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合集下载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随着气温的升高,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群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膳食。

正确的膳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保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水分摄入、营养均衡和食物选择等方面介绍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

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大量流失水分,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作业人群应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每天至少饮用2-3升的水。

此外,可以适量摄入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椰子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口渴,这时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的发生。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应该保持营养均衡。

膳食应包括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米饭和面条。

蛋白质是维持肌肉和组织正常功能的重要营养素,可以选择瘦肉、鱼、豆类和乳制品作为蛋白质的来源。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应该选择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和鱼油。

此外,还应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高温环境的压力。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食物选择也需要注意。

应该避免食用过多的油炸食品和辛辣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增加身体的热量,使人体更难以适应高温环境。

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清汤、蔬菜和水果。

水果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含有大量的水分,有利于补充身体的水分和营养。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还应该注意饮食的时间和方式。

应该避免在高温时吃过饱或过饥饿,以免影响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可以选择将饭菜分成几个小份,每隔一段时间进食一次,以保持血糖稳定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同时,进食时应该细嚼慢咽,不要匆忙进食,以免引起胃肠不适。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包括充足的水分摄入、营养均衡和合理的食物选择。

作业人群应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并适量摄入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膳食应包括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及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不同环境和职业人员的营养剖析

不同环境和职业人员的营养剖析

不同环境和职业人员的营养哈医大一院临床营养科吕和高温环境低温环境高原环境航空航天航海与潜水运动员放射性工作人员矿工职业接触有毒害物质人员第一节高温环境人员营养高温环境:通常指32℃以上的工作环境或35 ℃以上的生活环境。

一、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1.能量代谢的改变:热能消耗增加原因:高温环境下机体通过大量出汗、心律加快等进行体温调节,此过程可引起热能消耗增加。

高温环境下引起体温上升,基础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加大,热能消耗也增加。

2.消化系统高温环境下机体水分丢失及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使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氯化钠的丢失,影响了胃液中盐酸的生成;胃肠道功能下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降低。

高温可使摄水中枢兴奋,而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作用。

3.水和无机盐的丢失: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排汗量随环境的温度、劳动强度和人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排汗量:一般为1.5L/h,最高达到4.2L/h。

汗液成分:水分——99%以上无机盐——0.3%以钠盐为主,占汗液无机盐的54%~68%,一般通过汗液损失的氯化钠可达15~25g/d,其次是钾盐,其余还有钙、镁、铁、锌、铜、硒等。

4.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主要丢失的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报道称,每升汗液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10mg,维生素B1 0.14mg。

5.氮的排出量增加高温条件下出汗造成可溶性含氮物的丢失,汗液中可溶性氮的含量为0.2~0.7g/L。

主要是氨基酸,此外还有肌酸酐、肌酸、尿素、氨等含氮物。

失水和体温升高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使尿氮排除量增加。

因此:高温环境下易出现负氮平衡。

二、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求1.水和无机盐水量:中等劳动强度中等气象条件时日补水量需3~5L。

补水方式:少量、多次补充。

无机盐高温下每日由汗水中排除的食盐可达25g以上,若不及时补充,严重时可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等。

补充盐量一般在15~25g即可。

此外随汗液丢失的含有钾、钙、镁和锌,其中最应注意的是钾。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和追求也日益多样化、营养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膳食营养建议,以期为我国居民的合理膳食和营养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首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北部等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进行概述,包括主食、副食、蔬菜水果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情况。

接着,我们将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针对不同区域的膳食特点,提出具体的营养建议,包括增加某些营养素的摄入、减少不健康食品的消费、推广平衡膳食的理念等。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健康、科学的饮食选择。

我们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营养政策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分析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饮食习惯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各地的膳食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普遍偏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面食、肉类等。

同时,由于北方地区的农业结构以种植小麦为主,因此面食在北方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这种膳食结构可能导致能量过剩、脂肪摄入过多,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和多样化。

南方人普遍喜食大米、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海鲜、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也较多。

