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核舟记》教案设计及教学实施

《核舟记》教案设计及教学实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核舟记》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核舟记》,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课堂讲解:(1)解析《核舟记》的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训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取一篇相关的古文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核舟记 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感受作者对技艺的赞美之情。
2.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2.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是一篇描写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精湛技艺的文章。
(2)请大家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核舟的制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细腻描绘。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
3.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核舟的尺寸、制作过程、雕刻技巧等。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核舟的美丽画面。
(3)讨论:作者为什么对核舟的制作如此赞美?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果你是一位核舟制作艺术家,你会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技艺?(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如句读、词语活用、一词多义等。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文言文片段,理解文意。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核舟记》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核舟记》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收集有关核舟制作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核舟制作的过程和艺术价值,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学会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1.重点: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核舟记》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呢?生:我觉得作者很佩服这位核舟制作家的技艺,文字里透露出一种赞叹之情。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全文;(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3)分析并评价核舟工艺的特点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懂得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3)分析核舟工艺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3)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模型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核舟记》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工艺的特点和价值;(2)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了解核舟工艺的历史背景;(3)讨论核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分析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朗读、背诵、练写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核舟工艺特点和价值的理解。
3. 单元测试:(1)设计相关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核舟记》文言文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和进步情况。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课时,分别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学评价和总结拓展。
《核舟记》教学教案

《核舟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核舟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翻译。
(2)核舟雕刻艺术的特点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了解核舟的背景和雕刻艺术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雕刻艺术品,对雕刻艺术有初步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雕刻艺术。
(2)简介核舟的背景和雕刻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辅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技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艺术鉴赏(1)展示古代雕刻艺术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翻译《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调查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其文化价值。
《核舟记》教案设计及教学实施

《核舟记》教案设计及教学实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核舟工艺的精湛技艺,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代雕刻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提升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核舟工艺的精湛技艺及特点。
2.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古代雕刻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2. 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工艺。
(2)简介作者魏学洢及其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核舟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工艺的精湛技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欣赏核舟工艺的美。
(2)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5. 写作练习:(1)以核舟工艺为题材,进行细节描写练习。
(2)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深入研究核舟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篇以核舟工艺为题材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欣赏评价和写作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核舟记》,掌握了核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特点。
通过细节描写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代雕刻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搜集其他描写古代工艺的文学作品,如《墨子·兼爱》、《庄子·养生主》等,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古代工艺的文化内涵。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的描写和赞美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断句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核舟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2. 学会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核舟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核舟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核舟的图片、生字词、重点句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注释工具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核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词语。
4.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核舟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5.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学生朗读课文,加强语感培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核舟记》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核舟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复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核舟记》的教案设计

课文《核舟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核舟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核舟记》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4. 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核舟记》,提问学生对“核舟”一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可能涉及的内容和主题。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指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2)学生通过例句和实践,掌握词汇和句子的用法。
4. 主题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
3.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核舟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词汇和句子解析的参考资料。
4. 讨论和写作的模板和指导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
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
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
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
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
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
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
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
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
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
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
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
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
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