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合集下载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环境适应研究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环境适应研究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环境适应研究一、本文概述植物叶片作为植物与环境交互的主要界面,其功能性状不仅反映了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还体现了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响应。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环境下植物叶片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等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植物叶片如何适应并响应环境变化,以期为植物生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叶片形态、叶片结构、叶片生理等方面。

然后,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种群尺度等不同层面对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不同尺度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适应机制。

接着,本文重点探讨了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应对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土壤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的适应策略。

本文还展望了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以及未来在生态恢复、农业生产和全球变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揭示植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进化动力,为植物生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分类与特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是指叶片在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和形态特征,这些性状是植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根据功能性状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并分别阐述其特征。

首先是叶形态性状,这包括叶片的大小、形状、厚度和边缘特征等。

叶片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了植物对光照的捕获能力,而叶片的厚度则与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和抗旱性密切相关。

例如,在干旱环境中,叶片通常较厚,以减少水分蒸发,而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叶片则可能较大,以充分利用光能。

其次是叶生理性状,这主要包括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

这些性状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

叶的总结归纳

叶的总结归纳

叶的总结归纳叶是植物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对于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研究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策略。

本文将对叶的特点、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进行总结归纳。

一、叶的特点和结构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的特点和结构:1. 叶片形态多样:叶片的形态包括长形、圆形、心形等各种形状,这些形态与植物的物种和环境条件有关。

2. 叶脉系统:叶脉系统包括主脉、次脉和网状脉三个层次,它们相互连接,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整个叶片。

3. 叶绿素:叶绿素是叶片中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它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并参与光合作用反应。

4. 气孔:叶片表面通常有众多的气孔,它们是叶片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通过气孔,叶片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5. 叶毛和叶柄:某些植物的叶片表面具有绒毛状的结构,这些叶毛可以减少蒸腾作用,保持水分;叶柄则将叶片与茎连接在一起。

二、叶的功能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其功能主要包括:1. 光合作用:叶片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并参与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2. 气体交换:叶片上的气孔可以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进出,通过气孔,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3. 蒸腾作用:叶片表面的气孔在蒸腾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根部吸收到的水分从叶孔释放出去,有助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循环和输送。

4. 能量和物质的储存:一些植物的叶片中积累着大量的淀粉和其他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光合作用过剩或光照不足时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

三、叶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叶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对于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1. 厚叶和薄叶:某些植物生长在干燥和寒冷的环境中,它们的叶片通常比较厚,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和抵御寒冷的侵害。

而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植物通常叶片较薄,以增加光照的透过率。

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赵丹(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叶的生态类型旱生植物的叶旱生植物适应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在形态和生理上有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

如台湾相思和珊瑚树的叶片退化;柽柳、木麻黄的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或毛状;羽茅的叶片卷曲成筒状;仙人掌的叶片变成针状;这些变化有利于减弱蒸腾作用。

芦荟、仙人掌、景天等植物有大量薄壁组织,能贮存许多水分。

在特别干旱的季节里,猪毛菜能靠休眠度过逆境,待到降雨后又重新生长。

有的叶片上有蜡膜;有的茎叶上具白色表皮毛,利于反射阳光;有的细胞内渗透压高,有的根系十分发达,有利于主动吸水。

在沙漠、岩壁、冻土、酸沼和盐渍化土壤里都有那里特有的旱生植物.叶子是有花植物的一种主要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所以旱生植物的叶子为了减少蒸腾,其相适应的结构变化最为明显,这在上一世纪已引起了很多植物学家们的注意,马克西莫夫(1925,1931)总结了前人的工作,指出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在缺水条件下,蒸腾作用将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前面所说的,很多沙生植物的叶子已退化,或只有少数叶子存留,幼茎往往代替了叶子的光和作用仙人掌目前一般认为引起叶子表现出旱性,大致有三点:1)水分的缺乏;2)强烈的光照;3)氮素的缺乏。

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常常缺乏这三者,因此叶子的旱性结构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样叶子重要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约有下列一些方面:叶子具有旱性结构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叶表面积和它的体积的比例减小。

