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各年龄段的划分

婴幼儿各年龄段的划分婴幼儿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其年龄段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可以将婴幼儿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下面将对这些划分进行详细介绍。
一、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月之间的时间段,这一时期的婴儿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照顾。
新生儿的主要特征包括睡眠时间长、需求量大、反应敏感等。
他们对世界的适应能力还不强,主要依赖于母亲的照料。
1. 社交能力:在新生儿期,婴儿主要依赖于触摸、声音和视觉上的反应来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
但是,他们的交流方式还相对较有限。
2. 生理发展: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能力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他们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反射性的动作,如吸吮和抓握反射等。
二、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满月到1岁的时间段。
这是一个婴儿迅速生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会坐、爬、走和说话等基本技能。
1. 运动发展:在婴儿期,婴儿的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他们可以逐渐学会抬头、翻身、坐起、爬行、站立并尝试行走等。
2. 语言发展:婴儿在这一时期开始模仿声音、发出简单的音节,并逐渐学会说单词。
他们可以通过音调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和需求。
3. 社交发展:婴儿在婴儿期开始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简单的社交互动,如微笑、招手等。
三、幼儿期幼儿期包括1岁到3岁的时间段,这是婴儿开始独立探索和学习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1. 运动发展:幼儿期的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如跑、跳、爬梯子、踢球等。
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逐渐增强。
2. 认知发展: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进行主动探索和观察,并试图解决问题。
他们开始学会分类、计数、认识颜色和形状等。
3. 语言发展:幼儿期的儿童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语言交流,开始组成简单句子和表达更多的意思。
他们还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简单的指令。
总结:婴幼儿的划分是根据他们的发展特征和需求来进行的,可以帮助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婴幼儿的成长。
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一些关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的概述:1. 婴儿期(0-2岁):这一阶段的婴儿主要的发展是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
婴儿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信任、安全,反之,婴儿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
这一阶段婴儿的生活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当感到饥饿、寒冷、不舒服而啼哭时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母亲或其他抚养者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此外,父母需要多给婴儿做一些抚触,多一些身体接触、眼神交流、声音交流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意。
提倡母乳喂养的意义不仅出于营养学的依据,更有心理学的依据。
这对建立孩子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都具有重要作用。
2. 幼儿期(1-3岁):这个阶段是运动和探索的重要阶段,幼儿会学会爬行、行走、跑动等基本运动技能,并开始探索周围环境。
幼儿逐渐理解物体永恒性,即认识到物体即使被遮挡也存在,并开始建立简单的概念和记忆。
幼儿开始展示自我意识和自主性,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和偏好。
3. 学前期(3-6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学习语言、数学等基础知识。
他们也开始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4. 整个幼儿期的特点: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体来说,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0~3岁婴幼儿各个月龄段身体发育特征和能力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各个月龄段身体发育特征和能力发展特点1 月龄宝宝的特征:刚出生一个月的宝宝已具备视听刺激,具有看和听的能力,开始和成人交往,母亲对于新生宝宝需求的敏感性将大大有利于宝宝智能的发育。
1、宝宝的运动与感觉能力:宝宝会心不在焉地凝视光亮处。
如果在宝宝耳畔响铃,其手足的动作就会减少。
即使把哗啷棒伸到宝宝面前,他也不会发觉,但一进入其视野就会对着哗啷棒看一会儿。
移动进入宝宝视野内的哗啷棒时,宝宝会用眼睛跟着看并稍稍转头。
2、宝宝的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宝宝会目不转睛地凝视东西和人脸等。
听到大的声音和突然的声响会吃惊。
看见人时,其动作会减少下来。
可诱导其进行颈部的练习;眼睛追物的练习;听力训练和发喉音的练习。
2 月龄宝宝的特征:两个月的宝宝可以卧床抬头稍离开床面至45 度,平卧在床上时眼睛会追随移动的物体,也会转头寻找声源,开始发出“咿呀”声,偶尔可以出声应答,对于成人的逗玩有时会笑。
1、2 个月的宝宝从外貌上看长大了许多。
从动作发育看,宝宝仰卧时,大人稍拉其手,头可以自己稍用力,不完全后仰了。
他的双手从握拳姿势逐渐松开。
如果给他小玩具,他可无意识地抓握片刻。
要给他喂奶时,他会立即做出吸吮动作。
会用小脚蹬跶。
2、语言发育,婴儿在有人逗他时,会对人发笑,并能发出“啊”、“呀”的声音。
如发起脾气来,哭声也会比平常大得多。
这些特殊的语言是宝宝与大人的情感交流,也是宝宝意志的一种表达方式,家长应对这种表示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3、从感觉发育看,当听到有人与他说话或有声响时,宝宝会认真地听,并能发出“啊啊” 的应和声,会用眼睛追随走来走去的人。
如果宝宝满2个月时仍不会笑,目光呆滞,对背后传来的声音没有反应,应该检查一下宝宝的智力、视觉或听觉是否发育正常。
笑有利于宝宝的体格生长,促进宝宝早期认知发展,笑是宝宝与人交往的桥梁,提供了宝宝学习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为以后与人相处,待人友好,及良好个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这时可进行颈部的练习;双手握物的练习;看玩具的练习;逗引发音和反应能力的练习。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对家长和教育工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讨论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对应的发展趋势。
0-3个月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婴儿主要通过感官来感受外界。
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正在发展,他们会对亮光和声音产生兴趣。
他们会通过眨眼、眼神交流和微笑来与父母互动。
