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课程思政 | 榜样课程案例展示——《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01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人工晶体、功能薄膜、电子陶瓷、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的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该课程在四川大学开设已有40余年,经几代教师的努力,相继建设成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从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

在课程设计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等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堂讲授中,合理选择,以生动的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育人、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交流、讨论、作业、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思想认识和人格素养。

02 案例库简介

课程凸显的思政核心价值

本课程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材料制备基础理论、制备方法以及

相关技术,接触到材料制备科学技术前沿,为后续各类材料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

本课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建设全过程,从学科特点出发,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本课程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的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授课教师严于律己,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通过在相应章节对我国科学家突出贡献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报效祖国;持续不断引入前沿科技成果,提高课程含金量,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创造灵感;将课题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破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弘扬严谨求实、存疑实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03 课程思政案例库

案例一

“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

课程知识点介绍

了解国内外人工晶体研究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以陈创天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引领“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的事例,设计了“‘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激励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案例二

勇于创新,推进经典理论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非完整光滑界面生长的位错生长机制。结合介绍闵乃本院士的贡献,特别是他对经典晶体生长理论的推进,设计了“勇于创新,推进经典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学习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致力于科技创新。

案例三

奋力拼搏,突破禁运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熔盐法生长机理、助熔剂选择,设备、工艺和特点。结合介绍杰出校友沈德忠院士的贡献和事迹,特别是采用顶部籽晶熔剂法(熔盐法的一种)来生长KTP晶体,不但打破了美国对该晶体的垄断和对我国的禁运,而且批量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设计了“奋力拼搏,突破禁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学习前辈科学家奋力拼搏,不惧艰险,突破外国禁运,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勇攀高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沈德忠院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这个专业是同学们所在的材料物理专业的前身,所以沈院士是我们的校友和院友,是我们的学长,是我们的楷模。他的事迹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激发内心的崇敬和向往。

案例四

严谨求实,发明创造

课程知识点介绍

●气相生长法

掌握气相法生长原理、输运过程和特点。介绍本课题组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成果——气相定点成核法生长HgI2晶体。

●熔体生长法

掌握熔体法的分类和特点、提拉法以及坩埚下降法的工艺和设备。介绍本课题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成果——坩埚旋转下降法生长AgGaSe2晶体。

设计了“严谨求实,发明创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人工晶体材料的研究,几代教师接续奋斗,特别是在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室温核辐射探测器材料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果,两次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其他多项省部级科技

进步奖励。这些代表性成果,写进了本课程的教材,也融入到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程的含金量,也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就在身边,体验到了严谨求实、存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案例五

育晶育人,晶体文化

课程知识点介绍

单晶材料的制备小结,介绍蒋民华院士的成就及其所作《晶体赋》和育晶育人的晶体文化,设计了“育晶育人,晶体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

我国人工晶体材料的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蒋民华院士总结的晶体文化,就是中国晶体人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是我们要传承的。引导学生在做人、做学问过程中,当以此为自勉。

04 教师感悟

本课程历史悠久,在四川大学开设已有40余年,经几代教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充实,日趋完善。课程团队一贯注重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进入新世纪之后,在课程负责人、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获得者、四川省教学名师赵北君教授的带领下,一面将材料制备领域中的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一面以我国材料学科发展及新材料研制上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育人、树人。

我们的体会是:课程思政,应该是每门课程的内在需求。对于理工类的课程而言,虽然主要是讲授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但须知科技成果是由人创造的,也是服务于人类进步的,从事科技工作的人,他们的思想、品质、情怀、信念与精神,对于科技进步是有决定性作用的,科技工作者需要科学家精神的支撑。因而,为了使学生有兴趣、

有动力、有信心地学习并学好课程内容,就非常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知晓创造这些成果的人,并且努力成为那样有成就有精神的人。

课程思政,应该化有意于无形,紧扣教学内容。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在课程进行中自然地引入和带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是认识的深入和思想的升华。还要特别注重授课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治学的严谨,会潜移默化地引领和感染学生。

