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2、读数、写数)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2、读数、写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四个单元,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习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100以内的数字,学会正确读数和写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授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规则和逻辑。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逻辑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3.2 学习内容1.认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观察几个不同的数字,并按照大小关系排列。
–引领学生思考100以内的数的规律。
2.读数–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读数,重点讲解十位数和个位数的读法。
–练习读数,巩固学生的基本能力。
3.写数–引导学生学习100以内的数的写法,重点强调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写法规则。
–练习写数,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技巧。
3.3 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所学知识,巩固和加深他们的理解。
3.4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方法,正确读数和写数,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不断改进自我,提高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谢谢大家的聆听。
百数表说课稿

百数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百数表》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它是学生在初步认识数字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排列、数的顺序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等概念的基础教材。
主要内容是通过对100以内数的排列和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1)作用与地位《百数表》作为小学数学基础教材的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学生之前所学的数字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百数表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效果。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 百数表的排列:引导学生观察100以内数的排列,发现其规律,从而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 百数表的规律:通过探索百数表中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理知识,如双数、单数、相邻数等。
3. 百数表的应用:将百数表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任意一个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2. 理解双数、单数、相邻数等基本数理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能够运用百数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和大小比较。
2. 双数、单数、相邻数等基本数理概念。
3. 百数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1. 理解并掌握百数表中的规律。
2. 将百数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 写数》说课稿(共二篇)

人教数学一年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
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及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数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和学法1、本课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会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教的过程要与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铅笔板块一、情景导入1.从一数到一百,可以怎样数?(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从一数到一百的不同数法)①一个一个地数:1、2、3、4、5、 (100)②五个五个地数:5、10、15、20、 (100)③十个十个地数:10、20、30、40、 (100)④两个两个地数:2、4、6、8、10、12、 (100)2.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
四十八六十九二十七八十八3.想一想,写一写。
(1)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
板块二、学习新课老师买了一些铅笔作为奖品,要奖会动脑筋的爱举手的小朋友,大家能帮老师一起来数数吗?1、出示2捆铅笔(每捆10支)和4支铅笔。
问:①我手上拿了几支铅笔?为什么?②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说说你拨珠的理由。
云南省昭通市XX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数的顺序》说课稿 苏教版

《数的顺序》说课稿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数的顺序》,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数的顺序”。
2、教材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百数表格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做一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数的顺序的排列。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排列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难点: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二、教学流程(一)复习首先进行数数的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更好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二)教授新知复习完以后我就开始进入新课,利用课件出示百数图,让学生先完成前两行数的顺序的填写,然后通过让学生猜数的游戏进行学习其它数的填写。
在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笔来完成例4中的第1题: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图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涂上粉色。
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之后的第2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顺序,找出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每一列个位上的数相同;每一行的数逐渐多1;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和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样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
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会给以肯定,表扬学生观察仔细,积极动脑。
最后以第3题考考同学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三)、新课完成后通过课本练习,加深对学生对数的排列顺序知识的掌握。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4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4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1至100的数,能够正确念数和写数。
2.能够用对应的数字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数量。
3.能够积极参与数数游戏,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认识1至100的数。
2.训练学生数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数字卡片、实物小玩具、数学练习册等。
