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物理 量子卫星墨子号
墨子号卫星量子通信实验简述

墨子号卫星量子通信实验简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量子通信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简述墨子号卫星量子通信实验的关键技术和实现原理,为读者带来一窥这一创新科技的精彩。
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了我国首个量子通信卫星的部署。
该卫星的名称“墨子”来自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寓意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创新和引领地位。
墨子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远距离的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纠缠分发实验。
这些实验是量子通信的关键技术,成功实现将极大地推动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
墨子号卫星的量子通信实验依靠的是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纠缠分发两大技术。
量子密钥分发是指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唯一性。
在实际应用中,量子纠缠将密钥分发的每一个过程转化为一条随机数列,保证了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量子纠缠分发则是基于量子纠缠的原理,将纠缠的量子态分发到不同的节点,实现远距离的量子通信。
墨子号卫星的实验中,通过光纤将卫星与地面站相连。
在地面站,通过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纠缠分发设备,科学家们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卫星传回的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墨子号卫星实现了远距离的量子通信,为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墨子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实验成果表明,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量子通信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具有强大的安全性和传输效率,在未来有望推动全球通信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墨子号卫星实验的成功对于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除了在科技领域的重要突破外,墨子号卫星的成功实验还彰显了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科学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
墨子号卫星实验中,我国与奥地利和加拿大等国的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这次合作不仅提升了我国自身的研发实力,也推动了国际间的科学交流与发展,为全球科技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
墨子号量子卫星

墨子号量子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墨子号是我国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具备了远距离量子通信、量子密钥分发以及量子再分发等功能。
墨子号的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量子通信进入了新阶段,也为全球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型通信方式,它具备着高度保密性、不可伪造性以及高传输效率等特点。
与传统的光通信和电信号传输不同,量子通信利用了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的特性,使得通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无法被窃取或篡改。
这种高度安全的通信方式在军事、金融、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墨子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
墨子号采用了非常规的量子通信方法,在远距离之间实现了高效的量子通信。
传统的光纤通信在长距离传输时会面临信号衰减和光噪声的问题,而墨子号量子卫星可以通过量子纠缠的方式进行通信,克服了信号衰减和噪声问题,实现了安全、高效的通信。
墨子号不仅仅是一个量子通信的实验装置,它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实验平台。
通过墨子号,科学家能够开展各种量子实验,探索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等量子现象的基本原理。
墨子号的发射为量子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实验条件,有助于推动量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墨子号的发射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研制和发射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
墨子号搭载的各种设备和仪器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制造,确保了卫星的稳定运行和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墨子号的发射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通信技术是未来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拥有量子通信技术的国家将在信息安全和通信技术方面具备重要优势。
墨子号的研制和发射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也为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机会。