这种膳食结构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慢性病风险。

在西部地区,尤其是牧区,人们的主食以牛羊肉等动物性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随着气温的升高,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等问题,因此合理的膳食搭配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膳食原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保持水分摄入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大量出汗,从而导致水分的丢失。

因此,作业人群需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建议每天至少饮水2-3升,可以选择白开水、绿茶、淡盐水等来补充水分。

此外,可以多食用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柚子等水果,以增加水分的摄入。

二、注意补充电解质出汗不仅会带走水分,还会带走人体内的电解质,如钠、钾等。

因此,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群需要注意补充电解质,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可以通过食用含钠、钾丰富的食物来实现,如香蕉、土豆、菠菜等。

此外,也可以选择适量的运动饮料来补充电解质。

三、增加蛋白质摄入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等情况。

因此,作业人群需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修复受损组织。

可以选择鱼类、瘦肉、豆腐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乳制品、蛋类等,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四、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因为出汗而丢失维生素。

因此,作业人群需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可以选择新鲜的水果、蔬菜、坚果等来摄入维生素。

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五、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因此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食物容易导致肥胖和血糖波动。

因此,作业人群需要避免食用过多的糖果、巧克力、油炸食品等,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可以选择清淡、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保持饮食的均衡。

六、合理安排餐食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消化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作业人群需要合理安排餐食时间,避免在高温时进食过多或过饱。

高温作业人员的膳食指导是

高温作业人员的膳食指导是

高温作业人员的膳食指导是高温作业人员经常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必须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以维持身体健康和保护自己免受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主要包括采矿工人、钢铁工人、建筑工人以及炎热气候下的户外工作者等。

下面将为这些高温作业人员提供一些膳食指导。

首先,高温作业人员应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量。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失去大量的水分,因此需要额外摄取水分以保持体液平衡。

建议高温作业人员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每天摄取至少8杯水,或者按照个人体重的1/30 - 1/40倍的水量摄取。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用运动饮料、果汁等适量为机体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其次,高温作业人员的膳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在高温环境下,消化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避免摄入油腻、辛辣和油炸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建议他们选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鸡肉、豆类、乳制品、米饭、面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同时保持身体清爽、营养均衡。

高温作业人员还应重视补充盐分。

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盐分丢失,因此应适量增加盐的摄入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过量摄入盐分,因为过量的盐分会增加肾脏负担,并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高温作业人员每天额外摄入1-3克的盐就足够了。

可以通过食用含盐分丰富的食物,如咸鱼、咸菜、咸肉等,以及在烹饪中适量添加盐来提供足够的盐分。

此外,高温作业人员还应适当控制或避免摄入刺激性饮料和食物。

酒类、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等会增加肾脏负担,并且容易引起脱水。

同时,辛辣食物也容易引起口渴和烧心等不适感。

因此,高温作业人员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食用这些刺激性食品和饮料。

最后,餐后保持适当休息和避免过量饮食也是高温作业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加重肠胃负担,餐后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消化食物。

此外,过量饮食会增加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并且容易导致疲劳和困倦。

南北饮食差异里的健康道理

南北饮食差异里的健康道理

南北饮食差异里的健康道理南北饮食差异源远流长,各自拥有丰富独特的饮食文化。

南方饮食以甜、酸、辣为主,北方饮食偏向咸、酸、辣。

这种饮食差异也导致了南北人群在饮食习惯上的不同,南方人爱吃米饭、面条、水果,北方人则以面食、小米、大麦为主。

这里所谈的南北饮食差异不仅是口味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的表现。

本文将从南北饮食差异里挖掘出的健康道理进行阐述。

一、南方饮食的健康道理南方饮食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具有以下的健康特点:1. 粗粮维持机体平衡: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这种主食多为细粮,以及当地的小米、大麦等粗粮。

这种主食的特点是粘性较强,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还有助于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有利于健康。

2. 新鲜蔬菜保证营养摄入:南方气候湿热,所以蔬菜种类繁多。

南方人喜欢吃清炒或者生食的蔬菜,这样可以保留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新鲜的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预防便秘,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3. 水果补充维生素:南方气候温暖,水果品种繁多。