2.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或白板,讲台。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至100,让学生观察。
2.请学生跟读数字,加深对数的认识。
第二步:数数游戏(15分钟)1.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小玩具,让学生分组。
2.每组从玩具中抽取一定数量,让学生数数并用数字卡片进行表示。
3.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的数数情况。
第三步:学习反馈(10分钟)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数数游戏的过程,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
第四步:练习巩固(15分钟)1.发放数学练习册,让学生在册子上完成一些认识1至100的练习题。
2.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认识1至100的数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要求认真完成。
2.鼓励学生自主练习数数,培养数学能力。
六、教学反思1.初步了解了学生对1至100数字的认识情况,发现一些学生还存在困惑。
2.下节课将重点围绕数字认识展开,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1至100数的概念。
经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对1至100的数字有了初步认识,参与数数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数数准确性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希望通过后续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巩固掌握1至100的数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1《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1《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背诵100以内的数字。
2.能够用正确的数字顺序书写0到100。
3.能够掌握100以内数字的顺序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背诵0到100的数字。
2.书写0到100的数字。
3.100以内数字的顺序关系。
难点1.对数字的顺序关系进行理解和运用。
2.记忆100以内数字的书写顺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
2.学生课桌上准备白纸铅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通过数字卡片展示0到100的数字,让学生一起大声读出。
2.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顺序关系,如前一个数是多少,后一个数是多少。
第二步:讲解并操练1.让学生跟随教师书写0到100的数字。
2.教师介绍100以内数字的规律和顺序。
第三步:巩固训练1.让学生自行书写0到100的数字,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
2.分组让学生相互测试数字的顺序,加深记忆。
第四步:课堂小结1.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书写0到100的数字和数字的顺序关系。
2.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复习0到100的数字书写和顺序关系。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围绕100以内数字的认识展开,通过数字的书写和顺序关系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多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数字应用情景,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3、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3、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说课稿一、前言本说课稿为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3、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这三个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 数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认识100以内的数字,并通过实际操作、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识。
同时,通过数字的排列和组合,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字的作用。
2. 数的顺序学生在学习了数字的基本认识后,将学习数字的顺序。
老师可通过比赛游戏、排队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的顺序概念,提升他们对数字的理解能力。
3. 比较数的大小最后,学生将学习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
通过实际比较、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字大小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熟练认识100以内的数字;2.掌握数字的顺序,能够正确排列数字;3.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掌握比较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教授数字的顺序,训练学生排列数字的能力;•指导学生比较数字的大小。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数字的顺序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视频展示: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示,帮助学生认识数字;•游戏活动: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2. 教学手段•教具:卡片、数字图卡、计数棒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1. 导入(5分钟)•利用数字图卡展示数字,引导学生认识数字;•通过提问激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内容(30分钟)(1)数的认识•通过数字图卡,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让学生观察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加深理解。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一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一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正确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数的概念2. 数数的方法和技巧3.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概念和数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地数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3. 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100以内数的概念通过展示100个物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00以内数的含义。
(2)数数的方法和技巧a. 逐一数数法:从1开始,依次往后数,直到100。
b. 分组数数法:将100个物品分成若干组,每组10个,先数出有几组,再数出每组有几个。
c. 双手配合法:一只手表示十位,一只手表示个位,双手配合进行数数。
(3)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100以内数的应用,如购物、排队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教具进行数数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数任务。
4. 总结与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数学一》教科书第XX页的练习题。
2. 家长协助,让孩子在生活中找一找100以内数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1. 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 数数2. 教学内容:(1)100以内数的概念(2)数数的方法和技巧(3)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概念和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地数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掌握100 以内数的组成、读写等;体会计数单位“百”产生的必要性,认识计数单位“百”及100以内数位的顺序。
