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保护个人隐私课时教案设计.doc
八年级政治下册 保护自己的隐私教案 苏教版

第17课尊重别人的隐私维护合法权益第三课时:保护自己的隐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隐私权给与保护2.能判别侵害隐私权的主要表现;掌握一些维护隐私权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我国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懂得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二、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
三、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四、教学方法:情境感悟、讨论探究、分析归结。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懂得了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
(媒体展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媒体展示)(二)【感悟探究】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谈话导入】中国有句俗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小测试,看看大家是否具有防范意识?(只要同学们回答是与否)1.将自己的日记、信件等随意放在某个地方。
2.学校发的各种调查表是否认真如实地填写个人信息。
3.遇到烦恼马上向他人倾诉。
4.当朋友问及你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是否如实回答。
5.接打电话或写信时不太关注身边是否有其他人。
6.社会上的调查或网上填写的个人信息是否如实填写。
7.体检时不在乎身边是否有其他人。
【统计归结】通过小测试,不难看出有的同学保护隐私的意识强,有的同学保护隐私的意识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增强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切实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设疑导思】当你的隐私被公开后,你将如何面对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归结明确】隐私被公开后,容易对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带来心理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心理脆弱的人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可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人则坚强面对;也有的人可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归结过渡】同学们,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就会泄露出去,从而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或者伤害。
八年级政治下册 5.2 保护隐私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师出示PPT:4月23日中午12:20分,一个消息打破了学校德育处的宁静,初二2班的小尹同学不见了。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们也紧张的行动起来。
聆听教师的自述,同时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对于自己角色的转换进行思想准备。
通过学生的同龄人——虚拟人物“小尹”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和调整。
两难选择3:未成年人可以有隐私吗?
两难选择4: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告还是不告?
学生结合事情的发展,以及教师提供的漫画、辅助阅读材料,进行讨论、思考。
给学生提供关于父母的教育与学生隐私保护这样一对矛盾,请学生从不同角色来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思考现实生活中最佳处理方式。
情境设置三:朋友与隐私
教师出示PPT第四阶段:时间:下午:5:30,地点:初二2班教室
通过教师提供的辅助图片以及现实问题的回忆,思考第二对两难选择。
两难选择2:学生信息老师可不可以拥有?
学生结合事情的发展,以及教师辅助的材料,分角色讨论、思考两难选择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关于老师的教育与学生隐私保护这样一对矛盾,请学生从不同角色来思考这个问题。
情境设置三:父母与隐私
教师出示PPT第三阶段:时间:1:00,地点:初二年级组
学生结合事情的发展,以及教师辅助的材料,分角色讨论、思考两难选择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关于学校的管理置二:老师与学生的隐私
教师出示PPT,第二阶段:时间:12:30分,地点:校德育处
事情发展:班主任潘老师通过学生电子信息系统迅速查找出小尹的家庭信息。并与小尹的父母联系。
教师出示PPT
两难选择5:关于朋友的秘密保持沉默还是说出来?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隐私受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8.倡导家校合作,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隐私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防止隐私泄露。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我们在使用手机、电脑时,是否曾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你是否知道自己的隐私权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部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展现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场景以及解决方法,提高同学们的隐私保护意识。
6.撰写一篇关于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倡议书,呼吁同学们提高网络素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隐私权的概念、法律保护、维护途径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自己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和体会。
3.教师强调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遵守法律法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理解隐私权的概念,了解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三、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关于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四、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场景,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1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20)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从社会生活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3.知识与能力促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性,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从身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2.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三、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案例分析。
四、教学设计导入:谁动了我的隐私(视频)思考:你怎样看待家长对孩子的“监控”行为?新授:情景设置一:角色扮演全班分两组分别扮演家长与孩子的角色,展开辩论。
教师引导:(辩证分析,换位思考,鼓励表达)①尊重隐私是尊重人格的具体表现。
②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隐私也应被尊重。
③孩子要理解家长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保护的愿望与心情。
④家长和孩子应通过其他更好的方式彼此沟通,相互了解,消除误解。
(投影)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家长们的做法确实欠妥,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缺乏隐私意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学生枚举)干涉他人空间,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打听别人的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等。
