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2)不管用本族语思维也好,还是用外族语思维也好,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概念,必须用语言中确切的词语把它“包装”好,否则就会“飞走”。

(4)可见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界限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界限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界限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它们紧密相连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限制。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

通过不同的语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和感受传递给他人。

言语的表达不仅限于简单的信息传递,还能表达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外化,从而能够被他人理解和共享。

然而,语言也有其局限性。

语言的表达方式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词汇选择可能导致交流误解甚至争论。

此外,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有限,有些思维内容无法通过语言完全传达出来。

比如,某些情感和体验往往难以言表,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

二、思维的独立性思维是个体内部的活动,是我们对周围世界所进行的认知和思考。

它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体现,不完全受语言的制约。

思维能够进行自由联想,创造性地组织和处理信息。

它是我们独特的能力,与语言无关。

思维的独立性也表现在语言的欠缺时。

即使在没有语言的情境下,我们仍能进行思维活动。

比如,在做梦或者演绎某种场景时,我们可以想象、构思和推理。

思维是我们的“内心对话”,是我们独自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三、语言与思维的交互作用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

首先,语言可以影响思维的方式和内容。

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词汇能够塑造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比如,一些语言中对时间的描述非常具体,而另一些语言则更注重描述动作的顺序。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对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思考方式产生影响。

其次,思维也可以影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维观念的更新,语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新的概念和观点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思维创新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总之,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和交流的媒介,而思维则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能力。

四、语言与思维的界限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界限。

论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论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论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皮亚杰在他的著作“语言与思维”中提出,当正在处理语言时,思维也被激活。

他提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思维模式,而这些思维模式则是决定认知表现的核心因素。

已有许多证据表明,认知需要受人们正在处理语言过程中引发的影响。

例如,普遍认知测试和其他认知试验表明,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会引起认知表现的改变。

皮亚杰认为,由于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受,他们的认知表现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皮亚杰试图探索语言如何影响人类认知,以及其他思维形式如何发挥作用。

他的观点是,语言引发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表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

例如,当人们正在探索新的概念或话题时,他们可以使用语言来获取新的认知经验。

通过写作和说话,人们能够将其想法转化为有意义的概念,从而提高个人理解能力。

皮亚杰认为,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正在处理几种不同的语言时,会影响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思维。

这个观点表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可以导致思维形式的差异,从而影响认知应用和思维过程。

总之,皮亚杰认为,语言与思维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形式,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理解世界的能力。

此外,语言的差异也会引发思维形式的差异,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行为。

语言和思维如何互相影响?

语言和思维如何互相影响?

语言和思维如何互相影响?语言和思维是人类两个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

语言既为人们交流的媒介,同时也可以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反过来,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对思维的影响1.语言的词汇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相似程度影响思维方式的塑造不同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层次结构各有不同,人类使用语言表达思维和理解事物时,也会受到这些语言结构的影响。

例如,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词序不同,汉语表达事物的顺序一般是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基本上是主语、谓语、宾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强调时间和地点,说明汉语的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关注上下文,而英语则更强调行为和情感。

因此,语言结构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

2.语言的词汇量和复杂度可以影响思维的丰富程度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通过不断地沟通和使用,为人们提供了不断存储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方式的可能。

词汇量丰富的语言会使得人们思考更加广泛,一些通用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能够更加准确地被表达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能力,开拓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英语的词汇量和词汇复杂度较高,因此英语可以被用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积极影响。

二、思维对语言的影响1.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精准性产生影响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在表达思想时也会对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受隐喻和象征技巧的特点会使得语言更为优美和准确。

而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转变会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促成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出现,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更简洁,但在某些情况下则不够精准。

2.思维方式还能够影响人们语言的灵活性和韵律感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语言韵律的感知和产生。

语言的节奏、韵律、语气何严肃等等方面的差别,都可能高度与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事物和约定俗成的认知方式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与思维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达形式,而思维则是语言文字的源泉和塑造者。

在人类的日常交流中,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媒介,通过它们,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传递给他人。

同时,语言文字也反过来影响着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思维。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中文重视整体和内在的概念,而英文则更注重细节和外在的描述。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思考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因此,学习不同语言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使人们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语言文字也受到思维的影响。

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经验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

例如,一个人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受限,可能会导致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产生困难。

而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逻辑严密的人来说,他可能会用更准确、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语言文字和思维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梳理思维,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思维更加清晰明了。