很多工作者还指出叶子外表面的减少,往往伴有某些内部结构的改变,例如叶子细胞变小,细胞壁增厚,维管系统密度的增大,栅栏组织的发育增加,海绵组织相应减少,因此光合作用的能力也随之增加。

叶子体积的减少,相应的可以减少蒸腾作用,但是在有些植物,叶子体积变小之后,植株上叶子的数目,却反而增加了。

这样,总的表面积反而变大。

例如某些松柏类叶子的总面积,能比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更大。

一般认为旱生植物的气孔的密度增加,也是一种特征。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植物叶的大小和形状与环境的光照条件和水分供应有关。

在充足的阳光下,植物的叶子往往较大且扁平,能够收集更多的光合能量。

例如,在热带雨林等光照充足的地区,植物的叶子往往呈现出大而宽的形状,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但是在光照较为有限的环境中,植物叶子的大小会相应减小,甚至变成细长的针状。

例如,许多针叶树种能够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等寒冷环境中生长,它们的针叶能够减少表面积,从而减少水分蒸发和光合作用。

其次,植物叶的质地和表面特征与环境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密切相关。

植物的叶子质地通常有硬叶、软叶和多年生叶等不同类型。

硬叶能够更好地抵抗干旱和寒冷环境的恶劣条件,如仙人掌和多肉植物的厚实叶片能够储存水分。

软叶通常出现在潮湿环境中,例如沼泽地和热带雨林中的大叶植物。

此外,许多植物的叶子表面有刺毛、蜡质层或多孔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例如,沙漠植物的叶片通常有刺毛结构,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和太阳辐射。

另外,植物叶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有些叶子的结构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以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

例如,肉质的叶子、仙人掌叶子和长有厚毛的羊齿植物叶子等都是一些植物在干燥环境中逐渐进化出来的特殊结构,能够储存和利用水分。

另外,一些植物的叶子也有较大的分布面积,以便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例如,一些在阴暗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如竹子,它们的叶片通常较狭窄而纵向,以增大表面积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总之,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植物叶子的大小、形状、质地、表面特征和排列方式都与环境的光照、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植物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叶子结构,以保障其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植物适应环境

植物适应环境

植物适应环境植物是地球上最早适应环境的生命形式之一。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发展出各种适应机制,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压力。

本文将探讨植物适应环境的几种主要途径及其原理。

一、形态适应植物的形态适应是指它们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种适应方式主要表现在根系、茎干和叶片的形态特征上。

1. 根系适应:植物的根系可以根据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分布情况来调整生长方向和形态结构。

例如,在干旱地区,植物的根系会向深处生长,以获取更多的地下水资源;而在水logged的环境中,植物的根系则会发育出更多的气根,通过气孔吸氧以适应缺氧的条件。

2. 茎干适应:植物的茎干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硬度上。

例如,在干燥和寒冷的环境中,一些植物的茎干会变得细长,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减轻冷害的风险;而在强风或倾斜的环境中,植物的茎干会变得更加粗壮,以增加稳定性。

3. 叶片适应:植物的叶片适应主要表现在形状、毛发和气孔结构上。

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的叶片通常会变小且较厚,以减少水分蒸散;而在湿润的环境中,叶片会变大且较薄,以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

二、生理适应植物的生理适应是指通过调整生理功能来适应环境。

生理适应的主要方式包括光合作用、水分调节和病虫害防御等。

1. 光合作用适应: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植物可以通过调整叶绿素的含量和组成、气孔开闭和光反应酶的活性等方式来适应不同光照条件。

例如,在强光照射下,植物的叶片会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数量来增强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在弱光环境中,植物的叶片会增加气孔密度和面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

2. 水分调节适应:水分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重要因素,植物可以通过开闭气孔、调节根系吸水和蒸腾作用等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水分条件。

例如,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会减少气孔开放时间和数量,以减少水分蒸腾;而在湿润的环境中,植物则会增加气孔的开放程度,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3. 病虫害防御适应:植物与病虫害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植物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抗病性和抗虫性来适应环境中的病虫害压力。

