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观看视频,了解到欧阳修被贬滁州,是他政治生涯的大不幸,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大幸。
我们通过之前的了解,也大体明确了欧阳修是个怎样的人,是吧?今天,我们将通过另外一篇文章,再次加深对他的了解和认识。
请大家翻开《配套练习册》109页,最下面有一篇文章,欧阳修所作的《丰乐亭记》。
这一篇文章被称为《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什么叫姊妹篇?生:有联系。
师:不光有联系,而且联系很大,这两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会儿我们来进行对比。
现在大家结合这里边所提供的一点注释进行翻译,这样呢,我也给大家整理了一点,在屏幕上,一共有四个,大家可以参考使用。
还有你的积累,以及你所带的古汉语的词典,来把这个小文章翻译一下,十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学生翻译)师:下面,请一名同学来翻译一下,在过程当中,随时来解决大家的问题。
生1:(说自己的译文)师:倒数第二行,“夫”放到开头叫什么来?生:句首发语词。
师:句首发语词,可以不翻译。
最后一句中的“名”什么意思?生:命名。
师:你怎么知道是“命名”的?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哪一句啊?“名之者谁”,是不是?命名。
翻译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和词典之外,还要借助自己的积累。
你以前见过,第二次再见的时候就可以借用了。
好了,回到我们课前的那个问题,既然是姊妹篇,那么这一篇和《醉翁亭记》有什么相同点呢?例如它的内容上或思想情感上,王印重。
生2:《醉翁亭记》写的是滁州人,这里第二行也是滁州人。
师:因为它们写的年代是相同的,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他被贬到滁州,都是庆历五年。
好,请坐,张国荣。
生3:都写了四季的景象。
师:有很多几乎一样,这是内容方面的,情感呢?李心怡。
生4:他写的社会上都很安详,滁人游。
师:四个字“与——民——同——乐”。
韩文静。
生5: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乐”字来写,很多地方写到了“乐”,像丰收,然后,百姓们都很喜悦,然后,《醉翁亭记》也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
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
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
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
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
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生:还有一个含义。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教学目的与要求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③体会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创意】学习就像一杯咖啡,有点苦,特别在中学阶段,苦味儿更浓。
我想做的,就是结合文本内容试着往里边加糖:①加“新鲜时尚”的糖——用拍戏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激发学生兴趣;②加“赞美欣赏”的糖——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不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③加“幽默调侃”的糖——以诙谐的语言(包括表情、肢体等语言)营造快乐的氛围,放松学生心情,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说我的发现——收获预习成果师:好像是读初一的时候,我看一本小说,里面有一个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当时惊叹:哇!这个句子真给力!后来才知道,原创者是欧阳修他老大人。
(生笑)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他呢?【点评: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
这里从老师读初中的经历引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时尚的“给力”与“老大人”的调侃,旋即奠定了课堂欢乐的基调,跟文本的情感十分吻合。
】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笑):你的记忆力真好,把课下的注释都能背下来。
谁有补充?生:欧阳修是吉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
师(笑):很好,你把他没背完的背下来了。
我想开阔一下视野,了解课本以外的介绍。
生:欧阳修诗、词、文都很好,以散文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出其他几位吗?生:唐宋八大家是韩欧王柳、曾巩“三苏”。
师:你好像记的特顺溜,能告诉我们吗?生:“苏”在方言中念sōu,我这样一编,就成了顺口溜,当然好记。
师(笑):你也很给力!这个方法值得老师学习。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内容略)生(跃跃欲试):老师,我还知道六一居士的来历。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其中有几个成语和词语沿用至今,知道吗.
生:“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织〞
师:大家可以造句吗.
生: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峰回路转,想出来了。
生:他说要到网上查资料,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游戏也!
生:这个棘手的案件经过警方的努力终于水落石出了。
希望同学们记住教师上课之前给同学们讲的那个故事的深刻寓意。一起大声说一遍吧!