可以预见,墨子号的发射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量子通信的潜力和应用场景,量子通信技术将会逐渐成熟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万有引力与航天基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4)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万有引力与航天基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4)一、选择题1.2016年8月16日凌晨,被命名为“墨子号”的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启星际之旅,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如图所示,“墨子号”卫星的工作高度约为500km ,在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t 小于其运动周期),运动的弧长为s ,与地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为θ弧度,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关于“墨子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线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B .质量为32s Gt θC .环绕周期为2tπθD .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2.设宇宙中某一小行星自转较快,但仍可近似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半径为R .宇航员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个相对自己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第一次在极点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1=F 0;第二次在赤道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2=02F .假设第三次在赤道平面内深度为2R的隧道底部,示数为F 3;第四次在距行星表面高度为R 处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中,示数为F 4.已知均匀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F 3=04F ,F 4=04F B .F 3=04F ,F 4=0 C .F 3=154F ,F 4=0 D .F 3=04F ,F 4=4F 3.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等间距布置三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就可以让地球赤道上任意两位置间实现无线电通讯,现在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6倍。
假设将来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但仍要仅用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的最小周期约为 A .5小时B .4小时C .6小时D .3小时4.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的轨道可以是椭圆B.各国发射的这种卫星轨道半径都一样C.它不一定在赤道上空运行D.它运行的线速度一定大于第一宇宙速度5.如图所示,一颗人造卫星原来在椭圆轨道1绕地球E运行,在P点变轨后进入轨道2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论在轨道1还是轨道2运行,卫星在P点的速度都相同B.不论在轨道1还是轨道2运行,卫星在P点的加速度都相同C.卫星在轨道1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2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动量(动量P=mv,v为瞬时速度)6.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半径越大,周期越大B.半径越大,周期越小C.所有卫星的周期都相同,与半径无关D.所有卫星的周期都不同,与半径无关7.一探月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贴近月球表面,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 81,月球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约为()A.0.4km/s B.1.8km/sC.11km/s D.36km/s8.电影《流浪地球》深受观众喜爱,地球最后找到了新家园,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大一倍的恒星,假设地球绕该恒星作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到这颗恒星中心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的2倍。
2017浙江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17浙江高考物理试题2017浙江高考物理试题答案1.A【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涉及到电磁现象应用的发明是指南针.解:指南针利用地磁场使小磁针偏转来指示方向,涉及到磁现象,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不涉及电磁现象.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识的了解程度,基础题.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加强记忆,不在基础题出错.2.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可知,轨道半径相同时,运动周期也会相同,A正确;而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两颗卫星速度,和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B、C错误,而向心力就是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两颗卫星的质量不同,因此向心力不同,D错误。
考点:万有引力与航天3.D【解析】试题分析:单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故A错误;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性质不同,故不能说位移就是路程,所以B错误;出租车是按路程大小来计费的,所以C错误;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位移和路程。
4.A【解析】试题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解:A、一个物体长为123.6 cm,最后的一位:0. 6cm是估读的,所以采用的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是厘米.故A正确;B、0.92是两位有效数字,而0.920是三位有效数字,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故B错误;C、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不能减小系统误差,故C错误;D错误、有效数字是从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开始的,0.082是两位有效数字.故D错误.故选:A.【点评】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5.AC【解析】试题分析:由简谐运动的特点可知,振动物体经过同一位置,位移、加速度、速率、动能相同,速度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选项B错误,选项A正确;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得,选项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AC。
量子卫星之墨子

