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得到广泛关注,但研究者并未对其四种类型,即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意象图式模式(image-schematic model)、隐喻模式(metaphorial model)和转喻模式(metaphotic model)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拟对这四种类型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立足点;隐喻与转喻模式是意象图式模式的工具与手段;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之间又是一个连续统;而这三种模式与命题模式之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
标签:理想化知模式基础手段连续统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的、理想化、常规的概念组织形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
近年来,理想化认知模型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认知模式与教学、认知模式与翻译及认知模式在文学诗词中的运用等多维度对其展开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然而,研究者大都从单个的认知模式来讨论,如意象图式理论与翻译教学(叶佳坡,2008)、图示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石蕊,2005)、隐喻认知模式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吴杨,2006)、隐喻认知模式与英语词汇教学(范晓民,2007)等。
研究者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的探讨相对缺乏,鉴于此,本文将对其做更深入的探究。
一、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立足点意象图式模式是指所有意象图式都涉及空间结构,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是以此模式储存的(赵艳芳,2001:73)。
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们与外部世界形成一种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这种关系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基于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将形成人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是认知的立足点。
高中生物复习课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

高中生物复习课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对于高中生物复习课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1. 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将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示出来的工具。
学生可以使用几何形状,例如圆圈或方框,来表示各个概念,然后使用线条来连接它们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图表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清晰地查看整个知识体系。
2.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由中心主题和与之相关的分支组成的图表。
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将不同的概念组织在一起,并通过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区分不同的概念,并使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将复杂的生物概念分解为更小的部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故事编写: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的生物概念融入一个故事中。
他们可以将不同的生物概念视为故事的角色,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记忆它们的应用场景。
4. 大思维导图:大思维导图是一种将不同的概念整合到一个大图中的方法。
学生可以先将各个概念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将它们与其他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图表。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的整体结构,并帮助他们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5. 思维卡片:思维卡片是一种将不同的概念和它们的定义、特征以及例子整合到卡片上的方法。
学生可以将每个概念写在一张卡片上,并在卡片的背面写上该概念的定义、特征和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翻转卡片来检查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并复习相关信息。
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故事编写、大思维导图和思维卡片。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学生都应该通过整理概念、探索概念之间的联系并应用它们来巩固生物知识。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概念,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关键词:语义认知语义学词典释义一、引言二、《语义·认知·释义》内容简介词典作为解疑释惑的工具,主要是满足用户在社会交际中对词汇信息的需求。
传统的词典释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语言教学和知识信息传播的需要,学习词典的编纂需要建立有别于传统词典的释义模式与释义原则。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由原型范畴、概念结构、概念关系、意象图式和知识系统等构成的非自足的认知体系,主张以认识为出发点,通过观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的过程来研究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理解的规律,从而描述人类语言认知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语义构成和语言表达的。
在论述语义和认知语义学的关系时,需要了解几个重要概念:概念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意象图式(imagecheme)以及心理空间理论(mentalpacetheory)。
概念范畴化:现代范畴理论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起源,以原型理论为标志的全新范畴化理论。
范畴的划分或概念的聚合是依据同一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其理论基础是“充分必要条件”。
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理论由Langacker提出,是建立在心理认知基础上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处理理论。
语义结构、音系结构和象征结构是认知语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具有经验性、图示性、关联性、百科性、范畴性、概念化等几个特征。
认知语法中的语义形成或概念化过程涉及心理空间、经验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原型特征、复合范畴和百科知识等(Lakoff&Langacker,1987)。
其研究领域涉及历时与共时、能力与行为、语法与词汇、形态与句法、语义与语用、规则与类推、同形异义与多义性等。
认知语法从概念和语义入手来阐释语法结构,通过意向或识解(contrual)来描述概念语义与语法之间的关系:从识解入手,通过详略读(pecificity)、辖域(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pective)和凸显(alience)来解释语义。