05 学生反馈

老师热爱教学,用心经营教学,对所授课程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爱心,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传递正能量。

该课程重点突出,目标全面、准确、具体,整体体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布局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我们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 等奖) 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纺织复合材料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纺织复合 材料的教学也成为高校纺织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本文将以《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为例, 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实践能力。 一、案例背景 在《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教学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教学难点。一方面,纺织复合材料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快,学生对其了解的 深度和广度有限;另一方面,纺织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试图将思政教育 融入到纺织复合材料课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 1. 问题驱动学习 我们采用问题驱动学习的方式开展《纺织复合材料》课程,通过提 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例如,我们引导学生

思考如何在纺织复合材料生产中降低能源消耗,如何解决材料回收利 用的难题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 维能力。 2. 课外拓展活动 为了深化学生对纺织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理解,我们组织了一系列 课外拓展活动。例如,参观纺织复合材料生产企业,与企业人员交流 和互动,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科 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思政课程融入 我们将思政课程与纺织复合材料课程相结合,设置相关的思政内容。例如,在讲解纺织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遵 循科学伦理,如何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尊重知识产权等。这样的设计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案例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我们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的知 识掌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对纺织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制备 过程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他们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思政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道 德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经验总结

【课程思政案例】《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课程思政 | 榜样课程案例展示——《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01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人工晶体、功能薄膜、电子陶瓷、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的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该课程在四川大学开设已有40余年,经几代教师的努力,相继建设成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从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 在课程设计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等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堂讲授中,合理选择,以生动的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育人、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交流、讨论、作业、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思想认识和人格素养。 02 案例库简介 课程凸显的思政核心价值 本课程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材料制备基础理论、制备方法以及

相关技术,接触到材料制备科学技术前沿,为后续各类材料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 本课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建设全过程,从学科特点出发,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本课程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的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授课教师严于律己,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通过在相应章节对我国科学家突出贡献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报效祖国;持续不断引入前沿科技成果,提高课程含金量,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创造灵感;将课题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破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弘扬严谨求实、存疑实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03 课程思政案例库 案例一 “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 课程知识点介绍 了解国内外人工晶体研究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以陈创天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引领“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的事例,设计了“‘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激励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课程思政案例】《材料科学与基础》三元相图章节课程思政案例

1课程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而三元相图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三元相图即三元合金系统的相图。工业上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如各种合金钢和有色合金,大多由两种以上的组元构成,这些材料的组织,性能和相应的加工,处理工艺等通常不同于二元合金,因为在二元合金中加入第三组元后,会改变原合金组元间的溶解度,甚至会出现新的相变,产生新的组成相。因此掌握三元相图原理对于材料类学生构建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体系尤为重要。 该章节课程通过介绍三元相图的基础知识,进而引出我们中南大学杰出校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相图研究专家金展鹏同志的事迹,增强学生们对相图学习和材料研究的热爱和自信心。 2课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金展鹏同志的事迹,了解相图特别是三元相图研究历程,从而深刻地掌握三元相图的基本知识。 2、课程思政目标:

在学习三元相图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大国重器的担当精神。 3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I、课堂导入 通过播放自制的金展鹏同志的采访视频,把学生带入新中国相图研究的进展中,让学生有民族的自豪感。 2、教师讲解 讲授三元相图的基础知识,介绍三元相图的特殊表述方法——等温截面,介绍等温截面中成分三角的表示方法。在成分三角构建三元等温截面的时候,老师列举金展鹏院士的事迹:

金展鹏首创了在一个试样上研究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的“三元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法”。国际上后来把它称为金氏相图测定法。该方法就是先把不同的金属粘合在一起,进行长时间的退火,使金属或合金相互扩散,在扩散组织之间达到局部平衡,然后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测定淬火后扩散偶试样中相界两侧的成分,就可得到一系列二元结线,依次连接的端点,从而得到整个相图。与常规相图测定方法相比,扩散偶方法具有工作少、热处理周期短等优点,其效率是常规方法的几十倍,并可用于研究任何固相等温截面。在实测高熔点金属相图时更为优越;如当时西德的一名教授与他同时研究W-Fe-Ni相图,该教授构筑一个截面用了52个试样,而金展鹏只用了1个试样。这也是国际相图界有名的“1:52”。

