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结构机构和热控分系统设计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热力供应的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成为城市热力管网的共
同目标。
针对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套系统,实现了分
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
系统架构
系统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
1. 数据采集端,包括热水表、温控器、数据采集设备等。
2. 数据传输端,包括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两种方式。
3. 数据处理端,包括数据存储和处理。
4. 数据呈现端,包括Web端和手机端。
功能实现
1. 分户计量和收费
我们将每户的热水表、温控器、数据采集设备等连接起来,通过数据采集端采集每个
用户的用水量、温度等信息,上传到数据传输端,再通过数据处理端进行处理和存储。
通过数据呈现端,用户可以实时查询自己的用水量和热费用,并可以在线充值。
管理
员可以通过Web端实时查询每户的用水量和账单,方便管理。
2. 温度控制
我们在每个室内安装了温控器,通过调节温控器的温度,可以实现不同用户的室内温
度控制。
通过数据采集端采集温度数据,上传到数据传输端,再通过数据处理端进行处理和存储。
通过Web端和手机端,用户可以实时查询自己的室内温度和设置温度,实现智能化控制。
总结
通过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现了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的功能,提高了
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增强了热力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高效率的生活需求,对于城市热力管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城市供热的规模化发展,为了更加公平合理地进行供热费收费,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在城市供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1. 系统结构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由供热总站、子站和用户终端组成。
供热总站负责供热管网的热能供应和汇总账务管理;子站负责将供热总站的热能分配给各个用户终端,并收集用户的用热数据;用户终端负责接收供热子站的热能,并完成用热数据的采集和实时传输。
2. 系统功能(1)能量计量功能:通过在用户终端设置能量计量装置,可以准确测量用户实际用热量,实现对用户热能的计量和收费。
(2)温度控制功能:用户终端配备室内温度控制装置,能够精确地控制室内温度,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3)数据传输功能:系统中的各个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确保实时、可靠地传输用户用热数据和供热系统运行状态数据。
(4)费用管理功能: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实际用热量和能量单价自动计算供热费用,并实现用户账务管理和费用结算。
二、系统实现1. 用户终端设计用户终端主要由能量计量装置和温度控制装置两部分组成。
能量计量装置采用电热量表或热交换器装置,能够准确测量用户实际用热量;温度控制装置采用智能温控器,通过监测室内温度和用户设定温度的差异,自动调节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恒温供热。
2. 数据传输设计数据传输主要通过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式实现。
有线通信通过铜缆或光纤传输,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无线通信通过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无线传输和广域覆盖。
3. 费用管理设计费用管理主要包括用热数据采集、费用计算和账务管理三个环节。
用热数据采集通过用户终端能量计量装置实时采集用户用热数据,并与子站进行数据同步;费用计算通过将用热数据与能量单价相乘计算用户供热费用;账务管理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供热费用进行账务归集和结算。
热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热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热能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转换装置,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对环境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
热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热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一、热能系统的总体设计热能系统的总体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用适当的热能工质热能工质是热能系统的基础。
选用适当的工质可以使热能系统达到最佳的运行效率。
例如,选择耐高温、长寿命、重量轻的工质可以有效减少热能系统的能耗。
2、合理布置热能系统热能系统的布置应该考虑到热源和热负荷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热量传递的最短路径。
合理布置可以减少热能系统的热损失,提高热能系统的运行效率。
3、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热能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该从稳定性、精度、响应速度、可靠性等方面考虑。
合理的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热能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
二、热能系统的细节设计1、高效换热器的设计换热器是热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热能系统的效率。
