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国内外比较中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前景

1 各级 政府 之 间存 在着 事权 划 分不 清 、支 出责 任不 够 明确 的 . 政 ;在 财政 支出方 面 ,一些与 国 民经 济发展 关 系重大 的开支 项 目,
问题
中央和地方在事权和支出的范围方面存在着一些交叉。一方 术 支 出。美 国财政体 制 的集 中统 一趋 势还表现 为联 邦政府 对各 州和
、
财 政 体 制 改革 的必 要 性
近 年来 全 国财 政 收入迅 速增 长表 明我 国经济 发展 状况 良好 国 家对经 济 的控制 力逐步 增强 ,特 别是 中央对 社会 和经济 的宏观 调 控
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然而由于我 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初步确 现在联 邦 、州和地 方各级 预算 在全 国预算 总额 中的比重 方面 ,同 时
和谐社 会 。今后 我 国将进一 步推 进和深 化各 项财税 改 革 。完 善公 共 的形成 必然催 生腐败 。
财政体 制 ,不断增 强公共 产 品和公共 服务供 给能 力。
一
二 、发达国家财政体 制的借鉴经验
1 美 国的财政 体 制 美 国 是 一 个 联 邦 制 国家 ,行 政 结 构 由 联 邦 政 府 、州 及 地 方 ( 、市 、镇 ) 级构成 。美 国财政 体制 的集 中统一趋 势 ,不仅表 县 三
立和逐 步完善 的过 程 中 ,我 国财政 体制 不可避 免地 会存 在着一 些 问 也 变现 在各级 财政 预算 的收支 结构方 面。在 收入 方面 ,影响经 济最
题:
有 力 的税 收 ( 得税 ,尤其 是 个 人所 得税 )集 中在 联 邦一 级 的财 所 都集 中在联 邦一级 预算 ,如 国防支 出、国 际事务 支出 、空 间科 研技
面 ,一些 属于 地方 的事权 本来 应该 由地 方负担 支 出 ,中央 财政 却在 地 方政 府的 财政补助 ,这 些补助 主要 用于一 些关 系到整个 国 民经济
收入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量
一
、
收入准则的 国际比较
我 国 新收 入 准 则 的 制定 参 考 了国 际会
计 准 则 , 量做 到 与 国际惯 例相 协调 , 是 尽 但 从总 体上看 , 国 的新 收入 准则 与 国际会 计 我 准则第 1号 收入( 8 以下简称 I S 8 仍然 A C1) 有一 些实 质性 区 别 ,主 要体 现在 以下方 面 : ( )适用 范 围不 同 一 我国新收入准则中涉及 的收入包括销 售商 品 、提 供 劳 务 和让 渡 资 产 使 用 权 的 收 入, 而长 期股 权 投 资、 建造 合 同 、租 赁 、原 保 险合 同 、再保 险合 同等形 成的 收入 ,则适 用其 他相 关会 计 准则 。 IS A C1 8中涉 及 的收入 包括 销 售商 品 ; 提 供劳 务;以及他 人 使用企 业 的资 产 而产生 的利息 、使 用费 和股 利 ,而不 包括 的 收入方 式有:()租赁协议 ( 国际会计准则第 1 适用 1 号 “ 赁会计 ” ;()采用 权益 法核 算 的 7 租 ) 2
收入准 则 的 国际 比较 与启 示
钱 明 四川 省 商业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6 0 1 I 1 3 0
【 文章 摘 要 】 2 0 年 2月 , 国财 政 部 出 台 了新 06 我 会 计 准 则 ,以顺 应 世 界 经 济一 体 化 的 形 势 。本 文 将新 会以 发 现 差 别 , 并 分析 会 计 准 则 国际趋 同 的 形 势 。
由投 资 产生 的股 利 ( 用 国 际会计 准则 第 2 适 8 号 “ 联 营企 业投 资 的会计 ” ;()保 险 公 对 ) 3 司的保险合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 4 公允价值的变动或变现 ( “ 在 金融工具”的 准则 中涉及 ) ()其 他 流动 资 产的 价值 变 ; 5 动 ; ( )牲 畜 、农 林产 品的 自然 增 长 ; () 6 7 矿 产 的 开采 。 由此 可 见 ,我 国新 收 入 准 则 的适 用 范 围 比 I Cl的 适用 范 围要广 ,A C 8 AS 8 I S 1 中有 更 多 的 项 目没有 涉 及 。 (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存在差别 确 认 是 指 将 某 个 项 目作 为 一 项 资 产 、 负债 、收入 、费用 等正 式地 列入企 业 财务 报 表 的 过程 。对 于一 项 收入 ,确认 则指 记 录该 项 目的取 得或 发生 , 以及将 其反 映在 利 润表 中的 过程 。要将 收 入在 利 润表 中予 以确认 , 除其必须符合收入的定义外, 还必须符合收 入的确认条件 。我国新收入准则与 I S 8 A C1 在收入的确认上存在细微的差别 : 首 先是 关于 提 供 劳 务收 入 的 确认 存 在 差 异 。该 差 异 体 现 在 两 方 面 , 一 方 面 是 I C1 规定 :一 旦 已被 确认 的 劳务 收人 中 AS 8 的一项 金额能 否收 到 由原 来 的确 定变得 不确 定 , 么该 项无 法收 到 的或 很可 能无 法得 到 那 补 偿 的金额 应 确认 为一 项费 用 , 而不 是作 为 对 原 已确认 的 收入 的一 项调 整 。 而我 国 的新 收 入准 则无 关于 该 种 睛况 的相 应 规范 。 另一 方 面是 I C 8 AS l 规定 :如果 某种特 别 的作 业 比其他 任何 作业 更 为重 要 , 则应 推迟 到该 重 要作 业 完成 后 才确认 收入 , 而不 是和 其他普 通作 业 一样 , 据直 线法 或 其他 能更 好反 应 根 作 业 完成程 度 的 方法 来 确认 收 入 。I Ct AS 8 中的这项 关于重 要作 业的 收入确认 方法 不 同 于一 般 作业 的规 定 , 在我 国 的新 收入 准则 中 并没 有 体现 出来 , 国 的新 收入 准则 并没有 我 区 分重 要作 业 与一般 作 业 , 因此 这也 可 以说 是 二项 准 则 的一项 差 别 。 