《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特点与现状 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是本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从高性能纤维到聚合物基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界面属性与成型工艺,涵盖了纺织科学与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知识。但由于课时少,内容覆盖面广,往往会造成教师在主干内容之外较难加入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之余,对于其他知识的额外吸收也力有不逮。 此外,近年来传统专业因宣传力度以及人们的固有思想掣肘在生源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日趋严峻,传统专业往往需要通过校内调剂,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不得不被撤销。纺织工程专业目前就面临着招生难,调剂率高等严峻问题,学生们在入学之后因为对专业本质的不了解,存在着轻视甚至是抵触等情绪。纺织复合材料课程因其应用性强,学生对材料制备与实际应用缺乏感性认知,这就造成课程“无用论”观点的蔓延,这些都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相关思政元素:爱国热情、信任、归属感、立德树人、创新创业、价值观、信任感、专业信心、民族信心、学习积极性 二、课程思政的开展 1.以人为本,加强师生与学校之间信任感 思政教育工作在传统模式教学下较难展开,一是当前国家与社会条件的日益改善,学生受家庭溺爱的程度也逐步增加,在进入到大学后对于自身意志的把控不足,造成以自我为中心、言行过激与冲动、易受他人影响而不能明辨是非等现象。另外一点是有些学校与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认为对方是“别有用心”,这对于处理好校方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很不利。 作为一名纺织复合材料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处理学生对教师与学校信任感的问题上,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首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跟学生阐明“信任”的重要性。例如: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程度高,信任关系作为相关企业生存的“社会资

12个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2个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的工科专业亦需要逐渐树立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工作。工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着重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 领略中国智慧:激发学生的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 中国制造成就中国道路,中国智造蕴含中国智慧。要培养“中国制造2025”急需的“新工科”人才,首先要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真听、真懂、真信,只有对中国道路有充分信心,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有准确把握,才能将中国智慧转化为鼓舞自己立足行业主动进步的不竭动力。 案例1 课程思政●教学 素有“制造业黄埔军校”美誉的上海理工大学,坚持“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校已成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过硬、

国际视野开阔、人文底蕴深厚的先进制造业优秀人才的教育高地。 近期,上理工正式推出《智慧中国》“中国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院士、专家学者、杰出校友等人员组成。该课程分“中国制造与大国崛起”、“中国智造与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与中国未来”三个模块,围绕六个专题,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选择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充分领略智能制造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智慧,从而增强大学生立志投身于先进制造业学习,将个人的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认识,并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自觉。 案例2 课程思政●教学 在一般人眼里,工科就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枯燥深奥的方程式,既缺乏人文环境,又缺乏人文精神。而事实上,理工科不仅重逻辑知识,也重人文思想。试想下,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人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制造业、建筑业就会出环境问题;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人缺乏人文关怀,医疗改革就很难成功;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人缺乏诚信,互联网经济就会缺乏支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胡永红老师认为课程思政不能是假大空的表扬、一本正经的说教,而应该做到情景契合、内容融合,巧妙地结合好当前新闻时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来引导他们感悟、发自内心的认同。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他是这样来进行课程思政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思政育人目标 (1)学习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能够针对典型和常用零部件性能要求进行设计,培养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2)掌握一般热处理工艺的设计原理、选用方法等的一般规律,具有制定热处理工艺的能力,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方案设计、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总结归纳等基本技能,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材料与成型工艺过程中的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选材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精神 (5)了解新型功能材料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实施过程 1.情景分析 以下介绍针对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合金结构钢”的典型实施案例。在完成了有关于“合金结构钢”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设定了一