此时期的婴儿通常需要大量的安抚和抚触,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3-6个月在这个时期,婴儿逐渐开始掌握头部控制能力。
他们能够自行抬起头部并保持坐姿。
婴儿的听觉和视觉系统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对周围的声音和物体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此时期的婴儿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与父母进行互动,比如挥手和握住物体。
6-9个月在这个时期,婴儿开始试图爬行和翻身。
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手和指头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他们也开始学会发出简单的声音,尝试模仿周围的语言。
9-12个月这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候,婴儿可以坐起来并尝试站立。
他们开始学会走路,并逐渐独立探索周围的环境。
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以发出一些简单的单词和短语。
此时期的婴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表现出更大的好奇心。
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迅速。
他们能够熟练地走路并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比如跑步、跳跃和攀爬。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如勺子和杯子。
他们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组成简单的句子并进行基本的交流。
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社交技能,比如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和分享玩具。
2-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进一步完善。
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操作,比如穿衣服和使用文具。
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部分日常生活技能,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他们的社交技能不断发展,能够与其他儿童进行更复杂的互动。
总体而言,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头几年内取得了显着的进展。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婴幼儿期是儿童成长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
了解和关注这些特征和趋势,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婴幼儿身心发展为主线,探讨其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
1. 生理发展在婴幼儿期,生理发展是重要的基础。
从出生到6个月,婴幼儿的身体迅速增长,并逐渐掌握了抬头、坐立和爬行等基本动作。
6个月至1岁期间,婴幼儿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
1岁到3岁,他们逐渐发展出各种精细动作的能力,如握持、穿插和搭建等。
这一阶段还见证了婴幼儿从液体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的饮食发展。
2. 认知发展婴幼儿期是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0至6个月,婴儿开始对声音和面孔产生兴趣,并通过触觉和听觉感受外界。
6个月到1岁,他们逐渐发展出对象的持久性,能够跟踪物体,并理解简单的指令。
1岁到3岁,婴幼儿开始表现出探索和好奇的特质,通过模仿和试错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3. 情感社交发展婴幼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
在0至6个月,婴儿开始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并通过微笑、哭泣和注视等方式表达情感。
6个月到1岁,婴幼儿逐渐发展出分离焦虑,但也能够体验到与他人的互动和玩耍的快乐。
1岁到3岁,他们开始与同伴互动,并逐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 语言发展语言对于婴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从出生到6个月,婴儿开始通过哭闹来表达情感和需求,并逐渐对声音和语言产生兴趣。
6个月到1岁,婴儿开始学习发音,并尝试模仿简单的语音。
1岁到3岁,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多的词语和简单的句子,并开始建立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
5. 精神发展婴幼儿期的精神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上。
从出生到1岁,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体验到喜怒哀乐等情感。
1岁到3岁,他们逐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感和需求,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体发展婴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
各年龄段幼儿发展年龄特征

幼儿发展是一个迅速而关键的过程,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以下是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述:1.新生儿期(0-1个月):-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例如对声音和亮光的敏感。
-新生儿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正在成熟,他们能够辨别最亲近的人的声音和触感。
-幼儿的唯一沟通方式是哭声,通过哭声来表达不同的需求。
2.婴儿期(1-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学会控制头部和身体,能够坐立、爬行和站立。
-他们开始尝试用手拿东西,并试图通过手指的动作表达自己。
-婴儿开始发展社交技能,能够通过微笑、眼神接触和对声音的反应与他人互动。
-语言发展初期,婴儿开始模仿声音和动作,尝试发出一些单词和简单的句子。
3.幼儿期(1-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动作和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跑步、跳跃、爬高和玩球。
-幼儿期是幼儿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他们开始发展语言、认知和社交技能。
-幼儿开始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用勺子吃饭。
-他们开始对周围的对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通常喜欢探索和提问。
-幼儿的社交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与同龄人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和玩耍。
4.学龄前期(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肌肉运动和微观动作更为协调,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和手工艺品来表达自己。
-他们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印象和追索记忆。