南方人多喜欢吃一些甜味浓郁的水果,例如荔枝、芒果、榴莲等。

这些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保持健康。

4. 少油少盐烹饪方式:南方人在烹饪食物时,往往采用清蒸、水煮、炒等少油少盐的烹饪方式。

这样可以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营养成分,减少身体对于高脂肪、高盐分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1. 高纤维粗粮维持健康:北方气候干燥,适合种植大麦、高粱、小麦等粗粮。

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条等面食,这些主食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有助于预防便秘,减少胆固醇的积累,维持心血管健康。

2. 酸菜保护消化系统:北方人爱吃酸菜,酸菜中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和维生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

3. 肉类补充蛋白质:北方人的食物中蛋白质摄入较多,主要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北方人爱吃肉类、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高温、低温环境人群营养

高温、低温环境人群营养

高温、低温环境人群营养摘要在一定情况下,人们可能不可避免地要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高温、低温等)生活和工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可引起人体内代谢的改变。

本文通过对高温、低温环境人群营养的了解与分析,阐述了特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以及人体在特殊环境下所需要的营养。

适宜的营养和膳食可增加机体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补充人体在高温、低温环境中丢失的营养。

关键词:人体代谢;人群营养;丢失的营养;营养膳食目录摘要 (1)1 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3)1.1 高温环境 (3)1.2 高温环境下机体生理上的适应性改变 (3)1.2.1水及无机盐的丢失 (3)1.2.2 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3)1.2.3 可溶性含氮物丢失 (3)1.2.4 消化液分泌减少。

消化功能下降 (4)1.2.5 能量代谢增加 (4)1.3 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要 (4)1.3.1 水和无机盐 (4)1.3.2 水溶性维生素 (4)1.3.3 蛋白质及热能 (4)1.4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营养原则 (5)1.4.1 合理搭配、精心烹调 (5)1.4.2 注意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5)1.4.3 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5)1.4.4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6)1.4.5 饮料的补充 (6)1.5 适宜的食物 (6)1.6 食物禁忌 (6)1.7 可促进高温环境人群食欲和消化的措施 (7)2 低温环境人群营养 (7)2.1 低温环境 (7)2.2 低温环境下营养素的需要 (7)2.2.1 低温环境下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7)2.2.2 低温环境下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7)2.3 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营养原则 (8)2.3.1供给充足的能量 (8)2.3.2保证蛋白质的需要量 (8)2.3.3 微量元素的补充 (8)2.3.4 食盐的摄入 (8)2.3.5 合理配餐 (8)2.4 适宜的食物 (9)2.5 饮食禁忌 (9)3 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 1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1.1 高温环境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高温环境,如冶金工业中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机械工业的铸造、锻造、陶瓷、搪瓷,玻璃等工业的炉前作业,印染、缫丝、造纸厂的蒸煮场所,各种工厂的锅炉间,农业、建筑、运输业、夏季露天作业等。

中国不同人群消费膳食分组食谱

中国不同人群消费膳食分组食谱

中国不同人群消费膳食分组食谱
在中国,不同人群因为年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其消费膳食分组食谱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几种不同人群的消费膳食分组食谱:
1. 儿童食谱
儿童的饮食要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的食物应该多样化,包含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豆类等多种食物。

同时,应该控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避免过度食用垃圾食品。

2. 青少年食谱
青少年是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食物应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青少年应该多吃肉类、鱼类、蛋类和豆类等食物,同时也需要适量的蔬菜、水果和谷类食品。

为了避免青少年肥胖,应该限制高热量食品和甜饮料的摄入量。

3. 成人食谱
成人的食谱应该更加多样化,包含各种食物。

他们应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成人应该控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也需要适量的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

4. 老年人食谱
老年人的食谱应该更加注重保健和预防疾病。

他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食品,同时也需要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年人应该控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也要保证足够的纤维素和维生素D的摄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能量及营养素的供给要适当增加,但高温环境下人群的消化功能及食欲下降,由此形成的矛盾需通过合理膳食的精心安排来加以解决。

