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 %。

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在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区中有相对较富的省份,如东北区的黑龙江,华东区的安徽,华中区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大区中又有相对贫乏的省份,如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京、津两市。

从分省探明储量看,超过1000亿吨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200〜1000亿吨的有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和河南六省区,合占全国的25.3 %。

人均能源资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

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 吨标煤。

以大区论,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 吨,均有一种或数种能源特别丰富,具有全国意义。

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最富裕省区。

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

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 %)、山东(18.6 %)、辽宁(12.7 %)和京津冀(12.7 %),其次是新疆(8.1 %)、河南(4.4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与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我国地热能的资源储量与分布广泛,其中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在200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上。

全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 多处,打成的地热井2000多眼,其中具有高温地热发电潜力有255处,预计可获发电装机 5800MW ,现已利用的只有近目前开发利用量不到资源保有量的千分之一,总体资源保证 程度相当好。

浅谈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谈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四、总结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 主导方向。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 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推动我国 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 业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更是迅猛。本次演示将对我国新 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和规划。例如,2009年启动的“十城千辆”工程,计划在10年内推广100万辆新 能源汽车。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在于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示范推广,为我国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熟。国 内企业如比亚迪、吉利等纷纷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并在市场 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的主要市场之一。
3、水能:水能资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水能发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 能源之一,未来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水能市场的开发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 综合利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等 方面的工作,降低水能发电的制造成本。
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各种新能源形式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然而,也存在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等 方面的工作,以推动新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5、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 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总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广阔。在政策支持、产业规模、技术 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 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全球环保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能源结构的合理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煤炭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的开采和利用一直占据能源结构的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煤炭的地位和前景也在发生着变化。

据2019年中国能源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下降至59.8%,而在非化石能源中的占比则达到了72.7%。

目前,我国煤炭仍是主要能源之一,但是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和新能源的发展,其在未来的地位逐步下降。

同时,新能源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如以煤制气、焦炭深加工、煤矸石可燃等。

二、石油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也是石油消费大国。

石油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19年中国能源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为19.6%,在石油消费中的占比达到了34.4%。

未来,我国石油消费结构也将面临着转型和升级。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逐渐减少,同时也将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三、天然气天然气在我国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国内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根据2019年中国能源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为7.1%,在天然气消费中的占比为8.3%。

未来,天然气将成为我国非化石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代表,天然气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可再生能源也将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四、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

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

根据2019年中国能源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为13.5%,其在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9.6%。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中国的能源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新形势下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能源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认识到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能源低碳化和清洁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也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要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并加以应对。

要认识到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渐降低,市场化程度加深,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应用的条件。

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为中国的能源进口和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在能源节约和资源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能源挑战。

在面对新形势下的能源发展挑战和机遇时,中国需要坚持能源安全、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基本方针,积极推动能源革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要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在能源生产方面,要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推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能源高效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都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能源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进口渠道。

通过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和供应来源,降低对某一特定能源的依赖,增加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安全性。

中国能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极大,能源与环境问题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能源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全国各种发展的关键,中国的能源行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和升级的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能源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中国能源行业的现状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占总能源消费的70%以上。

这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而且也有利可图,不利于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进行深刻的调整。

对于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应该实行多元化发展策略,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2、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目前中国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行业的脱胎换骨。

要提高中国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优化不同能源的生产技术,加强新能源应用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加强煤炭资源利用技术研发,增强能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大部分依赖于进口,能源安全的形势依然是中国能源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能源进口的价格和供应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而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也有可能对能源供应造成重大影响,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已经进一步恶化,必须加强能源供求平衡、缩小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扩大能源进口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二、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1、清洁能源的应用将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政策走向清洁、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成熟并适用于更广泛的场合,未来将继续取代碳基能源并不断增加。

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特点及依据

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特点及依据

1、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特点及依据中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带。

一、煤炭工业媒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工业的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黄河中下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三个省区的煤炭储量占全国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

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

从地区分布看,煤炭开发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逐步推进过程,形成了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2、大型、特大型煤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

从产业所属结构看,中国以国有重点、地方国有、乡镇煤矿相结合,但以大型、特大型煤矿为主体。

3、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

从煤种结构看,动力煤、化工煤的开发比重正逐渐提高,从而改变着以炼焦煤为主的煤种结构。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远景良好。

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环渤海、西北三大地区的陆相湖盆,其中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的保有储存量占全国近一半;沿海大陆架部分的油气资源以东海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黄海较差,现阶段的布局特征为: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

从地区20多个省区,形成一批大型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

2、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

东北松辽油气田产区,本地区所产的油通过输油管道及铁路线运往关内或出口,天然气供当地消费。

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天然气大部分供当地消费,四川天然气基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

三、水电产业我国的水电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核电及其他新能源由于中国的煤炭、水电资源多集中在西部、东南沿海能源短缺,核电对解决这地区的能源不足问题和能源结构改善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江泽民文章编号:1006-2467(2008)03-0345-15摘要:本文阐明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文章阐述了节约优先的长期战略、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先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展望了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提出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关键词:能源;能源发展;能源安全;能源战略;能源政策中图分类号:TK O1文献标识码:AReflections on Energy Issues in ChinaJiang Ze-MinAbstract: Energy, which has a bearing on both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is of importance and a major constraining factor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world ener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in the context of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With a focus on the strategy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pproa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ose main elements are: energy-saving, high-efficiency,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guidanc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other words, China is striving to build a reliable energy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system that is efficien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low polluting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priority on energy conservation,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rimary energy and advanced electricity system is expounded in the paper.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the prospect of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tre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strategy by further improving energy policy and related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 macro-man-agement and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rough reliable energy supply.Key words; energy; energy development; energy security; energy strategy; energy policy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

