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修辞手法一览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方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并解析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象征手法1. 借代:用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进行象征。
2.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暗示被比较事物的特征。
3. 拟人:将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4. 借词代替: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达到象征的目的。
二、修辞格1. 对仗:通过平行的句子结构和相对应的词语来达到平衡的艺术效果。
2. 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来强调表达的重要性。
3. 排比:通过将相同结构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4. 倒装:改变句子的语序,使得修辞的重点突出。
三、修辞方法1.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达到强调和夸大的效果。
2. 省略:有意识地省略某些字词或句子,增加语言的含蓄性和形象性。
3. 对称:用相对称的方式来安排文本的内容,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4. 排比承接:通过词句的排列承接,使文章思路连贯流畅。
四、修辞技巧1. 借用典故:通过引用古代典故或名人的言论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文化内涵。
2. 对比刻画: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征来突出被描述事物的形象。
3. 借用成语:引用成语来丰富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4. 用字有力:选择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字词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我们能更好地解析和欣赏古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深层次的表达手法。
同时,了解修辞手法也有助于我们写作,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技巧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水平。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它们为古代文学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张力。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隐喻、拟人化、夸张、对比、陪衬、二元性、真理、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九月的风夜轮台呼啸,河里的砾石大如水桶,随风和地上的石头四处走动。
(岑参《四川行西征送大夫》)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公兔的脚颤抖,母兔的眼睛模糊,两只兔子在地上行走。
你能分辨出我是男性还是女性吗?(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较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杨万里在暮热中走在荷塘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齐安县杜牧的偶数问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古文常见修辞

一、古文常见修辞1.比喻,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也叫譬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显地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喻词常用“如、若、似”等。
如“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冻的脂膏一样)。
把比喻的事物和所说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叫暗喻。
它常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叫借喻。
如“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朽木指不可教育的人)。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博喻。
《劝学》中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就形成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读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博喻中比喻句的数量不固定,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更多,方可称之为博喻。
2.互文,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的修辞手法。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关的别的事物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都安闲自在,快快活活。
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事物)。
“金.就砺则利”(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和小孩儿磨过就锋利了)。
“朱门....的食物多得都变臭了,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人.。
“朱门”是房..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屋的一部分,“骨”是人体的一部分,以部分代整体)。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英雄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刘备..已经..已平”(天下已经安定,战争..才逃到这里来。
以地名代刘备,因刘备曾任豫州牧)。
“天下已定,金革平息。
以具体代抽象)。
“听事..前面仅仅能够容一匹马转身。
文言文修辞手法总结大全

文言文修辞手法总结大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其修辞手法是作者在表达意思时使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本文将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供参考。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
常见的比喻手法包括:1.拟人比喻: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月亮弯弯,如同一个害羞的少女”。
2.物象比喻:通过选取相似之处,将事物与自然现象或动物相比,以加强描写的效果。
如“他的眼睛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
3.典型比喻: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作为比喻对象,来代表更大范围的事物。
如“天空一片晴朗,没有一丝云彩”,用“一片晴朗”来形容整个天空的状态。
二、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指在表达时故意夸大或缩小某种特征或情境,以突出描述的效果。
常见的夸张手法包括:1.夸张修饰:通过强调一个事物的某一特点,使其显得更为突出。
如“长江巨浪起,推舟渡千山”。
2.夸张比较:通过夸大事物之间的对比,来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差异。
如“孔融让梨三分,曹操一统江山”。
3.夸张对称:通过放大事物的对称性来突出其美感或特点。
如“左右对称的花纹,显得庄重而又典雅”。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将多个类似或相似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排比手法包括:1.齐物排比:将多个事物并列在一起,形成平行的句子结构。
如“天清一色,水寒三尺,山明四季”。
2.抑扬排比:通过使用成对的词语或短语,来突出其中的差异。
如“春澜破岸,波涛汹涌;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山与绿水相连”。
3.对称排比:通过词语或句式的对称性来增加表达的力度。
如“波光粼粼,群芳竞艳;湖面波涛汹涌,山峦叠嶂”。
四、反问手法反问是指作者在述说或陈述时,事先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用问句的方式来表达。
常见的反问手法包括:1.情感反问:用反问的方式表达某种感情或情绪。
如“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忠良之士,这片水域见证了多少英勇之事”。
【精】文言文修辞手法概述

【精】文言文修辞手法概述
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下面将概述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
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用以形象地描述或突显事物的某种特点。
示例:花香如脂,春色如画。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或行为,增添形象感和感情色彩。
示例:江水如烟,弯弯曲曲不休。
3. 并列:将同类事物或概念并列在一起,加强表达的力度。
示例:风调雨顺,四季如春。
4. 对偶: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结构呼应、对比,形成鲜明的对
比效果。
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 排比:通过将同类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增强表
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示例:日月潭之别于四臂天盖,滃滃然一水之广无涯。
6. 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表达
的力度和情感的张力。
示例:岂有此理,何可忍耐!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手法,
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言文更加生动、有趣、有感染力。
希望通过本文对文言文修辞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古代文言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在古人的笔墨间,有许多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他们能够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一、比拟手法比拟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使文言文更富表现力。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错刀,紫绣鞋,貌似玉郎非玉郎,独步蓬莱倚岳阳。
”中的“金错刀,紫绣鞋”就是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比拟,突出了他们的美丽和不同寻常。
二、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过程中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描述,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红楼梦》中形容宝玉醉酒的描写:“醉眼螓首,妖媚可辜。
单群动态,百媚千娇。
”通过夸张的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宝玉酒后的诱人姿态。
三、对仗手法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词语运用上的平衡和对称,通过对仗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
如《论语·述而》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的“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都是通过对仗的手法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四、排比手法排比是指在一段文字中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句式或词语,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比如《史记·堂堂赋》中的“觀其所怨而思其所欲,因是思之既发而情之既深。
”通过不断重复的“所怨”,“所欲”,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五、借代手法借代是通过借用代词或名词来代指特定的事物或概念,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例如《论语·里仁》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里的“无适也,无莫也”是通过借代来指代君子对世界的无所适从和无所依托。
六、变体手法变体是指通过改变词语的形式或用法来达到修辞目的。
例如成语中的变体:“欲速则不达”中的“速”原本是“急”的意思,通过变体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变体手法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修辞手法一览一)比喻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o项羽本纪》)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史记o屈原贾生列传》)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夸张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1用"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泾渭分明的价值取向。
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借代借本体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于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为借代。
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译文: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
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着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比拟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0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11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12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o木兰诗》)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眯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例10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11的"羁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例12"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设问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
设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3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14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李斯《谏逐客书》)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筝,拍着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筝,而选择《韶》乐,这是因为什么呢?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15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欧阳修《伶官传序》)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3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
例14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15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双关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17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堪小草同。
(龚自珍《己亥杂诗》)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娴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志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18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6中的"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
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
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
例17中的"远志"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
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志"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志向。
例18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叹不已。
(七)对比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9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台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0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着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21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
(《促织》)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9中"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
例20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例21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为。
(八)对偶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
对偶主要表现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22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苏轼《石钟山记》)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3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译文:歌唱的台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24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孔雀东南飞》)译文: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
例2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
例2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
例2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排比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
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25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例26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晁错《论贵粟疏》)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27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
(袁枚《祭妹文》)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迹,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为具体的作用。
(十)反复作者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复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复。
反复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例28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例29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例30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
采采芣笖,薄言有之。
(《诗经·周南》)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例28"呜呼哀哉"的反复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
例29"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复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
例30"采采芣笖"的反复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讳饰讳饰也叫避讳。
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汇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