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
中国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与现代应用

中国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与现代应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传统美德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社会。
首先,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观念。
比如,孝道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
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这一美德不仅体现了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变,然而孝道的重要性仍然存在。
尊敬和关心父母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传统美德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一环。
诚信不仅是商业合作、交流互动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商业诚信问题也层出不穷。
然而,培养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诚信观念,可以解决市场信任危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再次,传统美德在个人成长和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美德如谦虚、恭敬、忍让等,在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谦虚使人懂得尊重他人,不自负;恭敬使人学会尊重长辈和他人的意见;忍让使人更加宽容和友善。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对个人的成长和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不仅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健康。
最后,传统美德也可以应用于塑造社会风貌与建立和谐社会。
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通过弘扬这些美德,可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例如,志愿者活动的兴起正是传统美德中乐善好施的具体体现。
乐于奉献的行为不仅为他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共同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德育从目的、内容到实施方法均有许多值得当代德育借鉴之处。
挖掘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对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德育;当代价值;中国特色德育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我们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挑战中,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对社会道德、社会治安状况很多人不满意,认为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当前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
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向德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实,德育的这种困境和危机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都会出现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其中也包括社会道德的变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社会文化基础同我国相似的“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时,也出现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的现象。
犯罪、吸毒和社会道德沦丧同样存在,直到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在和腐败、行贿、吸毒等现象作斗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特别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在解决社会文化道德变革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为了给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出适应2l世纪的竞争型人才,我们应本着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挖掘出其当代价值,这对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学者曾把中国传统美德罗列为十大项目: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的德性规范,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德性追求。
其实,中华民族在儒家伦理规范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美德远不止这十项。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其中许多优秀传统凝结着先人的创造和智慧,并逐渐转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教育传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传统博采墨、道、法、释诸家所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及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在地位上强调德教为先,立志修身重视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贯传统。
孔子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孟子也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2],荀子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3],《大学》[4]更是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把德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看来,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此,只要“为仁由己”,便是道德的完成。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地提出天下所有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甚至法家的重要代表作《管子》[5]也同样认为“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主张依靠自身的修为来领悟、强化内心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家还十分重视立志。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文艺比 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可以树立典范和楷模,引导学生向他们学 习。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班级等方式来表彰先进典型,激励 学生向他们看齐。
(3)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守信。守信是指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诺言。
现实意义
1、古代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 借鉴意义
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古代 道德教育注重传统价值的传承和教育,这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文化自信。其次,古代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有助 于引导人们树立
与创新、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知行合一等措施,不断改进当今教育,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内容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漫长的历 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既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
1、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注重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认为传统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 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古代,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 价值展开,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2、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的当代价值
传统美德论文(5篇)

传统美德论文(5篇)传统美德论文(5篇)传统美德论文范文第1篇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同学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动身仔细总结、讨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日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争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
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供应了很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
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
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柔、友爱、忠厚、和善。
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
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
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
这种谦和、和善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日待人处世、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其次,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
对己严、对人宽始终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虚心、谨慎,不能傲慢自满。
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缘由。
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
