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醉翁亭记浙江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浙江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浙江教学实录1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
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
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
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
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
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生:还有一个含义。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一、教学目标1.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通过个人的思考与分析,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A. 课前预习1.课前自行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做好笔记,准备就绪。
B. 课堂教学1.上课前五分钟,老师播放一段与《醉翁亭记》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2.老师对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旨思想进行介绍,并通过主题展开课程讲解;3.老师带领学生逐章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并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分析、总结小说章节,记录笔记;5.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开始撰写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6.学生交换文章并进行互相修改、完善;7.老师会在最后的时间里,根据情况来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C. 课后作业1.在课下继续完善自己的文章,以符合老师要求;2.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3.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
四、教学实录片段正在上课,老师播放了相关视频后,醉翁亭记的课程开始了。
老师说:醉翁亭记是唐代作家欧阳修所创作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欧阳修的眼睛来描绘奇妙的历史和生活。
欧阳修以自己为中心,借助诗词赋,把自己身处的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细节十分丰富。
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其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您说这篇小说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您觉得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老师回答:“我们看到小说中,欧阳修在游山玩水、吟咏诗词的过程中,总是感叹人生短暂,应该好好珍惜。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也都在自己的境遇中,抱持了类似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珍惜人生、体味人生的态度,才是小说主旨思想的真正内涵。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我从 “
~
” 句 话 , 到 这 看
的 画 面
有 自 问 自答 的 韵 味 吧 !好 , 同 学 们 也 来 体 验 一 下 , 欧 阳修 一 起 和
( 读。) 生
了
师 : 读 出 了音 乐 美 。 你 ( 再 动 情 示 范最 后 一 句 “ 师 而
师 : 同 学 们 找 文 中 的 关 键 句 自 问 自 答 、 得 其 乐 。 请 自 子 , 照这个 句式表 达 。 按 生 2: 从 “ 霜 高 洁 ” 句 , 我 风 一 看 到 了秋 天 的 风 景 , 一 片 洁 白啊 ! 霜
个 和 尚 , 智 仙 的 。 名 之 者 谁 7” 叫 “
树 幽 名 ? 名 的 一 个 文 学 家 。 自号 醉 翁 , 年 看 去 , 林 茂 盛 , 深 秀 丽 的地 方 , “ ” 晚
又 号 六 一 居 ± 。 和 范 仲 淹 一 起 曾 就 是 琅 琊 山 啊 。 他
啊 !
“ 滁 皆 山 也 ” — 环 绕 滁 州 翁 亭 呢 ? 环 —
( 生上 台 画 亭 子 。 ) 一 师 : 些 词 语 对 于 画好 亭 子 至 哪 关 重要? 请你们 找 出来 。
( 显 第 二 自然 段 。 ) 屏
师 : 二 段 又 有 怎样 的 风 景 和 第
了 欧 阳 修 的 语 言 , 语 文 就 应 该 这 学
这两段 , 出美景 。 读
生 1环 滁 — — 皆 山 也 。 之 蔚 时 的 处 境 和 心 情 , 谈 你 对 这 句 话 : 望 谈 师 : 的语 调和 语气 把握 得很 你
琅 样 。 带 着 对 内容 的理 解 , 们 齐 读 然 而 深 秀 者 , 琊 也 。 我 ( 齐读 一 、 段 。 ) 生 二 三 、 读 代 析 , 读 课 文 以 品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课例描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山”“翼”“杂”“乐”等字的意思,扩大文言词汇量。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前来与老师约会的吗?生:是!……【课例分析】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两个重要理念为: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
二是加强言语实践,即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言语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完成言语实践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完成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上述这节课,教师努力在实践着语文新课标的上述两个理念。
一、以探究“太守之乐”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作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实现文言文教学任务: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看课例可知,教师紧紧围绕探究“太守之乐”,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
这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知道。
用“那么,太守乐些什呢?”导入学习“山水之乐”部分。
用“怎样的`山水令太守感到快乐?”导入学习“宴酣之乐”部分。
用“还有什么也令他快乐呢?”“还有什么快乐呢?从哪里看出来?”导入学习太守“乐游人之乐”部分。
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围绕主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思想内容。
二、适时有效的拓展,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情境,有助于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被贬谪后“不以己悲”的胸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拓展一: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用《滁州志》中的一段记录,记述《醉翁亭记》写成后刻成碑文,人们纷纷前来观摩,并带走拓片的事儿,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教学要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滁(ch__250;)壑(h__232;)酿(ni__224;ng)潺(ch__225;n)琅琊(l__225;ngy__225;)辄(zh__233;)霏(fēi)暝(m__237;ng)晦(hu__236;)伛偻(yǔl ǚ)洌(li__232;)肴(y__225;o)蔌(s__249;)酣(hān)觥筹(gōngch__243;u)弈(y__236;)翳(y__236;)2、重点词: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名之者谁:为……命名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⑸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⑹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⑺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通用10篇)《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1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醉翁眼中之人。
