatly improved labor production through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ade the income of farmers gradually improved. it is true in many places. they use a lo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increase production effect of land.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特征key wor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321-021 农业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元素。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随着工业革命的改革,我国的农业也逐渐发生改变。
在以往的农业种植中,生产力主要是人力、畜力,不仅生产效率比较低下,而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
这种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不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下面专业人士将带领大家一同来认真了解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1、规模化农业规模农业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规模农业的出现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与土地制度的改革相关,二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关,三是与农业企业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和管理模式相关。
2、技术化农业刀耕火种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农业正在步入一场科技革命,生物农业、精准农业、装备农业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生物农业为例,中国的农业在过去30年已经经历了化学农业的阶段,目前这个阶段已经基本进入尾声,步入到了从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的转型期。
3、品牌化农业中国目前正在构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但这个过程仍是非常艰难的。
农产品品牌的形成需要优良的品种保证,需要近似于苛刻的品质保障,需要持续的品牌运营。
品牌农业意味着比较长的投入期,意味着企业的收入比利润重要,产品品质比成本重要。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1、具备较高综合生产率:现代农业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2、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
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3、成为高度商业化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4、生产物质条件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推进思路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推进思路*◎杜 娇 摘 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整体仍处在打基础、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亟须通过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人才、资源、资金等难题,以久久为公的韧劲,持续凝聚人心,实现循序渐进的稳定推进。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机制;推进思路改革开放40年来,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国家粮食自给能力。
但由于过度强调“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薄弱,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服务管理能力。
中央自2015年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每年都下发文件强调要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为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在把握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发展思路,以期能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制定操作层面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阶段性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较强,而中西部农业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则普遍滞后。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多措并举力图全面消灭空壳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加速期。
这一阶段的发展可概括为:以行政为主导,以产业扶贫为契机,以政策机制为保障,以资产和资金入股为主要方式,以特色农业种植与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为产业方向,以消灭空壳村为初步目标,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虽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仍处于打基础、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时期,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1.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提升,但可持续能力有待增强。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经营收入5万以下的村占比达到77.1%。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这 些 年来 ,党 中央 国务 院不 断 深化 对 “ 三 定 》 ,提 出 了关 于城 乡和 工农 业关 系发展 变 化
农 ”问题 的认 识 ,提 升 了党 解决 “ 三农 ”问题 的 “ 个趋 势 ” 的重 要论 断 。这说 明 ,当经 济 两
・2 ・ 5
中 国棉 麻 流 通 经 济
化 、城 市化 的 阶段 要过 去 了 ,现在 要 从 工业 、
城市 中拿 出更 多 的资源 促进农 村 的发展 。 2 0 年 1 ,中央 农 村 工作 会 议 提 出 ,实 03 月
年 ,我 国G P 直保 持 高 增 长率 ,这 在 世界 上 现全 面建设 小 康社 会 的宏 伟 目标 ,最 繁 重 、最 D一 并 不 多见 。20 年 至2 1年 ,我 国的G P 00 01 D 总量 艰 巨 的任务 在 农村 ,强调 要 把解 决好 农业 、农 从 不 足99 万亿 元 增加 到4 . 万亿 元 ,财 政 收 村 和农 民问题作 为全 党工 作 的重 中之重 。 . 2 71 6 入 从 13万 亿元 增 加到 超 过 1.7 亿元 ,增长 .4 03万
2 1 年 1 R ,党 的 十 七 届 五 中全 会 通 过 00 o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 出,我 国当前总体上 的 《中共 中央关 于 制定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发 展第
已经进 入 了 以工 促农 、以城 带 乡 的发 展 阶段 ,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的建 议 》 明确 提 出 ,在 工 业
的理论 ,不断推 出强农 惠农 富农 的政策 。第 展 ” ,并 将 统筹 城 乡发 展 放在 五个 统筹 之 首 ,
三 ,广 大农 民群众 和农 村 基层 干 部坚 忍 不拔 地 将 “ 立有 利 于逐 步改 变 城 乡二元 经 济结 构 的 建 为追 求 他们 自己的美好 生 活 而不 断付 出努力 。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随着2011年粮食生产完美“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阶段。
种种迹象显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在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化农业,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道路。
1.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2011年9月18日,无数双眼睛紧盯着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一个叫雷峰的村子,第二天便传来爆炸性的消息: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高产攻关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大关。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这件事,一方面是关注里面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则是关注这件事对中国粮食安全蕴含的重大意义。
我国农业的发展,一直在围绕着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来进行。
直到本世纪初,开始着眼于满足十几亿国民的小康问题。
至2011年,粮食生产更是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这一点不但没有变,而且越来越突出。
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资源方面,人均耕地面积目前已降至1.4亩以下,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灌溉缺水约300亿立方米,人多地少水更少的矛盾愈发凸显。
再加上不断增加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要保持粮食自给率达到90%~95%,肉、蛋、奶、果、菜等主要农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食用和加工需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有人算过一笔账,到2020年,按我国有14.3亿人口和人均433公斤计算,粮食总产量应增加到6.2亿吨,单产的年均增长率也要有大幅提高,因为那时的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到1.2亩,而且整体质量下降。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以“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口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以“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口作者:赵美玲来源:《求知》 2018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
一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新业态、新产业、新动能有待发展壮大。
二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大、利用率低,农业废弃物量大且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低。
农村人居环境污染严重。
三是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严重缺乏,一些地方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不良风气蔓延,陈规陋习盛行。
四是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亟待净化。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找准短板,精准发力。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短板是什么,以扎实的思路、举措尽快把短板补齐,避免各种各样的短板牵扯我们的工作、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制度框架体系和政策体系;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祥智: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2011年12月27日07: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2月26日电(记者陈叶军赵健)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建设、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在10月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对于2011年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我们应该如何总结?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又可寄予怎样的希望?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约请党建、党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总结2011年,展望2012年。
