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及其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及其借鉴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的特点
• “打天下”的阶段必须以边缘人为主 体——在士农工商之外的边缘人才肯 冒险革命。
• “治天下”时则必须把政治主体逐渐 转换到“士大夫”的身上。
中国传统德育的方法----外在教化与 内在修身的统一
• 外在教化方面; • 1、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
“以德治国”方略。
• 2、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根本,采用 “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
• 3、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 道德以家庭为本位。
• 4、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 亲和。
• 5、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 己与内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 “若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已经有2500 年的历史,至今余韵未绝。”
• 中国传统的士,符合西方知识分子的概念。 • 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hofstadter) • 知识分子首先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职业的
人。其次,他们除了献身专业外,还必须 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 公共利害之事,具有独立、民主、批判创 造的特点。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 与继承
• 1、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 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
• 2、教书育人的教师的天职 •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
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内在修身方面
•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虽然注重外在因素的作用, 但儒家还是强调内化,即“内圣”。
• 1、在治国教民方面:强调“以德教民,让民众归 服”。
•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古代部分与国外部分)

第二节 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一、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1、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 德育至上。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3、在教育目的上,重规范轻个性 英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 “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 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 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道德的产 生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 了体现道德而存在”。
(四)传统思想道德资源的‚古为今用‛
1、德育至上(德育地位) 2、教书育人(教师职责) 3、合力育人(教育途径)
(一)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三)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二)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特点
•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 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 思想的融合。 •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维护血缘夫系和宗法 制度,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 义然后治‛ ——荀子:《荀子• 性恶》
博雅教育
对于博雅教育大致可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理解:
• 第一,不是职业教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也不是培养 专门家的教育。博雅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就其目标来说,不 是培养未来的专家、技师、教授,而是培养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 化的境遇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的人。 • 第二,博雅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 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 第三,由于知识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博雅教育对于人认识他 在个人方面及社会方面应当如何生活,至关重要。
新时代学校传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

新时代学校传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国传统德育文化是中国历代文化沉淀所蕴藏的文明精华,也是在应对外部的各种变化与波动后,所形成的极为深刻的品德理念,体现了大众对生活的认知,其范畴涉及人文科学、品德、文脉沿袭等诸多层面[1]。
传统德育资源由传统道德教育、德育资源两者的概念衍生而来。
因此,传统德育资源可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内拥有的各民族过去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在现实生活中仍发生作用的、并进入教育者视野、有可能被充分地运用于教育活动中、且对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起作用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要素的总称。
在新时代下,传统德育文化接受着更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考验,如何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德育资源,既属于当前德育工作者须思考的关键课题,也是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的迫切所需[2]。
目前作为德育资源的传统文化宝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探讨怎样更好地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传统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传统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学校德育得以实施的客观条件之一。
对传统德育资源来讲,只有将其融入德育过程,方可展现其效用。
资源作为客观存在,是发展的外因,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德性成长内因的德育。
德育是广大施教者考虑如今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考虑各年龄段的具体特征后,制订适宜的策略,围绕品德层面对受教者施教,让受教者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德观,增强自身德育水平的施教行为。
学生的日常活动空间主要存在于学校,学校成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施教者的讲述来把握德育内容,这就使德育课程成为其本身德育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而传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恰好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为学校德育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客观条件。
传统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学校德育氛围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德育资源作用与影响下,更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校德育氛围,这对学生品德意识与本身涵养的增强有着极为明显的效用。
传统德育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直接作用于思想层面,即从思想层面入手来营造文化氛围,比如从舆论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形成有益的学习风气等等。
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最为丰富的莫过于在人格修养方面。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古代德育的重要内涵,其内容大致可以体现在立志乐道、克己内省、意志磨砺和自强不息等几个方面。
文章意在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以期对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支持。
标签: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初中德育工作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分析1.立志乐道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乐道,则指的是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立志乐道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充分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他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也”。
