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
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
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
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
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
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生:还有一个含义。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一、教学目标1.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通过个人的思考与分析,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A. 课前预习1.课前自行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做好笔记,准备就绪。
B. 课堂教学1.上课前五分钟,老师播放一段与《醉翁亭记》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2.老师对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旨思想进行介绍,并通过主题展开课程讲解;3.老师带领学生逐章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并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分析、总结小说章节,记录笔记;5.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开始撰写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6.学生交换文章并进行互相修改、完善;7.老师会在最后的时间里,根据情况来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C. 课后作业1.在课下继续完善自己的文章,以符合老师要求;2.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3.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
四、教学实录片段正在上课,老师播放了相关视频后,醉翁亭记的课程开始了。
老师说:醉翁亭记是唐代作家欧阳修所创作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欧阳修的眼睛来描绘奇妙的历史和生活。
欧阳修以自己为中心,借助诗词赋,把自己身处的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细节十分丰富。
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其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您说这篇小说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您觉得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老师回答:“我们看到小说中,欧阳修在游山玩水、吟咏诗词的过程中,总是感叹人生短暂,应该好好珍惜。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也都在自己的境遇中,抱持了类似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珍惜人生、体味人生的态度,才是小说主旨思想的真正内涵。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我从 “
~
” 句 话 , 到 这 看
的 画 面
有 自 问 自答 的 韵 味 吧 !好 , 同 学 们 也 来 体 验 一 下 , 欧 阳修 一 起 和
( 读。) 生
了
师 : 读 出 了音 乐 美 。 你 ( 再 动 情 示 范最 后 一 句 “ 师 而
师 : 同 学 们 找 文 中 的 关 键 句 自 问 自 答 、 得 其 乐 。 请 自 子 , 照这个 句式表 达 。 按 生 2: 从 “ 霜 高 洁 ” 句 , 我 风 一 看 到 了秋 天 的 风 景 , 一 片 洁 白啊 ! 霜
个 和 尚 , 智 仙 的 。 名 之 者 谁 7” 叫 “
树 幽 名 ? 名 的 一 个 文 学 家 。 自号 醉 翁 , 年 看 去 , 林 茂 盛 , 深 秀 丽 的地 方 , “ ” 晚
又 号 六 一 居 ± 。 和 范 仲 淹 一 起 曾 就 是 琅 琊 山 啊 。 他
啊 !
“ 滁 皆 山 也 ” — 环 绕 滁 州 翁 亭 呢 ? 环 —
( 生上 台 画 亭 子 。 ) 一 师 : 些 词 语 对 于 画好 亭 子 至 哪 关 重要? 请你们 找 出来 。
( 显 第 二 自然 段 。 ) 屏
师 : 二 段 又 有 怎样 的 风 景 和 第
了 欧 阳 修 的 语 言 , 语 文 就 应 该 这 学
这两段 , 出美景 。 读
生 1环 滁 — — 皆 山 也 。 之 蔚 时 的 处 境 和 心 情 , 谈 你 对 这 句 话 : 望 谈 师 : 的语 调和 语气 把握 得很 你
琅 样 。 带 着 对 内容 的理 解 , 们 齐 读 然 而 深 秀 者 , 琊 也 。 我 ( 齐读 一 、 段 。 ) 生 二 三 、 读 代 析 , 读 课 文 以 品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课例描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山”“翼”“杂”“乐”等字的意思,扩大文言词汇量。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前来与老师约会的吗?生:是!……【课例分析】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两个重要理念为: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
二是加强言语实践,即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言语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完成言语实践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完成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上述这节课,教师努力在实践着语文新课标的上述两个理念。
一、以探究“太守之乐”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作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实现文言文教学任务: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看课例可知,教师紧紧围绕探究“太守之乐”,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
这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知道。
用“那么,太守乐些什呢?”导入学习“山水之乐”部分。
用“怎样的`山水令太守感到快乐?”导入学习“宴酣之乐”部分。
用“还有什么也令他快乐呢?”“还有什么快乐呢?从哪里看出来?”导入学习太守“乐游人之乐”部分。
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围绕主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思想内容。
二、适时有效的拓展,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情境,有助于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被贬谪后“不以己悲”的胸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拓展一: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用《滁州志》中的一段记录,记述《醉翁亭记》写成后刻成碑文,人们纷纷前来观摩,并带走拓片的事儿,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第1篇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
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教学要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滁(ch__250;)壑(h__232;)酿(ni__224;ng)潺(ch__225;n)琅琊(l__225;ngy__225;)辄(zh__233;)霏(fēi)暝(m__237;ng)晦(hu__236;)伛偻(yǔl ǚ)洌(li__232;)肴(y__225;o)蔌(s__249;)酣(hān)觥筹(gōngch__243;u)弈(y__236;)翳(y__236;)2、重点词: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名之者谁:为……命名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⑸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⑹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⑺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6篇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醉翁眼中之人。
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
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
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
极有意思。
见下文。
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佩璇、王垚……
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
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
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课堂实录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
这是表层原因。
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
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
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
(众笑)
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
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
《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
人的年龄越大,好像智慧就越多。
比如孔子在《论语》中怎么描写人的一生的变化的——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龄不仅是身
份的象征,也是学识、风度的'象征。
生:老人已经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对世事理解很深,能够做到与世无争了,无功利之心了。
所以,欧阳修自称为“翁”,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是没有功利的。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是一份纯粹的爱国爱民之心,并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这对于洞穿世事的老人,更真实吧。
这王老师很能理解。
一般来说,越年轻就越注重名利。
比如说王老师,十年前要是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会很激动。
但是现在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还是很幸福,但不会太激动了。
(众笑)
生: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纵情山水,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在沧桑的大自然中,他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把自己看作了经过长期的岁月的打磨而富有智慧的人。
师:这个感悟很独到。
人在自然中,受到大自然的宏伟、高深、神秘的熏陶,于是觉得自己和自然一样悠久一样丰富。
生:我想欧阳修肯定有点儿少年老成。
师:少年老成!应该有道理。
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国古代,战乱繁多,人的生命本来就短暂得多。
很多人五十来岁就死去了。
欧阳修39了,在当时看来,他确实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师:有道理。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
不像现在,男人四十岁,
还是半成品,五十岁以前,都还是青年呢。
(众笑)好像欧阳修活到69岁,在当时看来,也算长寿了。
活到40岁了,确实已经到人生的后半段了。
生:我觉得主要还是老人受的约束相对较少,所以更能放浪形骸,更能够随心所欲。
于是欧阳修就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老人了。
师:从这个“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有意思,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他们居然能够从很多角度去参悟欧阳修自命为“翁”的原因,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二班的孩子,真是很有思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