中国能源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能源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能源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能源市场现状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在2009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这使能源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

以下为中国能源市场现状分析:1. 能源消费结构轻油重煤格局难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煤炭为主,油气为辅。

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但重油、汽油、柴油的消费量也逐年攀升。

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过于依赖煤炭,使得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2. 能源消费领域产能过剩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导致中国能源消费领域产能过剩,这迫使中国政府对能源行业进行整合和优化,加强监管力度,保持均衡的市场发展。

3.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主要表现为能源进口依赖程度加深、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大、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

二、中国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能源市场的需求和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为中国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1.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步伐加快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步实现由重油重煤向清洁能源转型。

此外,中国多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

2. 能源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中国在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为适应新时代需求,中国能源将不断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推广低碳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油气开采技术水平提高随着油气市场的开放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国内石油开采领域的发展。

中国石化、中石化等公司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技术,提高了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率,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4. 能源企业竞争加剧由于能源市场过度竞争,目前国内市场中企业数量庞大,规模相差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

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在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区中有相对较富的省份,如东北区的黑龙江,华东区的安徽,华中区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大区中又有相对贫乏的省份,如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京、津两市。

从分省探明储量看,超过1000亿吨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200~1000亿吨的有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和河南六省区,合占全国的25.3%。

人均能源资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

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

以大区论,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均有一种或数种能源特别丰富,具有全国意义。

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最富裕省区。

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合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

储量最大的
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山东(18.6%)、辽宁(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3.7亿千瓦)中合计占到93.2%,其中西南占67.8%。

占全国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云南(20.9%)和西藏(17.2%),其次为湖北、青海、贵州、广西,各在3%~8%之间。

与燃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资源与之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区域互补性。

我国太阳能资源储量与分布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与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我国地热能的资源储量与分布广泛,其中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在200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上。

全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多处,打成的地热井2000多眼,其中具有高温地热发电潜力
有255处,预计可获发电装机5800MW,现已利用的只有近30MW。

其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等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等,还有东南沿海福建、广东、赣南、湘南、海南岛等。

目前开发利用量不到资源保有量的千分之一,总体资源保证程度相当好。

我国海洋能的资源储量与分布: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动的动能,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

海流能的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

相对波浪而言,海流能的变化要平稳且有规律得多。

潮流能随潮汐的涨落每天2次改变大小和方向。

一般说来,最大流速在2m/s以上的水道,其海流能均有实际开发的价值。

我国沿岸潮流资源根据对130个水道的计算统计,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万kW。

这些资源在全国沿岸的分布,以浙江为最多,有37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为7090MW,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台湾、福建、辽宁等省份的沿岸也较多,约占全国总量的42%,其它省区较少。

能源资源分布同消费分布脱节无论从每一能源种类或能源总体看,其分布与消费区的分布都很不一致。

尽管在能源相对贫乏地区努力进行资源勘探和加大开发强度,有的地区甚至在全国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已高于其资源比重,然而由于主要经济发达省市几乎都是能源相对贫乏区,随着经济
的不断快速增长,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

如华东区三省一市,能源资源只占全国5.4%,通过加大两淮徐州等煤田的建井规模和较充分地开发浙江水电,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仍只占全国4.2%,而能源消费量却要占到全国的11.4%。

华南的情况同样突出,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量分别占全国 2.3%,2.6%和7.0%。

华中的能源消费量也超过生产量。

以上三区合计要消费全国能源的1/3(见表),他们的供需缺口主要靠华北甚至东北(供油)解决,需长途运输,诸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及其周围等能源集中消费区均离北方和西部主要能源基地一二千公里以上。

即使在能源富裕的东北与华北,主要消费区如辽中南、京津唐,由于能源消耗量十分集中,也需要由黑龙江、山西、内蒙古远途输入能源。

因此,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东的大量运输将是长期存在的基本态势。

中国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从战略高度全面分析能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发展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工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十分突出。

往往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速,煤电油运就会出现紧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能源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能源投入增加,煤炭、电力产能大幅度提高,油气进口增多,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很大缓解。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供求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制约将长期存在。

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开始加大。

中国达到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还要走相当长的路。

从中国到全世界,煤炭是最切实可行的可以解决人类能源增长需求的能源。

用储量巨大的煤炭来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量。

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可以被归入新能源的范畴。

研究煤炭的利用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煤炭转化过程的清洁化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而且最好能把两个问题结合并集成考虑。

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增量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倾斜,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份额会越来越高。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可再生能源的新生产方式与传统能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只有把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优势互补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二者均显现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第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

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

在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产业项目的同时,应当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并购整合我国高耗能产业,提高高耗能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提升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技术水平。

第二,引导外资向研发中心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环节发展。

要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第三,利用外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

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第一,努力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

第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

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第三,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企业“走出去”,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缓解国内能源供应压力,规避
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