量子卫星之墨子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以“墨子号”命名以纪念墨子命名缘由于墨子在《墨经》中提出的“光学八条”,墨家逻辑是全球三大古老逻辑体系之一,而逻辑体系是科学的基础,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由于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如果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纠缠光子再穿透整个大气层后仍然存活并保持其纠缠特性,人们就可以在卫星的帮助下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主任潘建伟透露,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2016年7月发射,这既是中国首个、也是世界首个量子卫星。
该卫星的发射将使中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连接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量子通信网络。
他还透露,“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预计于今年下半年交付。
据悉,这一工程将构建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建成大尺度量子通信技术验证、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平台。
[6]2016年8月英媒称,中国科学家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这有朝一日或许有助于建立一个极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网络。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3日报道,这个重达1300磅(约合590千克)的航天器中,含有一块能够产生纠缠光子对的晶体,这些光子对将被发射到中国和奥地利的地面卫星接收站中,从而形成一个“密钥”。
据《自然》杂志报道,该卫星计划于本月晚些时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
如果这一为期两年的研究任务的初期实验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可能很快就会再发射多颗卫星。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证明粒子即使相距极远——该研究的实验距离约为750英里(约合1200公里)——也能保持纠缠。
此前为证明量子通信所做的研究显示,这一距离最长为180英里出头。
现在科学家们希望,太空中的光子传播能够将这一距离变得更长。
快来认识一下“墨子号”

快来认识一下“墨子号”8月16日凌晨,被命名为“墨子号”的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启星际之旅。
它承载着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并将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量子理论的真实性。
在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看来,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信息安全的“终极武器”量子科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十分高冷。
但当它与信息技术相连,就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今社会,信息的海量传播背后也充斥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而量子科学则为信息安全提供了“终极武器”。
在物理王国里,量子理论是一个百岁的“幽灵”,爱因斯坦也曾被它的“诡异”所困扰。
在量子世界中,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处在多个位置,一只猫可以处在“死”和“活”的叠加状态上;所有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即使相距遥远也具有“心电感应”,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正是由于量子具有这些不同于宏观物理世界的奇妙特性,才构成了量子通信安全的基石。
在量子保密通信中,由于量子的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和测不准的特性,所以一旦存在窃听就必然会被发送者察觉并规避。
量子通信系统的问世,点燃了建造“绝对安全”通信系统的希望。
当前,量子通信的实用化和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大国争相追逐的目标。
在量子通信的国际赛跑中,中国属于后来者。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的量子信息研究行列,在城域量子通信技术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完成了合肥、济南等规模化量子通信城域网,“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也即将竣工。
然而,这只是开始。
“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光纤构建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是最佳方案。
但要实现远距离甚至全球量子通信,仅依靠光纤量子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潘建伟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量子的信息携带者光子在光纤里传播一百公里之后大约只有1‰的信号可以到达最后的接收站,所以光纤量子通信达到百公里量级就很难再突破。
2017年高考理综真题试题(物理部分)(新课标全国Ⅲ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理综真题试卷(物理部分)(新课标Ⅲ卷)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7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A. 周期变大B. 速率变大C. 动能变大D. 向心加速度变大2.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 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 ,一圆环形金属框T 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 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B.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C.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D.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3.如图,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均匀柔软细绳PQ 竖直悬挂.用外力将绳的下端Q 缓慢地竖直向上拉起至M 点,M 点与绳的上端P 相距 13 l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在此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为( )A. 19mglB. 16mglC. 13mglD. 12mgl4.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cm .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cm ;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 86cmB. 92cmC. 98cmD. 104cm5.