高效的换热器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换热面积大(2)换热效率高(3)流阻小(4)清洁方便2、运用节能技术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节能技术成为了当代热能系统设计的一个热点。
有效的节能技术包括:(1)在设备和系统设计时优化功率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2)采用高效设备和元件。
(3)运用自适应和智能控制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3、优化能量回收在热能系统中能量回收是一项重要的手段。
能量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提高热能系统的运行效率。
例如,在锅炉中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在汽车排气管中安装热回收装置等,都是有助于能量回收的优化设计方法。
三、热能系统的维修和维护热能系统的维修和维护也是优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热能系统运行时间长,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维护困难。
因此,在设计热能系统时,要考虑到维护的方便性和可靠性,并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易维护元件。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能够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合理的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提高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二、系统设计
该系统主要由计量收费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组成。
计量收费模块通过对每个用户的热量消耗进行准确测量,并根据热量消耗量进行收费。
温度控制模块通过监测用户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并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调节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以达到室内温度的舒适控制。
三、实施步骤
1. 安装计量表:将计量表安装在每个用户的热水管道上,用于准确测量用户的热量消耗。
2. 设定费率:根据用户的热量消耗量和当地的热价来设定合理的费率,用于计算用户的供热费用。
3. 实时监测: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4. 温度控制: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控制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保持室内温度在舒适范围内。
5. 收费结算:根据计量表的数据和设定的费率,对用户的供热费用进行结算。
四、系统性能评价
通过对该系统的性能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计量准确性:该系统可以对用户的热量消耗进行准确测量,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
2. 收费合理性:该系统根据用户的热量消耗量和设定的费率进行收费,使收费更加合理。
3. 温度稳定性:该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控制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提高了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4. 经济性:该系统能够合理计量和控制供热系统,提高了供热系统的经济性。
热控系统图设计

热控系统图设计1.热控系统图1.1 热控系统图设计需要做哪些准备?答:热控系统图的设计需要做以下准备:(1)阅读卷册任务书,注意工程名称/号、卷册名称/号、设计范围、设计依据、主要设计原则、互提资料等;(2)听取主设人的要求;(3)熟悉本卷册工艺系统流程、工艺系统及设备监测控制要求等;(4)考虑本卷册需要的资料、文件、规程规范及需对外提供的资料,并联系收集;(5)协商本卷册与其他相关卷册的分工界限及接口、配合内容;(6)检查本卷册设计资料、文件及规程规范是否齐全,各项资料是否符合院质量管理文件;(7)收集以往工程类似系统的卷册,设计及变更通知单,有关的质量信息反馈等,查阅类似工程勘测设计有关标准设计、典型设计、通用设计图;(8)向主设人索取本工程热控项目设计计划及I/O测点清单、设备材料清册、导管阀门清册格式;(9)列图纸目录,确定卷册出图内容;(10)估算本卷册工作需要的进度及是否能够满足卷册任务书要求;(11)按照有关资料、文件及规程规范首先开始P&ID设计,依次进行I/O测点清单、设备材料清册、导管阀门清册设计。
1.2 设计条件和依据有哪些?答:热控系统图的设计条件和依据主要有:(1)专业卷册作业指导书、热控项目设计计划。
(2)初步设计及有关审批意见。
(3)规程规范,常用的有《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等,其它相关设计规程、规范和技术规定详见1.3条。
(4)院质量管理文件,详见1.4条。
(5)工艺专业资料,如:工艺系统图、阀门资料、电负荷资料、控制保护及联锁要求、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压力、温度、流量等,尤其是流量测量参数资料)及定值要求资料、工艺设备布置图、工艺管道材质等。
(6)电气专业提供的资料,如:电动机二次线原理图、提供给仪控的电源资料(种类、电压回路数)等。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是指在集中供热过程中,通过对每户的热量使用进行计量,并根据计量结果进行费用的收取,并且通过温度控制实现对每户的室温进行控制的一种系统。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计量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计量设备需要安装在每户的供热管道上,通过对热量的测量来计算每户的热量使用量。
其次是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计量设备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集中管理系统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费用计算。
最后是费用计算和收取。