个生产情景:某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计划以40Cr 制造某内燃机的曲轴,并附其加工工艺路线。假定学生就是此项目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师,要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热处理设计。学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给出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以上实施案例相似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还有很多,基本需要学生结合两到三章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化分析和讨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设计结果。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总结,实现了对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提升,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能力。 2. 先导案例 以下介绍针对第四章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基础”的典型实施案例(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热处理——中国先进热处理技术助力工程机械腾飞.mp4”)。第四章第一节主要讲解的是针对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课程引入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个实际案例,新一代“泵车之王”——86 米超高臂架泵车所用的 1800 兆帕高强钢板的热处理实例。在讲解了基础的热处理概念后,通过视频资源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通过热处理使得普通钢板转变成超高强钢板的过程。 图 1 三一重工 86 米高强超长臂架泵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旨在为学生提供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和热处理技术,使其掌握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及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也是课程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实践和探索两个方面,介绍我们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思政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一、实践篇 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课程中,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典故、新闻报道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例如,讲述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钢材在现代建筑和桥梁中的重要作用、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和汽车交通中的应用等。这些案例的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属材料的重要性,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材料制备和使用中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金属材料制备和使用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和风险,关乎到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因此,在课程中,我们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属材料制备和使用中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第一的思想。例如,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加工时的危险性,讲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向学生传递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的思想。 3. 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一个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学科,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例如,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的现状和趋势,探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引导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探索篇 1. 开设“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讲座 除了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材料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之外,我们还特意组织开设“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学科领域内的学者,就金属材料的应用前景、科技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享和探讨。这样的讲座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小故事与大道理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小故事与大道理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授课对象:本科生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简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各单元技术的应用与实现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CAD/CAM的概念、软硬件组成;CAD/CAM中数据处理技术;CAD/CAM中的图形处理技术基础;产品建模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数控加工程序编制;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等。 本课程的特点是在教授CAD/CAM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CAD/CAM软件的开发原理,以及利用CAD/CAM软件实现产品的开发加工的技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既有CAD/CAM应用能力,又掌握主流CAD软件编程方法,具备一定的CAD/CAM软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案例简介: 本课程的研究性专题和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课程理论知识点,针对学生编程中的畏难思想,引入本思政案

例。向学生介绍在编程实践主要应用的两种语言工具C++和Matlab 的诞生经历,以及一些国内优秀CAD/CAM软件的成长故事,唤起学生对编程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学习和掌握这些重要开发工具,并且通过讲述编程语言和软件的创新和发展历程,鼓励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当中。通过本案例的引入,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CAD/CAM软件初步开发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实现了专业理论技能和爱国奉献价值观塑造的兼顾并行。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基础普遍薄弱,在本课程的编程实践环节存在畏难退缩的心理,本课程案例蕴含了针对性的思政元素:通过对编程语言诞生的介绍,引起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破除学生对其畏惧感,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通过介绍国内CAD/CAM软件的起步和壮大的故事,结合近期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对于软件安全的迫切需求,鼓励学生学好编程开发技术,用于创新实践,为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软件打好基础。 本案例创新点如下: 1.从课程教学实践中寻找思政需求,选择与课程和专业关系密切的案例,能够很好的融入课程教学当中,避免突兀和说教的问题; 2.案例设计从激发学生兴趣,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再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循序渐进,以小见大。

《材料成型理论》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成型理论》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材料成型理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课 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相互融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通过对《材料成型理论》课程教学要求与研究现状进行深度剖析,详细 研究和讨论了通过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共建思政教 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案例库、构建可持续优化可量化的多元评价机制等方式 可有效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相融合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材料成型理论思政元素相互融合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王志新(1972-),中原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材料 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邮箱:****************。 [课题项目]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GJGLX009)、“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 2021BKJGLX530、2021BKJGLX529)、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编号:JG202105、KC202201)、中原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1ZGSZKC017). 《材料成型理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着连接基础 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材料成型理论主要介绍金属材料成型,所涉及理论 发展历程涵盖了青铜器时代至今,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该课 程专业理论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案例可让学生充分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 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新时代我国在材料领域的高速发展 现状和部分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 导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增强学生从事科研事业的动力和激发科教报国的热

两双一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以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为例