如图,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的匀强磁场中,两长直导线P 和Q 垂直于纸面固定放置,两者之间的距离为l .在两导线中均通有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电流I 时,纸面内与两导线距离均为l 的a 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如果让P 中的电流反向、其他条件不变,则a 点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A. 0B. √33B 0 C. 2√33B 0 D. 2B 06.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频率为v a 、v b 的单色光a 、b 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相应的遏制电压分别为U a 和U b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ka 和E kb , h 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v a >v b , 则一定有U a <U bB. 若v a >v b , 则一定有E ka >E kbC. 若U a <U b , 则一定有E ka <E kbD. 若v a >v b , 则一定有hv a ﹣E ka >hv b ﹣E kb7.一质量为2kg 的物块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A. t=1s 时物块的速率为1m/sB. t=2s 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4kg•m/sC. t=3s 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5kg•m/sD. t=4s 时物块的速度为零8.一匀强电场的方向平行于xOy 平面,平面内a 、b 、c 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0V 、17V 、26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场强度的大小为2.5V/cmB. 坐标原点处的电势为1 VC. 电子在a 点的电势能比在b 点的低7eVD. 电子从b 点运动到c 点,电场力做功为9eV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47分)9.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mm)的纸贴在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除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N和F2=5.6N.(i)用5mm长度的线段表示1N的力,以O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形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________;(ii)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0.图(a)为某同学组装完成的简易多用电表的电路图.图中E是电池;R1、R2、R3、R4和R5是固定电阻,R6是可变电阻;表头G的满偏电流为250 μA,内阻为480Ω.虚线方框内为换挡开关,A端和B端分别于两表笔相连.该多用电表有5个挡位,5个挡位为:直流电压1V挡和5V挡,直流电流1mA挡和2.5mA 挡,欧姆×100Ω挡.(1)图(a)中的A端与________(填“红”或“黑”)色表笔相连接.(2)关于R6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标号).A.在使用多用电表之前,调整R6使电表指针指在表盘左端电流“0”位置B.使用欧姆挡时,先将两表笔短接,调整R6使电表指针指在表盘右端电阻“0”位置C.使用电流挡时,调整R6使电表指针尽可能指在表盘右端电流最大位置(3)根据题给条件可得R1+R2=________Ω,R4=________Ω.(4)某次测量时该多用电表指针位置如图(b)所示.若此时B端是与“1”连接的,则多用电表读数为________;若此时B端是与“3”相连的,则读数为________;若此时B端是与“5”相连的,则读数为________.(结果均保留3为有效数字)11.如图,空间存在方向垂直于纸面(xOy平面)向里的磁场.在x≥0区域,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0;x<0区域,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λB0(常数λ>1).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带电粒子以速度v0从坐标原点O沿x轴正向射入磁场,此时开始计时,当粒子的速度方向再次沿x轴正向时,求(不计重力)(1)粒子运动的时间;(2)粒子与O点间的距离.12.如图,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1kg和m B=5kg,放在静止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 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13.[物理--选修3-3](2017•新课标Ⅲ)(1)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出发,经过等容过程ab到达状态b,再经过等温过程bc到达状态c,最后经等压过程ca回到状态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过程ab中气体的内能增加B.在过程ca中外界对气体做功C.在过程ab中气体对外界做功D.在过程bc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E.在过程ca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2)一种测量稀薄气体压强的仪器如图(a)所示,玻璃泡M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通两竖直玻璃细管K1和K2.K1长为l,顶端封闭,K2上端与待测气体连通;M下端经橡皮软管与充有水银的容器R连通.开始测量时,M与K2相通;逐渐提升R,直到K2中水银面与K1顶端等高,此时水银已进入K1,且K1中水银面比顶端低h,如图(b)所示.设测量过程中温度、与K2相通的待测气体的压强均保持不变.已知K1和K2的内径均为d,M的容积为V0,水银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i)待测气体的压强;(ii)该仪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压强.14.[物理--选修3-4](1)如图,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实线为t=0时的波形图,虚线为t=0.5s时的波形图.已知该简谐波的周期大于0.5s.关于该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长为2 mB.波速为6 m/sC.频率为1.5HzD.t=1s时,x=1m处的质点处于波峰E.t=2s时,x=2m处的质点经过平衡位置(2)如图,一半径为R的玻璃半球,O点是半球的球心,虚线OO′表示光轴(过球心O与半球底面垂直的直线).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现有一束平行光垂直入射到半球的底面上,有些光线能从球面射出(不考虑被半球的内表面反射后的光线).求:(i)从球面射出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到光轴距离的最大值;(ii)距光轴R的入射光线经球面折射后与光轴的交点到O点的距离.3答案解析部分一、<b >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b >~<b >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7<b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答案】C【考点】卫星问题【解析】【解答】天宫二号在天空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天宫二号的轨道是固定的,即轨道半径不变,根据F= GMmr2= mv2r= m4π2rT2可知,v=√GMr,T=2π√r3GM,a=GMr2,所以两者对接后,天宫二号的速度大小不变,周期不变,加速度不变;但是和对接前相比,质量变大,所以动能变大.故选:C【分析】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可以求出描述天体的运动的相关物理量,从而得出结论。