根据计量数据和相应的收费标准,计算出每户的供热费用,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收取。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
温度传感器需要安装在每个室内,以便实时监测室温。
其次是控制器的选择和配置。
控制器可以根据室温的变化来控制供热阀门的开关,从而实现对室温的控制。
最后是用户界面的设计。
用户界面可以提供相关的温度设置和显示功能,方便用户对室温进行调节和查看。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测试和调试。
对于计量系统,可以通过对每户的供热装置进行取样测试,验证计量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对于温度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对室温的实时监测和调节测试,验证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需要进行系统的运维和管理。
对于计量系统,需要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对于温度控制系统,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参数的调整和优化。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涉及到计量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费用计算与收取、温度传感器、控制器、用户界面等多个方面。
通过系统的测试和调试,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通过系统的运维和管理,可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持续改进。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是目前城市供热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通过对每个用户的热力消费进行计量和收费,同时实现对每个用户的室内温度的精确控制,从而提高供热服务的效率和用户的舒适度。
本文将围绕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阐述。
一、系统设计1.系统结构设计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中央供热系统、热量计量系统、收费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
(1)中央供热系统中央供热系统是集中供热系统的核心,包括锅炉、换热器、管道和泵等设备,负责热水的制热和供应。
(2)热量计量系统热量计量系统是用来对每个用户的热量消费进行计量和统计的系统,包括热量计量仪表和数据采集系统。
(3)收费系统收费系统是用来根据用户的热量消费数据进行计费的系统,包括用户账单生成、费用结算和财务管理等功能。
(4)温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是用来实现对每个用户室内温度的精确控制的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设备。
(3)账单生成功能账单生成功能是根据费用计算结果生成用户的账单,包括费用明细和缴费截止日期等信息。
(4)费用结算功能费用结算功能是对用户的费用进行结算和管理,包括缴费和欠费管理等。
3.系统技术实现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需要使用到多种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实现对用户室内温度和热量消费进行监测和测量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热量计量仪表等。
(2)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是将用户室内温度和热量消费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技术,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
二、系统实现2.软件实现系统的软件实现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收费软件和温度控制软件等。
3.系统测试和部署系统的测试和部署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步骤,需要对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对系统进行现场部署和调试。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集中供热系统已成为城市居民供热的主要形式。
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供热服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如何有效地进行分户计量收费和温度控制成为了集中供热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需求分析提出了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可靠稳定的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系统的设计要求。
2.系统架构设计采用了分户计量分析结构,关键技术和功能就是将主机与分户计量表建立稳定通信,主要技术点有:以RF模块为核心的分户计量节点,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分户计量主机。
3.分户计量表设计每个用户家中都需要安装分户计量表,通过分户计量表可以实现对用户的供热用量进行监控和计量,同时也能够实现用户之间的供热用量分配和收费。
4.集中计量主机设计集中计量主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对分户计量表进行数据读取、集中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系统需要能够与用户的热计量仪、室温探测器、集中供热系统以及用户热收费系统等设备进行连接和数据交互。
二、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一个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智能调控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采用了集中控制器和分布式控制器相结合的系统结构,主要技术点有:集中控制器、分布式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执行元件。