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
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
今日,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加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别的意义。
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敞,能与人合作。
历史(心得)之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历史论文之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提要】中国传统德育理念中的“德”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勇、谦(让)、俭等内容,这与今天德育内容的核心价值有共通之处。
而且含有“得到”的意思,使德育过程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且仁必智”的德智合一观,主张德智统一,要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
在育德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个体的智力,同时,在育智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培育个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二者相互促进,而不偏于一端。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观,主张在知、行与德的关系问题上,要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看待;在德育方法上,要将说理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起来。
这些理念在今天的德育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字】传统文化德德智合一知行合一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
中国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中国传统的德育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许多借鉴之处,我们应该对其加以重视、梳理、归纳,批判地加以继承。
一中国传统德育理念中“德”的含义何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德”的含义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与定型的过程。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统观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言论,“德”一作名词使用,一作动词使用。
作为名词的“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虽有多种含义的用法,但主要赋予的是伦理道德的意蕴。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源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经过诸子百家的讨论与宣扬,逐渐成熟。
春秋前期,“德”即有仁、礼、惠、忠等内容。
虽然,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各异,互有争论,对道德的具体认识、理解和态度千差万别,但对道德的原则性认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从当时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儒、墨、道诸家学派对德性的理解和认识来归纳,先秦的“德”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勇、谦(让)、俭等内容。
论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

论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伦理难题和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局面,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伦理观念,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必要性。
一、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首先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多人只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了道德观念的养成。
而道德教育强调的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它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道德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使个体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一些伦理、道德观念的淡薄,进而使社会风尚出现问题。
道德教育通过塑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道德教育的推广,能够有效减少社会中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贪污腐败、诈骗、暴力等,让道德成为社会交往的基石。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道德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人因为缺乏道德意识而导致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减少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和谐。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引导科技与人文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人开始担忧科技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这要求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强的道德指引,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因此,道德教育在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以确保科技发展可持续且符合伦理标准。
五、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我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我国传统道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道德强调家庭、社会及个人责任,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
这些传统道德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结合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借鉴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传统道德融入现代道德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传统道德重视家庭教育,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也应该重视这一点,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和尊重长辈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友善助人的品质。
四、强调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道德强调个人及社会责任感,要求人们助人为乐,关爱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责任感更加需要被强调和宣扬,以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五、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我国传统道德重视诚实守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
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结语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感的强调以及诚实守信的品质等。
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把传统道德融入现代道德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被高度重视,它们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愈发显得重要。
通过将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道德对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作出了强调。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引发的思考黄兴毕[摘要]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并置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和范本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本文结合传统道德对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浅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深渊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道德教育作用所决定的,它是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各按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稷长存,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
通过道德教育,使统治者“修己”、“正己”,使普通百姓“安分”、“守己”,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安定。
《大学》就概括历代教育家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只有修身,也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传统教育始终把人格的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孔子、孟子、庄子,直至于宋明理学,都有把“成人”“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就把“知、仁、勇”作为君子应具有的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智慧是人发展的前提,仁爱是人发展的核心,勇敢是人发展的表现。
孟子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品格。
为此,他大力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在他看来,世上最为珍贵的东西不是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礼记·大学》把儒家重视人格道德教育的思想概括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观点在事实上,已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旨,以史为鉴,去其糟泊,取其精华,通过扬弃,对今天我国道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笔者从教育、政治、社会生活三方面进行论述一、“中国传统道德对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在教化,强调“立身做人”,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坚持以教化为先。