山东省济宁市高考政治一轮专题:第二十六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

山东省济宁市高考政治一轮专题:第二十六讲求索真理的历程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2016·天全模拟) 《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
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
这意味着:()①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不一样③世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④D . ③④2. (2分) (2016高三下·海南模拟)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 . ②③B . ①④3.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
如果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
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
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A . ①③B . ①④C . ②③D . ②④4. (2分) (2018高二下·日喀则期中) 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物理量子卫星墨子号编者按:北京时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我国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取得圆满成功,关于量子卫星和量子通信,权威解读在此。
20世纪初,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开创了量子物理学研究。
随后,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从此,量子物理学沿着两条路深刻地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
一条路是“自上而下”的,即不断深入微观世界探索基本粒子。
我们经常听到的“高能物理(即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大型强子对撞机”等等就是来自这个领域。
另一条路是“自下而上”的,就是认识身边的各种物质背后的量子力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来改变世界。
我们经常听到的“凝聚态物理”、“半导体”、“激光”、“超导体”、“纳米材料”等等就来自这个方向。
这条“自下而上”的路曾经通过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催生了第一次信息革命,使我们今天能便捷地使用各种计算机,智能手机,光纤通讯和整个互联网。
不过,尽管我们必须用量子力学才能理解半导体和激光的本质与工作原理,但这次信息革命仍然是属于“经典信息”的革命,我们处理的还是经典的二进制信息(即0或1,经典比特),信息传输和计算都基于经典物理学。
而随着量子信息的诞生,这一条路逐渐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正在催生着第二次信息革命,即一次完全属于量子物理学的量子信息革命。
量子信息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即信息传输和计算都将直接植根于量子物理学。
其中量子通信作为排头兵,走在了这次信息革命的最前面,成为它的第一个突破点。
量子通信按照应用场景和所传输的比特类型可分为“量子密钥分配”和“量子态传输”两个方向。
量子比特:传统的信息技术扎根于经典物理学,一个比特在特定时刻只有特定的状态,要么0,要么1,所有的计算都按照经典的物理学规律进行。
量子信息扎根于量子物理学,一个量子比特(qubit)就是0和1的叠加态。
相比于一个经典比特只有0和1两个值,一个量子比特的值有无限个。
直观来看就是把0和1当成两个向量,一个量子比特可以是0和1这两个向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图1. 表示量子比特的Bloch球,球面代表了一个量子比特所有可能的取值。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个量子比特只含有零个经典比特的信息。
因为一个经典比特是0或1,即两个向量。
而一个量子比特只是一个向量(0和1的向量合成),就好比一个经典比特只能取0,或者只能取1,信息量是零个比特。
其中,“量子密钥”使用量子态不可克隆的特性来产生二进制密码,为经典比特建立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通信。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复制(即克隆)任何一个粒子的状态前,首先都要测量这个状态。
但是量子态不同于经典状态,它非常脆弱,任何测量都会改变量子态本身(即令量子态坍缩),因此量子态无法被任意克隆。
这就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已经经过了数学上严格的证明。
窃听者在窃听经典信息的时候,等于复制了这份经典信息,使信息的原本接收者和窃听者各获得一份。
但是在量子态传输时,因为无法克隆任意量子态,于是在窃听者窃听拦截量子通讯的时候,就会销毁他所截获到的这个量子态。
在量子密码里(如BB84协议),正是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光子被截获时经过了测量,偏振状态就发生了改变。
接收方就会察觉密码的错误,停止密码通信。
这也就确保了通信时量子密码的安全性,从而也就保证了加密信息的安全性。
在传输量子比特时,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销毁量子态就是销毁了它所携带的量子比特,于是无论是接收者还是窃听者都无法再获得这个信息。
通讯双方会轻易察觉信息的丢失,因此量子比特本身具有绝对的保密性。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使得我们直接传输量子比特的时候,不用再建立量子密码,而是直接依靠量子比特本身的安全性就可以做到信息不被窃取。
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开始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来直接传输量子比特,它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未来将应用于量子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
1量子密钥目前实用化的量子密钥分配是由查理斯.本内特(Charles Bennett)和吉勒.布拉萨(Gilles Brassard)在1984年提出的BB84协议。
