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1单元-第1课-第2节-哲学的基本问题-讲义知识梳理

课时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 1.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
2.科学精神:理性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态。
3.公共参与:结合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探究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试判断: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为什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的增加,有的地方出现垃圾围城(村)的现象。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019年国家计划投入213亿元,到2020年底,将会先行先试北京、上海、太原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1)你知道我国垃圾分类包括哪几个种类吗?(2)我国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1)我国垃圾分类包括四个种类:(2)垃圾产量增加,环境状况恶化是垃圾分类的现实原因。
说明存在是本原,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政治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
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A: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思维和存在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客观 3、心外无物
主观
主观
4、存在就是被感知
5、我思故我在 主观
辨别: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唯心主义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掩耳盗铃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心外无物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 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 质就不会产生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3、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 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 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 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 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5、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 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 不定项(2004年江苏卷).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 ) •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练一练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的有( A、C、E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理在事先 C、气者,理之依也 D、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E、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F、存在即被感知 G、物是观念的集合
辩证唯物主义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者:王尽遥来源:《人间》2016年第29期摘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的,存在决定意识。
本文先讨论了“存在”这一范畴的产生和发展;然后分析了“存在”和“物质”这两个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借助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存在和意识的科学区分。
关键词:存在;意识;物质;辩证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0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0-0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一切认识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绝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如果没有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就谈不到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在實践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反映的思维认识。
在哲学上,首先把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范畴和对象,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
”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成是一般地研究“存在”的,这个观点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
因为,正确地理解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而概括与总结就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深刻基础、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统一,这样做的结果,就有可能抽象出最一般的东西即范畴、规律等等。
正如恩格斯说的,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实惠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而思维又是从自然、人类社会这个“存在”的运动和发展中抽象出来的。
当然,在亚里士多德哪里,不可能对哲学的定义达到这样科学的了解,不可能得出这样科学的哲学定义,特别是考虑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旧哲学,都不能完全摆脱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②,即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科学”的思想桎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定义中包含有要从最普遍的方面研究“存在”的合理因素,所以,在古希腊哲学中,从世界的这个方面概括出来的“存在”,作为认识论的前提,一直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范畴。
认识论之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认识论之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识论之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2010-08-07 19:07:44)哲学史上,唯心论和唯物论尽管互为对立,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坚持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可以走向同一的。
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前者以主观决定客观,取得思维与客观的同一;后者则以客观决定主观,取得思维与客观的同一。
在辩证唯物论那里,认识是对客观的反映并通过实践的检验而达到主客同一和物的自身方式。
在恩格斯那里,实验和工业可以通过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结束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使康德的“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
在恩格斯看来,当有机化学从煤焦油里提炼出“茜素”时,它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认识可以通向物的自身方式,并在这种物的自身方式的通向中,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呢?或者说,我们的认识是否能够达到物的自身方式和主客同一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与往的认识论作了种种深入的探讨,然而厘清这样的问题,在今天仍然需要在认识论的推进中予以新的辨析。
第一,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基石。
一切认识都是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制作,这个本质关系,决定了一切认识只具有它的主客共建性和主客相通性,而不具有它的主客同一性。
如,桌子上放着一只蓝色的杯子,放到阳光下是明蓝色的,用一束红光打上去,呈现了紫蓝色,在黑暗中则是浑黑色的。
在这里,究竟哪种颜色是杯子的真正颜色,是蓝色还是明蓝色?是紫蓝色还是浑黑色?或者说,我应认同那种颜色是杯子的真正颜色,具有物的自身方式的同一性和绝对性呢?如果我以蓝色为杯子的真正颜色,那么,明蓝色、紫蓝色和浑黑色又如何解释呢,它们是真的呢还是假的的呢?以及为何蓝色的真的而其它的是假的呢?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知道,自然界并没有“颜色”,颜色是一种主客共建的视觉制作,是一种视觉的样式。
无论是蓝色、明蓝色、紫蓝色还是浑黑色是不同的主客关系共建的域定制作,而不是自身绝对的。
因此,当我说,杯子的颜色是蓝色的,如同我说杯子是明蓝色的,或紫蓝色的,或浑黑色的一样,都是相通于客观,而不是同一于客观;,在认识论上,相通性由主客相互关系造就,相通性这个概念比同一性更符合认识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辩证意义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辩证意义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具体的,辩证的同一(统一);一种观点认为, “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整体上讲,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它所说的就是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 ,思维和存在是一个东西”。
我们认为,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学说 ,说成二者“等同”论,是不符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或者说 ,认为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既是唯心的,又是形而上学,这只是讲了问题的一半 ,确切地说,只讲了“外壳”而忽略了问题的内核---辩证法。