这里所谈的是,志士仁人,在物质上与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把追求真理放在首要的位置。
2.克己内省克己,是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因此,所谓克己内省,就是强调在道德修养方面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这便是孔子从正面指出的“求诸己”,孟子从反面提出的“反求诸己”。
3.意志磨砺意志,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谈意志,则多是从道德修养或个人品性的角度加以阐述的。
磨砺,是指后天环境對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意志磨砺这一德育修养方法,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强调通过环境来磨炼人的意志,这是十分可取的。
4.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也是源于孔子,到了战国时代的《易传》已见成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庞大,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得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这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种尊敬和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就被灌输给儿童,家长和社会的长辈都会教导孩子要尊重长辈,尊重老人。
长辈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传递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种尊敬和孝顺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通过教育培养德育的方法。
早期的中国家庭和社会注重子女的教育,德育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会通过讲述各种寓言故事、道德故事和古代典籍,教育子女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家长还会向子女讲述祖辈的先人故事,以示警戒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校和文人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会教授儿童道德规范和修养。
例如,传统的四书五经中,有许多经典的内容都是关于德育的,比如《论语》中强调的仁德和君子的道德规范,以及《大学》中的德行修养。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德育方法,例如业绩文化。
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艰苦努力工作和奋斗来取得成绩,这样的努力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观念在德育中被运用,教育人们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对德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和谦虚谨慎的态度,都是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具体体现。
这些品质都在社会和家庭中被强调和灌输给人们,成为中国文化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以及古代德育方法,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中国古代德育借鉴与启示

中国古代德育借鉴与启示[摘要]从中国古代德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的历史考察中,对现实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德育考察借鉴德育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时代变异性,本文在遵循德育的自身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国古代传统德育作简单的考察研究。
一、中国古代德育的借鉴1.“以人为本,群己和谐,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价值观可概括为:“以人为本位,以道德取向为主导,以功利和权利取向为两翼,以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已和谐、天人合一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价值取向体系。
”在这种价值体系里,有群已、天人、义利、德力、义生、德智、理欲、公私等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强调群体至上、群已和谐、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德高于力、理贵于欲、人贵于物、善统真美。
这种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一直主导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其中群已观和义利观又是其核心部分。
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典型地表现为群体取向,它强调的“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个体的人,这个“社会”的人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
义和利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长期有争议的问题。
但基本是以重义轻利、以义为重的思想为主导。
2.“内圣外王”,“内圣”的目标是“外王”,以培养理想人格为奋斗目标中国古代德育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其基本特征是“内圣外王”。
儒家讲“内圣外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了解开明的治国安邦之术。
道家也讲“内圣外王”,在“体用不二”传统思维的制约下,道家把现象与本体联系在一起,把理想人格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们立足于“内圣”,寄望于侯王、帝王。
“内圣外王”以培养圣人、君子为其德育目的,以理想人格为奋斗目标,“内圣”的目标是“外王”。
传统教育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使得传统德育把培养王侯之才作为最高理想,“内圣”和“外王”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古代部分与国外部分)

(三)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1、在教育方法上,以灌输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
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 美德灌输给教育对象,并通过简单重复、 体罚强制、动辄禁止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 输的内容。
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重私德轻公德
私德(主要适用于家庭团体的私人生活, 旨在规范和维系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 性关系。)
二、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一)借鉴是创新的基础 1、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2、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步的思想文 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成果等。
(二)借鉴在于更好地创新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 系。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古代部分与国外部分)
主讲教师:刘鑫淼
第一节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 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前一时 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为基 础
(二)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反对保守型的继承,主张发展型的继承
——《举贤良对策》
2、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修身为本,追求 理想人格的实现(圣人境界)。
儒家:孔子、孟子——至真至善的圣人或 贤人,如“三达德”、“大丈夫”。
道家:老子、庄子——自然无为的“圣 人”、超凡脱俗的“真人”(与世无争、
少私寡欲、知荣守辱、返朴归真) 。
魏晋(玄学)——内圣外王的圣人观 主要代表人物:王弼、嵇康、郭象
“洋为中用”的思考
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 (一)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 • (二)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 • (三)重阶段性教育,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四)重教育方法,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 (五)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 (六)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 “若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已经有2500 年的历史,至今余韵未绝。”
• 中国传统的士,符合西方知识分子的概念。 • 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hofstadter) • 知识分子首先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职业的
人。其次,他们除了献身专业外,还必须 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 公共利害之事,具有独立、民主、批判创 造的特点。
也就是强调:要为国家民族献身的 精神。要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 调个人对社会尽责,舍身取 义, 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
中国传统德育的途径
• 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西周时期:形成“学在官府”、“官守
思考:现在中国的“知识人”
在干什么?
