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有关教育的故事

古代有关教育的故事

古代有关教育的故事导语: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古代有关教育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1、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3、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古代教育故事精选

古代教育故事精选

古代教育故事精选故事法在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加有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古代教育故事一项橐 12岁夭据史料记载,项橐(公元前494~482年)是春秋时莒国人。

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这里离日照市大约80多里。

关于项橐的身世有不同说法:一是贵族子弟。

史料记载,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

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

二是农家子弟。

据说项橐的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是母亲在尔崮山砍柴时生下的,脐带还是用茅草割断的。

三是学童说。

这种说法多见于唐朝以后,以其为书院学校就读的学生。

四是老子学生说。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遗憾的是,项橐12岁便夭折,其死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孔子学生杀了,有的说他是被诸侯杀了。

古代教育故事二孔融得罪曹操孔融是三国前期的神童。

《》里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李膺。

李膺在官场上级别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门槛自然也就高,一般人进不了门。

孔融登门,给拦住了。

孔融说:“我跟你家老爷是通家之好。

”一个小孩儿,这么大的口气,看门人自然要去禀报老爷。

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没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识的后生晚辈,便要孔融说明其中的缘故。

孔融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经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学过礼,互为师友,所以我们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来进入官场,做到北海太守。

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

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

古代教育小故事

古代教育小故事

古代教育小故事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教育寓言故事。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1:买椟还珠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

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2: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古代经典教育寓言故事三篇

古代经典教育寓言故事三篇

【导语】在⼀些古代经典教育寓⾔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教育寓⾔故事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经典教育寓⾔故事【篇⼀】 ⽑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直默默⽆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次,碰上秦国⼤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善武⾜智多谋的⼈随同前往。

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合乎条件,还差⼀⼈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遂,便不⼤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在我⾯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什么过⼈之处。

⼀个有才能的⼈在世上,就好像锥⼦装在⼝袋⾥,锥尖⼦很快就会穿破⼝袋钻出来,⼈们很快就能发现他。

⽽你⼀直未能出头露⾯显⽰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同我去楚国⾏使如此重⼤的使命呢?” ⽑遂并不⽣⽓,他⼼平⽓和地据理⼒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

我之所以没有像锥⼦从⼝袋⾥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样放进您的⼝袋⾥呀。

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放进⼝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钻出⼝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都像麦穗⼦⼀样全部露出来。

” 平原君觉得⽑遂说得很有道理且⽓度不凡,便答应⽑遂作为⾃⼰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到楚国,已是早晨。

平原君⽴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

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丝进展。

⾯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中便有19个只知道⼲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

唯有⽑遂,眼看时间不等⼈,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提剑,⼤踏步跨到台上,⾯对盛⽓凌⼈的楚王,⽑遂毫不胆怯。

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篇1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篇2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十大经典教育故事

十大经典教育故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

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

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

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

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

关于教育的10则小故事

关于教育的10则小故事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
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03、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教育故事
古代教育故事: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古代教育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

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

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

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

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古代教育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
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古代教育故事:舜之孝道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和睦九族、稳定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到孝,首推上古明君舜帝,他以感天动地的个人言行,诠释了孝的文化内涵,以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使“孝”这种理念深入人们头脑,成为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因而被推崇为中华民族孝文化的源头,尊称为“百孝之首”、“道德始祖”、“文明之元”。

舜之孝道,可简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人子之孝:忍害尽孝,顺侍父母,不失子道
舜生于诸冯(即今诸城市诸冯村),在被举荐于尧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百姓。

舜父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很顽固的人。

舜很小的时候,生母就过世了,父亲再娶。

后母生了个弟弟叫“象”,“象”狂傲骄纵。

舜对生父继母非常孝顺。

父亲、后母和弟弟三人却经常联合起来谋害他。

舜一方面设法化解危险,一方面又忍辱负重,坚持侍奉父母,竭力使家庭和睦。

每当受到父母的责难,舜心中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更加细心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人们看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孝顺,都很感动,对舜非常敬重。

在四岳举荐下,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以观察舜的德行操守。

二女明理贤慧,小心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农事井然有序。

即使遭遇涂廪、填井等危险之后,舜和二女仍然恭敬有加地奉侍父母,对待弟弟,好像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一样。

舜此时的身份是平民,他的这种孝,可称之为“庶人之孝”,突出特点一个字:顺。

主要表现在孝行上。

他的行孝之艰难,让人感叹唏嘘;他的孝心之坚贞,让人油然敬佩;他对父母的“敬”和对弟弟的“悌”让人难以企及。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