其次是关于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的确 认 存在 差异 。该 差异 也 体现 在两 方面 , 一 第 方面 差异 同于 劳务收 入确认 中的第一方 面差 异 , 同样是 I C1 规 定 :一 旦 已被 确认 的 AS 8 利息 、 用 费和股 利 收入 中的一项 金额 能否 使 收 到 由原来 的确 定变 得 不确 定 , 那么该 项 无 法收 到的 或很可 能无 法得 到补偿 的金额 应确 认 为一项 费 用 , 而不 是作 为对 原 已确认 的收 入 的一项 调 整 。 而我 国 的新 收入 准则 同样 无 4 关于 该种 隋况 的响应 规 定 。 另一方 面 差异 是 》 转 2 4页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及国际比较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及国际比较引言宏观税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可以用来衡量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我国宏观税负的水平,并与一些国际比较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我国税收体系的现状。
宏观税负的定义宏观税负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所产生的财政压力。
它通常用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衡量。
较高的宏观税负意味着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满足其支出需求,而较低的宏观税负则意味着政府更加依赖非税收入来源。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宏观税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至最近可得的数据,2019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36%。
这意味着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36%。
相比之下,我国宏观税负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宏观税负逐渐增加。
国际比较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宏观税负的水平,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一些国家进行比较。
以下是一些国际比较数据(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美国:2019年宏观税负为24.3%。
•德国:2019年宏观税负为37.6%。
•日本:2019年宏观税负为30.1%。
•印度:2019年宏观税负为17.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宏观税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一些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宏观税负仍然较低。
宏观税负的影响宏观税负的高低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较高的宏观税负可能会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其消费和投资能力。
然而,适当的宏观税负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为政府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降低宏观税负的措施为了降低宏观税负,各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1.简化税收制度:简化税收制度可以减少企业和个人纳税的复杂性,降低税收成本。
2.减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和投资增长。
财政收入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货物和服务税
3 3 .O
国际贸易税
1 O .8
其它税
美 国
加 拿 大
泰 国
5 9 7 2
3 .7 4 2
2 .7 3 1
3 6 .6 o 0 .4
1 .O 8 1
4 .3 9 O
1 4 .4
1 .5 2 5 o 4 .5
印 度 尼 西 亚
阿 根 廷
4 .2 8 O
1 0 8.61Βιβλιοθήκη 9 .82 .1 2 9
2 6 .6
9.6 1
2 .2 54
3 8 5. 5
3 1 .1
4. 1 3
0 0 .5
0 1 .1
6 .1 3 9
9 4 0. 0
3 .9 6 0
9. 0 6
资 料 来 源 : 际货 币基 金 组 织 《 府 财 政 统 计 年 鉴 )0 2年 。 国 政 20
从 表 2可 以看 出 , 是 市场 经 济 国家 的 主体 税 一
种是所得税 。若将公司利润和资本所得税 、 社会保 障税相加 , 所得税类 收入 占税 收总额的 比重除泰 国
3 . %、 根 廷 4 .7 b 其 余 国 家 均 超 过 5 %。 79 3 阿 53 %P , 0
国为 8 . %。 国、 21 美 5 加拿大是发达的市场经济 国家 , 税 收比重 9%以上 , 0 而且 比较稳定 , 税收地位突 出。
2 O 0. O
3 1 .O
2 3 5.7
4 1 .6
1 1 o.5
3 .8 9 7
3 7 9.
