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古人对德的经典论述

古人对德的经典论述
古人对德的经典论述非常丰富,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经典论述:
1. 孔子: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自律的重要性。
2. 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观念,强调了道德的内在力量和温和的行为方式。
3. 孟子:孟子主张天命、仁政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说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强调了人之本性具备关怀他人的能力,并强调了仁义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4. 张载:张载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观念,认为要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认知能力。
这些经典论述都对德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观的指导,也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德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本文将介绍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典故一:见贤思齐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一片草地上散步。
他们路过一个破屋,里面住着一个很贫穷的人。
这个人是个贤人,但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孔子立即停下来,与他交谈,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脱离贫困。
弟子们感到疑惑,问孔子:“为什么要帮助这个穷困的人?”孔子回答道:“见贤思齐焉。
”这意味着,观察到他人的优点和才华后,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相信,只有具备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典故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必须经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表现,还包括身心的锻炼。
他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困难,并从中成长和收获。
典故三:仁者爱人孔子非常重视仁爱之道。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经常强调仁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只有通过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仁爱之道。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非常信任学生,并鼓励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他相信,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言传身教,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先贤的故事

中国先贤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先贤和他们的故事:
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主张“仁爱”、“礼义”,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性善论”和“天命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和修养,就能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3.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做违背自然的事情。
4.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深受老子的影响。
他的著作《庄子》中充满了寓言和象征,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5.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政”,反对战争,提倡节俭。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6. 孙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只是中国先贤故事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故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流派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流派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
这些思想家们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丰富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哲学流派。
1. 孔子: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中庸”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强调道德的根本作用。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实践中庸之道以平衡个人与社会、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修养。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为人民谋福祉。
3.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放下私欲,达到心无杂念、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万物皆由“道”所生,主张回归于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4.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幽默的语言和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庄子主张“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追求心灵自由的重要性。
他提倡“逍遥游”,通过悟道而达到境界超脱世俗的境地。
5.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外力的感化来达到道德修养。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之争,对于人性的本质及其修养的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除了以上几位重要的思想家,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哲学流派,如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墨家崇尚兼爱,主张素质平等和公平正义;法家则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社会;名家则注重辩论和言辞的艺术。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著作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著作
中国古代有许多家庭教育的著作,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教育不离家庭”的理念,主张家庭教育以培养孝顺、廉洁、诚实等美德为重点。
2. 《孟子》:是孟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强调人的教育可以通过努力和修养来塑造,也可以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3. 《弟子规》: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由清朝教育家李春堂所著,主要讲述儿童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包括教育他们关心家庭、尊敬长辈、团结友善等。
4.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文学选集,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并通过精心选材的文章传达教育和道德价值观。
5.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这些书籍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以培养儿童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详细如下: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2、孟子,代表作:《孟子》。
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3、荀子,代表作:《荀子》。
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4、老子,代表作:《道德经》。
老子哲学体系道德核心是“道”。
老子的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学的范畴。
《老子》中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的法则。
5、庄子,代表作:《庄子》。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
中国德育故事