3.温度测控模块设计采用嵌入式技术设计温度测控模块,实现对供热管网中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4.智能调控算法设计通过对用户的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实际供热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设计出一个适应性强、响应速度快的智能调控算法。
5.用户终端设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智能调节。
三、系统实现1.硬件实现通过对各个设备的选型和接线进行研究和实验,最终确定了硬件实现方案。
通过对系统的容量、存储、算法和显示等软件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最终实现了系统的软件实现。
3.系统调试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调试和联调,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2/13
2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星集成与装配流程
指标初测
EMC传导 结构试验
平台/载荷集成
卫星装配集成测试 (AIT)过程
EMC辐射 热试验 指标测试 发射
卫星的装配集成与测试
3
3)结构分系统的组成
结构分系统:主结构+次结构+特殊功能结构
1)主结构,主承力结构,是所有卫星部件在运载火箭上的支 撑,是从运载火箭到卫星的主要载荷传递路径,也可包括星箭
对接段和发动机支架:中心承力筒、构架式、舱体式
2)次结构,设备支架,外壳 3)特殊功能结构:包括防热结构、密封结构、天线结构和太
5
(3)机构分系统的功能
1)卫星机构的定义:是卫星上产生动作的部件,至少由一个 运动部件和一个动力源及反馈装置组成。机构的作用是使航天
器上各种可活动部件具有连接和分离,或收拢和展开的功能。
机构主要有压紧释放机构(太阳电池阵或天线)、展开结构 (太阳电池阵或天线)、锁定结构、连接分离机构(舱段连 接)、驱动机构(SADA)、消旋机构和缓冲结构等。 2)卫星机构的功能: 1)形成和释放星上部件的连接或紧固状态 2)使卫星与运载火箭之间或星上各部件之间相互分离 3)使星上部件展开到所需位置或展开成所需形状 4)使星上部件保持指向规定的目标
8
(5)结构和机构的设计过程
3)设计方案选择: --结构型式 --材料:铝、 4)仿真分析和试验 --设计分析 --仿真 ---可接近性 --可生产性 --确定负载路径 --试验
9
a. 承力筒式
10
b.箱板式
11
c.桁架式
12
d.外壳式
13
e.混合式
14
常见结构
框架面板式结构 承载能力大
外热源: 太阳6000K(1353W/m2) 地球
辐射为主、4K冷空间、 无对流—微重力
17
(2)对热控分系统的要求
热控分系统和其它各个分系统都有关系。它的任务是 保证各个分系统在轨运行各个阶段的工作温度范围。 航天器上各类设备的要求大致有: *一般电子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是0°~ 40°; *镉镍蓄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是5°~ 20°; *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是控制在-100°~ +100° (但从要求来说,应控制在低端,因为工作温度越低,太 阳电池的效率就越高); *液体推进剂的温度要求保持在7°~ 35°(所以, 连接到小推力器的管路几乎都要加热);
21
无人航天器的热控95%是用被动式。被动式 使用的元、部件有热管(与同样直径的铜棒相比, 传热量是铜棒的200-300倍)、导热板、相变材料 (如石蜡,用于温度突变的峰值)、热控涂层、 多层绝热材料(主要绝热材料是镀鈻聚脂薄膜)、 二次表面镜(外表面吸收系数小,辐射系数大)、 采用专用结构的热辐射器、隔热垫和隔热屏等。 接触热阻和导热填料
2016/12/13 28
需要返回的航天器,它在返回过程中的具体任务要求是保 证返回舱在经过再入大气层的气动加热后,仍保证航天器的 返回舱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又必须使舱内的温度控制在允许 的房屋内。因此返回舱的结构是一种具有防热、隔热的结构 形式。为了使返回舱在着陆时刻,不至于受冲击载荷的作用 而损失着陆缓冲形式的结构。另外还有因有效载荷的气密性 要求,有整舱的密封结构形式等。 在发射过程的加速度和支承设备的重量决定了主要承载荷 结构——主结构的规模。刚度和发射的振动环境是决定辅助 结构规模的关键因素。辅助结构由可伸展机构和部件的支撑 件组成。
三棱柱结构 扩展性和适应性强 资源利用低 整体构型布局难
承力筒板式结构 主要适于大型卫星
纯板式结构 承载能力弱 500kg以内
2、热控分系统设计
(1)热控分系统的功能
卫星热控制就是通过对卫星内外的热交换过程控制, 保证星体各个部位及星上仪器设备在整个任务期间都处于 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热控制有被动式热控制和主动式的 热控制。
结构和机构的功能:
结构和机构分系统是安装、连接航天器的所有系统的仪 器设备和动力装置,提供机械支撑,使之机械定位,满足它 们所需要的环境要求,承受地面操作、发射轨道飞行和返回 地面时的载荷,并保持航天器的完整性。同时把航天器安装 到运载火箭上,为启动火工装置的分离动作创造条件。此外, 为了增加航天器的功能和扩大航天器在轨道上工作所需要的 尺寸,而同时又满足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允许空间,许多航天 器都设计了可展开形式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发射时处于收拢 状态,在运载火箭的有限容积内(整流罩),发射飞行期间 锁定并保护航天器上的各种折叠部件(太阳电池阵、天线 等),通过机构在入轨后按程序再展开,到了空间展开成较 大的结构,使许多折叠的部件投入正常工作
20
被动式热控制一般是根据仪器设备发热量的大小,进 行合理的布局设计和选取不同的热控材料来处理航天器内 外热交换。如在航天器的表面覆盖特殊的温控涂层,以降 低表面的太阳吸收率与热辐射率的比值;在航天器的不同 部位或是仪器之间布置热管,把热端的热量导向冷端,减 少仪器设备之间的温度差;在仪器表面包敷多层隔热材料 或低辐射率涂层,防止热量散失或阻隔其它热量;采用变 相材料吸收和释放热量等。
22
主动式热控制,在采用被动热平衡技术还 不足以实现航天器的温度控制要求时,往往采 用主动式热控制,当外热流或内热源发生变化 时,自动调节航天器内部设备温度,并保持在 所需要的温度范围之内。主动式热控制有辐射 式、对流式和传导式三种热控制形式。如电加 热器和大容量的热传导装置或热管可以有效地 控制设备的温度。对流式一般是在密封舱的条 件下,采用风扇等措施,强迫实现舱内的气流 流动。
23
3)卫星热控概貌
24
图20
可展开热辐射器
25
热控
载荷与平台一体化热控设计 被动热控措施为主,主动热控措施为辅 主、辅散热面 舱内等温化—涂层、填料、热管 偏低温度设计 分级的主动热控 扩热—热管网络 上升段热控策略—加热与调姿
散热面设计初步设想
各设备与热管网络的关系
谢谢!!!
