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全面思政课程体系

构建全面思政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高校还应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课程,如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化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思政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同时,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在线课堂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这些创新手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校应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五、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是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同时,应将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政素养情况。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六、加强与社会实践的

加强与社会实践的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对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感。社会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全面思政课程体系、强化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以及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要确保课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科研,深入研究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程中。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引入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内容上,要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应鼓励教师创新教

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评价机制方面,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激励机制方面,应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作用,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六、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多个

方面入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目标

相一致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手风琴教学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手风琴教学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思政教育、文化自信不足等,影响了手风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提升手风琴教学的文化内涵和思政教育水平。

一、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手风琴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乐器,其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1、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手风琴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通过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手风琴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手风琴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手风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

手风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手风琴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

二、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思政教育意识

一些手风琴教师只注重技能教学,缺乏思政教育意识,没有将思政教

育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2、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手风琴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元素。一些教师没有将手风琴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背景等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3、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手风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导致学生对手风琴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无法真正领略手风琴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手风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1、加强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培训

手风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具备思政教育意识和文化自信。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手风琴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文化自信水平。同时,手风琴教师应积极社会热点和时代背

景,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中。

2、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手风琴教学内容应多元化、具有时代感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将手风琴与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相结合,通过经典作品欣赏、演奏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手风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历史课堂教学应学生学科素养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

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近代中国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才能摆脱困境。

2、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程。具体包括: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困境;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

3、重点与难点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分析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等。

4、课堂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探讨他们的历史意义和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例如,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和局限性等。

5、课堂总结

通过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6、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作业题,例如写一篇关于维新变法的小论文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合

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问题式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4、评价式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例如:

1、平时作业评价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教师自我评价

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了解本课的教学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学生反馈评价

通过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本课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文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应该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内涵式建设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课程思政的背景出发,探讨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背景解读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的提出,顺

应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二、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路径

1、明确课程目标,注重价值引领

思政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注重价值引领是内涵式建设的核心。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将思想价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思想渗透

思政课程的内容是内涵式建设的重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思想性、时代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具体而言,应结合时代特点,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实现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提升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的关键。应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素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5、完善评价机制,促进质量提升

评价机制是促进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多个方面对思政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可以引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结语

总之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政课程的内涵式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本文将围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含义及其实现路径展开讨论。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思政课程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思政课程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思政课程的意义和目标在于,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建设的含义是指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各类课程的教学过

程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环节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

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念先行: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内容丰富: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

3、实践探索:积极推动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建立,加强课程设计,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可以开展以主题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4、总结创新: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理念先行、内容丰富、实践探索和总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我们需要推动课程思政、行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同向同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元素,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其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讲解专业理论时,可以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伦理等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三、行业思政: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行业思政是指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现

状和职业道德规范;同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四、思政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思政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思政和行业思政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思政课程研发团队,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开设涵盖哲学、政治、法律、道德等多个领域的专题讲座;开展具有争议性话题的辩论活动;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道德困境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五、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行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要实现课程思政、行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同向同行,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和行业思政工作;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社会各界应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结论

推动课程思政、行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同向同行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齐心协力。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式方法可以

逐步实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行业标准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德才兼备

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新工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工科课程思政新形态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未来工程师。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课程思政新形态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理解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内涵

新工科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工科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适应未来的科技与工程环境。

二、建设新形态课程

1、创新课程内容:新形态课程应该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将科技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价值观相结合。课程内容应科技发展、社会问题、人类福祉等多元议题,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全面思政课程体系 构建全面思政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高校还应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课程,如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化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思政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同时,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在线课堂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这些创新手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校应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五、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是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同时,应将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政素养情况。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 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教师重视在教育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法来对学 生实施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教育学活动中,教师在开展教育学原理教学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则是要注重对教育工作乏味性突破,能够通过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引言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以教材知识为主,会限定知识学习的范围。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信息量,来融合丰富的知识,具备这种教育 思想认知的教师占据少数,更多的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导,为此,为了能够满足新时 期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对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 引入一些思政知识内容,从而来丰富教育的内涵,从而有效的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 的和意义。 1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建设,来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对提升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学院的学生肩负着创造国家未来,发展未来 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使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重视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可以很好 的积淀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更加的认同我国的 党和教育事业,从而能够在教育工作中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在专业院校中,开设教育学原 理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清楚教育知识 存在的原理和意义,并能够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认可这些知识和理念,从而促进 自己的思想认知提升。 2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2.1重新有效的去定义思政教育目标