教师讲述:哦,很好,看来我们在座的同学对生活中种种不尊重隐私的陋习有一定的认识,说明大家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并做了一些思考。
但是你能保证自己没有过类似的行为吗?有时候想想,我们在不经意间也尽打听别人的隐私来着。
比如刚认识的人聊天:“你多大了?哪年生的?你在什么单位工作?你结婚了吗? ……”熟人见了面打招呼:“你去哪啊?怎么就你一个人,你家里人去哪了?……”也许按照传统习惯,大家司空见惯,问者无心,听者也无意。
但是现在我们了解了有关隐私和隐私权的知识后,大家就应该自觉地逐步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1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25)

新疆石河子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教案新人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个人隐私受侵犯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能力目标──能自主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案例,提高自我保护隐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立隐私意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难点──理解尊重他人隐私需要责任和信誉。
(3)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那么,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是本节课学习得内容。
情景导入:15岁的李丽最得意的是自己有个小书桌,书桌上有个抽屉,一把小锁就可以把自己的小秘密锁在里面。
这天放学回家,李丽发现自己的书桌抽屉上的小锁不知道怎么被开了,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好像被翻过。
李丽赶紧走到厨房里,问正在烧菜的妈妈:“妈,咱家是不是来了小偷,我的书桌抽屉上的锁给砸开了!”妈妈笑了,她轻松的说:“不要慌,锁是我开的,我想看看你的抽屉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李丽听完后,又气又恼。
面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引导。
引出话题,设疑激趣。
引导: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很多父母对孩子平时表现很是关注。
尤其是对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更是担忧和不放心。
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思想在不断成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叛逆性强与家长交流较少,可以说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可能会出现上述列子的现象。
引导过渡。
生活万花筒:出示材料1:“亲情与隐私”(见附录1)。
设问1: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设问2:那么,如何协调家长的监护权和孩子的隐私权的关系?设问3: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老师总结:我们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也包括我们未成年人。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0第五课隐私受保护word教案(2)

隐私受保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2、能力目标:能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
教学重点: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设疑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叙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
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 ⋯⋯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
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
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
小隐说,这件事一定要告诉老师。
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有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 ⋯⋯想一想: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讲授新课:1 、人人有隐私情境活动一:叙述1:小隐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他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
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
于是有些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
讨论:“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叙述2: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①犯罪分子被别人用隐形摄像机拍摄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别人隐私?是否应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课题)(1)什么是隐私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都属于隐私。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优秀版)word资料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优秀版)word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并探索出保护隐私的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尊重隐私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隐私权。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是的,现在一些家长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不去强行拆看孩子的信件,但对于孩子异常表现还是存在一些担忧和不放心。
一些同学害怕家长拆看自己的信件,所以干脆不写信。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讲授新课:一、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出示材料1:“电子家长”。
可以过滤不健康的网站,家长还可看到孩子的上网记录、聊天记录等,但同时也有学生家长认为此举侵害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社会上人们对于这个事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看法又各有不同。
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值得提倡,让家长履行更好的监护权。
第二种意见:反对,认为此举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第三种意见:怀疑,“电子家长”能奏效吗?第四种意见:“电子家长”需要改进。
设问1:你认为“电子家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种态度,为什么?设问2:那么,如何协调家长的监护权和孩子的隐私权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总结:当家长的监护权和我们的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惟有相互尊重和沟通才是理智的选择。
初中政治初二政治下册《隐私受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隐私权的概念,认识到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可能侵犯隐私的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侵犯他人隐私。
2.重点: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的应对方法和途径。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题:针对某一具体案例,分析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2.教学方法:采用个人练习、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1)隐私权的定义和法律保护;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漫画,如“网络偷窥”、“电话骚扰”等,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隐私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你知道什么是隐私权吗?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况吗?