不同生活环境下不同植物叶片的适应性的形态结构特点

不同生活环境下不同植物叶片的适应性的形态结构特点

不同生活环境下不同植物叶片的适应性的形态结构特点植物学实验学生;单雪玲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摘要;本文应用显微观察法、绘图分析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形到解剖等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种植物叶片进行观察,来准确了解植物叶片对不同环境所形成的适应性的结构特点。

观察结果发现;水生植物-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为了适应水下氧气不足的环境,它的栅栏组织具有发达的气腔,既通气组织,保证氧气的供应,同时也起漂浮作用;旱生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呈现出针叶状,其特化出强烈木质化的细胞壁,外面覆盖较厚的角质膜,内部具有发达的维管维织,以保证水分和养料的供应;阴生植物-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 Litchi chinensis Sonn]叶片薄,横切面均为异面叶,气孔集中于下表皮,下陷气孔特大,通气组织发达;阳生植物-水稻[Oryza sative L]叶肉组织中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细胞比较均一,每个细胞向内凹陷呈较深的波浪状,叶肉细胞中均含叶绿体,为利用阳光做足了准备。

关键词;不同环境不同植物叶片适应性的结构特点1前言本文为了让初学者更详细的了解不同生活环境下植物叶片所特化出的形态结构及其特点,目前通过查阅文件以及实地观察初步总结出植物叶片的适应性特点,可能成为初学者的学习向导,志在培养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

2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是;水生植物-睡莲、旱生植物-马尾松、阴生植物-秋海棠和阳生植物-水稻的叶片横切的永久性裝片;仪器为光学显微镜;实验方法为显微观察法、绘图分析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形到解剖,通过认真观察来发现植物叶片的适应性特点。

3 结果与分析3.1 水生植物-睡莲;多年生水生花卉,根状茎,粗短。

具有细长叶柄,浮于水面低质或近革质,近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直径6-11厘米,全缘,无毛,所占面积大,易于浮于水面。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

植物不仅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还在全球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循环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植物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习性,以适应环境。

例如,在干旱环境中,植物往往形成小叶、厚叶或蜷缩叶等形态,以减少水分蒸发和保护自己;在寒冷环境中,植物往往会形成针叶或矮小的灌木,以减少热量损失。

2.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塑造:植物的存在和生长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地球的碳-氧平衡;同时,植物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此外,植物还能减缓风速,减少风沙危害;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同时,植物的分布和数量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光照、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土壤的营养状况、酸碱度等会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而周围的其他生物如植食者、竞争者等则会对植物的进化形态产生选择压力。

综上所述,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植物通过适应环境、改善环境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生长,并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环境则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和资源,对其形态和习性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构成了地球上独特
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叶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叶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叶片的基本形态结构;2. 观察不同植物叶片的形态差异;3. 掌握叶片形态的描述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叶片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等功能。

叶片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观察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了解叶片的形态结构及其与植物种类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选取几种常见的植物,如柳树、杨树、桂花、银杏等;2. 实验工具:放大镜、剪刀、白纸、铅笔、透明胶带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叶片的整体形态:观察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记录下来。

2. 观察叶片的形状: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的形状,如针形、披针形、椭圆形、圆形、心形等。

测量叶片的长度、宽度,计算叶片的形状指数(形状指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

3. 观察叶片的边缘:观察叶片的边缘形状,如全缘、锯齿状、波状等。

4. 观察叶片的尖端:观察叶片的尖端形状,如锐尖、钝尖、渐尖等。

5. 观察叶片的基部:观察叶片的基部形状,如楔形、圆形、心形等。

6. 观察叶片的质地:观察叶片的质地,如膜质、草质、纸质、革质、肉质等。

7. 观察叶片的脉序:观察叶片的脉序,如网状脉、平行脉、叉状脉等。

8. 观察叶片的叶柄:观察叶柄的形状、长度等特征。

9. 观察叶片的叶脉:观察叶脉的分布情况,如主脉、侧脉、细脉等。

10. 比较不同植物叶片的形态差异:将观察到的叶片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植物叶片形态的异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叶片的形状:柳树叶为披针形,杨树叶为椭圆形,桂花叶为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银杏叶为扇形。

