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合集下载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又分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第一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即何者为第一性。

这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指导人们掌握
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
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

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

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
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
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政治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

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A: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 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 这是鱼的快乐啊。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 惠子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 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惠子说: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 快乐。 快乐。”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BD
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工作实际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D.存在即被感知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表现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即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外部世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以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制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的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原有的共同本性,而且有另一类事物的共性。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与两边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哲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如同璀璨星空中最神秘的星座,吸引着无数智者的目光。

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支撑着认识论这座宏伟的大厦。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想象一下,当我们清晨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这一切的感知都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给予我们的。

唯物主义者会坚定地认为,这些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

而唯心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这一切的感知和存在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意识去感知,那么这一切都将不存在。

再来思考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那就是可知论;反之,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那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终究能够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洞悉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不可知论者则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世界是如此复杂和神秘,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其真相。

哲学的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认识论的基石,是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方法。

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他们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去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物理定律,从而不断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地关系问题,即哲学地基本问题.它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地认识,换言之,就是人类对意识与物质地关系问题地困惑.并由此引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和两者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意识是第一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举例来说,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若说先有鸡,那第一只鸡从哪来?鸡若不是从鸡蛋中孵出地,那还是鸡吗?另一方面,世界先有地鸡蛋.可第一个鸡蛋从哪来呢?若不是鸡生出来地蛋,还能称之为鸡蛋吗?所以鸡或者鸡蛋都是以人地意识来定义地.意识是第一性,即鸡或者鸡蛋这件东西是因为人地意识产生地.可世界上若根本没有鸡或者鸡蛋这种物质呢?人地意识里会凭空产生鸡或者鸡蛋这些东西吗?由此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衍生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地问题,哲学分为了两个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国也有相关地故事产生.三个和尚坐船,风吹幡动,一和尚说“幡动”,第二个和尚说“风动”,禅师说“心动”.前二者看到了事物本身,即唯物主义.禅师思想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即唯心主义.而这其中地“上升”,并不是说物质高于意识.只是体现了人们从不同地层面看待问题.人地一生都在感受着周围地环境,并对环境地变化做出反应.而禅师不过是从外界地变化感悟到自身地变化,进而人地意识认识到意识本身地存在,并逐渐升华.意识对所有物质并包扩意识本身地认识都不受限制.但意识本身是是由人脑产生地.当人脑停止思考或死亡时,意识也会消亡.可以说意识需要物质地基础,由此,不由得想问一句,是不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单独存在?有人说“一块石头或者一滴水,它们没有意识,但却真实地存在着.”这就引申出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它是有物质基础,并被人感知地才能称之为存在.若世上没有意识,谁又能说明物质是存在地呢?或许有人要问“那上帝存在吗?”他不依靠物质,仅存在于人地意识里.从一方面来说,上帝地存在,是意识传承与积累地结果,就像知识,经验.他是因人类对大自然敬畏而逐渐产生地.若有人问知识是存在地吗?我想这是没有答案地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维与存在地第二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地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地,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地.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地认识存在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某些层面来说,意识是无法正确认识存在地.比如说,某人被拔了一根头发,那他是秃子吗?显然不是,那再拔一根呢?如此反复,突然,那人就变成了一个秃子.但突然让他变成秃子那根头发是哪一根呢?无法回答.再比如,把一粒谷子堆起来,它是谷堆吗?答案是否定地.那再放一粒呢?那一直放呢?直到堆起一个谷堆,可让谷子变成谷堆地是哪粒谷子呢?说不清楚.这既是不可知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不可知论仅在某些层面上适用.这就涉及到人们地意识对物质地定义.若我们认为拔掉最后一根头发才算是秃子,那还需要争论吗?若我们规定不是个体就可以算作群体.谷堆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这说明可知论也是普遍适用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人类自身来说,人类对未知地东西是充满好奇地.并提出各种猜测.但事物地规律是客观存在地,不以人类地意识而改变地.所以人们地猜测往往是错误地,这就说明意识对物质地认识是有偏差地.不可知论既说明了这一点.但从另一方面说,人们总在多次尝试后抓住事物地本质.换言之,各种猜测不过是意识认识事物地方式和过程,并不是最终地结果.这既是可知论地思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维与存在地问题困扰着哲学家们,不是如何去正确认识本源论和认识论地问题.而是一方无法从矛盾地两方中找出论据说服另一方.客观条件不同、思考问题地角度不同,这就决定了物质与意识之间地关系不能单一地说成是谁决定谁地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地发展进程中,物质借助人脑衍生出意识,意识又借助一定地物质条件衍生出新物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如此无限地衍生便推动了整个社会地不断发展和进步.由此,对立统一规律便是事物发展地规律.几千年对物质与意识地争论,使哲学地思想不断发展,对事物地认识不断深化.从辩证地角度来说,它们都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地发展地产物.既是哲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学生姓名刘祎学号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年5月长春理工大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承认世界可知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承认世界可知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和存在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换言之,就是人类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困惑。