-学龄前儿童开始培养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如与他人分享、珍惜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好奇心更为强烈,他们需要大量的身体活动和学习任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结而言,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感知和运动发展到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同时,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了解这些年龄特征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年龄分化标准

国内年龄分化标准
年龄分化指的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征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和区分的过程。
以下是年龄分化标准:
1)婴儿期:出生到1岁为婴儿期,此时主要特征是依赖于成人照料,
生理发展包括头部控制、坐、爬行、站立和行走等。
2)幼儿期:1岁到3岁为幼儿期,此时主要特征是逐渐独立行动,
开始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逐渐掌握基本的卫生习惯。
3)学龄前期: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此时主要特征是逐渐进入学
龄阶段,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社交能力的培养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4)少儿期:6岁到12岁为少儿期,此时主要特征是逐渐进入小学阶
段,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提高,身体发育进一步完善。
5)青春期:12岁到18岁左右为青春期,此时主要特征是生理上的
显著变化,包括身体发育、性征的出现以及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
6)成年期:18岁到65岁为成年期,此时主要特征是身体成熟发育
完成,进入职业生涯、家庭建设和社会角色扮演的阶段。
7)老年期:65岁以上为老年期,此时主要特征是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退休生活的开始,对健康、养老以及社会参与有不同的关注。
名词解释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阶段的人们所具备的一系列特征、能力和行为。
年龄特征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具备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以下是对不同年龄特征的解释。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指出生后到2岁之间的阶段。
婴儿期的主要特征包括:依赖性高,对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需求非常强烈;无语言能力,通过哭泣和表情来表达需求和情感;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运动能力,如抓握、翻身和爬行。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指2岁到6岁之间的阶段。
幼儿期的主要特征包括:语言能力发展迅速,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社交能力逐渐发展,开始和其他儿童进行互动和游戏;开始培养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手等。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是指6岁到12岁之间的阶段。
学龄期的主要特征包括:认知能力快速发展,开始理解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社交圈扩大,开始与老师和同学建立深入的交往;性别角色意识形成,开始意识到自己属于哪个性别,并逐渐表现出男性或女性的特征;开始接受一些日常生活责任,如完成学习任务、遵守纪律等。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指12岁到18岁之间的阶段。
青春期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和性征发育成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情感发展迅速,经历情感起伏和内心挣扎;自我认同和身份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独立性增强,开始追求独立决策和自主权。
成年期(18~40岁):成年期是指18岁到40岁之间的阶段。
成年期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和认知能力基本稳定,但仍然会有个体差异;责任感和独立性增强,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生活;社会角色明确,承担起养育孩子和家庭的责任;面临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的追求。
中年期(40~60岁):中年期是指40岁到60岁之间的阶段。
中年期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逐渐老化,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家庭责任减轻,可能开始产生空巢感;职业发展达到巅峰或开始转向退休;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个人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由于其变化发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3个阶段。
这3个阶段是:初生到满月(0~1月),满月到半岁(1~6月),半岁到周岁(6~12月)。
知识1 初生到满月(0~1月)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满月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胎外生活而展开的。
也正是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新生儿的心理得以产生和发展。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
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会的本能。
下面简述一些幼儿的本能反射:(1)吸吮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
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
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怀抱反射。
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4)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
物休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
"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
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
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
当孩子双手握住根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5)巴宾斯基反射。
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6)惊跳反射。
又称莫罗反射。
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地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
(7)击剑反射。
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
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
(8)迈步反射。
又称行走反射。
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肢,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9)游泳反射。
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
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10)巴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
