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导读:本文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导语】对孩⼦来说,讲述故事是⼀种很好的教育⼿段。
下⾯是®⽆忧考⽹分享的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师道尊严 明代画家唐伯虎从⼩就喜欢⽂学和画画,师从当时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年过去了,他画技⼤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
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得,觉得⽐起⽼师的画来⾃⼰也毫不逊⾊,从他那⾥再也学不到什么。
于是,他借⼝母亲需要照顾,向⽼师提出想早点回去。
他还拿出⾃⼰的画作请⽼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的画艺。
沈周⽼师知道他的⼼思。
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房间来吃饭送别。
这个房间只有⼀扇窗户,窗外景⾊怡⼈,沈周⽼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
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是⽼师挂在墙上的⼀幅画。
⽼师这画画得⼗分逼真,以⾄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师说,“请⽼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空⼀切的态度,认真领会⽼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代⼤师。
智慧⼩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只有对⽼师怀有尊敬之⼼,学⽣才会仔细聆听⽼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有成。
2.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苏武牧⽺ 匈奴⾃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段时间。
他们⼝头上表⽰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了内讧,苏武⼀⾏⼈也受到了牵连。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导语】德育对于⼀个⼈的发展⾄关重要,要从⼩抓起。
下⾯是整理分享的古代德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容易发怒,乃薄福相】 韩忠献公曾经说:“⽆论遇到君⼦或⼩⼈,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是⼩⼈,只要浅交就⾏了。
” ⼀般⼈对于⼩⼈欺侮⾃⼰的情形,⼀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以明辨⼩⼈的*诈,然⽽,他却时常坦然承受,⽽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是:“必有容,德乃⼤;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点点不如意,便⽴刻勃然⼤怒;遇到⼀件不称⼼的事情,⽴即⽓愤感慨,这表⽰没有涵养的⼒量,同时也是福⽓浅薄的⼈。
所以说:“发觉别⼈的*诈,⽽不说出⼝,有⽆限的余味!”【容之⼀字,众妙之门】 宋朝的富弼教训⼦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骂他。
那个⼈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 那⼈⼜说:“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吗?” 骂的⼈听了,觉得⾮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息了。
从前有⼈写了⼀⾸诗:‘少年胯下安⽆忤,⽼⽗圯边愕不平,⼈⽣若⾮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称王,后来⼜因羞辱绛哙⽽毙命。
饮酒到满量,⾃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争,还⽶不受】 汉朝时,有⼀个⼈姓钟名离牧,字⼦⼲,是会稽那地⽅的⼈。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县南⽅),亲⾃耕种⼆⼗多亩⽥地。
当⽥⾥的稻⼦成熟时,有⼈来冒认领⾛,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的⼈捉了起来,要⽤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韩忠献公以前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不过,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宽敞;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假如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赶忙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假如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为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钟离牧关门不肯收,那个人只好把米放在道路旁边,也没有人去拿取。
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培养和教育孩子们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教育。
在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个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希望能够对幼儿园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1.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孔融,他是孔子的后代,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孔融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饥寒交迫,孔融见状,立刻掏出自己的梨子送给了老人。
后来,孔融的家人得知此事,责备他浪费食物。
孔融解释说:“我能吃,但他不能,所以我要把我的梨子让给他。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懂得与他人共享,懂得帮助别人。
孔融为了帮助老人而把自己的梨子让给了他,这种行为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感染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善良品质。
2. 《十八学士》故事内容: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魏征,他有一个儿子叫魏知古,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魏知古与十七位同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当天,其他同学都能够记得诗词文曲,唯独魏知古一无所知。
意识到自己输在知识的积累上,魏知古立誓要从此刻起用心学习。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大家公认的才子。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十八学士》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用心学习,不能因为自认为聪明而懒惰,也不能因为一时失败而灰心丧气。
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远更久。
3. 《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愚公,他的家门正对着两座大山。
每天出入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
于是他决定搬山。
邻里的人都以为他是疯了,只有一个老者给了他一些建议。
后来,普天同庆的景象出现了,两座大山真的被搬走了!教育意义:通过讲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要有恒心、毅力和智慧,就能创造奇迹,实现自己的梦想。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在古代,教育子女一直被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许多父母都会讲述一些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给他们听。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教子故事。
1. 《包公断案》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包拯的官员,他以公正无私、聪明睿智而闻名于世。
包公断案的故事中,他面对诸多奇案,始终坚持公正原则,将真相揭示给人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公正的人,不偏不倚,正直应对。