(2)生活中常见的侵犯隐私权行为及防范措施;
(3)遇到隐私权侵害时的应对方法。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隐私权知识点的记忆,提高法律意识,为实际生活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保护隐私权,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要求不少于300字。倡议书需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了解隐私权的内涵、法律保护及实际应用,提高法律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政治下册《保护个人隐私》课时教
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掌握我国法律在保
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
.学会如何维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
隐私权的重要意义;
.懂得我国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懂得如何
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
人隐私权的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隐私权包括的内容,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 未成年人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 ; 如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教学过程】
导入:名画欣赏
请同学们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之杰作
问: 1、这个人在干什么?
你们觉得他有可能在偷看什么呢?
你觉得你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可以与人分享吗?为什么?
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个人隐私的含义。
法律导航
.个人隐私的含义:是指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
.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不宜公开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他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名言:“在一个真正――”
你说我说
案例: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
李某认为警方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
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对个人隐私权含义的理解。
法律导航
.个人隐私权的含义:也叫个人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
希望隐瞒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别人不得
将其公开的权利。
“火眼金睛”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 5 月 13 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XX年拥有的财产。
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 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重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 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习医生在观摩自
己的手术过程。
叶某在自动提款机前取钱时,有好几个等待取钱的人围着
她。
思考:以上材料中的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吗?为什么?
法律导航
.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保护个人隐私权,
如
.对隐私权的尊重程度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个人隐私权
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
你说我说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如: 1.未经同意,偷看别人的信件或手机短信。
.在试衣间试穿新衣或在浴室洗澡时,被人偷拍。
.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
整理成册,卖给某信息公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生被侵犯隐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被经常提起的偷看日记已经退到第三位,翻看手机短信
和 QQ聊天内容则上升为位,另外还有用带摄像功能的手
机偷拍等侵犯隐私权的方式。
案例分析:“小琳的烦恼”
小琳是温州某中学初三班学生,一直以来小琳的成绩总是
令父母满意,可在最近几次测试中成绩连续下降,妈妈非常
担忧。
于是家中就出现:小琳与同学通电话时,妈妈会拿起
另一部电话;小琳与同学上网时,妈妈会悄悄地站在她身后;小琳的书包这些天还有被人整理过的迹象-----
你觉得妈妈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后来你是怎样处理
这事的?
过渡句:沟通是最好的做法。
然而,当时小琳和妈妈都没
有找对方沟通,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后
一天,小琳妈妈特地到学校向班主任杨老师了解小琳在学
校的情况。
此后,杨老师非常关注小琳。
这天自修课杨老师
巡堂来到教室,发现小琳在看一封信,看信的字迹,很像于
是把信抢过来。
杨老师断定小琳在谈恋爱,是男孩子写的,
杨老师要求小琳交待谈恋爱之事。
小琳百般争辩最后老师要
小琳叫家长,小琳不敢告诉父母。
第二天班主任上课时在全
班同学面前不仅对小琳连嘲带讽的批评一通还把那封信当众
读了一遍,小琳自觉无地自容,冲出了教室,在校外游荡了
一天,傍晚时被汽车撞伤了。
你认为杨老师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小琳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小结:今天老师举了小琳的事例,这些事也是小琳的隐私,我把她的事拿出来跟大家探讨,你们觉得我这样做可以吗?
这是老师摘自新闻媒体报刊上的。
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一事
件时要注意什么?
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可以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在生活中我们的隐私权还可以得到哪些法律的保护?
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邮政法规定:
律师法规定:
探究园 : 情境研讨“生活中各种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现
象”
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怎样认识家长、老师出于关心和爱护
而侵犯子女、学生隐私的行为?
参考 : ①情境中父母、老师的做法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
权,虽然他们主要是出于善意,担心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自己不能妥善处理的事或不能解决的烦恼,但这属于违法行为,我们应加以反对和制止。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家长、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②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不应以侵犯隐私权的方式来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而应采取其他方式来了解。
如双方以朋友方式谈心,父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当年的经历唤起子女的共鸣,或找子女的朋友、同学了解情况等方式。
这样做,既尊重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又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课后作业
辩一辩:你认为分数是否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为什么?
读一读: P48《阅读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