(一)合理搭配、精心烹制谷类、豆类及动物性食物鱼、禽、蛋、肉,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

(二)补充含无机盐尤其是钾盐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和豆类,其中水果中的有机酸可刺激食欲并有利于食物胃内消化。

(三)以汤作为补充水及无机盐的重要措施。

由于含盐饮料通常不受欢迎,故水和盐的补充以汤的形式较好,菜汤、肉汤、鱼汤可交替选择,在餐前饮少量的汤还可增加食欲。

对大量出汗人群,宜在两餐进膳之间补充一定量的含盐饮料。

低温环境人群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多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环境,常见于寒带及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及冷库作业等。

低温环境下机体的生理及代谢的改变导致其对营养的特殊要求。

低温下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低温环境下生活或作业人群能量需要增加包括如下的因素,寒冷刺激使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衡定,这需消耗更多的能量,故寒冷常使基础代谢率增高10%~15%;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的寒战,以产生热量,这也使能量需要-增加;笨重的防寒服亦增加身体的负担使活动耗能更多,也是能量消耗增加的原因。

因此,在低温环境下,人群能量供给较常温下应增加10%~15%,低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代谢发生明显改变的是从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低温环境下机体脂肪利用增加,较高脂肪供给可增加人体对低温的耐受,脂肪供能比应提高至35%~40%。

碳水化合物也能增强机体短期内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供能百分比应不低于50%。

蛋白质供能为13%~15%,其中含蛋氨酸较多的动物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的45%,因为蛋氨酸是甲基的供体,甲基对提高耐寒能力极为重要。

低温下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北极地区及我国东北地区营养调查表明,低温环境下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与温带地区比较,增加量为30%~35%。

随低温下能量消耗的增加,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尼克酸需要增加,尼克酸、维生素b6及泛酸对机体暴寒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专家建议硫胺素供给量2-3mg/d,核黄素2.5~3.5mg/d,尼克酸15~25mg/d。

给低温生活人群补充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

此外,寒冷地区因条件的限制,蔬菜及水果供给通常不足,维生素c应额外补充,日补充量为70-120mg。

有关脂溶性维生素对机体暴露在寒冷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维生素a含量水平降低。

维生素a也有利于增强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日供给量应为1500ug。

寒冷地区户外活动减少,日照短而使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每日应补充10ug维生素d。

寒带地区居民极易缺乏钙和钠,低温环境下摄入较多的食盐,可使机体产热功能增强。

寒带地区居民营养调查亦表明,其食盐摄入量高达26~30g/d,相当温带居民的2倍,寒带居民高食盐的摄
人量是否引起高血压尚有不同意见。

寒带地区居民钠盐的供给可稍高于温带居民。

寒带地区居民钙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膳食钙供给不足,故应尽可能增加寒冷地区居民富钙食物,如奶或奶制品的供给。

低温环境人群的膳食
(一)供给充足的能量
低温环境下对能量的需求应比同一人群常温下增加l0%—15%。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总能量的13%~15%、35%~40%、45%~50%。

其中脂肪供能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二)保证蛋白质的供给
在膳食安排时,特别注意鱼类、禽类、肉类、蛋类、豆类及其制品的供应。

同时还可适当选择含高蛋白、高脂肪的坚果类(核桃仁、花生仁等)食品。

(三)提供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无机盐钙、钾等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和烟酸等。

对低温环境工作人群,推荐摄人量比常温环境同工种增加30%~50%。

(四)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每日每人大约15~ 20g/d,高于非低温地区。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一般将海拔3000m以上地区称为高原。

因在这一高度,由于大气氧分压的降低,人体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常出现低氧症状。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6,人口约有1000万。

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能量需要量
人体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氧空气中争取到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量,因此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