阳电池翼结构等。
4
4)卫星结构分系统的功能:
1)承受和传递卫星上所有载荷,
2)为卫星有效载荷和其他分系统提供所需的安装空间、安装
位置、安装方式,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满足各自要求,便于 装卸、操作和维护,
3)为卫星有效载荷和其他分系统提供有效的环境保护,
4)为星上某些特殊的有效载荷或其他分系统提供所需的刚性 支承条件,传感器所需精度等, 5)为星上某些特殊的有效载荷或其他分系统提供所需的物理 性能,导热、绝缘等
7
(5)结构和机构的设计的主要过程
1)确定要求: --任务 --运载工具:强度、刚度、模态、接口、包络、重量 振动、噪声、冲击 星箭耦合分析 --工作环境:生产—任务完成 2)结构布局 --分系统要求:自旋惯量、视场、指向、羽流 --外轮廓 ---可接近性:蓄电池更换、落焊 --可生产性 --确定负载路径、质心
18
*红外相机敏感器要求在极低温度下工作(低于120 °K ); *高分辨率相机对工作温度范围要求极高(有的要求 控制在±0.5~2 ° 内) 其它和热控分系统设计有关的要求还有:轨道高度、 太阳角、卫星结构材料、仪器设备的发热量、天线及太阳 翼的遮挡等。
19
2)常用的一些热控分系统的方法
热控分系统一般采用的方法可分为被动式、半被动式 和主动式。 被动式是指没有活动部件或加热器;半被动式是指 采用由热敏器件驱动的简单的控制装置来打开或关闭导热 通道,使热量散出,如百叶窗;主动式是指电加热器、机 械循环泵和冷冻机等。
第 九讲 结构机构和热控分系统设计
1、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设计
(1)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的功能
航天器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可以统称为航天器机械分系统。 它为卫星的所有其他分系统提供机械支撑,把卫星安装到运载 火箭上,并为启动火工装置的分离动作创造条件。
(2)结构分系统的功能
1)卫星结构定义:是支承卫星中有效载荷以及其他各分 系统的骨架。 2)结构分系统的作用:是连接并支撑各个分系统的仪器 设备,使其形成完整的航天器整体,并具有规定的刚度和能承 受运载火箭及地面运输时的各种力学环境。
6
(4)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的要求
其要求主要包括结构的外形尺寸;主承力构件的形式 (包括传力线路的分析);次结构件的设计要求(安装仪器 设备的位置、尺寸和质量);对结构分系统的质量分配,质 心位置的确定;对航天器系统的刚度提出要求(包括天线和太阳 翼收拢和展开状态);与运载火箭接口设计要求;对结构提出 整星起吊接头设计、停放支座设计、基准面要求;对结构各 部段尺寸精度要求;卫星坐标系的确定(如航天器与运载火 箭对接的轴线,入轨后该轴线是朝飞行方向还是对地方向, 或是背地方向等);热控对结构件或材料的要求(如静止轨 道固体远地点发动机外需设计有耐高温的隔热屏),返回航天 器的耐热烧蚀要求以及密封要求等,另外要有较高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