专家学者寄语人民网理论频道的第九期特稿,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孔祥智教授对2011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农产品供求、农产品成本、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科技、农民收入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农业农村制度安排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制度安排以被动调整为主,如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税费改革等。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重新关注“三农”,中央高层领导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开始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
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
2004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此后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粮食自给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99.6%下降到2010年的90%左右。
部分品种结构性短缺凸显,如2010年进口棉花284万吨,约占国内产量596万吨的1/2;进口植物油687万吨,是国内消费量2575万吨的1/3。
此外,部分品种结构性短缺还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的短缺上,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各类费用全面上涨。
2003年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2006年左右成本增幅开始明显加剧。
同时,各类农产品生产费用全面上涨,种植业中每劳动日工价、每亩土地成本、每亩化肥成本、每亩机械成本均持续走高。
四是农产品价格波动性上涨,影响因素多样化。
1999-200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累计下跌约10%,2004-2011年累计上涨约72%,2004年起农产品价格转为明显上升态势。
三大粮食品种、蔬菜和棉花价格的年均波幅较小,大豆、食油和猪肉较大;蔬菜价格的年内周期波动较强。
农产品价格波动性上涨主要缘于成本上升、供需结构变化、货币过度供给和国际价格传导等。
五是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农村仍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但是,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大幅下降,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突出。
六是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猛发展,农业组织化进程明显加快。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6万户。
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家庭经营、合作社经营与企业经营高度融合,农业纵向一体化进程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七是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地位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农业科技贡献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2009年已达到50%,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
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
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已由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推动为主进入以科技推动为主的阶段。
八是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格局基本形成。
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9%;2004-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8.2%,是前一时期的2.1倍。
1998-2003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90.7%、-0.07%、0.3%、9.7%,2004-2010年分别为46.2%、38.8%、10.9%、4.1%,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格局基本形成。
在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八个方面:一是“三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但农业现代化亟待同步推进。
2001-2010年,工业增加值从43581亿元提高到160030亿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7.7%提高到49.7%。
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与科技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素质较低。
二是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可能持续紧平衡状态,部分农产品供给压力进一步增大。
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同时,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流出,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农产品供给增长趋缓。
从近中期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很可能继续维持紧平衡状态。
部分农产品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2000-2010年,大豆、玉米、棉花、植物油的进口量分别从1042万吨、0.03万吨、5万吨、179万吨增加到5480万吨、157.24万吨、284万吨、687万吨,产需缺口逐步扩大。
三是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调控难度日益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在劳动力、耕地等方面的竞争加剧,农业用工成本、土地成本进一步上升;受国际能源价格影响,化肥、机械、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
中长期内,我国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农产品结构性短缺,这将推动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扬并保持高位运行。
同时,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价格调控难度日益增加。
四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态势明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任务加重。
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农民合作意识增强、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将持续增加,规模将不断扩大,农业组织化将更加凸显。
同时,农业规模化水平也将持续提高,截至2011年上半年,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此外,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如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安徽砀山的水果产业集群等。
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态势日益明显的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任务加重,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无法与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的现代农业相配套。
五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但科技水平仍相对落后。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工业对农业科技进步支撑作用的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可能大幅度提高。
虽然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0%以上,但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也很不平衡,如北京市2010年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但是一些地区却还在30%至40%之间徘徊。
六是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但农业产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2001-201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79亿美元增加到1219.6亿美元,年均增速33.70%;2001-2009年,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总额从8.99亿美元增加到14.29亿美元,年均增长6.55%。
随着农业开放度的提高,国外低价农产品大量冲击国内市场,外资对国内种子、化肥行业的控制日益严重,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逐步增强,这些新变化不仅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也使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七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乡村治理难度加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就业并获得城镇户籍;同时,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留城意愿愈加强烈。
然而,大量青壮年、高素质人员流出农村,农村老龄化、妇幼化、低质化进一步加剧,这不仅影响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而且也给我国的农村养老、医疗、留守儿童教育等提出了挑战。
此外,农村精英的流失使乡村治理空心化、恶势力化问题凸显,对社会稳定构成隐患。
八是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农产品价格攀升、农民工工资上涨、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将稳定增长。
但是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农产品成本上升,缩小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空间;金融危机冲击就业稳定性,加大工资性收入增长压力;土地产权改革任重道远,财产性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受WTO规则和国家财力限制,转移性收入增长十分有限。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国家应坚持统筹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视作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
应对上述挑战,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坚持科技驱动和制度保障双重杠杆,稳定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研究与监管,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价格舆论环境;四是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培育新型农民;六是强化政策联动性与培育本土重点农业企业,保护农业产业安全;七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八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