为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位”,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10个十是100”,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2. 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借助学具操作进行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在数数中建立数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有两个: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理解数位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针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这些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会数100以内的数。
信息窗呈现的是农家小院丰收的场景,借助问题“玉米有多少个?”,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
在数数的过程中,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掌握数数的顺序,以“28”这个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数的读写方法。
具体是这样做的:
1、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玉米有多少个”后,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
道玉米有多少个,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而且是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利用这些策略让学生自己先在图上数一数,再集体数一数,当学生数到20后问学生接下来该怎么数?这是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数数的经验进行教学。
2、数完后,教师提问:会用小棒表示出28根玉米吗?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是28根?学生能够想到:每10根小棒捆1捆,摆出2捆,再摆8根,这就是28。
借助小棒让学生归纳出“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借此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知识。
3、接下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8,还是先让学生动手拨,再全班交流,教师接着提问:“十位上拨2颗珠子,表示什么?个位上拨8颗珠子,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拔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并借助计数器再一次归纳出“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从而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再让学生在计数器相应的位置上写出28,并读出来,介绍两位数的读和写。
4、继续利用计数器让学生从28拨到31,重点处理的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这一教学难点。
当拨到29添1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体会30产生的过程:29再添1,,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子,十颗珠子表示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可以用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
所以29添1是30。
在从28拨到31这一过程中,还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关数的组成的问题并回答。
5、最后借助“从47数到63”这一拨珠练习,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这些内容,对于55这样的数,让学生思考:“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同,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以此帮助加深体会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深化“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认识100和“百位”。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辣椒有多少个?”,学习数100、认识计数单位“百”及100以内数位的顺序。
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层次:
(一)先让学生独立尝试一个一个地数到99,引出问题“如果再加1个是多少呢?”。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
对于图上的辣椒,孩子们早已跃跃欲试,于是,我直接让学生自己在图上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数一数辣椒有多少个,有一个一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孩子很少能接触到这么大的数量,所以数出来的结果五花八门,在这里重点研究的是“十个十个的数”的方法。
让学生来说一说是怎样数的,可以10个10个的数吗?通过学生的指引和介绍,让全班学生发现:墙上的每串辣椒都是10个,可以先10个10个的数,再一个一个的数奶奶手中的,91、92、93……99,数到99时,提问“如果再加奶奶手中的1个是多少呢?”让学生初步体会到:99再添1就是100.
(二)借助小棒建立对100是多少的感知:100个一是100,100里有100个一;然后将最后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共是10捆(10个十),使学生发现10个十就是一百,揭示了百和十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来数一数,“99再加1个是多少呢?”借助课件向全班演示数数的过程,仍然让学生学生先1捆1捆地数,即十个十个地数,数到90根(9个十)后,再一根一根数到99根(9个十加9个一),再数一根(9个十加10个一),就是100根。
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建立对100数量多少的感知:100个一是100,100里有100个一。
接下来借助屏幕上的100根小棒,提问:看到100.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的孩子就提出了“100里面有几个十?”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里散开的10根小棒是1个十,这样一共是10个十。
10个十合在一起就是100,所以100里面有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
(三)在计数器上拨珠从99数到100,体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需要再向前一位进一,于是产生新的数位百位,使学生认识数位“百位”和计数单位“百”。
学写100并认识100以内的数位顺序。
怎样从99拨到100,100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为此,我又让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看看“99添1是多少”。
在这个拨珠环节中,孩子出现了很多种情况:有的直接退回去个位和十位的9颗珠子,在百位上拨1颗珠子,有的个位加上1颗珠子,个位满十颗退回去,十位上没动,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还有的个位加一颗满十了,退回去在十位上加一颗,十位上也满十颗珠子了,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询问: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呀?你是怎么想的?最终让学生正确的感受到100是怎样产生的:99添1时,个位上有10颗珠子,可以在十位上用一颗珠子表示,现在十位上有10颗珠子,也需要在一个新的数位上用一颗珠子表示,这个数位叫做百位,他是从右边数的第三位。
然后学习100的读写。
这样教学,充分体现自然数的意义,揭示了100产生的过程,沟通了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整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了“100”及计数单位“百”产生的必要性,真正理解99个添上1就是100。
(四)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数一数。
学习了100后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能数100个什么”,并给学生提供了100张纸、100个幸运星、100颗黄豆等实物素材,丰富学生对100的认识,体会100以内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相关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一共选取了3道练习题,分层次巩固和运用。
自主练习第2题是数数练习,在教学中,将数数活动融入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中,这样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又具有“数学品味”。
以10为单位进行计数的方法是学生所欠缺的,所以我们安排了自主练习第4题和第8题,特别是对第8题的教学,引领学生经历两次估计的过程,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0朋友”的作用,积累了估计的经验。
以上是我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