同时,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也会促进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演变。

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人们需要创造新的词汇、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思维需求。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语言文字与思维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达形式,也是思维的工具和媒介。

思维的方式和能力影响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在人类的交流和思考中,语言文字和思维共同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理解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同时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举例说明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举例说明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举例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先想想,语言就像是思维的工具箱,没有它,咱们的脑子就像是缺少螺丝刀的工具箱,能干啥呀?就比如说,咱们常用的俚语和成语,听起来简单,却能瞬间把意思传达得特别到位。

想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老话说得多好啊!想让事情迅速成就,却不思考周全,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嘿,这不就是思维的速度和语言的表达结合的完美例子吗?脑子里立马闪过一个场景:小明正在厨房里忙活,想给朋友做个大餐。

可是他手忙脚乱,一会儿开火,一会儿切菜,结果最后只弄出了一盘炒鸡蛋,哎呀,这小子真是心急。

可你看看,如果他多用点儿心思,先想好每一步的流程,再动手,那绝对能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

这个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先有了思维,才能更好地用语言去表达出来。

再比如,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变化也跟思维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

就说那网络语言,真是神奇,像“666”、“老司机”等等,这些词汇不仅好玩,还能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情感。

原本简单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反映出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社会现象。

再看看外国的俚语,比如“Break a leg”,其实是在祝福人家表演好。

通过语言的这些变化,咱们能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真的是一举多得。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交流的,它还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说话很直白,像北方人,聊天时经常一针见血,简直就是“说话不拐弯抹角”,而南方人可能更喜欢婉转一点,讲究“和气生财”,这其中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咱们的语言习惯,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想想看,生活中咱们是不是常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表达而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呀!语言的丰富性也能拓展我们的思维深度。

比如说,学外语的朋友,光是掌握新单词和句型可不够,得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这样一来,思维的边界就被不断地扩展,越学越觉得有趣。

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学日语的时候,特别喜欢那种用词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表达。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起到了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作用。

而思维则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思考过程。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

首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征方式,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当我们想要描述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场景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形容词、动词等语言工具,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具体而准确。

同时,语言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时,其中的美丽语言往往会引发我们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然而,思维也对语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会影响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举个例子,想象一个人来自一个重视细节的文化,他的思维过程往往会更加注重细枝末节的描述,而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会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便尽可能地呈现他所思考的细微之处。

而在另一方面,思维也会受到语言的局限。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相较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能力可能超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想法。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使用形象、绘画或者音乐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语言和思维还通过相互作用来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文化传递。

孩子从小学习语言,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他们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

语言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认知模式。

比如,在一些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与空间紧密相关。

因此,人们使用这些语言时,他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也会更加注重时间的顺序和时间之间的关联性。

另外,在不同的文化中,语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并使用不同的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类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无论是内心的感受还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手段。

人们通过语言将思维可视化,从而使得人类的思想和智慧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共享。

其次,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

语言虽然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和常用的沟通工具,但语言的使用需要建立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上。

人们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再通过语言将这些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

没有思维作为基础,语言就失去了其意义,无法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思维在人类社会中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而思维的不断发展则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语言需求,推动着语言的演变和创新。

最后,语言和思维也存在着差异。

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有着约定俗成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

而思维则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语言和思维在表现形式、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时又存在着差异。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表明了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和高效的社会联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和有用的沟通工具,使得人们能够传递和共享信息、交流思想和感受、建立社会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二者必须互相适应。

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必须能适应思维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有没有区别?作者:胡吉成来源:电大在线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开来,但是语言和思维是不同的东西,并不对等,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二者的统一性不等于二者的同一性。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第一、语言是物质的,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

第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

第三,构成方式不同,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大小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运用词语和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句子。

第四,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种思维形式同语言中的词与句子并非完全对应,这也说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比如同一概念,一种语言中可以有多个词语表达,也可以用词组表达,词还有感情色彩,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色彩。

句子中一般只有陈述句表达判断,有些多义的陈述句可以表达几个判断。

推理和复句也不对等,人们常以简略形式表达推理,省略一个前提或结论。

如:下雨不出操,今天就不出操-下雨不出操,今天下雨。

第五,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

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意识中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 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

又比如印第安人能区分很多种白色,这同他们那里雪多有关,阿拉伯人表示骆驼的名词很多,说明骆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汉民族历史上关于马的词也非常多,有120多个,今天的《新华字典》收了90来个,大部分不是现代汉语使用的,可见历史上马在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考察不同的语言,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对等的词语。