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11)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的、类似楼梯的边缘时,他本能地做出像小猫那样的蜷缩动作。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
如吸吮反射財、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
另一些无条件反動,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
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
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例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意很有限;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
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换句话说,最初,孩子被抱起时,他并没有特殊反应,而多次吃母奶之后,他就“知道了”,学会了。
抱成那种特定的姿势,就将要有奶吃了,因而当他被抱起来的时候,他就立即做出吃奶的条件反射。
同样,不吃奶而用奶瓶吃奶的孩子,经过多次喂奶,他只要看见奶瓶,就想到吃奶。
而不用奶瓶吃奶的孩子,就不会产生对奶瓶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因为学什么和不学什么,都受着环境的影响,而新生儿以至于周岁内儿童,他们还不会独立行走,他们和周围世界的接触,都是由成人决定的。
开始做父母的人都应该知道:教育从零岁开始。
不要以为对婴儿只有生活照料问题。
其实,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地在学习,在建立条件反射。
学到的东西,对于他将来的发展将起什么作用,孩子是不知道的,这个责任应由父母来承担。
例如,每天给新生儿洗脸,轻柔地用温水洗,他会安静地、愉快地和大人配合。
给他洗手时,他的小手往往攔成拳头。
如果这时成人相暴地、强迫他洗手,几次以后,他就“学会”怕洗手,只要见到洗手的准备资势,就大哭起来。
不要到孩子长大了才责怪他不爱清洁,这是从小形成的。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过程。
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
他会看、会听,也会尝味道,会闻气味等等。
新生儿不但会看眼前的物体,而且会对看到的物体有选择性。
他们爱看颜色鲜艳的东西,轮廓清楚的东西,还最爱看人脸。
新生儿也会听,他们爱听柔和的声音,优美的乐曲,最爱听人的声查,特别是妈妈的声音,提高音调的说话声。
生后2~3天的新生儿,会对某些声音做出把头转向声源的动作,最初的动作是非常轻微的,以后逐渐加强和发展。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
出生1天的孩子,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味道。
他喜欢甜的水,他会用力去吸,而味道比较淡的,吸听力量减弱。
出生2~3天的新生儿,对蔗糖水吸的时间长,吸时停顿次数少,顿时间短。
新生儿也能辨别奶的味道。
刚出生4天的孩子,在医院吃惯了牛奶,就不要人奶了。
如果在医院吃的是某种品牌奶粉冲成的奶,回家后,只接受这种奶,拒绝别的奶。
成人在最新生儿吃东西时,如果孩子拒绝吃什么东西,必须立即引起警觉,检查食物的质量。
孩子天生爱吃甜的东西,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恰当掌握甜食,以免养成过多吃甜食的习惯。
新生儿的唤觉,比味觉稍有逊色。
但从出生起,对不同气味也有反应。
新生儿会把头转向发出气味的方向,去闻某种气味,或者把头转向离开发出气味的方向,避开另一种气味,同时心率加快,呼吸变化,有时出现全身性运动,踢脚等。
新生儿从6天左右开始,就能够敏锐地嗅出妈妈的奶的气味,夜里醒来,还闭着眼睛,就把头转过去,用嗅觉找妈妈的奶。
许多孩子白天可以跟别人,夜里必须找妈妈。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明显的注意发生,是在满月之前,大约2~3周时。
这时孩子可以对出现在眼前的人脸或手注视片刻。
再大一点的孩子,会用双眼跟随慢慢移动的物体,但如果物体移动出他的视野,就不再去看。
同样在生后2~3周时,听到拖长的声响,会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下来,直到声音停止。
到生后第4周,成人对孩子说话,也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注意的出现,表明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选择性反映,他注意某些东西,同时不注意另外的东西。
人生最初的这种选择性反映,正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有能动性反映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生后第一个月内,孩子逐渐和母亲用“眼睛对话”,或称眼神交流。
在吃奶时,他的眼睛时不时地看看母亲。
他看着妈妈的脸,暂时放下了奶头,小手、小脸也不动了。
新生儿对母亲的凝视虽然是非常短暂的,但十分宝费,这是充满亲情的交流之始。
稍长大些,把视线集中对着人脸时,孩子不但在吃他睡是时看见人脸会发出愉快的情绪反应,在困顿或饥饿时,看见人脸也会暂时地发出愉快的情绪反应。
孩子最初的愉快情绪反应,并不是像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对人微笑,而是拍动手腿的动作反应。
新生儿的笑,更多属于生理性的笑。
孩子生后一周左右,吃饱睡足,或听见柔和悦耳的声音时,脸上会有类似微笑的表情,但那是自发性的笑。
出生第3至第5周,在清醒的时间内,会有诱发性的笑。
例如,轻轻地抚摸新生儿的脸烦,他会微笑,这是反射性的笑。
新生儿更多的情绪表现是哭,其中大量是生理性的哭,反映他身体的各种不舒适,饿了,渴了,由于刺激太多而疲劳,即将入睡,等等;新生儿也会养成一种条件反射,要成人陪伴,要成人抱。
这也是他要求与人交往的情绪表现。
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绪的。
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
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
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
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可见,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
在新生儿期,以至1岁前,孩子主要的交往对象是亲人。
亲子之情虽然是天性,但还需要培养。
父母亲和其他人,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要有明确的意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培养起深厚的亲情。
知识2 满月到半岁(1~6月)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儿童心理发展依然非常迅速。
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一个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
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
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婴儿主要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
眼睛和手的动作逐渐协调。
将近半岁时,婴儿开始能够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
他不仅能用眼睛盯着在他面前的东西,视线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
3.个月的婴儿,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
再大一些,还会去寻找身边的玩具,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小床上方挂些玩具,室内有些摆设是必要的。
如有位手巧的爸爸,自制几只“会飞”的蝴蝶挂在房间里,婴儿可喜欢看了。
当婴儿吃饱睡足以后,可以把他放在沙发一角,让他单独地躺着,他会用目光环视四周,注视一些在小床上看不到的东西,如柜子上放的物体,墙上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