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林高校肩负着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农林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农林高校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积极探索以下方向: 优化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结合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兴农的意识。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访学等方式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浙江某农林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以《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教师团队将课程内容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产业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等实际问题。同时,该校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增强乡村情感。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本文,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林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议农林高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结合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邀请专家学者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概述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探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施思政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要紧密结合课程实施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课程内容要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岗位需求,关注时事热点,突出练兵备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学科专业素质,又要具备高尚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引领学生。高校应该通过改善教师待遇、加强

教师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促进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应该与各种社会实践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同时,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指导和评价,使其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强化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教育管理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管理机制,明确目标、分工协作、加强督导考核,使课程思政工作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教育评价要突出社会效益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导向,建立科学、全面、多样的评价方法和体系,确保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和监控。 结论 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强化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才能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和高校教育需求的。这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的核心是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与社会实践机构,强化教育管

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探究

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探究 作者:郑守江 来源:《天津教育·上》2022年第11期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当前,中小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相较于学科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言,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缺乏必要的能力和有效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一、明确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明确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为把握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提供了遵循。 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要以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为遵循。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中小学思政课核心素养为依托,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这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课程思政的核心。 二、探寻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 学科教学以直接讲授、获取观念为主,但是价值形成需要在观察、实践、思考中逐渐生成。课程性质不同,课程思政内容承载方式就不同,课程育人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区分不同课程的思政内容承载方式 1.呈现思政教育内容。文史、艺术类课程中直接呈现思政内容的教学素材较多,如部分小说、诗歌、散文和论说文,部分史料、评述和歌曲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和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愿所行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2.蕴含思政教育内容。也有一些文史、艺术、体育、活动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往往蕴含在教学素材之中,如诗歌、乐曲、舞蹈、书画作品等。这就需要教师导入新时代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去拓展、解读、印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解读、领悟,决定着课程教育价值的取向。 3.不含思政教育内容。自然学科课程中的内容本身往往不存在思政教育要素,比如公式、定理,科学现象等。教师要挖掘承载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传达、渗透、熏陶、内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讲数学“圆的认识”时,不是简单地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而是通过呈现我国科技成就、传统节日、艺术作品、古代建筑中“圆”的要素,学习“圆”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学习和中华文化认同结合在一起,于“无”中生出“有”。 (二)把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关键要素 在中小学课程思政中,存在口号式、贴标签等问题。为防止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要把握以下三个层次。 1.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要贯穿在三维目标中。课程思政的目标需要最终落实到三维目标中,才有可能真正地落实到课堂中。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联系,知识技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高 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引导 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在当前 形势下,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 问题。本文将就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首先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 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其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需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培养学 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 德判断和行为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与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 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只有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 道德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需要进一步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教育的目标在 于培养学生,而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课程。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 关键环节。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课程中,是高校课程思 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深入学科本质,结合学科特点, 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历史学科中,可以通过讲解历 史事件的过程和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对国家和社 会发展的热爱和责任感。在文学和艺术学科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在理工科学科中,可以通过讲解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在技术发展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和 社会责任感。 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需要高校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政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 教育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也能够 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氛围和影响,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报告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报告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高校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报告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下学生的思想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二是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全员参与和高效管理。这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 为解决上述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应该走以下路径: 1. 加强对学生思想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开设相关课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定期评估和评价。通过考核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其不断完善和创新。 4. 加强学院和学校层面的组织管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落地生根。加强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同时,加强学院层面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其路径研究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加强对学生思想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加强学校层面的组织管理等举措,可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也非常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建设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 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高职 院校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思政教育的渗透和融合。一些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管理层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推动力度不够,缺乏长远 规划和系统布局。种种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提升。有必要对高 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 学校管理层应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 规划,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管理层应加大对教师的思政教 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思政教育渗透 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中,使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 得到培养,同时也接受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精心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 识的也能够逐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评估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通过评 估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确保教育 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 4. 整合资源,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应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邀请专家学 者来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培训和指导,组织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学术能力。学校还可以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 课外生活。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的研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仍存在 一些不足。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寻找育人路径,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全面成长。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其核心是将学生的思想政治 素质培养融入到各个学科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 伍等多个方面加强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一)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直接、间接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将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 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注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科特点和人文关怀为主线,设 计课程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课程中。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课内外辅导、针对性个性化教学等,加强教师引导,让 学生在知识领域和思想道德领域都发展和成长。 (三)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和认可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具 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和听讲水平。 二、构建育人路径 高职院校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是一条长期的道路,需要通过 课程思政建设、师生互动、共同管理等方面实现。 高职院校可以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时间和内容上有机融合,构建“得实际育思想、得 思想育实际”的育人路径;通过选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 社会实践,获得真正的育人效果;在专业教育中,加入小时班会、主题教育等各种方式, 定期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人文关怀。 (二)师生互动: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尽量多经常、多形式的互动形式,如导师制、选修课、课外俱乐部、讲座、群讨等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等方

