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合集下载

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

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

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是指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教育理念。

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子女德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并拓展一些相关内容。

1. 学习经典文化: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让子女学习经典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

父母会亲自教授孩子读书写字,并重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学问修养。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培养子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 传统礼仪教育: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因此家庭教育中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父母会教导孩子如何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礼仪等。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更好的接纳和认可。

3. 劳动教育: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父母会教导孩子如何务实、勤劳和自立。

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家庭的劳动,如帮助在农田种植、照料家畜等。

通过劳动,孩子们能够培养辛勤努力的精神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4. 师徒传承教育:在古代,一些手艺或技能的传承往往通过师徒关系来实现。

父母会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或专家,让他们传授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发展,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5. 家庭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家庭被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父母会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来教育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们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塑造孩子的品格和道德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

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

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

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

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

(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和家庭的社会,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子女教育、祭祀仪式和家族规模等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

首先,婚姻制度是古代中国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安排的。

父母会根据家族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婚姻多是门当户对的联姻,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利益。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一种称为包办婚姻的制度,即由媒人牵线搭桥,代替男女双方进行婚姻协商。

这种制度在古代中国一直延续至近代。

其次,古代中国注重子女教育,这也是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在古代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男孩通常会接受文化和武术的双重培养,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女孩则主要接受家政和文化教育,以备嫁人之用。

子女教育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家族传统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培养,以培养出有责任感、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的后代。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还体现在祭祀仪式上。

祭祀是古代中国人表达对祖先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家族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前往祖坟扫墓,并举行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食物、酒水和其他供品,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这种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传统,也是家族凝聚力和传承的象征。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还与家族规模有关。

在古代中国,家族通常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这些核心家庭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姓氏。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助关系。

家族规模较大的家族通常会有一个家族长或族长,负责协调家族内部事务和维护家族利益。

家族规模较小的家庭则更加注重核心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在婚姻制度、子女教育、祭祀仪式和家族规模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德育,重视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注重身体锻炼和技能培养。

其生活方式也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饮食习惯、居住形式、服饰习惯等等。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古代中国崇尚德育,认为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注重德育。

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亲和长辈来进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父母亲和长辈们会把道德故事和寓言讲给孩子听,通过这些故事来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善良的品德,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强调谦虚谨慎,以及对家族、家庭和乡邻的尊重和关心。

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这是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孩子的学习不仅限于文化教育,还包括德育教育、身体健康和运动等。

父母亲或长辈们会给孩子传授各种技能和技巧,比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插花、烹饪等等。

这些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还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是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饮食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健康,认为“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是饮食的重要原则。

他们也重视烹饪技巧和色、味、形的搭配,认为这些因素对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居住方面,古代中国人通常居住在传统的木结构或石结构房屋中。

这些房屋分为四合院和单体房两种。

四合院通常是多个房屋围绕一个庭院而建成的,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单体房则是单独建造的房屋,通常用于单独居住或家庭自用。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单体房,都注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在服饰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穿戴的着装,认为它代表了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古代中国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

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古代父母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示范,教育子女要做到品德高尚、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家庭责任和家庭劳动。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父母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和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

通过这些家庭劳动,孩子能够学会勤劳、节约和责任,培养他们勤劳努力的品质。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他们会亲自教育孩子,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讲述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古代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各种礼仪和行为规范,如行走姿势、用餐礼仪、言谈举止等。

这些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行为。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父母会给孩子以关爱和温暖的环境。

父母会用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时,父母也会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的友爱和同情心。

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方法多样,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才干的人。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摘要:1.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影响与价值正文:1.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家庭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家庭礼仪体系。

在封建社会,家庭礼仪尤为重视,成为维护家族秩序、增进家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2.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庭礼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奉长辈:孝顺是家庭礼仪的核心,子孙要尊敬、侍奉长辈,尽孝道。

如《孝经》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不争斗、不抱怨。

如《大学》所说:“一家之计在于和。

”(3)礼仪待客:中国古代家庭礼仪要求对客人以礼相待,热情周到。

如《论语》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节俭持家:家庭成员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左传》所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5)教育子女:家庭教育是古代家庭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重视子女的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如《孟子》所说:“养不教,父之过也。

”3.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影响与价值中国古代家庭礼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家庭伦理、亲情观念以及待人接物的原则,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代家庭礼仪所倡导的孝道、和睦、尊重等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文明素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核心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古代的家风