认知模式的构建与联系

认知模式的构建与联系Lakoff认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有四种: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在这四种模式中,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是认知过程中首先形成的认知模式,命题模式产生于意象图式基础之上。
以命题模式为基础,又会产生隐喻和转喻模式以及新的意象图式模式。
隐喻和转喻模式能够产生新的命题模式。
这是认知循环的一个环节。
标签:理念化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一、引言Lakoff在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一书中,认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是结构复杂的感知整体,是对世界的整体表征,它的价值在于对输入信息进行重组。
ICMs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实践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且可以为以后的实践提供参考。
根据Lakoff的论述,ICMs有四种: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Lakoff的四种认知模式已被普遍接受,并分别运用到其它领域,但是很少有人涉及到四种认知模式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人类的认知模式是一个循环型结构。
在认知、处理信息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是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模式,是整个认知模式的框架结构。
在意象图式模式的基础上,抽象出相关概念,形成框架的内容,即命题模式。
在命题模式概念中,人类既能构建新的意象图式模式,又能通过转喻和隐喻方法形成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
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环节。
二、认知模式以及相互关系(一)意象图式模式意象图式概念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一书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来自人们与世界互动获得的感知经验。
它是人类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动态的、反复出现的组织模式,因此能经常在人们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中表现出来。
例如,“树”的意象图式包括“它是高的”“它是细的”等。
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意象”一词并不局限于视觉感知,它包括所有类型的感知经验。
认知模式及其关系探析

一
、
引 言
对 抽 象 事 物 进 行 概 念 化 、 理 解 和 推 理 。L k f 和 J h s n a o f o n o
在 《 人 、 火 和 危 险 的 事 物 》 ( a o f 1 8 ) 一 ( 9 0 指 , 出在 我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隐 喻 无 处 不 在 , 不 女 Lkf , 97 18 ) 书 中 ,L k f 指 出认 知 模 式 形 成 的 基 础 是人 与 外 部 世 界 的 仅存在 于语言 中,而且存在于我 们的思想和行 为 中,人类 a of 互 动 , 因 此 对 我 们 的 知 识 进 行 组 织 和 表 征 的 方 式 不 是 客 观 用 来 思 维 和 行 为 的 一 般 概 念 系 统 本 质 上 是 隐喻 的 。随 着 认
( )意 象 图示模 式 二
建 立在命题模 式和意象 图式模 式上 的认 知事物 的过 程和方
意 象 是 客 体 对 象 或 事 件 在 大 脑 中 的 抽 象 类 比物 , 图 式 ,二 者相 互 作 用 。 如 下 图所 示 : 式属 意 象 的一 种 ,是 人脑 对客 观事 物 的 固化反 应模 式 。
二 、认 知模 式 分 类 ( )命 题 模 式 一
中 ,一概念 实体指 向在 同一理想化认知模 型之下 的另一 目
标 概 念 实 体 。认 知 语 言 学 探 讨 了 转 喻 的本 质 , 将 其 定 义 为
命 题 是 判 断 事 物 真 知 机 制 , 即 它 形 成 人 们 日常 生 活 中 思 维 和 说 话
在 关 系 的研 究 则 为 之 较 少 , 因 此 本 文 对 认 知 四模 式 进 行 了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教师招聘考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建构学说

教师招聘考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建构学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建构学说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知识点。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图式、同化、顺应以及平衡。
图式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那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哪里呢?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一些小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物体,都会往嘴里送,并且尝试去吃它、咬它,这其实都是他们对于外界的学习过程,在他们以此方式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这种独特的认知结构就叫做图式。
图式也可以说是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
比如说我们走进一间教室,我们发现教室中有老师、有学生、有黑板、粉笔等等,我们这些关于教室的认知,就是一种图式。
知识可以通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中去的的过程,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从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时候为了适应,我们不得不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顺应。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两个过程中的认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同化指的是量的变化,而顺应指的是质的变化。
同化只是丰富了认知结构的量而已,但是种类没有变,而顺应改变了认知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谢巧(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
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
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
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
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
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
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
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
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一、意象图式(ImageSchema)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Lakoff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还一度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image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
我们在我们的生理和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意象图式,比如我们吃、喝,行和坐,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或里外图式(In-outSchema)。