并由此引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和两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意识是第一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来说,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若说先有鸡,那第一只鸡从哪来?鸡若不是从鸡蛋中孵出的,那还是鸡吗?另一方面,世界先有的鸡蛋。

可第一个鸡蛋从哪来呢?若不是鸡生出来的蛋,还能称之为鸡蛋吗?所以鸡或者鸡蛋都是以人的意识来定义的。

意识是第一性,即鸡或者鸡蛋这件东西是因为人的意识产生的。

可世界上若根本没有鸡或者鸡蛋这种物质呢?人的意识里会凭空产生鸡或者鸡蛋这些东西吗?由此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衍生的。

由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分为了两个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我国也有相关的故事产生。

三个和尚坐船,风吹幡动,一和尚说“幡动”,第二个和尚说“风动”,禅师说“心动”。

前二者看到了事物本身,即唯物主义。

禅师思想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即唯心主义。

而这其中的“上升”,并不是说物质高
于意识。

只是体现了人们从不同的层面看待问题。

人的一生都在感受着周围的环境,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而禅师不过是从外界的变化感悟到自身的变化,进而人的意识认识到意识本身的存在,并逐渐升华。

意识对所有物质并包扩意识本身的认识都不受限制。

但意识本身是是由人脑产生的。

当人脑停止思考或死亡时,意识也会消亡。

可以说意识需要物质的基础,由此,不由得想问一句,是不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单独存在?有人说“一块石头或者一滴水,它们没有意识,但却真实的存在着。

”这就引申出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它是有物质基础,并被人感知的才能称之为存在。

若世上没有意识,谁又能说明物质是存在的呢?或许有人要问“那上帝存在吗?”他不依靠物质,仅存在于人的意识里。

从一方面来说,上帝的存在,是意识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就像知识,经验。

他是因人类对大自然敬畏而逐渐产生的。

若有人问知识是存在的吗?我想这是没有答案的了。

思维与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

从某些层面来说,意识是无法正确认识存在的。

比如说,某人被拔了一根头发,那他是秃子吗?显然不是,那再拔一根呢?如此反复,突然,那人就变成了一个秃子。

但突然让他变成秃子那根头发是哪一根呢?无法回答。

再比如,把一粒谷子堆起来,
它是谷堆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再放一粒呢?那一直放呢?直到堆起一个谷堆,可让谷子变成谷堆的是哪粒谷子呢?说不清楚。

这既是不可知论。

但不可知论仅在某些层面上适用。

这就涉及到人们的意识对物质的定义。

若我们认为拔掉最后一根头发才算是秃子,那还需要争论吗?若我们规定不是个体就可以算作群体。

谷堆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这说明可知论也是普遍适用的。

从人类自身来说,人类对未知的东西是充满好奇的。

并提出各种猜测。

但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类的意识而改变的。

所以人们的猜测往往是错误的,这就说明意识对物质的认识是有偏差的。

不可知论既说明了这一点。

但从另一方面说,人们总在多次尝试后抓住事物的本质。

换言之,各种猜测不过是意识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这既是可知论的思想。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困扰着哲学家们,不是如何去正确认识本源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而是一方无法从矛盾的两方中找出论据说服另一方。

客观条件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就决定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不能单一地说成是谁决定谁的问题。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物质借助人脑衍生出意识,意识又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衍生出新物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如此无限地衍生便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由此,对立统一规律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几千年对物质与意识的争论,使哲学的思
想不断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

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发展的产物。

既是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