古代的家风

古代的家风
古代的家风,是指家族世代传承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要遵循家风,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古代的家风一般包括:尊敬父母、敬老尊贤、团结和睦、礼仪文明、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敬祖先等等。

这些规范不仅适用于家庭生活,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尊敬父母是古代家风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家庭的主人,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敬老尊贤则是指家族中的长辈和有功勋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仰,团结和睦则是指家族成员之间应该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族的利益。

礼仪文明则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家族成员应该遵循礼仪规范,表现出文明举止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勤俭节约则是指家族成员应该勤劳工作,节约开支,保持家族经济的稳定发展。

诚实守信则是指家族成员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孝敬祖先则是指家族成员应该对先祖进行供奉和纪念,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古代的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的家风,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 1 -。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在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传统起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

因此,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指导子女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和学问孜孜不倦。

首先,古代家庭教育注重道德教育。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会通过家庭教育,教导子女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家长会要求子女要守时守信、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睦相处等,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知识传承。

在古代社会中,见闻非常有限,知识传承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父母会亲自教导子女读书、写字和学习文化知识,通过经书和史书的阅读,让他们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传统。

这种知识传承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子女,也是为了传承文化传统和家族的价值观。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的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承担了更多的实践教育的责任。

父母会让子女参与家庭的劳动和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比如,父亲会教导儿子农耕、狩猎和手工艺制作,母亲会教导女儿织布、烹饪和家务劳动,从而传承家族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

最后,古代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古代社会重视家族传承和家族利益的维护,但同时也尊重个体的个性发展。

父母会尊重子女的兴趣和潜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有些父母会根据子女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学科。

这种个性发展的传统为古代社会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

然而,古代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古代社会的教育途径受限,受教育的范围和内容有限。

许多平民百姓无法获取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人才的浪费。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存在传统的偏见和歧视,对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性权益的保护不足。

再次,古代家庭教育受到封建礼教和父权制度的束缚,对子女的思维和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

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

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

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

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

(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家国一体的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汉时独尊儒道以来,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历代著述十分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传统——德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如何做人,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

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

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学文化必须请家教或到私塾中去,这是绝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

因此,家庭教育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学习文化上。

不识字可以生存,不会做人则不行,因而家教的重点很自然地放在学做人的这个问题上。

这个重要的教育任务是由家庭——一个人的终身依托之处来完成的。

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以下对这个庞大的体系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一)信仰和礼仪: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对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

主要内容有宗教信仰、习俗、禁忌、各种礼仪规范等。

(二)婚姻和人伦:这方面的内容是与家庭的形成和维系密不可分的,是家庭存在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

正是这种行为规范,维系和保障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尊老爱幼(孝道)、择偶及夫妇关系、宗亲家族、家庭成员关系等等。

(三)处世和为人: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一生的处世经典:怎样认识和对待社会,如何处理人和事,在复杂的世情中,如何保存自己和寻求自己的发展,还包括经验教训的积累和运用。

(四)忠君和为官: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男性成员进行理想教育,是属于高层次教育的范畴。

尽管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人是极少数,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是很普遍的。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尽忠、报效国家、为官清廉爱民等。

(五)治家和谋生: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的经济问题,强调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勤劳发家,强调农耕,学习技艺等等。

(六)人格和人生哲理: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人格和人生哲学的道德哲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要求和树立一种理想的人格。

这一方面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爱国,小致怜悯小动物,对名利、生死、善恶、贫富、养生、命运等多角度进行了论述。

(七)教育和家庭责任:这一方面是家庭道德的主要构成,对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以及应有修养进行了论述,其中特别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和对老人的赡养。

三、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重要举措(一)私学的一种——“家学”家学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指家庭(族)内部的子弟教育活动,最高层次的家学以家庭(族)世代传承某种知识或技艺为特征。

“家学”的教育特点是“教先从家始”。

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家学”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其中古代帝王对其子侄兄弟训示的篇章,都能算作是最初家学活动的记录。

追溯中国古代“家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有着独特的方面。

1、教授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和家族。

家学,顾名思义,以“家”为基础。

这里的“家”,除了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又包括家族,它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是家庭的上一级的组织形式。