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一、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模式并实施路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模式的构建 1. 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程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内化于课程设置中。通过对课程结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面评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的始终。 2. 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学习、互动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培养师资队伍 重视培养和引进具有思政特色、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帮助教师全面掌握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政素

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1. 持续深化理论研究 在实施路径上,要推动对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模式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实施路径。 2. 学校管理体制的支持 学校管理体制应该积极支持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实施。制定相关政策 和措施,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 3.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政课程的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于课程思政教学 策略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鼓励教师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 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路径上,我认为关键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还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 素养。学校管理体制的支持和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课程思政建设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需求,对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本文将就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培养质量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针对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和“空泛化”的问题,缺乏具体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高职院校的条件和资源有限,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资源配置不均,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需求。 3. 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1. 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要求。 2.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融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打破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加入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思考道德和社会责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引导,让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引言: 法学专业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领域,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在新时代,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究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1.1 法学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法学专业培养的是执法者、司法人员以及涉及法律领域的从业人员,他们的素质不仅仅在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对伦理道德的坚守、对法治社会的推动。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法学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具体影响 通过法学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深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律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并使他们在法律实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诚信和职业操守。此外,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律信仰,培养学生对法治社会的热爱和信心,提供他们基于法律的正确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2.1 强化思政教材的选取与编写 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选择与编写贴合新时代、

符合法制建设需要的思政教材。这些教材应该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能够传授法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研讨这些教材,使他们在学习法学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2.2 设计符合思政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法律的实践应用,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提高其在法律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2.3 强化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法学专业的思政建设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通过为学生提供参观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实践的力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情怀。通过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结语: 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思政教材的选取与编写、设计符合思政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强化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可以促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相信在这样的路径引领下,法学专业的思政建设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思政“金课”的路径探究

打造思政“金课”的路径探究 一、引言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思政课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 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面临着内容单一、教学 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打造思政“金课”,需要进行 路径探究,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路径探究 1. 优化课程设置 打造思政“金课”的第一步是优化课程设置。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需要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将传统的课程内容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 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2. 创新教学模式 除了课程内容的优化外,思政“金课”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采 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被动学习比较明显,缺乏互动和参与性。我们可以尝试引 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互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思政“金课”还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培养一支高水 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思政课真正成为 学生成长成才的“金课”。 4.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打造思政“金课”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当前,很多高校对思政课程的评价标 准和方法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以度量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 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 习态度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思政建设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如何通过体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1.1 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及其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高校体育课程特点及其作用的分点详解: 1.1.1 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习惯,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1.1.2 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程,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各类运动技能,发展身体各方面的素质。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健康体魄、积极向上的人。

1.1.3 体育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 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学生 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意志力。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体育课程还可以培养学 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 2.1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下 是对这一路径的分点详解: 2.1.1 发挥思政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 思政课程在体育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思政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体育课程中,教 师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 2.1.2 教师的思政素质提升与培训 教师的思政素质提升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具备较高 的思政素养,能够将思想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的培 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和教育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思政理论知识的 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研讨和案例分析等。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1.3 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体系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评估体系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教学过程的评估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等。通过评估体系,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发现

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本文对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立德树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背景,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接着从意义、现状和问题、思路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立德树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高教师素质等。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立德树人理念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将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现状和问题、思路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性:课程思政不仅仅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覆盖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和领域。 针对性: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而不是仅仅强调学术知识和技能。

实效性:课程思政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通过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的 需求。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和信心。 (2)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 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也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使 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这使得他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创新教育内容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具体 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增加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高校《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研究 摘要: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高等教育领域《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依托项目教学、融入案例教学、设计情景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高等教育院校《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发展和旅游专业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调效应”的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随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必须积极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合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 2018年教育部颁布《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旅游学概论》指定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是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担负着基础性、系统性及理论性的作用。探讨《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提升,有助于培养爱党爱国,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业知识、有职业技能、有健康身心的新时代旅游人才。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问题