应当指出,黑格尔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同一,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差别,是绝对精神思维内部的差别,因此,它是唯心主义的。
或者说,象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差别是物质世界内部的差别。
黑格尔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 ,抹杀了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差别,而代之以他所虚构的差别。
同样道理,黑格尔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以存在为基础的同一,而代之以思维为基础的同一,因此说,黑格尔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真实的同一,只承认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同一。
对于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必须给予批判。
然而,我们认为,不能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简单地当成是“形而上学”的,当成“思维和存在”是“一个东西”的等同论,从而否认其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
不能抓住它的“外壳”而否认其合理的内核,或者以“外壳”取代“内核”,换句话说,不能抓住它的唯心主义,而否认它的辩证法--否认思维和存在,既有差别、对立,又存在着同一统一的。
那么,怎样理解“思维即存在 ,存在即思维”呢?我们认为,从整体上讲,这个“即”字,是有它的神秘之处的,但它绝不意味着“等同”。
这个“即”应当根据黑格尔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理解,它是个内在的必然过程的终点与起点,它本身是一个由有限到无限的矛盾发展过程,因而它不是原始的,静止的,一次完成的“等号”。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
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B 主: 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必然导致唯我论。
2、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
在整个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A 古: 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最初形态。
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C 马: 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
基本特征——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试论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试论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话题:教育学习文化遗产黑格尔思维[摘要]本文阐述了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内容和实质,黑格尔的“存在”是“绝对观念”即思维的派生物。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倒置过来”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地吸收和超越,达到了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同一。
[关键词]绝对观念思维存在同一性一、黑格尔哲学的“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简述黑格尔哲学,一方面,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的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继承了他们哲学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
“绝对精神”又称“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建立其客观唯心主义辩证体系的基本范畴。
黑格尔从他的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出发,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基本命题展开。
黑格尔所说的“思维”,不仅指人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是指在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观念”。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绝对观念(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绝对观念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这样,他关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基本含义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可以看出,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是坚持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决定存在的。
黑格尔在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时,构造了一个“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实现自己,不断走向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的哲学体系。
这个体系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组成。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分,它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哲学范畴推演的系统,即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黑格尔把这些逻辑范畴叫做“纯概念”,意即是不沾染任何感性的、物质成分的纯粹的思维形式。
逻辑学的任务在于撇开一切感性成分,对逻辑范畴作纯粹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高金华
回答此问题仅仅需要改动笔者另一篇文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的第二部分。
一、首先分析“关系”和“辩证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关系和联系是同一系列的概念。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人们对联系的定义比较熟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一词中的“辩证”来源于“辩证法”。
“辨证法”的英文单词为dialectic(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是指通过辩论证明真理的方法。
斯大林指出:“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
”(见《列宁主义问题》,第630页。
)后来,“辩证法”一词演变为指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和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关系”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三大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揭示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决定和制约的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辩证关系,也包括非辩证关系。
非辩证关系最典型的是迷信所断定的“关系”,例如,“乌鸦叫,灾祸到”。
乌鸦和灾祸之间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发生真实的关系,比如一架飞机撞到一群呱呱叫的乌鸦,造成人员伤亡;但“乌鸦叫”和“灾祸到”没有规律性的必然联系。
非辩证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形成的关系,比如“翼龙和飞机的关系”,在思维中翼龙和飞机的关系是:都有翼,能飞行。
但是翼龙和飞机没有决定和制约的关系,在翼龙消失6500多万年之后,人类才创造出飞机。
简而言之,关系包括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大类。
关系和辩证关系图示:
┏理性思考关系:“翼龙和飞机都有翼”
┏非辩证关系┫
┃┗感性迷信关系:“乌鸦叫,灾祸必到”
┃
关系┫┏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等关系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关系
二、进而分析“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异同
1、二个短语之“同”
同思维并列的存在指的是物质存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思维是意识中的理性认识。
(物质)存在和思维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存在决定思维。
包括存在决定思维的内容,存在决定思维的成效。
另一方面,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两个短语具有相同的客观内容。
也就是说,“简述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和“简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两个题目,正确答案都是上面两行文字(一方面……+另一方面……)。
2、二个短语之“异”
从文字语义的区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短语没有直接显示二者关系的辩证性;“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短语则用“辩证”二字明确显示了二者关系的辩证性。
在哲学研究和教学中,有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恰当选用其中一个短语。
比如,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表述:
命题A: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命题B: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思维),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机械唯物主义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定义为“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
题”,就会把机械唯物主义排斥在唯物主义阵营之外,从而导致理论混乱。
2017-02-15 16:50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