2. 《孟母三迁》孟夫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在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希望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多次迁居以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坚持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给予了孟子优秀的品德和学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韩非子刺股励志》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年轻时刺破自己的腿肉来警示自己,表明立志努力的决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勇于付出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4. 《管仲治疗草包》管仲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治理国家时,遇到一个无能的官员,他并没有将其革职,而是采取耐心地指导和帮助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后,那位官员逐渐改正错误,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长辈或者领导者,应该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5. 《孔子与会稽山》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与一位山野中的老人交流,从中学到了人生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宽容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古代教子故事不仅给予孩子们娱乐和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在古代被广为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让我们一起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篇1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篇2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分享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孩子们接触社会和文化的起点。
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是重要的一环。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传说,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共享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学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以供教师们在课堂中运用。
一、《三个和尚》故事梗概:在古代的我国,有三个和尚一起出去化缘。
他们途中遇到了一个河流,因为没有船,他们只得走到河边哭泣。
其中两个和尚分别是段和尚和和尚真,因为缺乏毅力和智慧而无法渡过河。
阳和尚扛起段和尚和和尚真,成功过了河。
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故事,教师们可以向幼儿讲述友善和互助的重要性,同时传达善良和勇敢的品质。
在幼儿的心智发展阶段,这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会对他们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影响。
二、《卧薪尝胆》故事梗概:《卧薪尝胆》是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名叫伍子胥,他因受到冤屈,被迫逃亡在外,结果苦苦等候时机,一心为国家效力。
伍子胥在绝望中磨练自己,最终成为了大楚国的伟大将领。
教育意义:这则故事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品质——坚韧不拔。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坚持和勇敢面对困难是至关重要的。
伍子胥对国家的忠诚也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大禹治水》故事梗概:《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的一则传奇故事,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故事中,大禹不畏艰险,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治理了洪水,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百姓。
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可以教给孩子们团结合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也可以告诉孩子们,人人都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无论是大事业还是小事情,都应该积极参与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孔子和门生》故事梗概: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了儒学并且有很多门生。
在《孔子和门生》这个故事中,孔子和门生们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共同追求优秀品德和高尚行为。
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授尊师重道的道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树立榜样,成为学生们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
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
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
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
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蟀四辏ㄇ?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
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舜之孝道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和睦九族、稳定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到孝,首推上古明君舜帝,他以感天动地的个人言行,诠释了孝的文化内涵,以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使“孝”这种理念深入人们头脑,成为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因而被推崇为中华民族孝文化的源头,尊称为“百孝之首”、“道德始祖”、“文明之元”。
舜之孝道,可简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人子之孝:忍害尽孝,顺侍父母,不失子道
舜生于诸冯(即今诸城市诸冯村),在被举荐于尧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百姓。
舜父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很顽固的人。
舜很小的时候,生母就过世了,父亲再娶。
后母生了个弟弟叫“象”,“象”狂傲骄纵。
舜对生父继母非常孝顺。
父亲、后母和弟弟三人却经常联合起来谋害他。
舜一方面设法化解危险,一方面又忍辱负重,坚持侍奉父母,竭力使家庭和睦。
每当受到父母的责难,舜心中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更加细心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人们看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孝顺,都很感动,对舜非常敬重。
在四岳举荐下,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以观察舜的德行操守。
二女明理贤慧,小心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农事井然有序。
即使遭遇涂廪、填井等危险之后,舜和二女仍然恭敬有加地奉侍父母,对待弟弟,好像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一样。
舜此时的身份是平民,他的这种孝,可称之为“庶人之孝”,突出特点一个字:顺。
主要表现在孝行上。
他的行孝之艰难,让人感叹唏嘘;他的孝心之坚贞,让人油然敬佩;他对父母的“敬”和对弟弟的“悌”让人难以企及。
曾参杀猪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