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其中许多优秀传统凝结着先人的创造和智慧,并逐渐转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教育传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传统博采墨、道、法、释诸家所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及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在地位上强调德教为先,立志修身重视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贯传统。

孔子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孟子也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2],荀子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3],《大学》[4]更是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把德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看来,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此,只要“为仁由己”,便是道德的完成。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地提出天下所有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甚至法家的重要代表作《管子》[5]也同样认为“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主张依靠自身的修为来领悟、强化内心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家还十分重视立志。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结题工作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结题工作报告

5843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结题工作报告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19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

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

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1。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探索篇•课题荟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浩瀚的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传承美德的重要举措之一。

让每个小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是广大义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而课程道德与法治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深刻挖掘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把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从小培养他们自立、自强、不折不挠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真、善、美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品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整合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中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由于受数量局限,所涉及的内容虽然覆盖的面比较宽广,但是内容缺乏足够的深度,这就促使我们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内容,把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把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拓展延伸,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除了要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外,还要传授学生获取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在闲暇之余通过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进而整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如在授课《我们的节日》一课时,我们要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在当地隆重举行活动的节日有效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切身经历过的传统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参与传统文化的探究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对当地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从而使他们通过经历这些实践活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以学习道德与法治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中,爱家、爱校、爱国的主体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不同程度都有涉及,而且在编排内容的时候按照小到家,大到国家这样的梯度编排,知识内容的呈现也由浅到深,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方法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

这篇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的⽂章,是⽆忧考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内容择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是作者于1990年在全国⾸倡并主持的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

课题历时4个五年规划期长达2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者坚持对学校德育改⾰创新,⽐较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内涵、内容体系、实施模式、保障机制、价值意义进⾏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与良好的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系原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关键词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是我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辽源市教科所当所长,申报“⼋五”科研课题时候,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主义思潮及青少年思想伦理道德滑坡的现象,为了让学⽣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提⾼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增强民族⾃尊⼼、⾃信⼼、⾃豪感和凝聚⼒,做⼀个合格的现代中国⼈,⽽在全国⾸倡并主持的国家教育部课题。

课题历经“⼋五”、“九五”、“⼗五”、“⼗⼀五”4个五年规划期,连续被确⽴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

20多年来,特别是于1993年9⽉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共同主办在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作座谈会暨第三次研讨会之后,得到中华民族研究各级党政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持。

从那以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研究会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联⼿合作,以辽源、吉林省为基础,率领全国众多参研学校及师⽣家长,对传统美德教育展开了长期地⼴泛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浅谈如何在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浅谈如何在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善行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高尚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全面提高师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优化不断完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良的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目前仍然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病态作用。

我们现在所崇尚提倡的勤奋学习、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即使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变化在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贞时,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不断综合创新。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偏执以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采用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开设实施传统美德课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开设班队会、故事会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理论知识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助人为乐的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研究冯娅楠(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酒泉73500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成果,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关键作用,需要一代又一代继续传承和弘扬。

但是,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下降,甚至有些人在网络中为求知名度而肆意编改和曲解,而导致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改变。

中职学生的成长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要适时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彻融入教育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德才兼备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1]道德是人之基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要切实注重学生德行的培养和品德修养的塑造。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科学引导,从日常的德育教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高尚的自我素养。

同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德育教学的可行性,积极引导学生将所接受的德育自觉转化为“生活话语”,成为日常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蕴含的宝贵资源是教学素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彰显时代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剖析,其说明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包含哲学、人文、价值观等,如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和”,“和”文化亦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哲学基础是“中庸”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其丰富的育人作用,体现为:(1)凝聚力。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优势,主要呈现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团结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有所反映,也是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感的充分表现,如《战狼》《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的热映,人们被其传递的爱国情感深深感染。

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日益重视,而中华传统节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优秀品格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很多幼儿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缺乏传统节日的体验与参与,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品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研究如何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探讨中华传统节日与品德教育的关系,深入分析节日活动对幼儿品德的影响,探讨中华传统节日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总结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期为幼儿品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华传统节日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如何通过中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来引导和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品德素养。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中华传统节日与品德教育的关系,分析节日活动对幼儿品德的影响;2. 探讨中华传统节日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3. 总结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工作提供参考;4. 通过研究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启示,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旨在为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意义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可以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情感素质和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情感体验,通过参与节日活动,幼儿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顺、勤劳等美德。

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探讨

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探讨
国传统 文化和美德 的权利 。而 日新 月异 的改革 开放 ,又使 人们有机会接 触各种外 来文化 ,试想 ,在 这样 的情况 下 ,如果我 们不 能帮助 青年学 生认 同和继 承祖 国传统 道德 ,使 他们在眼花 缭乱 的现 实 中,树 立正 确 的世 界观 、人 生观 、价 值观 ,确 定人生 的座标 ,那么 结局 只能 导致 我们 的精神 文 明建设 因失去 民族 传 统 的根基 ,而显 得苍 白无力 ,甚至偏 离正 确的轨道 。尤其在社会转 型时期还有诸 多需要克服 的消极因素 ,
20 0 2年 l 0月
关于 中华 民族 优秀传统道 德教育的探讨
董 景 明
( 津轻 工职 业技 术学 院 天 津市 3 0 8 ) 天 0 3 0
摘 要 : 中华 民族优 秀传统道德与体现 时代要求 的发展 的主
流。对 于青年学生贯彻 “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 爱、勤俭 自 、敬业奉 2 字基本道德规 范,树立 集体主 义 强 0 思想 、尊 师重教思想等 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进行 中华民族优 秀传 统道德教育要注重 实践和创新 。
华 民族优 秀道德传统对于 当代学生建立和 完善道德行 为规 范,具有很 强的指导作用 。 爱 国主义是一个 永恒 的主 题 ,是人 民干 百年 来积淀起来 的对 自己祖 国的一种最深厚 的感情 。天下兴 亡 ,匹夫有责 。国盛我荣 ,国衰我辱 。对 外来侵 略者无 比痛 恨 ,对卖 国求荣 的 民族败类 无 比鄙视 ,对爱 国的志士仁人无 比崇敬 ,都 是中华 民族 的传统 美德和宝贵 的 民族性 格 。今天 ,我们教育 学生继 承悠久 的 爱 国主义传统 ,要 以振 兴中华为 已任 ,提高 民族 自尊心 、 自信心和 自豪感 。 以热爱祖 国 、报 效人 民为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诗礼义之地,中华民族拥有广博庞大、精深缜密的传统道德资源。

我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一、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
导勤俭的美德,这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

二是培养公德心。

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

培养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三是培养爱与荣的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

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

四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其中惟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

从远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统一,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国道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绵延不绝。

就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适应我们需要的思维形式,价值信仰的东西,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其核心。

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学生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可见,传统文化本来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一是优秀传统道德融于学校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

会使德育教育更生动活泼,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同时,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

二是优秀的传统道德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传统道德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的影响,因此加强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是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三是在德育中加强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

三、八荣八耻”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最高体现
2004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知荣知耻。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应当看到,对于我国当前面临的青少年的道德严重缺失已然引起
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八荣八耻”的提出使我们的道德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以往的单纯讲“依法治国”相比更加深入。

这与我国传统儒家的“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是相一致的。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吸收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

其中之一就是未能正确梳理传统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对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更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