• 1、在知识经济的幌子下,忙着把知识 变为经济、财富、利益。
• 2、大多信奉犬儒主义。没有社会责任 感,以投机取巧为能事。
• 3、已有部分人士开始觉醒。利用政府 提供的合法的政治舞台,关心公共利 益,关注民间疾苦,为弱势群体代言, 争取利益。
• 第四、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强调学 校.家庭和社会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2、爱国主义———— 这是一个传统的 教育内容。从屈原、文天祥、顾炎武、 岳飞等,都是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英 勇不屈的爱国民族英雄。虽然,他们 的爱国表现为忠君。但在封建社会, 君和国是统一的,爱国不可能摆脱忠 君的历史形式。
3、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的 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 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 第五、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 化与修身的统一.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 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国传统德育内容
• 1、立志———古人重视立志教育。 • 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
志也。
•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他强调持志养气,存 养浩然之气。
第三.在德育目标上-----追求理 想人格。
•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而众趋 人格是士和君子。
圣人:指人聪明,通晓天地万物。是伦 理道德的化身。“人伦之至也”
如:尧、舜、禹、商、汤、文武、周公、 孔子
• 圣人高不可攀,故儒家推崇的德育目 标是“君子”。即“士”或知识分子。
• 孔子的理想人格:智仁勇,三 达德
的传统。 • “带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 现代中国最典型知识分子有: 陈寅恪,梁漱溟,马寅初,顾 准,李敖。
章诒和\贺卫方: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 品质
• 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
• 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 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 扰。
• (三)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 看成道德问题。
`
• (四)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这 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 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
• (五)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 应当加以改变。
• 邓拓:
• 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天地间 •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 中国有世界最早的太学生运动: • 东汉,北宋、五四时期大学生抗议
• 至于兼容并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与 自由的结果,它们内在地要求我们权,人人平等。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的特点
• “打天下”的阶段必须以边缘人为主 体——在士农工商之外的边缘人才肯 冒险革命。
• “治天下”时则必须把政治主体逐渐 转换到“士大夫”的身上。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及其借鉴
• 一.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 点
• 第一.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 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把 德育放在第一位。
`
• 第二、在德育的作用上------在我国 传统德育思想中,儒家主张用道德 礼仪教育人民,把道德教化视为治 国之根本。这就是德政思想。主张 德 教与刑罚必须相辅而行。“德 主刑辅” 。
外国知识分子有三层含义:
• 一、社会的良心。 • 二、智慧的传播者。 • 三、对真理和神圣的“亵渎”与怀
疑者。
以色列的康菲诺把知识分子的
特征归结为五点:
• (一)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抱有深切的关怀。
• (二)这个阶层常有一种罪恶感,因 此认为国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种问题 的解决,都是他们个人的责任。
王觀堂先生挽词序 作者:陈寅恪
• 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 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 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 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 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 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 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 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 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 以保存。
• 君子不仅要讲求个人的道德完善 (立德),而且要参与天地之间, 济世救民。
•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立功)。 • 荀子:“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
位则美俗。” • “三不朽”即立言、立德、立功。
`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孟子: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的人格内涵
• 首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严于律己,
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上:重义轻 利;二者发生矛盾时,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 不谋食。
其次,要有强烈的入世精神。
• 国民党一党专政后,开始与知识分子 疏离。中下层干部出现“光棍化”、 流氓化。
•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受“贫雇农 打江山坐江山”思想的影响,也有过 类似的现象,工农干部轻视知识、轻 视人才(军工除外),知识分子具有 原罪,所以反右派和文革时期,知识 分子被受摧残。
• 邓小平要干部队伍的知识化、革命化、 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