(2)叶片的边缘:柳树叶为全缘,杨树叶为锯齿状,桂花叶为全缘或锯齿状,银杏叶为全缘。

(3)叶片的尖端:柳树叶为渐尖,杨树叶为钝尖,桂花叶为渐尖,银杏叶为钝尖。

(4)叶片的基部:柳树叶为楔形,杨树叶为圆形,桂花叶为楔形或宽楔形,银杏叶为楔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叶脉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名科叶形叶序叶脉叶尖叶缘
银杏叶扇形簇生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
三节
状,中
间凹入
鹅掌楸叶马褂形互生网状脉截形(叶尖)
掌状半

玉簪叶椭圆形簇生弧形平行

急尖(叶尖)全缘
金钱松叶披针形簇生
急形异短尖
(叶尖)
铁树(复叶)羽片条

对生叶

侧出平行

急尖(叶尖)
羽状全

红花木倒形羽互生网状脉急形异短尖
(叶尖)
细锯状
苦楮披针形互生网状脉尾尖锯状
野生豌豆羽状复

叶须卷
羽状全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长周围水分的供应状况。

因此,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

叶子是花植物的一种主要进行蒸腾的器官,所以旱生植物的叶子为了减少蒸腾,其相适应的结构产生变化。

水生植物的叶浸没在水里,在结构上与旱生植物迥然不同。

可见不同环境植物叶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即使生长在同一环境,它们克
服特殊环境的不利,方法可能也很不一样。

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核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

植物根据光照强度和自身的关系,可分为阳地物、阴地物和耐荫植物。

阳地植物所处环境,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弱的影响,就会产生和反映不同的形态结构。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叶的结构或多或少也是有变化的。

关键词:叶形态结构;环境;外界因素;
一、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
旱生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旱性,如骆驼刺、芦荟等。

水生植物生长在潮湿环境中,中生植物是介于二者间的。

这些植物形态上各具特点,特别是叶的形态结构。

植物体的水分主要消耗在蒸腾方面,叶是蒸腾的主要器官,叶的形态结构直接影响蒸腾作用。

因此,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主要在叶的形态和结构上反映出来。

1、旱生植物的叶
旱生植物,一般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叶小而厚,或多茸毛。

在结构上叶的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

有些种类,表皮是由多层细胞构成,气孔下陷或陷生于局部(见图)。

栅栏组织层数往往较多,海绵组织和胞间隙却不发达,机械组织的量较多。

该形态结构特征是为了减少蒸腾面,或者是尽量使蒸腾作用的进行迟滞,再加上原生质体的水性,以及细胞的高渗透压,使旱生植物具有高度的抗旱力,以适应干旱环境。

旱生植物的另一种类型,是所谓肉质植物,如齿苋、景天、芦荟、龙舌兰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叶肥厚多汁,在叶内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褚多量的水分。

仙人掌也属于肉质植物,但不少种类叶片退化,颈肥厚多汁。

这些植物的细胞能保持大量水分,水消耗少,因此能够耐旱。

芦荟景天
通常生长在干旱环境,植物可表现出各种旱生的特征。

但是对于有些植物就不一定完全适应。

有些平时生长在干旱环境,但其叶结构却是中生的。

大体上旱生结构与干旱环境基本上相关。

为了适应干旱环境,不少植物也有各种不同的适应性生理特点:(1)有些沙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和茎上的气孔,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常长久关闭。

(2)旱生植物的叶子上常有浓密的表皮或白色的蜡质。

(3)旱生植物的叶子也常含有树脂或单宁,或其他一些胶体物。

(4)有些旱生植物的叶子,还有很发达的的储水组织,形成肉质化的叶子。

(5)叶子内卷也是一种旱生植物叶子的抗旱方式,特别是在禾草类中可以看到。

当然,打体说,旱生结构与干旱环境基本上是有相关关系,然
而,即使上述的这些旱生结构,也有的特征各不相同。

2.水生植物的叶
水生植物的整体植株在水里,因此它们的叶,特别是沉水的叶
不怕缺水,而问题在于如何获得它所需的气体和能量,沉水的叶和旱生植物的叶,在结构上迥然不同,表现出植物界中叶的另一极端的类型。