4 8 .6
4.7 7
O O .8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国际比较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小于主要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基本情况通常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
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322亿元、61330亿元和68518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19.3%、19.5%和20.1%。
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45622亿元、54224亿元和5952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和17.5%。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的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指财产收入、出售商品和服务收入、罚金罚款和罚没收入以及其他杂项收入)。
按此国际可比口径,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因为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的定义,国有土地出让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资产的交易,结果只是政府土地资产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并不带来政府净资产的变化,不增加政府的权益,因而不计作财政收入。
按此口径计算,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与国际可比的政府财政收入分别为63643亿元、77622亿元和86384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24.0%、24.7%和25.4%。
其中,公共财政收入是主体;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3452亿元、5043亿元和4097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3%、1.6%和1.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为140亿元、444亿元和989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0.1%、0.1%和0.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别为8792亿元、10805亿元和12780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3.3%、3.4%和3.8%(见表3.3)。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和现状 温小玲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和现状摘要:财政收入的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额或者相对数额来表示。
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财政收入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变化过程,但是财政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对经济造成一定伤害,所以财政规模必须适当,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公众需求相适应。
一、我国财政收入的历史: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1. 97年来各年度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情况。
上图只截取了自1997年来财政收支变化的情况。
对比09年及以前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财政收入每年都在以15%-23%这一速度不断增长(个别年份增速明显加快之外)。
98-06年通胀率基本维持在-1.0%到1.0%间,而近五年已经快速上涨到3%-5%。
排除通胀率的干扰,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则会在5%-30%之间波动。
接近20%的年增长率,表明了近年来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收入在总量上有了较大增长, 由1978年的1479.3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40亿元, 29年间增长了70倍. 我国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先逐年下降而后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预算内收入规模仍然明显偏低,我国社会保障收入仍未纳入预算内统计。
综合考虑我国预算内收入仍有继续提高的余地,但从全部财政收入规模看,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
我国财政收入的现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的今天,财政收入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近九成,而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1)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GDP增幅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
2010年到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历年数据分析总结

2010年到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历年数据分析总结一、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2010年到2022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2010年的1132.26亿元到2022年的51304.00亿元,扩大了近45倍。
回顾29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的增长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的1132.26亿元上升至2022的1212.3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72;二是缓慢发展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的1212.33亿元上升至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1%;第三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3483.3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51304.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64%。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
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2022年以来,在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上升的同时,相对数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降的过程是1979年至1995年,财政收入的相对数从28.4%降至10.7%,其间有过两次跳跃式的下降,一次是1979年至1982年,财政收入相对数从28.4%下降至22.9%,降幅达5.5个百分点;另一次是1985年至1988年,从22.4%跌至15.8%,降幅为6.6个百分点。
升的过程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今一直呈单边上升态势,相对数从1995年的10.7%升至2003年的18.6%。
,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平稳。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因财力和事权不匹配而引起的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
本文集中关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比较近十年来的转移支付中各部分的变化情况来凸显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缩小了各地区之間财力的差距,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然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般转移支付比重较低,没能达到均等化目标,税收返还的改革速度比较慢等,笔者在对我国转移支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以及完善的方法。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一)中央转移支付制度的规模变化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虽然出现很大幅度增长,但中央和地方本级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总体规模来看,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大幅增加,中央对于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在逐渐扩大,转移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渐提高。
纵向的中央补助收入在2022年达到48037.64亿元,是2022年的4.6倍之多,平均增长率达到16.94%;转移支付的总数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总数比例已经上升至70.1%。
从转移支付规模的发展壮大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增强地方政府的财力,推进财政均衡化,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努力。
2022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合计为119740.34亿元,75150亿元来自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支出,这说明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在加大,地方政府面临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需求,但是自身的财力有限,于是陷入困境之中。
在此情形下,就需要中央拥有更多的财力资源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央转移支付的结构变化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地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变化,并逐渐进入财政能力发展的良性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越多,可供政府运用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政府职能越大,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越多,社会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就越多。
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职能越大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相应要高一些。
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
从可统筹安排财力角度看,通常讲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指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
2003~2007年,我国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从21715亿元增长到51322亿元,占GDP比重从16%上升到20%。
其中,税收收入从20017亿元增长到45622亿元,占GDP 比重从14.7%上升到17.7%。
除了一般预算收入以外,我国政府以行政权力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集中的社会资源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四个部分。
按照包括上述五个部分收入的大口径计算,
2003~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从32605亿元增长到77608亿元,占GDP 比重从24%上升到约30%。
2008年这一比重约为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
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
通过国际比较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见表3.3和表3.4)。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正税清费的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税费改革、规范财政收入秩序、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以增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