生:把封闭的心门敞开,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师:大家
〔掌声〕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 写亭:总写一笔〔全景〕——远景——近景——特写辑〕
三、 写风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从外到里〔动画〕
生:四幅,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一部电影的话,“滁人游〞就是演员,“太守宴〞就是舞台,“众宾欢〞则是节目,“太守醉〞无疑就是主角了。这一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路上写到醉翁亭里
师:是的,教师称为“从外到里〞。本段的写法就称为“动画〞,你们看,整个画面是不是很有生机和活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分发资料〕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读书卡片。第一,常识一点,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洵、轼、辙、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
第二,词汇一组,1、写景的词: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翼然,晦明变化,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树林阴翳,鸣声上下。2、写人的词: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起坐喧哗,苍颜白发,颓然其间,3、写物的词:溪深鱼肥,泉香酒洌,杂然前,山肴野蔌。4、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织。5、发语词:假设夫,至于,已而。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我从 “
~
” 句 话 , 到 这 看
的 画 面
有 自 问 自答 的 韵 味 吧 !好 , 同 学 们 也 来 体 验 一 下 , 欧 阳修 一 起 和
( 读。) 生
了
师 : 读 出 了音 乐 美 。 你 ( 再 动 情 示 范最 后 一 句 “ 师 而
师 : 同 学 们 找 文 中 的 关 键 句 自 问 自 答 、 得 其 乐 。 请 自 子 , 照这个 句式表 达 。 按 生 2: 从 “ 霜 高 洁 ” 句 , 我 风 一 看 到 了秋 天 的 风 景 , 一 片 洁 白啊 ! 霜
个 和 尚 , 智 仙 的 。 名 之 者 谁 7” 叫 “
树 幽 名 ? 名 的 一 个 文 学 家 。 自号 醉 翁 , 年 看 去 , 林 茂 盛 , 深 秀 丽 的地 方 , “ ” 晚
又 号 六 一 居 ± 。 和 范 仲 淹 一 起 曾 就 是 琅 琊 山 啊 。 他
啊 !
“ 滁 皆 山 也 ” — 环 绕 滁 州 翁 亭 呢 ? 环 —
( 生上 台 画 亭 子 。 ) 一 师 : 些 词 语 对 于 画好 亭 子 至 哪 关 重要? 请你们 找 出来 。
( 显 第 二 自然 段 。 ) 屏
师 : 二 段 又 有 怎样 的 风 景 和 第
了 欧 阳 修 的 语 言 , 语 文 就 应 该 这 学
这两段 , 出美景 。 读
生 1环 滁 — — 皆 山 也 。 之 蔚 时 的 处 境 和 心 情 , 谈 你 对 这 句 话 : 望 谈 师 : 的语 调和 语气 把握 得很 你
琅 样 。 带 着 对 内容 的理 解 , 们 齐 读 然 而 深 秀 者 , 琊 也 。 我 ( 齐读 一 、 段 。 ) 生 二 三 、 读 代 析 , 读 课 文 以 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重点、难点)2、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已初步感知了《醉翁亭记》的内容,同学们已能译出原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生:(齐答)——标题。
——首尾段的重点句。
生:(思考)(后答)生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生2:欧阳修游醉翁亭。
生3:欧阳修到醉翁亭一游。
师:很好。
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时,既关注了标题又注意了文章的重点句。
但一定不能忽视文章的内容,从内容来看这三者有何不同?生4:1同学的回答,讲出了作者游的原因,不是概括全文的句子。
生5:后两种回答更简明。
但“一游”不恰当,本文并不是一次游。
而是几次游总印象的介绍。
师:何以见得?生5:从“若夫”“至于”两段看最为明显。
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
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师:(肯定其回答)评析得非常恰当。
特别是对依据的陈述非常条理。
很好。
(转换话题)大家再回忆以前学过的游记,大多是一次游,结构全文的线索可以用——(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已整理复习过,学生能马上回答出来。
)生:(共答)感情的变化、行踪、时间……师:既是几次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2、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师:(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
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生:(研读、思考讨论约5分钟)生:(请四名生上台板书研读结果)(又有不同意见者上台修改)(见下图的一、二、三、四内容)师:问题2呢?生1:我认为是“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
师:为什么?生1: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学课题:《醉翁亭记》授课班级:初中语文九年级授课时间:第二节课授课老师:XX教学内容:《醉翁亭记》课文阅读和分析【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的诗歌,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它被誉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就是李清照的《醉翁亭记》。
大家先想想,你们对散文了解多少呢?(学生思考、回答)二、阅读课文老师:好,既然大家了解了一些散文的基本知识,那么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今天的主题——《醉翁亭记》的阅读和分析环节。
请把书翻到第47页开始阅读。
(全班同学开始阅读)(15分钟后)老师:同学们,你们读完了吗?这篇文章内容是什么?读完后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概括。
其中一个同学: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沈括一路上的所见所想,像画一般的叙述了自然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时间的思考。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进行文章的分析。