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受到这种图式影响的认知痕迹。
下面一段话就是Johnson在第二章中对人起床后的描述: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unde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your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ingoutatyou.这里面的in、out都来自同一种关系和结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种意象图式:容器图式。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in、out这样的词汇不仅仅用在表达物理概念上还时常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这说明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式,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的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作是容器,并根据它来进行认知和描述。
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图式都可以在语言上体现具体的和抽象的行为。
以原型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将图式理解为原型结构,因为它概括地说明了同一原型的所有各例。
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1987)总结了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TheLink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Center-periphery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Source-path-goalSchema)、上———下图式(TheUp-down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Schema)、线形图式(TheLinerorderSchema)、力图式(ForceSchema)等等。
二、框架(Frame)上个世纪70年代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这[收稿日期]2008-02-04[作者简介]谢巧(198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第25卷第5期2008年5月Vol.25No.5May200887・・个概念,对词汇语义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这样定义Frame的:anysystemoflinguisticchoices-theeasiestcasesbeingcollectionsofwords,butalsoincludingchoicesofgrammaticalrulesorlinguisticcategories-thatcangetassociatedwithprototypicalinstancesofscenes.框架就是语言选择系统,即词汇的集合,还包括语法规则的选择,而这些词汇和语法规则与典型的场景相关。
词汇象征这概念,[RESTRANT]这个概念不单单指一种服务的场所,而是和[CUSTOMER]、[WAIT-ER]、[ORDERING]、[EATING]、[BILL]这些概念紧密相联。
这些概念不是凭借我们传统观点中的上下义、近义、反义等关系联系在一起而是凭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联系在一起。
在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中,[MAN]、[BOY]、[WOMAN]、[GIRL]所涉及的框架不仅仅存在生理上性别的区别,还存在着在此基础上态度、行为等的区别。
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Fill-more的框架(Frame)理论与我们传统语义学中的语义场理论(LexicalFieldTheory)十分相似,但框架(Frame)中概念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的经验之上的而语义场中的词汇的定义是建立在与同一语义场中的其他词汇关系上的。
框架往往与“视角(Perspective)”相关。
我们这里以英语动词“buy”为例。
[BUY]的框架包括了买主、货物、买主、卖主这四个基本的要素,如图:(Ungerer和Schmid,1996:207)在“DavidboughtanoldshirtfromJohnfortenpounds.”这个句子中囊括了四个基本要素,但是在“Davidboughtanoldshirt.”中又只囊括了两个基本的要素。
这说明要理解[BUY],其实首先要在大脑里形成与“买东西”相关的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就形成框架。
在现实生活的语言运用中,我们再根据我们自身的需要来选择需要表征的要素,从而形成语言。
因此,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扩展,Fillmore又拓展了框架(Frame)的概念。
他认为框架(Frame)还包括与场景相关的所有知识系统: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的知识。
三、认知域(CognitiveDomain)Langacker将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定义为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涉及的概念域,我们以“手指”和几何中提到的“斜边”为例:“手指”的概念依赖“手”这个认知域,脱离了“手”这个认知域我们是无法获得“手指”这个概念;“斜边”的概念依赖“直角三角形”这个认知域,脱离了“直角三角形”这个认知域我们是无法获得“斜边”这个概念的。
认知域包括基本域(BasicDomain)和抽象域(AbstractDomain)。
所谓基本域指的是人们最为原始的、最具代表性的认知域,他们往往不能再细分为更小的认知域,常常指的是时间、空间、味觉、视觉等人在其基本认知能力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域。
抽象域即非基本域,指的是更为复杂的概念体系,它的作用往往是用来定义更高一个层次的概念。
比如,三维空间是“身体”的基本域,而“身体”是“手臂”的认知域,这里的“身体”就是非基本域即抽象域。
这说明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
任何概念或知识系统都可以是一个认知域,如时间、空间、社会关系等域。
任何一个认知单位一旦成为认识另一个更具体的认知单位的参照背景时,也被称为认知域。
许多概念的形成不仅仅需要一个认知域的参与而往往是一系列的认知域(DomainMatrix)。
我们以“苹果”为例,它就涉及到形状、颜色、大小、口感、生产地等诸多认知域,而关于概念“苹果”的所有百科知识都是构成“苹果”这一意义的需要。
哪些认知域被突显出来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取决于具体语境的需要。
如果这些认知域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被突显出来,那么这些认知域就形成该概念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在字典中获取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其典型意义。
我们来看看Britain在下面句子中的意义。
Britaintodayliesunderonemeterofsnow.[LAND]BritainistodaymourningthedeathoftheRoyalcorgi.[PEOPLE]BritaindeclareswaronNorthKorea.[STATE]Britain在第一个句子中作为“地域”的认知域被突显出来,在第二个句子中则是“人民”这一认知域被突显出来而在最后一个句子中就突显了其作为“国家”的一面。
然而这些认知域都是构成Britain概念的一部分,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被突显出来。
四、理想化认知模式(ICM)理想化认知模式(ICM)是人们组织知识的结构方式,而范畴结构和原型效应则是这个组织结构的副产品。
每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ICM)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往往要用到以下的结构原则:命题结构(propo-sitionalstructure)、意象图式结构(image-schematicstructure)、隐喻映射(metaphoricmappings)和转喻映射(metonymicmappings)(Lakoff,198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