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要义:要各守本分。
其实,这段话不过是说,只要人人安分守己, 本色当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 一 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 发展了。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 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 父亲,儿子不像个 儿子。教师去卖布,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 病, 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 起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 去做生意。那 岂不会乱套了吗?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 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 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 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 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 的基本态度。
阅读16.2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 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执国命,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不议。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克己复礼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6)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 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 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 2) ——天下“有道”和“无道” 天下“有道” 无道” 天下 评析】 天下无道 指什么?孔子这里讲, 天下无道” 【评析】“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 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 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 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 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 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 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 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 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10)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 (10)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 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2•8) 8 ——说孝:敬爱、顺从 说孝:敬爱、 说孝 【评析】《论语》的许多章节,都是孔子谈 评析】《论语》的许多章节, 】《论语 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 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 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 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 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 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 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论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
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
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
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
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
所以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
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人对“四勿”很重视,许多古代图画以四只猴子做代表,第一只猴子把眼睛蒙起来,“非礼勿视”;第二只把耳朵遮起来,“非礼勿听”;第三只把口遮起来,“非礼勿言”;第四只把手放后面或放在前面抱拳,“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2024)

定义
克己复礼,源于儒家思想,意指 通过自我克制与修炼,恢复并实 践礼仪之道。
内涵
它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 为的和谐统一,注重通过自我约 束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4
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地位
核心思想
在儒家学说中,克己复礼被视为实现 仁的重要途径,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 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儒家观念关系
团队协作精神
企业领导者应具备团队协作精 神,能够带领员工共同为实现
企业目标而努力。
20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包 括人事、财务、生产、销售等各个方 面,确保企业运营有序。
严格执行制度
制定好的制度需要得到严格执行,确 保每个员工都能遵守规章制度,维护 企业正常运营秩序。
25
推广活动及成果展示
2024/1/30
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市民学习文明礼仪的热情,提高市民的文明 素质。
开展“文明使者”评选活动
评选出在公共场所表现出色的市民作为“文明使者”,发挥榜样作 用。
举办文明礼仪成果展
将公共场所推广实践的成果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让更多 人了解和参与到克己复礼的行动中来。
22
06
克己复礼在公共场所推 广实践
2024/1/30
23
公共场所秩序维护与改善
1 2
制定和执行公共场所行为准则
明确各类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通过宣传、教育 等方式引导公众自觉遵守。
加强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力度,配备专门的管理人 员,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纠正。
完善公共设施
3
优化公共场所设施布局,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 服务,减少因设施不足或不合理而引发的混乱和 冲突。
《论语·克己复礼》

24孝的可笑之处!
1、故事假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 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 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 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 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 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 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
思考题:
1、自天子出,能保持几世不失?
①历史已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正名?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3、愚民的手段
4、有些还可以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 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 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 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 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 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 礼之所起也。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 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 语砖雕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 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 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 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 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宰我说“吾安”;于是,孔子说宰我不仁。对此场争 论,你怎么看?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①我觉得孔子的主张过于迂腐,太注重形式。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 《礼记· 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 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 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 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 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 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 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 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 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 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 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 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 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 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1)。”
•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 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 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 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 拜和拥护。 • 钱穆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 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 交争,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 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 乐文物,不仅给人从肃穆庄重的感 染力,而且因此而对周初制度发出 由衷的赞叹。本章内容,正是孔子 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 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 制度和伦理规范。因为周公受封于 东方的鲁国,文化中心东移,于是 春秋时代“周礼尽在鲁矣”(《春 秋左传》)。所以“吾从周”,也 指“鲁所存周礼而言”,“从周” 也就是“从鲁”。由此可见,孔子 是个持文化发展论者。
• 【评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 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 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 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 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 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 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
克己复礼为人的意思

克己复礼为人的意思
克己复礼为人,是指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恪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以恳切、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且尽力去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克己指的是个体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考虑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克制意味着个人要有自律能力,不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能够做到合理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复礼指的是恪守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
一个克己复礼的人会遵守行为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克己复礼为人的意思是希望一个人能够在为人处世中能够自省自律,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并且以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样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克己复礼现在的意思

克己复礼现在的意思
1. 克己复礼现在的意思呀,不就是要克制自己那些不好的欲望和冲动嘛!就好比你特别想吃很多蛋糕,但为了健康你忍住了,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一种体现呀!
2. 克己复礼现在就是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呀!就像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也是在践行克己复礼呢,不是吗?
3. 克己复礼现在说来,那就是学会约束自己呀!比如你和朋友约好了时间,你就不能随便迟到,得守时,这就是克己复礼的实际例子嘛!
4. 克己复礼现在不就是提醒我们要保持自律嘛!像每天坚持锻炼,哪怕很累也不放弃,这就是克己复礼在生活中的表现啊!
5. 克己复礼现在的含义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呀!当你生气想发脾气时,能忍住不发,不就做到克己复礼了吗?
6. 克己复礼现在讲的就是要注重自身修养呀!好比你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扔垃圾桶,这也算是克己复礼的行为呀!
7. 克己复礼现在其实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呀!像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刻苦努力不偷懒,这难道不是克己复礼吗?
8. 克己复礼现在意味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呀!就跟在长辈面前有礼貌,不随便顶嘴一样,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例子呀!
9. 克己复礼现在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呀!比如你想改掉粗心的毛病,努力变得细心,这就是在实践克己复礼呀!
10. 克己复礼现在说的就是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呀!像面对诱惑能坚定拒绝,这不就是克己复礼的体现嘛!
我的观点结论是:克己复礼在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让我们成为更有素养、更自律、更优秀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 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 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克己复礼
• 孔子要复的“礼”是怎样的?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周礼(向往) • 怎么恢复?具体要怎么做? • 正名 • 孝悌 •乐 •仁 • 以乐相辅 • 以仁为本 • 为什么要复礼?
• 为什么“复礼”要“克己”?这说明 孔子倡导的“克己复礼”的终极目标 是什么?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是从哪个角 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
《荀子·礼论》
•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 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 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
《礼记·曲礼上》
•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 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
好礼,则志不慑。
•
《礼记·曲礼上》
Hale Waihona Puke • 以下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 甚矣吾衰也 •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上哪儿找啊,你?(疑问句) • 放心吧,爸爸妈妈!(祈使句) • 终于结束了,这一节课!(感叹句) • 多帅啊,这个男孩子!(感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