"两双一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以"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为例 摘要: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提前打好课程思 政建设基础。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以"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为例阐述了 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效结合。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两双一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以"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为例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具有长期性与战略性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学习中可以 帮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更好地去为国家、人民服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介绍工程材料的性质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认知机械的机械组成和性能。将材料与机械进行“融合”, 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专业课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须深化对“课程思政” 的认识,提升教师们“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帮助教师拓展了“课程思政”建 设思路,有效的促进"两双一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发展。 一、关于"两双一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概述 课程应以专业知识内生价值元素为导向,先挖掘专业知识点内生的价 值元素,再外化嫁接思政素材,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自然融合,而不是机械式 植入,从而达到思政的教育目标,实现育人的教学效果。需要重视课程思政元 素的应用,在课程思政开展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效 的结合起来。进行同步的实现育人的效果。这个育人的目的能够实现两全其美的 效果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技能越来越强,第二个是能够培养学生的 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养优秀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显性和 隐性的,那么既要发挥好显性的功能,也更要发挥好隐性的功能我。为学生提供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材料物理》课程

一、课程简介: 《材料物理》是为材料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于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材料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及素质为一体的课程目标: 1.掌握材料物理基础知识、理论与方法,理解材料结构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相关材料科学前沿进展,并具有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2.能够综合运用材料物理基础知识开展材料设计和创新,具备解决复杂材料科学问题的综合素质,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设计思路: 任何一门课的课程目标都是从每一节课踏踏实实的授课、组织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因此,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个知识点,做好一份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实现最终课程目标的关键一步,这里给出了我们对一节大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导、论、创、展、研、拓”这六个部

分,以及各个环节的大体时间分布,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铺成了育才为本、育人为先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讲述“材料的余辉效应”时,如果仅仅讲述其物理过程“光致发光过程中的延迟释放”,同学们听了也会无感。而如果引入一个与此紧密相关的故事:如,将基于余辉效应的长余辉材料制成的安全出口标志,在911事件中,当飞机撞过大楼之后,因为它的持续发光拯救了1.8万人性命。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同学们的专注和学习情感都被激发出来,再进行“物理原理”的讨论,就会带着不一样的感受去听、去想、去探讨了。这就是激发兴趣的意义。类似与知识点一一对应的专业故事,我们整理出来了30余个。

案例2——团队材料创新设计,育才为本 在学习完基本光致发光效应机理后,鼓励每组创新设计一种具有特定应用背景下的荧光材料,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共同谱写团队故事。 雨课堂收集各组设计成果后,请部分创意突出的团队上台分享具体设计思路,有“让夜跑成为一种时尚—荧光跑道”,有“让夜晚的井盖不再血口吞人”等等,分享引发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提升了参与分享的同学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极大的丰富了个人体验感。 案例3——每个人都被看见,育人为先 开展类比联想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相当于是对知识的再创造,类比涵盖之前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感悟、人生哲学等,这是演绎个人故事的过程,同时也能生生正向影响。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表达