三、互动讲解老师:作为代表作品之一,《醉翁亭记》有什么精彩之处?请大家一起讲解。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写景。
老师:为什么呢?这个学生:因为在文中,作者像画家一样地把自然景色描述得真实而美丽,让我们感觉就像是亲身见到了同样的美丽景色。
老师:非常好,刚才同学对“写景”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大家有什么其他的见解或者问题吗?一个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比较奇特,好像是在讲故事却又不是在讲故事。
老师:很好的发现。
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所以作者比较自由地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全篇文章交错着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悟,就像是一部自然风光和人的思想交流的交响乐。
四、巩固作业老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阅读和讲解,相信大家都对《醉翁亭记》有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现在,我给大家留下一道思考题,希望大家在课下思考并交作业,问题是:从《醉翁亭记》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与谁归,吾与谁归——我教《醉翁亭记》卢望军一、导,承上启下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
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
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的古筝声。
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
)三、写,内化语言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
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
(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
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合理。
所谓合理想象,就是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超出原文又要忠于原文。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或者点拨,或者欣赏,或者鼓励,教室里合作探究的“画面”很热烈。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果。
请注意,课堂的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也许这个画面不是你们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所有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任务。
倾听是一种美德,质疑是一种品质。
(此处略去大部分学生的评价、质疑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这个过程有点琐屑,而且随机,记不大清楚。
)第一小组: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给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
我独坐于醉翁亭之间,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师:你们小组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是也有古文的典雅含蓄的意味,特别是能学以致用,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很好。
据说《醉翁亭记》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几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当初这样一改,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第一小组这里,环绕滁州城的山是“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在你的想象里,山是什么样子的?生:连绵不断的。
生:高大巍峨的。
生: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的,似乎把滁州城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似的。
师:多亏了有这样的留白啊!第二小组:在滁州城的西南方,挺立着数不胜数的山峰。
放眼望去,山峰和树木都格外的美丽。
但在那其间,有一座山的树木却格外茂盛,相比其他的山峰,更幽深更秀丽。
那是何山?原来琅琊山呀。
第三小组:沿着山路往里走,那潺潺的水声越来越大了,走了大概六七里,一条白色的清泉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就像一把白色的利刃,劈开了原本连在一起的两座山峰。
泉边绿树青葱,像是那一抹清泉的伴友,陪侍左右,这,就是酿泉。
第四小组:山路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在一个转角处,突然就看到了一个四角翘起像一只欲飞的凤凰模样的亭子,居高临下,俯视泉水。
哦,原来,那就是醉翁亭啊。
第五小组:早上,太阳升起来了,弥漫在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而在傍晚时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或是自明而暗,或是自暗而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林之间早上和晚上的景象。
师:呵呵,你们的改写,和翻译差不多,也许这个地方想象的空间少了点。
这样吧,我们把课文下面的注释读一遍。
生读。
第六小组:漫山遍野的野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点缀出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枝繁叶茂,勾画出一抹浓郁的绿荫;秋天来了,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溪水清澈,泠泠作响,这就是如画的四季。
生:他们好像少了一个季节,“水落而石出”说的是冬季的景象。
师:冬季,是枯水季节,水位低,水底的石头就露出了。
不过,现在,水落石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生:真相大白。
第七小组:背着东西的人很是劳累,但是看见路边都是翠绿的高山,里面还回荡着悦耳的水声,他们也不觉得累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
走累了,唱累了,便在树荫下乘凉休息。
路上,还有的行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前呼后拥,呼朋引伴,弯着腰走的老人,被大人领着走的小孩,都是喜气洋洋的。
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那是滁州的老百姓在游玩啊。