中国德育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德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精彩的中国德育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智慧。
孔子从小就酷爱学习,他勤奋好学,虚心向上,不断追求真理。
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
孔子还提倡“仁”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种高尚的品德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故事二,《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岳飞有一句名言,“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战果,但最终却遭到了朝廷的不公正对待,被害身亡。
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不懈。
故事三,《鲁迅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曾经说过,“我所要做的,是把我看见的,听见的,所闻所感,所爱,所恨,所憎,所希望,所痛苦,所幸福,都完全实实在在地写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鲁迅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的利益发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们分享的中国德育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中国文化传承千年,其中深刻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一直是其文化核心。
这些思想和教育方式早在古代就形成了,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发展,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与教育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尊敬先贤,提倡“仁爱”、“中庸”,认为教育为国计民生之一,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教育在夙兴夜寐之中”、“教育无止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孩子随父母或师长的教育而成长,教育的过程应当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还倡导“诲人不倦”,体现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求、发现和创造新的材料、方式和方法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中的家庭教育中国儒家思想主张“治人者先治家”,认为改变社会从家庭做起,家庭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第一环节。
因此,儒家主张家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从孩子即将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承担了教育的重任。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通常是严格的,往往强调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点,提倡古代的“父母固天道,教子贵乎和”。
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儒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父母不但要注重在言传身教上做出榜样,更要注重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一种自由探索的过程。
历代诗词中的道德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不同类型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作品包含了道德教化的意义。
诗歌和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从视觉上给人带来启迪和教育,还可以通过语言和内涵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启示。
《论语》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倡珍惜食物和珍惜劳动的精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人生短暂宜把握时光的心境;杜甫的《登高》中“兴尽悲来日多,愁看明月思悠悠”,充分表达出人生苦短,应珍惜时间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孟子
• 1.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 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 称为“孔孟”。
讲解概要
• 一、先秦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 二、秦汉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先秦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孔子
• 1.人物简介 • 孔子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 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 28日 • 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 11日逝世 •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朱熹
1.人物介绍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 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 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 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朱熹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 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 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 121卷,《朱子语录》140卷。
(3)“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
•
在德育方法上,老子倡导以身作则、典型示范 的隐性教育,反对强制性灌输的教化。《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 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 益,天下希及之”,强调德育应当以无形的力量去 感染人教化人,即使“无间”也能让“善”在悄无 声息的状态下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达到“润物细 无声”的渗透性效果。
• 其次,善于疏导而不要堵塞或片面的禁防。善于 疏导才不会被欲望困扰,不善于疏导就会被欲望董仲舒
•
•
1.人物介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 年),汉族,汉广川郡( 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 庄)人,汉代思想家、哲 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作很多,大多失传, 流传至今的只有一本《春 秋繁露》。
• (1)虚静无为 他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 ,无为也则认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 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 (2)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即认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他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 天下》)“争让之礼,尧舜之行,贵贱有时,未 可以为常也。”(《庄子.秋水》)“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 见之决骤(急跑),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辩证地看问题
(六)荀子
• 1.人物简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赵国猗氏(今运城临猗)人,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西汉 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且“荀”与“孙”二字古 音相通,故改称孙卿。 • 著作《荀子》
2.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节欲疏导”
• 首先,荀子既不主张寡欲,也不同意恣情纵欲。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节制”和 “疏导”。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 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 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 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 (3)存心养性 •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 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 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 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 (4)反求诸己 •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 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 当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 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 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人的祸福,都决定于他自 身的行为 • 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 反躬自问。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二)老子
• 1.人物简介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 陈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 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 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德育的主要内容
•
• • • • •
• •
第一,重视自然教育,热爱生产劳动 墨子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用劳动维 持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 动物靠天吃饭穿衣。 第二,倡导勤俭、节用 墨子从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出发,他主张陶冶学生节用 和俭约的思想品质。 第三,做到兼爱互助,为彼犹为己。 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兼爱、互助。主张“兼相 爱,交相利”,主张“兼以易别,为彼犹为己”。他的德 育,要求务必落实到陶冶学生的兼爱与互助的思想品质上 。 第四,向往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在《兼爱》《非攻》两篇中,墨子鲜明地提出反对侵略 战争的主张,他所要培养的“兼士”“贤士”必须具备这 种思想品质。
2.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持志养气 •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 题就是“尚志”、“持志”,即持崇高的志向。
•
• (2)动心忍性 • 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要在逆境中 得到磨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 不能。”
•
2.道德教育思想
•
朱熹继承了儒家一贯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把 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道德教育的根本 任务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存天理,灭 人欲”的道德教育宗旨出发,朱熹强调道德教育 的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 (3)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无己”的精神就是“逍遥游”,物我两忘, 自由自在。“无功”是不追求个人的功劳。“无 名”是不追求个人名位,即“至人无己,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他还说“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庄子.德充符》),不 以好恶喜善哀乐的情感伤害自己的身心,对一切 都不用情,也不为情所动。所以,有人说他是一 个逃避现实的超功利主义者。
2.老子德育思想简介
• (1)“尊道贵德”的德育精神 在培育人的问题上,老子推崇“道”而反对“ 智”,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 九章)。如果把这种作为自然客观规律的“道”反 映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上来就形成了“德”。他在 《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这就把“道”和“德”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要 想“尊道”必须“贵德”,强调了“德”的重要地 位。在第五十一章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道生之 ,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 德”,意思是说“道”使万物得以生成,“德”使 万物得以蓄养,物质使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 万物得以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 贵“德”的。这里把“德”与“道”相提并论,使 之成为仅次于“道”之后的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独 特范畴。这就从本原上把“德”作为了人处身立 命的根本。
(四)
•
•
墨子
(1)人物介绍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汉 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 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及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 《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 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 一书传世。
2. 墨子的德育思想
• • • 墨子道德观的核心:兼爱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1).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 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 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 国。” • (2).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 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况为 :“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
董仲舒的德育论—“正谊明道”
•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董仲舒把君臣、父子、 夫妇这三论绝对化、神圣化,归结为“王道三纲 ”,在阐述“王道三纲”的同时,董仲舒又详细 说明了与之相应的是“五常”,这就是他的道德 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还特别强调“义”。他主张对体现封建国 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 求。他明确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4)“抱朴归婴”的德育目标
•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极力反对狡诈心机,认 为品德最高涵养应当是婴儿般的质朴境界。《道 德经》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 是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这里用 赤子来比喻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 纯真柔和,就连“百虫”也不会随意侵害他。“因 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定的生 活,建立内心的恬淡与宁静,这样才能在浮躁的社 会中确保固有的天真。”
(三)庄子
• 1.人物简介 •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 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 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 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 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 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 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