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
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
极有意思。
见下文。
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珮璇、王垚……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
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
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
这是表层原因。
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
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
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
(众笑)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
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
《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曹琦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是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师:很不同寻常,是吧?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师:怎么说呢?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生:不是。
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生:游人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生:欧阳修,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
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英语张老师,有人叫他薛老师。
师:为什么叫薛老师?生:因为他当时教两门学科,为了区分。
师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称谓,是吧?还有其他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生:以前教我们的语文张老师,我都叫他徐荣哥,师:为什么啊?生:因为这个称呼让我们有亲切的感觉。
师:所以不同的称谓中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循着刚才同学给我们的思路,也就是不同的称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分别走进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关于醉翁,如果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的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很喜欢喝酒,在大路上走啊走,特别奇怪。
师:跌跌撞撞,很好,想象很丰富。
生:我觉得醉翁,和他说的一样,可能是那种鼻子喝的通红的,走啊走,不知道睡在哪里。
师:糊里糊涂的。
生:醉翁就是喝完了醉醺醺的师:年纪应该是怎样的?生:三十几岁的师:你为什么觉得他是三十几岁的呢?生:因为三十几岁的都喜欢喝酒。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的想象,你觉得他的年纪多大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四十几岁的,四十几岁的才会称为翁,古人对年纪大的人称为翁。
师: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的“翁”和同学们的想象一样吗?看一下课文。
生:一样。
师:怎么说?哪里一样了?生:喝酒之后喜欢看风景。
师:请坐下,和刚才想象的一样吗?生:应该一样,他当年应该是四十岁,年龄吻合。
师:有不一样的吗?他酒量很大?文章当中的句子?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师:太守的酒量大吗?哪里看出大?生:大,“饮少辄醉”,不大,他的酒量不大。
师:他爱喝酒吗?生:爱喝。
师:怎么说呢?生:因为他不仅爱喝酒,还爱风景,师:他爱喝酒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好像不爱,师:哪里看出来的?生: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情意不在喝酒上。
师:他的情趣并不在酒上,一个自号醉翁的人酒量不好,并且不爱喝酒,年纪只有四十岁,这个名字取得有些无厘头啊?没有道理啊,我们刚才讲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不妨从醉翁所钟情的山水之中去探个究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山水的文字,去想一想,醉翁这个称谓,究竟有怎样的用意的?声音放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的声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
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生:当时作者被贬官滁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师:他很享受,很悠闲,很旷达。
所以我们说,醉翁这个称谓,在他的乐于山水中,我们感受的是他旷达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醉翁乐了,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个人醉了,太守为何而醉呢?同学读第三段中太守醉的文字,说一说你们对太守醉的理解,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屏显】当看到时,太守醉了。
生思考。
生:当看到宴会中那些宾客十分快乐的时候,太守醉了。
师:众宾快乐,为什么太守会醉?生:因为大家都很快乐,太守看到了很快乐,他就很快乐。
生:我觉得太守山肴野蔌(师正音:蔌),很开心,也许是被灌醉的。
师笑:也许是被灌醉的。
好,还有吗?(启发)他还可能因为看到什么而醉呢?生:我觉得他可能看到宾客在那里玩游戏,他输了就醉了。
师:(惊诧)他输了就醉了?生:输了就要罚酒。
师笑:你觉得这酒他喝下去会很痛苦吗?(生摇头)为什么?生:因为他看到别人很开心。
师:好,请坐。
我们都看到了,看到众宾很快乐他也很快乐。
那么在这个宴席当中,这个宾和主感觉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说。
生:创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师:这个宾和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师生问答:主是——太守。
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职位啊?——官。
而且不是一般的小官哦!相当于什么?——市长。
(破折号后为学生回答。
)师:对的。
市长在这个宴席当中众宾可以非常热闹地在自顾自地在吃在喝在玩,这还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生:自由自在师:自由自在的平等的氛围。
好的。
还有同学说说你对太守醉的理解吗?生:装醉。
太守和大家玩游戏,他就装醉,不想喝太多。
师笑:不想喝太多。
他跟大家的关系应该是非常……生:和睦的。
师:他和大家关系是和睦的。
好,这位男生。
生:当看到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时候太守醉了。
因为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说明大家的生活和谐美满。
而太守对此感到十分满足自豪。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里是风调雨顺,物产富足呢?生:溪深而师:非常好。
因为在当时更多的百姓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同学们看一下。
【屏显: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师:你看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
我们看ppt,我们能够理解的。
师读屏幕上文字。
生思考。
师:当时百姓不仅仅是贫苦,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非常悲惨,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自己看,看得懂的。
所以这里太守的醉是陶醉于、自得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的百姓富足的生活,以及他与滁州的百姓之间的和睦的平等的关系。
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
“至于……起”生齐读。
师:这里醉翁和太守既然是同一个人,能不能用醉翁代替太守呢?生:我觉得不能。
因为情境不同。
前面醉翁他是沉醉于山水,这里写游人们生活很幸福,所以太守才会醉。
这里要强调他身为太守醉。
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