社会生活在语言中打上了种种烙印。

例如汉族人重视亲属之间的关系,所以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的亲属称谓词语,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舅妈、婶子分得十分清楚,如果把汉语各方言这类词统计出来,数量将是惊人的,而英语中这样的含义,男性用一个词,女性用一个词,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叔叔伯伯舅舅是没有区别的,而汉族人不但有区别,而且通过这些不同的词语反映了指称对象和说话人之间的特定关系。

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正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思维和语言的产生有先后之分吗?有人问,语言和思维谁先产生谁后产生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看起来是难以回答的,但如果我们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紧密关系来认识,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解释。

我们认为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工具,思维成果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而语言的词义的形成、语法规则的形成、词语音义关系的建立,又离不开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等,二者完全是互相促进的,同步发展的。

如果非要分出个先后来,实际上是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否定了二者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因为这个两难问题,无论你回答哪一方面先产生,无论是肯定语言先产生还是肯定思维先产生,其结局都是一样的,都等于是承认语言和思维之间没有联系。

既然是语言先产生,那就是说语言是不反映人的思想的,可以脱离人的思想,就是说,在没有思维的时候,人类语言就已经产生了;既然说思维先产生,那就是说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单独进行的,其结果也不需要语言来表现,因为按照这样的观点,思维产生的时候,语言还没有出现呢。

这样一来,不就否定了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吗?这就像不能问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因为如果说先有鸡,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先有蛋,那么蛋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也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你无论肯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把鸡和蛋的密切联系割裂了,等于否认了鸡和蛋的关系,等于说鸡不是从蛋来的,蛋不是从鸡来的。

而实际上,鸡也好,蛋也好,都是同步进化产生的。

所以,思维和语言没有什么先后的问题,是同步发展的,是互相适应的。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存: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

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

但是,关于大脑的机制,大脑与语言、思维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彻底,所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还有待于大脑研究的进一步突破。

据说科学上还有三大谜团有待于人类揭示,其中之一就是人的大脑(其它两个谜团是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目前我们对大脑和人类语言的内在联系认识研究还很不够,对人脑的机制的研究还不足以回答解释清楚语言和思维、思维和大脑的联系问题。

因此,语言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还有待于其它学科研究的成果来支持。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不但语言学家关心,就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生物学家、科学家等也关心。

对此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没有多少关系;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如果要分先后,那么就应该是语言先产生;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产生。

当然,要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目前关于大脑对于我们还仍然有许多待解之谜。

我的看法:第一个问题:第五,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

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意识中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

……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已经发现了。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的观点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有部分损失掉。

举例:假设:“morning”指的是“06:00——10:00”这个时间段,而“早晨”指的是“太阳出来以后”的这个时间段。

在两种语言当中,这个两个词在含义上是最接近的,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这两个词进行对应的转换。

在两个词在进行转换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含义信息的损失,即“06:00——10:00”变成了“早晨”。

所以由此得出结论,翻译是单向行为。

既只能用原文进行一种文字到他文字的翻译,而且是不能互逆的一个过程。

因为进行多次的转换会使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大量的损失,以至于到最后有可能会使含义完全改变。

照此看来,即使是人工进行翻译,结果也还是一样。

那么机器翻译的解决方法也只有一个,就是在翻译结束后在文件中保存原文。

再进行翻译时调用原文,而不是译文。

机器翻译能作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和人工翻译水平相一致。

目前我们还不可能让计算机来解决一些连人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既然说思维先产生,那就是说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单独进行的,其结果也不需要语言来表现,因为按照这样的观点,思维产生的时候,语言还没有出现呢。

这样一来,不就否定了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吗?我比较同意的观点是:思维是先产生的,而语言是后产生的。

这并不会说明语言与思维没有关系。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出现是要有其母亲和父亲的。

在孩子没有出现以前,其父母的生活是一个样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生活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这个孩子的出生,会影响他父母的生活,而父母的生活反过来也会去影响孩子。

没有语言的思维是简单的,是语言使思维变得复杂了起来,使人与其他的动物之间有了区别。

这也是我的另一个观点:动物也有智力,只是水平比较低。

没有语言或语言简单的动物也有思维,只是水平较低罢了。

另外,思维是大脑的活动。

无论如何,大脑一定是在思维和语言之前而先有的。

先有大脑,大脑产生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

语言反过来又帮助了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