沉水叶一般形小而薄,有些植物的沉水叶片细裂成丝,以增加与水接触和气体的吸收面,表皮细胞薄壁,不角质化或轻度角质化,一般具叶绿体,无气孔。

叶肉不发达,亦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

维管组织和机械组织极端衰退。

细胞间隙特别发达,形成通气组织,即具大细胞间隙的薄壁组织,如眼子莱的菹草的叶(见图)。

沉水叶的这些结构特征,就能很好地适应水中生活。

这是因为:(1)表皮细胞壁薄,既然在水里,就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和溶于水中的气体和盐类。

水中光线一般较弱,表皮细胞含叶
绿体额,对光的吸收利用是极有利的。

因此,沉水的表皮
不仅是保护组织,也是吸收组织和同化组织。

(2)沉水叶的叶肉不发达,这是由于透入水中的光线较弱,结构内的层数少,就便于光的透入组织,有利于植物的生
理活动。

(3)气体的供应是沉水植物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沉水植物,具有发达的胞间隙所形成的的通气组织,就是适应
这种需要的结构。

通气组织内,贮藏着气体可以供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一部分的需要,弥补吸收的不足。

从以上三点看,沉水叶的结构完全能适应水中生活。

有些
水生植物中具气生叶或漂浮叶。

前者和一般中生植物的叶
结构相似,后者仅上表皮具气孔,叶肉也具发达的通气组
织,常见种类:凤眼莲、喜旱莲子草、水浮莲、满江红等。

此外,不同水生植物也有其各自特点(香根草、狼尾草、知风草三中和本科植物叶的解剖标)。

二、阴地植物与阳地植物
阳地植物是在阳关完全直射的环境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它们多生长在旷野、路边。

阴地植物是在较弱光照条件下,即荫蔽环境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阴地植物要求光照强度达到阴地植物的补偿点时,它们就能够正常生长。

阴地生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地方,活生于密林草丛中。

耐荫植物是介于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两者间的植物暴露在空气中面积的器官,其叶也相应产生各种形态结构。

阴地植物阳地植物
1阳地植物叶
阳地植物的叶倾向于旱生形态。

它的特点是:叶片一般较小而厚,叶面上常有较厚的角
质层覆盖,表皮细胞较小,细胞壁较厚,排列紧密,胞间隙小,气孔通常较小而密集,表皮外有茸毛。

叶肉细胞强烈分化,栅栏组织发达,常有2~3层,有时上下表皮都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不甚发达,胞间隙较小。

叶脉细而长,机械组织发达。

阳生植物倾向于旱生植物,但不等于旱生植物。

2阴地植物叶
阴地植物的叶倾向于湿生形态。

一般叶片较大而薄,表皮细胞有时具有叶绿体,角质层较薄,气孔数较少,叶肉内栅栏组织部发达,细胞隙较发达,叶绿体较大,叶绿素含量较多。

这些形态结构都有利于对光的吸收和利用,在弱光环境下是完全必要的。

3耐荫植物的叶
因生境的光照强度不同和植物耐荫性的差异,叶的形态结构或偏于阳地植物,或偏于阴地植物。

此外,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弱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结构上。

事实上,同一株植物,生长在不
同的的光照环境中,叶的结构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

例如:糖槭在树冠南面有着充分光照的阳叶,和生在较阴暗的阴叶,就有显著的不同特征(见图)。

阳地生物和阴地生物的叶,可以看到,外界的环境不同,即生态条件的不同,叶的形态结构就有显著的差异,充分说明叶的形态结构对生长环境的适应。

参考文献:
1.陆时万等,植物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邹冬生等:龙须草叶片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研究
3.邹冬生:集中作物叶片主要生理功能的比较研究
4.宋玉霞等:贺兰山10种不同生活性植物的旱生植物的结构
研究
5.吴丽芝:蒺藜科四种旱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化
意义
6.赖小荣:和本科(Poaceae)几种水保植物营养器官的比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