【课程思政案例示范】《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X射线的发现及其基本性质 课程简介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材料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材料类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遵循OBE理念,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水平,帮助学生凝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符合国家发展、行业的发展需求,有社会责任感,能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及其原理,掌握样品的制备、参数的选择、数据和曲线的处理、各种影响因素与结果分析,学生直接利用课程知识完成研读科技资料、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科技论文等任务,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材料专业的生产与研究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程内容,把严谨治学、深入探索深刻思考的作风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思政),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教学); 2.通过使学生感受严谨治学,不断深入探索深刻思考(思政),帮助学生凝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结合热点问题,对《“X射线”的发现》进行展开讲解,突出严谨治学,深入探索深刻思考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成果体验其价值,从而强化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2.通过严谨治学、深入探索深刻思考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1分钟) 课堂活动: 1.利用CT影像判断病情,成为新冠肺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请各位同学将CT影像所应用的“射线”写下来。 2.有多少同学知道利用“X射线”作为CT影像“黄金瞳”? 引出“X射线”的发现——科学史上的著名事件。 (二)案例内容(15分钟) 1.案例形式:《X射线的发现》小视频+讲授 2.视频名称:《X射线的发现》,要求课前线上观看。 时长:5分30秒 访问地址: 3.让我们来看看《“X射线”的发现》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伦琴能发现“X射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十九世纪末,阴极射线研究是物理学的热门课题。许多物理实验室都致力于这个方面。在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伦琴(Wilhelm Konrad Rontgen,1845-1923)教授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是一位治学严谨实验物理学家。1895年11月8日,他又到实验室工作,一个偶然事件吸引了他的注意。当时,房间一片漆黑,放电管用黑纸包严。他突然发现在不超过一米远的小桌上有一块亚铂氰化钡溶液浸洗过的纸板发出闪光。他很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探索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马丽莉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17期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元素自然、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是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从思政教育案例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方法探索,旨在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7-0043-0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结合[4]。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中的80%是专业课程,高校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在高校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节中,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5]。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国内材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结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教学方式和规律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案例的发掘和梳理,并通过剖析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关联性,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思政元素相关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探索。旨在将课程思政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等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成果导向目标。 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概况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材料类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加工和性能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本课程的教学要达成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掌握材料领域共性规律的理论知识(知识目标),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复杂工程问题的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先进表面处理技术及应用》课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材料表面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学习各种先进表面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艺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代表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实施、分析检验及具体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生产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和赶超国际先进技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案例名称 先进表面处理技术助力中国航天梦——激光熔覆技术(一)课程思政目标 (1)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激励学生厚植“强国志、报国行”的远大志向,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航空航天特色产业相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专业目标 (1)了解激光基础及激光表面改性的分类; (2)掌握激光熔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设备及应用; (3)了解激光熔覆技术的优缺点。能够针对实际需求设计研发合适的激光熔覆工艺,具备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开展材料表面工程相关工作的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实际需求设计研发合适的激光熔覆工艺,具备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开展材料表面工程相关工作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思政元素 (1)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神州十三号航天员顺利返回 神十三凯旋,标志着中国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体现了中国太空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神十三返回舱在着陆后,舱体并不像此前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那么黑,而是呈现金光闪闪的金属光泽,这是为什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材料力学》课程

一、课程介绍 《材料力学》是机械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分析承载构件在弹性范围内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在机械相关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起到了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对本科生认识、分析、解决工程力学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属于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在给学生讲授力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科研伦理道德、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材料力学》课程建设一直受校、院重点关注,目前已在“e会学”等平台上线。课程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本课程已被评为省“精品线下课程”、“大型开放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新编《材料力学》课程教材一部,待出版,本课程已申报一流本科课程,结果待公布。 二、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特色 (1)课程思政,育人为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有效实现了课程思政元素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与学生培养过程密

切关联,课程思政案例促进了学生底线思维的养成、学术道德及工匠精神的培育。 (2)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课堂教学侧重理清概念、公式的来龙去脉、差异性、关联性,搭建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立体知识体系。 (3)循序递进,能力养成。课堂教学从精心设计的问题或专题开始,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将新知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展开,完成知识的内化、迁移,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 (4)精准分析,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线上云课堂的学习情况,应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出学生的知识盲点及薄弱环节。 2、教学改革创新点 (1)教学目标上,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教学内容上,结合时代前沿,将力学最新的成果适当引入课程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 (3)教学方式上,从问题出发,理清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知识的迁移,着力培养懂知识会应用的人才。 (4)教学思路上,承前启后,充分利用前修课程如高等数学等知识的应用,促进前修课程的实际应用;启后侧重将后修课程如机械设

【课程思政案例】《陶瓷基复合材料》教学案例

课程基本情况 · 课程名称:陶瓷基复合材料 ·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 教学对象:大四,材料科学与工程 · 总学时:24学时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 目前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武器、核工业等高技术领域,以及化工、机械、交通等民用和工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本课程主要介绍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原理、工艺、性能与设计,从陶瓷基复合材料概述出发,讲解所涉及的主要增强体材料和基体材料,进而针对强韧化和界面两个重要问题讲述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和结构设计,最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讲述典型几类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制备方法和性能评判准则,而且能够使学生根据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选择基体和增强体,通过界面设计等解决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工程问题。 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本课程从陶瓷基复合材料领域的卓越成就、大师魅力和工匠精神三个方面,采用两次主题讲座和一次课堂讨论的形式,在专业教学中穿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充分领略陶瓷基复合材料在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先进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立志投身于先进陶瓷材料的学习,将个人的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认识;通过分析国家发展方向和目前复合材料的瓶颈,让学生明白将来从事的工作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理念。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