该协议把密码以密钥的形式分配给信息的收发双方,因此也称作“量子密码”。
该协议利用光子的偏振态来传输信息。
因为光子有两个偏振方向,而且相互垂直,所以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可以简单地选取90度的测量方式,即“+”;或45度的测量方式,即“×”,来测量光子。
在90度的测量方式中,偏振方向“↑”代表0,偏振方向“→”代表1;在45度的测量方式中,偏振方向“↗”代表0,偏振方向“↘”代表1。
这样选择测量方式的好处是,如果选择“+”来测量偏振态“↗”或“↘”时,会得到50%的几率为“→”,50%的几率为“↑”。
同理,如果选择“×”来测量“→”或“↑”时,会得到50%的几率为“↗”,50%的几率为“↘”。
为了生成一组二进制密钥,发送者首先随机生成一组二进制比特,我们称之为“发送者的密钥比特”。
同时发送者对每个“发送者的密码比特”都随机选取一个测量模式(“+”或者“×”),然后把在这个测量模式下,每个“发送者的密码比特”所对应的偏振状态的光子发送给接受者。
比如传输一个比特0,选择的测量模式为+,则发送者需要发出一个偏振态为↑的光子。
接收者这边也对接收到的每个比特随机选择“+”或者“×”来测量,会测量出一组0和1。
当接收者获得全部测量结果后,他要和发送者之间通过经典信道(如电话,短信,QQ等等)建立联系,互相分享各自用过的测量方式。
这时他们只保留相同的测量方式(“+”或者“×”),舍弃不同的测量方式。
于是保留下来的测量方式所对应的二进制比特,就是他们最终生成的密码,如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发送方和接收方所选择的测量方式相同的时候,传输比特才能被保留下来用作密钥。
如果存在信息截获者,他也同样要随机地选取“+”或者“×”来测量发送者发送的比特。
例如,发送者选取测量方式“+”,然后发送“→”来代表1。
如果截获者选取的也是“+”,他的截获就不会被察觉。
但是因为截获者是随机选取的测量方式,他也有50%的概率选择“×”,于是量子力学的测量概率特性使光子的偏振就变为了50%的概率“↗”和50%的概率“↘”。
在上面的这种情况下,作为接收方如果选取了和发送方同样的测量方式“+”,则把这个比特当做密码。
但是接收方测量的是经过截获的光子,即光子的偏振因为测量已经坍缩成了50%的概率↗和50%的概率↘,接收方测量最终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变为50%的概率↑和50%的概率→。
于是测量这个光子偏振的时候,发送方和接收方结果不同的概率为50%×50%=25%。
因此想知道是否存在截获者,发送方和接收方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密钥来对照。
如果发现互相有25%的不同,那么就可以断定信息被截获了。
同理,如果信息未被截获,那么二者密码的相同率是100%。
于是BB84协议可以有效发现窃听,从而关闭通信,或重新分配密钥,直到没人窃听为止。
BB84量子密钥分配协议使得通讯双方可以生成一串绝对保密的量子密钥,用该密钥给任何二进制信息加密(比如做最简单的二进制“异或”操作,见表3)都会使加密后的二进制信息无法被解密,因此从根本上保证了传输信息过程的安全性。
在这个协议基础上,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传输用量子密钥加密过的二进制信息的网络建设,即量子保密通信网。
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所有节点都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后又利用该成果为60周年国庆阅兵关键节点间构建了“量子通信热线”,之后研发的新型量子通信装备在北京投入常态运行,为“十八大”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科大国盾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所转化的成果建成了覆盖合肥城区的世界上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建成了覆盖合肥城区的世界上首个规模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标志着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开始成熟。
2013年国家批准立项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建,将于2016年年底前建成。
该干线连接北京上海,全长2000余公里,是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主干网,将大幅提高我国军事,政务,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2量子纠缠态我们可以用量子密钥给经典二进制信息加密。
但是当我们需要传输量子比特时,就无法再使用量子密钥了,而需要使用“量子隐形传态”。
理解量子隐形传态,首先要理解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中最神秘的就是叠加态,而“量子纠缠”正是多粒子的一种叠加态。
以双粒子为例,一个粒子A可以处于某个物理量的叠加态,用一个量子比特来表示,同时另一个粒子B也可以处于叠加态。
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就会形成一个双粒子的叠加态,即纠缠态。
例如有一种纠缠态就是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只要没有外界干扰,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0态。
用薛定谔的猫做比喻,就是A和B两只猫如果形成上面的纠缠态:无论两只猫相距多远,即便在宇宙的两端,当A猫是“死”的时候,B猫必然是“活”;当A猫是“活”的时候,B猫一定是“死”(当然真实的情况是猫这种宏观物体不可能把量子纠缠维持这么长时间,几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内就会解除纠缠。
但是基本粒子是可以的,比如光子。
)。
这种跨越空间的、瞬间影响双方的量子纠缠曾经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并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因为这个超距作用违反了他提出的“定域性”原理,即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这就是著名的“EPR佯谬”(编者注:EPR是三位物理学家姓氏的首字母缩写,其中,E是爱因斯坦,P是波多尔斯基,R是罗森,1935年,他们三人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了该佯谬)。
后来物理学家玻姆在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基础上,提出了“隐变量理论”来解释这种超距相互作用。
不久物理学家贝尔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可以来判定量子力学和隐变量理论谁正确。
如果实验结果符合贝尔不等式,则隐变量理论胜出。
如果实验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则量子力学胜出。
但是后来一次次实验结果都违反了贝尔不等式,即都证实了量子力学是对的,量子纠缠是非定域的,而隐变量理论是错的,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必须被舍弃。
2015年,荷兰物理学家做的最新的无漏洞贝尔不等式测量实验,基本宣告了定域性原理的死刑。
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指出,微观上的量子纠缠与宏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微观系统产生的纠缠具有不可逆性,会导致信息的增加(例如一个量子比特所含的信息是零个比特,但是两个量子比特纠缠在一起,就会产生两个比特的冗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