严重低氧情况下食欲减退,能量供给不足,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因而代谢率降低。

但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在高原的能量需要量高于在海平面者。

一般情况下,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在高原适应5天后,比在海平面上的能量需要量高3%—5%,9天后,将增加到I 7%—35%;重体力劳动时,增加更多。

高原环境人群的各种营养素需要量
1.碳水化合物在3种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代谢变化。

碳水化合物膳食能使人的动脉含氧量增加,能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增加换气作用。

有研究证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将动脉氧分压提高6. 6±3.7mmHg,肺扩张能力可增加13. 9%。

机体摄食量不足,心脏线粒体上三羧酸循环中脱氢酶特异性活力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力均下降。

可见在高原地区,应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维持体力非常重要。

有人建议,碳水化合物占供给量的比例,可提高到65%-75 %。

在6 200m高度膳食中应含有80%碳水化合物、10%蛋白质和10%的脂肪,以便提高机体耐低氧的能力。

糖和糖原是机体在紧急情况下首先被动用的能源物质,并且维持血糖水平对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对急性低氧的耐力,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使肺泡和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增大。

有人证实,4300m高度口服葡萄糖110g,可提高肺动脉弥散率13. 9%,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膳食的动物耐受低氧程度大于高蛋白膳食,并且高碳水化合物对低氧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高糖膳食可轻高山反应症状(头痛、恶心、
嗜睡等)的严重性,补糖有助于防止初到高原时头24小时人体力的下降,而且可防止高原暴露24小时内的负氮平衡。

碳水化合奶椎伊耐力的原因包括:①其分子结构中含氧原子多于脂肪和蛋白质;②消耗等量氧时,产能高于脂肪、蛋白质;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产生更多co2,有利于纠正低氧过度通气所致碱中毒。

2.脂肪在高原低氧情况下,机体利用脂肪的能力仍保持相当程度。

甚至有人提出,在高原上人体能量来源可能由碳水化合物转向脂肪。

3.蛋白质在登山过程中,往往观察到负氮平衡,但提高氮的摄取量,即可恢复平衡。

在高原低氧适应过程中,毛细血管可出现缓慢新生,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增高和血细胞总容积增加的过程,以提高单位体积血液的氧饱和度,这决定了高原作业人员对蛋白质的需要。

4.维生素低氧时,辅酶含量下降,呼吸酶活性降低,补充维生素后可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低氧耐力。

所以有人主张在低氧情况下,除应提高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外,还应增加维生素摄人量,加速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从事体力劳动时,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应按正常供给量的5倍给予。

另外,对登山运动员补充维生素e可防止出现红细胞溶解肌酸尿症、体重减轻和脂肪不易被吸收等。

5.水和无机盐初登高原者,体内水分排出较多,体内水分可减少2~3 kg。

一般认为,此种现象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这一阶段如因失水严重影响进食,则应设法使饭菜更为可口,并增加液体,以促进食欲,增加进食,保证营养,防止代谢紊乱。

但在低氧情况下,尚未适应的人应避免饮水过多,防止肺水肿。

未能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还要适当减少食盐摄人量,可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

高原作业人群的膳食要点
1.高原作业人员能量供给在非高原作业基础上增加10%。

2.高原作业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构成适宜比例为1:1.1:5,占总能量比12%~13%、25%~30%和55%-65%.。

3.每日微量营养素的建议摄入量,维生素a 1000ug RE,维生素b12.0.~2.6mg,维生素bB2 1.8-2~4mg,烟酸20~25mg,维生素c 80~150mg,钙800mg,铁25mg,,锌20mg。

接触电离辐射人员的营养与膳食
天然存在的电离辐射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及地壳中的铀、镭、钍等。

非天然的电离辐射可以来自核试验、核动力生产、医疗照射和职业照射等。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2000年给出人均年有效剂量(msv)为天然辐射水平为2.4[宇宙射线0.4,陆地y射线0.5,吸入1.2(主要是氡),摄入0.3]。

此外,医学检查辐射0. 4,原子核试验0.005,切尔诺贝利事故0.002,核动力生产0.002。

资料来源:/
转载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