无论怎样,家学的范围不超出家族范畴。

表现为受教子弟或者由父母及其他直系、旁系长辈亲自训导,或者由家庭(族)延师设塾,但受教者应只限于本家庭(族)内子弟。

2、教授的内容——仅限于伦理道德教育、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

因此,家学内容中,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待人以礼、立志勤学、自强自立、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注重节操、克己达仁、质朴节俭等,教育子女,使其提高精神品质的修养。

对世家大族来说,这其中还会包括家风教育,内容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家庭道德认同。

对于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主要是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

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

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的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科技、医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并根据家学传统,有所侧重,体现家学传承。

3、教授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家庭(族)对某种知识或技艺的世代传承。

当家庭(族)内部出现某一知识或技艺领域的人才,他或他们充分利用“家族”、“家庭”世袭领地,通过“家学”的教育形式,使学术在一辈或几代人之间互相继承,促成某一家庭(族)内部学术、文化传递。

(二)处世家训对于家庭德育,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就家庭而言,主要是家训、家规、家法。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族规、族法。

实际上,族规族法是家规家法的延伸和扩大,是一种家庭道德的维系手段。

在长期的中国王法(官)、族规(家)、神权(自然)形成了统治社会的基本体系。

代表作有《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庞氏家训》、《二十四孝》、《劝报亲恩篇》《弟子规》、《名贤集》等。

这类读物主要内容是道德观念、做人的要义、治家的经验,处世的规则等,对生活实际指导性很强。

在语体上有韵文、骈骥文、诗歌、故事等,既有文采,又上口,比喻生动,易理解,少时背诵,终生不忘。

(三)大量的启蒙读物对于家庭德育,就社会而言,就是社会给予了家庭德育以极大的关注,主要表现是大量的启蒙读物——特别注重从幼儿抓起。

在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读物一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二是通俗易懂,多数为韵文,便于流传;三是具体,贴近生活,容易感受;四是唯物是主要成份。

五是数量大、品种多,知识面广。

家庭教育的启蒙读物,流行的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久传不衰。

代表作有《三字经》、《童蒙训》、《千字文》、《教儿经》、《改良女儿经》、《童蒙须知韵语》、《闺训千字文》、《神童诗》等。

这一类的读物既有识字的作用,又有传播知识的作用,更有道德启蒙的作用。

因为是韵文,朗朗上口,容易记也容易流传,就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一些要点。

加之在内容上通俗易懂,很能使人接受。

(四)实用读物代表作有《百家姓》、《四言杂字》、《六言杂字》、《四季雨晴星歌》、《营生歌》、《名物蒙求》等。

这类读物主要是识字教育,注重应用,于营生十分有用。

其中不少的行业道德教育和自然常识。

(五)综合教育代表作有《幼学琼林》、《小儿论》、《续小儿论》、《醉笔堂三十六善歌》等。

这类读物具有综合性,对于启迪思维,调理性情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幼学琼林》影响很大。

辛亥革命后,还增补了新文明礼仪等内容。

另外,普及读物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笠翁对韵》等,也是启蒙读物,不过已经是教育的较高层次了。

这些启蒙读物,不仅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性强,适合儿童口味,在内容上也十分全面,知识广泛,讲究实用。

特别形象化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把道德教育融汇到日常的生活中,容易感受。

四、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教育的借鉴意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接受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充分。

由于人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挑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

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文明进程的一种必然。

但是,现代病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出现误区,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德育教育。

因此从我国古代德育教育中可以获得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树立幼儿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我们现在的家庭,在小孩稍长之后,家长对功课的辅导就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最多只有一个形式上督促。

但是,做为家长或一个家庭成员,德育教育是可以从事终生的。

因而笔者主张,家庭应以德育教育为主,特别是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课题。

(二)家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认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但是实际上有家规的家庭是不多的。

因无家规,教育便无章可循,势必随意性强,对幼儿的教育受到情绪的影响。

我们应当看到,独生子女已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关心甚至是溺爱远远超过应受到的家庭教育。

如他们中很多人由于不懂得尊重人以至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差就是一个普遍的例子。

如果长此以往,是一个潜在重大社会问题。

(三)充分运用现代文明的多元优势强化家庭德育教育对于古代,启蒙读物只是一个门类,尽管有相当的数量,但比起现代文明的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现代文明的多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问题在于轻视德育的现象令人担忧:读物、玩具、影视、游艺等等,都是围绕智力开发进行的,充分体现德育的内容比例甚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