融为一体,在丰富学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见下图。 《陶瓷基复合材料》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 教学的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陶瓷基复合材料》第二章增强材料部分“高性能碳纤维增强材料” (二)案例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目标 能够掌握碳纤维的结构、性能优势、制备方法,尤其是关键制备步骤的作用与控制;深入了解全球碳纤维产业及其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思政育人目标 (1)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现代化、综合国力、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并展现我国日益增强的国家实力,增强学生们的国家认同感,树立行业自信,加深学生将个人的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认识。 (2)领略中国材料之父、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等材料大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工科伦理价值的榜样,培养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无私与博大的情怀。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1.明确课程目标,并提出问题 5 min

【课程思政案例】《功能材料导论》教学案例

课程基本情况 · 课程名称:功能材料导论 · 课程性质:专业课 · 教学对象:功能材料专业学生 · 总学时:16学时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 《功能材料导论》课程是功能材料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重要一环。采用课堂授课、课堂讨论、小组式案例式研究项目立项和展示相结合的形式,旨在打通课内外、专业内外、校内外的界限,课堂授课、实践参观、企业导师现场教学和实践项目立项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与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取得科研实践成果,达到本课程为国家新能源材料领域发展培养思想过硬和专业素质突出的专门人才的目的。课程相关的授课和实践环节均围绕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我国在该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开展,最终学生的科技立项实践报告也是围绕我国在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课程最终提交立项报告和进行现场答辩,由主讲教师、项目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是否达成思政课程目标共同打分。 课程开展是以学校“未来三十年”大赛为模板,围绕我国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学生自选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从选题、论证、规划、执行、总结的全部过程,得到完整的项目实践训练。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打通课内外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能源存储材料》章节教学案例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 介绍能源存储材料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我国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学生分组开展头脑风暴,进行课堂讨论,提出自己设想的未来能源存储材料的研究方向和趋势。通过采用在课堂上对核心知识点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该章节课程内容的理解,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能源存储材料的特点、用途、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能源存储材料的电子理论、研究前沿、发展前景。利用文献检索工具调研了解该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我国目前在该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激发学生对能源存储材料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开展当前国内热点项目的学习和研究实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原理,石墨烯的制备,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难点: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原理。 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回顾上节课的电子材料研究中的芯片研究和太阳能电池中的硅材料研究,由快速充电是否在未来迅速实现等热点话题引入本章节主要内容简介,介绍我国在快充领域的研究现状,引起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5分钟)

【课程思政案例】《高分子物理》:探索材料物性,培养工匠精神,激发报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高分子物理》:探索材料物性,培养工匠精神,激发报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 《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核心课和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凝聚态结构、溶液性质、分子运动、黏弹性、力学强度、流变性等内容,讨论高聚物的分子运动,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相关能力: (1)能够运用高分子物理理论知识,针对具体的高分子材料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2)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复杂工程问题; (3)能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能够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繁多,涉及许多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为增加课程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初通过特定故事的分享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所选用的故事内容均体现我国高分子科学家在高分子领域所作的贡献,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学需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如果说探索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根基,那么求实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伽利略也曾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没了求实,一切探索与创新都是空谈。在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潜移默化地传递这种勇于探索、创新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1:引入名人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讲述高分子物理课程第二章“高分子的凝聚态”时,引入我国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先生的故事,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钱人元童年时期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勤奋学习,走振兴中华之路。在美国留学几年间,他为自己安排了独具一格的道路,博采诸家之长,为后来从事边缘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钱人元毅然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创建祖国科学事业中。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