当前,《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主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其主要 研究内容包括:(1)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探讨;(2)对《旅 游学概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的讨论;(3)对课程思政目标与《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融合途径的探索;(4)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研 讨[1]。总体来说,高职教育机构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 和系统的研究,但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培养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双一流 大学教育,在受众群体、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 区别[2]。因此我们需要立足双一流大学的教育机制,重新审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 下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 在高等教育院校中,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较多的 不足[3]。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理论展开。研究的主题涵盖了《旅游学概论》 思政教育目标设定;《旅游学概论》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旅游学概论》思政教 育方法探索,《旅游学概论》思政教育整体规划等多个方面[4]。但在实践层面,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案例的分析仍然十分匮乏[5],如 何在《旅游学概论》的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根本 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依托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旅游学概论》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完整的参与一个项目的 实施过程,并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将思政教育目 标与课程项目相结合,如设计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完成一份红色景区旅游策划案,绘制一件红色文创,拍摄一支红色精神短视频等。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 可避免的需要去了解历史,挖掘红色文化,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了红色精神。 (2)融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教学双方围绕案例中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讨的开放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有着良 好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案例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将思政目标与现实中

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数学是促进学生空间想象、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发展的认知工具,教 与学的效度与准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与强化。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关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研究与探索,成为广大师生所关注的重点与核 心议题。同时,对已经具备了一定认知积淀且知识构架相对完善的高校生而言, 由于其个性特性较为显著,以致其对全新教学方法的需求更为迫切。基于此,以 下对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引言 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而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进入21世纪,各高校越发重视提高教学水平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回归大学 的育人本源已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但当前高校的教学质量却饱受诟病,教师的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提高教学水平面临多重困境,故研究一些策略来提高高校的 教学水平非常有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课程思政”示范课 程又是实现该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直接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但仅仅依靠思政课教育还不 能完全实现德育育人,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的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树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教学理念的课程思 政示范课程,带动学校所有课程参与“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从而打造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学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初衷和使命。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加受到社会各 界的关注。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培养学生的思 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现状分析 1.1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儿童期的第一所学校,同时也是儿童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前 教育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能够培养 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2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材的不足和质量不高, 缺乏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思政教育教材。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化。再 者是师资队伍的短缺和专业不足,导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质量的不稳定。这些问题制约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发展和完善,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1.3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发展趋势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得到重视。一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也开始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学 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构建 2.1 设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政教育课程 为了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发展,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设立 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围绕学前教育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设思政教育 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思想品德培养、价值观念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旨在引导学生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及路径探究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及路径 探究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专业课所发挥 的思政功能相对薄弱、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不能有机融合、重显性而轻隐性的评 价机制等问题。由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共性问题聚焦在育人的同频共振、价 值核心要素的提炼、评价机制的隐性成效等方面。基于此,可以通过搭建专题的 方式提炼价值核心要素,依据学情分析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功能,探索隐性信息 检验育人实效等路径来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共性问题路径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 《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提出既要拓展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宽度,也要深化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度。专业课程 思政改革旨在变革传统课堂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即寓价值于知识和能力之中。 那么,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状况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共性问题?又 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实现知识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呢?这是需要我们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 过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由此,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必须遵循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之间的建设意识和逻辑理念,才能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目前,既有 研究已从思政内涵、教育目标、理念方法等角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应课程思 政尚处初建阶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尚未发挥

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承载的育人功能是思政教育的有力补充。但目前专业课多以知识传授为主、思政内容为辅,教学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 思政学理上的认识偏差,对其基本要义的理解也不够明晰。加上部分专业教师的 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在诠释意识形态的价值上缺乏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 弱化了思政内涵,部分学生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而非品德的塑造。由此,专 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被边缘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尚未融而为一。 (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方法有限 教学活动常用的方法有语言传递、直接感知、欣赏活动、引导探究、实际训 练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法会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能力及学生接受 程度而有所不同。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思政元素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融入课程,亦是一个大问题。从现状看,示范性教材或讲义的缺失使得专业课程 的思政元素在设计上缺乏引导性和系统性。受课时制约,专业课程嵌入的思政内 容有限,思政元素出现在理论部分集中讲授,知识能力与价值引领分属“两张皮”,方式以讲授、陶冶为主,浸润方式不够立体化。教师对偏理论性的思政元 素融入缺乏发散性导入,特别是针对专业课程将教学内容运用到社会实践的创新 创业功能,利用的教育资源较为单薄。 (三)评价机制重显性轻隐性信息 目前专业课程多将书面考试、心得体会、问卷调查等显性数据作为考核思政 成效的依据,缺乏对隐性信息的探索与研究。但思想品德元素较为隐蔽,不易被 指标化,特别是对高阶心理技能如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培养的实现程度较难 考量。同时,德育实施后对学生的兴趣经验、艰苦奋斗、创造开发等的影响程度 应如何建构和重新界定,如何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情感的深浅、职业道德信念和意 志坚定与否等因素仍是评价考量中的难题。 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 在专业课程思政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比如思政与专业的融 合机制尚未建立。参照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研究,见微知著,借此消除专 业课程因教学内容、目标不一形成的壁垒,为寻求合适的解决思路提供智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