《礼记》记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就明确表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取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就在于实施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
所以,他大力提倡以德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在他看来,用道德去引导百姓,以礼来教化百姓,则不仅人心归附,而且百姓有廉耻之心。
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重德教轻刑法的思想。
继孔子之后,孟子又将儒家“德化”的思想发展至“德政”,并认为这是治国之经,“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德政”是“王天下”的必要条件,“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所以,孟子大力提倡教化,并由此而达到“德政”,他的结论是“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中国古代的读书教材(四书五经)上不难看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主宰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几乎就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之深远,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的教育是从道德教育开始的,今天我们倡导的“德育强校”和古代的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对今天的教育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是教人“成人”的教育,孔子创办学校实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他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即具有完善人格的“成人”。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悼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
孔子论及一个人格完善君子的标准,必须具备智慧、廉洁、勇敢、才艺诸种完美的品格和素质,并辅之以礼乐的修饰,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之下,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格的全面发展上取得进展。
显然,孔子教人“成人”的德育观已涉及到人的主体知性潜能,德性的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亦即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格规范问题。
在孔子看来,追求君子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即“成人”,应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今天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仍有着积极意义。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成人”的德育教育目标观,并将“成其人”的过程,荀子从知、情、意和真、善、美相互统一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主张“不全不粹,不足以美”。
这种“成人”的德育教育目标观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极富有启迪的意义。
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品德的教育,通过教育以养成理想的人格,以达到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成人”境界;在教育内容上,提倡通过后天教育,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而儒家经典,百家之书皆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是在教育的途径上,强调主客观的结合,既要依靠个人立志、自省、力行的主观努力,又要依靠师友教育与切磋的客观环境,才有可能形成理想的人格。
孔子所倡导的教人的“成人”德育教育目标观,在我国历史上影响重大,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在人类社会千百年成败兴衰的变迁传演中,这种求仁尽义的传统,始终一脉相承,维系着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过程。
因此,形成一个人完整的道德认识,并将其转化为道德情感和信念,再将道德情感和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构建德育教育的完整过程。
在我国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古代教育家抓住受教育者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的锻炼,行为上的表现,将德育教育视为知、情、意、行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历代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大都继承儒家“德教为政之本”的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思想家贾谊就说过:“教者,政之本”;唐代政治家魏徴也提出:“人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
这种为政以德,德为政本的儒家思想,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是极大的,德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孔子办教育的主旨就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教化,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从中可以明确看到,孔子把德育作为教育之本源,他的教育目标,无疑就是培养“弘道”,“志于道”的“士”和“君子”。
孔子所提倡的道,其核心就是儒家的“仁德”。
《论语》中就阐释了孔子教育的思想及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即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用此来陶冶学生的品行,这是德教的文化载体。
所谓“行”,即道德品行,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躬行践履,要求做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所谓“忠”,就是忠诚待人,所以,他的学生评价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论语·里仁》)。
所谓“信”,就是信实不欺,信守如一,正如孔子自己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里仁》)。
儒家所倡导的文、行、忠、信,其核心就是“仁”和“礼”。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道德思想,“志士仁人,无求身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里仁》)。
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多次表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
孔子“以德主教”的思想,乃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对于中华民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道德上各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教育在延续和传演中,重视德育教育,形成了“以德主教”的教之本源观,从而确立了德育教育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正如儒家经典《大学》在开篇之言所表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实质是用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年轻一代的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
在《论语》一书中曾记载,孔子与他人谈论“仁”的地方,多达百余次,并以此为标准,来评论人的道德与言行。
对于“仁”,孔子解释为“仁者爱人”,他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准则,“仁爱”的思想也成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成为实施和维护伦理关系,规范系统——“礼”的基础。
“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并得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结论。
可见,“礼”不仅是国家上下尊卑政治行为的标准,也是等级社会中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仁”与“礼”两者是内外统一,是形成传统道德的重要因素。
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复礼为仁”,“礼”是具体行为规范,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仁”是爱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的内在表现,内外合一,内外共存,礼是仁为存的根据,是内心仁爱的外在流露和表现,孔子就明确表示:“人而不仁,如礼何”?孟子也将“恻隐之心”定为“仁之端”,而将“辞让之心”,定为“体之端”(“体”即“礼”),在他们眼中,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礼才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教育观的引领下,中国古代的选择人才从政的标准就十分的清晰,尤其是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中国儒家思想的道德化推崇到了空前的历史地位,到了唐代的科技考试的兴起,宋代的发展,明代的盛行,清代的畸形化发展都把选择人才框定在道德的标准上。
中国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如因影随行,或者说中国的道德教育一步步促进了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化发展。
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永远常青。
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立体多元化的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孔子引入“仁爱”思想于德育教育之中,将道德规范的“礼”与道德情感的“仁”统一结合起来,为“礼”的认同遵守找到了内在动力,实现了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体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也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即“重义轻利”,“取义成仁”,“天下为公”,“先人后己”等提供了依据。
“仁爱”思想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基础,在儒家看来是渊源于人的本性,孔子就认为:“仁者,人也”,从而将“仁”看作人自身所固有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