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克己复礼 教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
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
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
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 (2)觚.(ɡū)不觚 (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 ɡ) (5)钻.(zuān )燧改火 (6)期.(jī)可已矣 (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 )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克己复礼》教案

一、导入二、文本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PPT:“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一旦归:赞许本段文字的关键词是“仁”,孔子宣扬克己复礼,目的是为了实践“仁”。
“仁”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什么是“仁”?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字的构造。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的说法:“仁,亲也,从人二。
”仁:亻+ 二用一句话将这个结构表达出来,就是一个人到两个人PPT:亻2、阅读以下几句语录,概括“仁”对自我的要求准则,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PPT: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内容:克制欲望)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方法:自省)总结: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
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
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在正己的基础上,以礼来实践,以礼来节制。
以乐来抒怀或熏陶。
3、从自己出发,尊重自己,拿自己当人,这是《论语》中实践“仁”的第一步。
那么,推己及人这个词中,你觉得“人”首先指代谁?明确:父母兄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阅读以下语录,概括“仁”对为人子弟、为人父母的要求准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背诵重点章节(12.1,3.1,16.2,13.3)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阐述。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孔子的传说:(1)龙生虎养鹰打扇(2)“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面我们学过了他的为政篇,下面我们集体朗读要背诵的5章:……3.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他的说礼篇。
二.翻译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谓语前置的特点和作用。
1.朗读1-5章。
……2.一个学生朗读翻译,其他同学看原文。
……3.两个同学说明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另外同学补充。
克:克制复:回归一日:一旦,表示假设,有一天归:赞许由:依靠非礼:不符合礼事:做,从事监:通“鉴”,借鉴郁郁:文彩丰富的样子文:完美谓:评论4.掌握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2)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映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三.理解文章内容:1.解题: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2.这个观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请找出能反映这个观点的两句话:……(1)克己复礼是为仁(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师归纳:这一章孔子论述了“仁”和“礼”的关系: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标和外现。
要义是“克己复礼”。
3.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那里看出来?……推崇周礼“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教师归纳:钱穆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2024年《克己复礼》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律自省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自律;复礼,即恢复礼节,尊重他人。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2.“克己复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复礼被视为君子之道,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古代儒家经典《礼记》、《论语》等都有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3.“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克己复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同时,克己复礼也是培养个人品德、塑造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克己复礼”的含义。
2.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古代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己复礼》

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钱穆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 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 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 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 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 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 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 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 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 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 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 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 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 表现。
感悟——
礼和乐,一个是讲秩序的,一个是讲和谐的。 没有秩序,而只讲和谐,不仅不如缘木求鱼,反 而会有危害。先讲究秩序,而后强调秩序之中的 相互尊让,才能有真正的和谐。
正如我们身处一个集体,要先有纪律的保证, 然后把这外在的约束化为自身的修养,来使得我 们的集体和谐然后向上,并在这个集体里获得快 乐。
基本观点:主张政治有道。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 * 尊王攘夷 * 兴灭继绝 * “尊礼重信”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克己复礼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克己复礼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中“克己复礼”一章。
具体内容包括: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以及其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深入解读“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掌握其基本要义。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3. 引导学生将“克己复礼”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并付诸实践。
教学重点: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论语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解读“克己复礼”的内涵,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论语》中的“克己复礼”2. 内容:a. 克己复礼的内涵b. 孔子的论述c. 现代社会的价值d. 实践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克己复礼”的含义。
b. 请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2. 答案:a. “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社会公德。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深入研究《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道德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并付诸实践。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具有实践性,引导学生将“克己复礼”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2

《克己复礼》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讨论“礼”的来源与作用,及周礼的特 点。包括(3.14)、(7.5)
第二课时:讨论当时的礼崩乐坏情况及孔子孔子提出 的复礼方案(正名与克己),包括(3.1)、
(6.25)、(16.2)、(13.3)、(12.11)、(12.1)
第三课时:讨论礼之本质,即礼与仁与孝的关 系,包含(17.11)、(3.3)、(1.2)、(2.8)、
Q1:不仅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破坏,连生活上的 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破坏,具体表现在哪一句话?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Q1:孔子有必要对一个杯子大发感 慨 Nhomakorabea?言外之意是什么?
那么如何挽救天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 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 奢侈,厚赋重刑”(《史记•齐世 家》),《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喜欢打猎,箭法却不高明,晏子劝谏 他,齐景公能纳谏,在位58年,国内 治安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 位国君。
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 可知也。”(2.23)
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 解释为朝代。
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子曰:“甚矣 吾衰也!久
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 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 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 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 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 国。
2024年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学习教案

2024年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中“颜渊”篇第二章,“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围绕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涉及克己与复礼的内涵,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仁爱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认识到其在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3.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克己复礼”的基本含义,学会将其应用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2. 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3. 例题讲解:分析经典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克己复礼”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践行“克己复礼”,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论语》之“克己复礼”2. 板书内容:a. “克己复礼”的含义b. “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c. 践行“克己复礼”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克己复礼”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2. 答案要点:a. 简要阐述“克己复礼”的含义。
b. 分析“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c.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论语》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己复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 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说说孔子提出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较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 教学设想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并积累重点字词,同时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评析和归纳要义,并用练习加以巩固和强化,最终明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教学方法以串讲为主,辅以讨论和争辩.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提问:“克己复礼”的含义?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补充: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问题: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原因?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
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
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
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
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
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
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
“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二、结合注解,读课文,可采取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女声分开读等方式,通过读初步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探究:克已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吗?三、解析1-5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12•1)【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3•14)【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
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评析】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
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7•,5)【注释】(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评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原文】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3•1)【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6•25)【注释】(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第二课时一、背诵前面要求背诵的12.1和3.1章二、解析6——10章【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析】“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原文】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13•3)【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
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
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
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
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
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注释】(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1•2)【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