第八小组:靠近溪边,垂钓于酿泉,酿泉倾泻碧波于此,溪水深不见底,鱼硕而鲜,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冽,美酒香甜,山味野菜,一样一样地摆在眼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啊。
第九小组: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玩一种投壶的游戏,投中的人赢,输的罚酒,宴席上,酒杯和游戏用的签字摆得到处都是。
几轮游戏下了,个个都红光满面,但游戏兴致并未消减,欢呼声,拍手声,此起彼伏。
随着幽幽的丝竹声,酒气和着音乐,随着清风环绕在整个滁州城上空,这是一场多么欢乐有趣的宴会啊。
生:音乐不一定有,课文说但是非丝非竹。
师:也许,他们的确不必借助音乐和歌舞来助兴吧。
第十组:一位经老不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众人之间,长须飘飘,颇有仙人的味道。
他摸着长须,端着酒杯,眼神迷离地望着山间游乐的人们和山水风光,摇头晃脑地长吟:“山不在高,有亭则名;水不在深,有心则灵;予乃醉翁,有酒就行。
”众人哈哈大笑,曰:“太守醉也。
”师:妙。
第十一组:夕阳挂在山上,人群乱哄哄,影子醉醺醺,散乱在地上,太守和宾客们都醉了,一起快乐地谈笑着回家了。
茂密的树林里,影子静止了,声音却热闹起来,鸟鸣之声随处可闻,游人一离开,鸟儿们就高兴起来了。
师:改写活动非常成功,你们总是一次一次地超越我对于你们的期待。
很多小组灵活引用了我们学过的古诗文,这就是语言的内化,文本的语言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内化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
四、改,品味音韵师:有人觉得,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的游山玩水,是不问政事、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消极做法,可是,从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画面看,欧阳修在滁州城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生:自得其乐。
生:舒适愉快。
生:自由自在。
生:悠闲自得。
生:无比惬意。
生:乐不思蜀。
师:乐不思蜀?好像不合适,但是,你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思路,我们可以改动一下,把蜀改成北宋的都城开封就好了,乐不思开封。
在滁州的生活这么美,即使不能在京城为官也无妨。
在这样闲适的心情下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不比韩愈的《马说》,充满了一种激愤的咬牙切齿的味道;也不比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处处弥漫着凝重的忧伤,而是充满了一种平和舒缓的闲情逸致。
和这样平和舒缓相对应的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创造性地大量地使用了“也”和“而”这两个虚词。
我们找出带有这两个虚词的句子,朗读,体会,然后把这些句子换一种说法,体味一下原文在音韵和情味上的妙处。
(引导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也”,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品味“而”字的用法——主要是朗读和感受,少分析,多感受。
过程略。
)师:《醉翁亭记》大量地运用“而”字和“也”字,创造出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味,这和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上所追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五、悟,感受情怀师:被贬滁州的欧阳修没有消沉,没有抑郁,而是游山玩水,饮酒写诗,不亦乐乎。
他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所以以“醉翁”作为自己的号,请再读全文,欧阳修的“醉”仅仅是因为酒吗?他还为什么而醉呢?(板书:醉酒,引导学生在酒字前面加上“清”这个形容词,理解“洌”区别于“冽”的含义。
)生:醉美景,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明他是沉醉在山水之间。
生:醉人和,从滁州老百姓都出来游玩来看,他们应该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
师:用《岳阳楼记》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众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人和的意思就是和乐。
百姓和平快乐的前提是,太守治理滁州卓有成效。
其实,我当时想的是“醉民俗”,和汪文韬的“醉人和”相比,现在看来,谁更胜一筹?众生:汪文韬。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韩愈说的。
欧阳修是很敬重韩愈的,他少年时代得到一本韩愈的文集,经常翻看,收获很大。
后来,他又对韩愈的文集进行修补订正,刊行天下,使韩愈的文章得以更好地传播。
我们可以看到,醉清酒,醉美景,醉人和,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递进排列的,下面还有一醉,醉什么呢?生:......师:这个我们先留下一个悬念。
太守饮少辄醉,不一定是酒量小,而是让他沉醉的东西很多,这就是——众生:酒不醉人人自醉。
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可见,喝酒只是一个寄托,醉酒只是一个表象,透过醉,我们看见了太守内心的——众生:乐。
师:太守都乐些什么呢?找找课文中和乐有关的语句,读读,想想,填填。
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乐山水。
生:乐宴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师:或者,我们可以说,乐游宴,游玩和宴会。
在这之前,还有一处。
生:乐四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生:乐其乐。
师:这个其指的是谁?生:游人,也就是滁州的老百姓。
师: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人的仁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官的厚道。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你们可能有兴趣听——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
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
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
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只有真正仁厚的人,才会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这就是欧阳修为官的理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到开课的时候,追溯一下欧阳修被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