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合集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5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看到了中国的辽阔,南北的饮食差异,食材的多种多样,烹饪的花样翻新。

来自西南大山的松茸,浙江竹林的冬笋,湘西农家的腊肉,岭南手工的腊肠,东北鲜族的泡菜,山西百多种面食,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白面馒头,北京的烤鸭,山东的鲁菜,天津的狗不理,陕西的肉夹馍,台湾的乌鱼子,太湖的大闸蟹,四川的麻辣烫,重庆的火锅店,上海的酒糟菜,草原上的马**,青藏高原的酥油茶,云南的烤豆腐,广西的酸竹笋,杭州的酱鸭,金华的火腿,徽州的臭桂鱼,东北的酸菜肉粉条,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烤馕,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妈妈自己做的手擀面,家里人一起包的饺子,爸爸亲手做的年糕,奶奶做的汤圆,一幅幅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不同的美丽地方,领略了不同的饮食风味!一道道菜,一个个地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衍生出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建议没看过的朋友看一看这七集的纪录片,特别是喜爱美食的朋友,顺杰,叟哥,小胖子,君子,小政等朋友尤其要抽空看一看!篇二:《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

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8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8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8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今天,我和妈妈在电视上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

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共有八集,我和妈妈看的是第二集,讲述的是中国美食的传承。

片中通过播放榨油、挂面、糕点、中餐、海鲜等美食的制作过程,讲述了我国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主要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这部片子里播放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还有美食的神奇制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挂面,面在他们手中就像一根弹性超强的绳子,越拉越长、越拉越细,就算底下挂着石头居然也不会被拉断,我感觉好神奇啊!在片子当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是一个师傅对他的徒弟们说的话。

他收了二十个徒弟,但只有一个徒弟看到了他的绝技。

因为这个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只要有剩余的材料,她都会用心地练习,所以师傅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她。

这不就像我们学知识一样吗?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师教得再好,成绩也不会提高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义的纪录片。

如果你喜欢美食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几样特色菜。

有;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与冬笋、浙江的竹笋、安慰的莲藕、火腿、盐、吉林的鱼类等。

其中的云南的松茸与冬笋很有名气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放入锅里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哦。

冬笋它也可以烹饪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安徽的莲藕蛮有特色的。

先把莲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后,二片莲藕的当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后,把它们放入平底锅煎一煎。

莲藕也能熬成一锅美味的汤肴哦。

锅里放入一些蔬菜、骨头、莲藕等食材。

莲藕咬一口,它的丝会拉出来很长的。

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莲藕的营养价值很高,还能做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吉林的鱼类有特色的。

吉林的渔民半夜四点出发赶往莫一个地方捕鱼。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

《⾆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 当观看完⼀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家的视野⼀定开拓了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寒假,我在⽹上看了⼀遍前段时间⽐较⽕的⼀部纪录⽚——《⾆尖上的中国》。

看到“⾆尖”,想必必定是展⽰各地美⾷,弘扬传统⽂化的节⽬吧。

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

本⽚介绍了华夏各地“南⽶北⾯”的饮⾷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腐汤、腊味飘⾹腌笃鲜、排⾻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

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类的节⽬不同,这个节⽬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的思考。

从中我了解到了⼈与⼈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在更深⼀步的思考时,对处在“⾆尖上”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锅⽶饭,⼀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都是中国⼈⾟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然,享受美⾷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们。

我认为这个节⽬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这个纪录⽚的⾊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是淳朴的⼈,⼈⽣观和⾃然观。

我觉得《⾆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近⽇,中央⼀套播放了⼀个异常⽕爆的纪录⽚“⾆尖上的中国”,⽚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流⼝⽔之际我也有着⾃⼰的感叹: ⼀、电视上的很多美⾷我们没吃过。

第⼀集⾄第七集集集都有令⼈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

⽽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

在速⾷泛滥的今天,在流⽔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可乐的世界⾥,哪⾥才是⾃然珍贵的馈赠,哪⾥才有浸透着汗⽔和⾟苦的美⾷?因此,这⼀切,只能在电视⾥,不能在肚⼦⾥。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

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

**、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

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

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

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

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

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

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

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精选55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精选55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精选55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精选5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1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2北风呼呼的吹,雪花飘飘洒洒。

村头的二踢脚响起,临近春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妈妈的石磨又启用了。

经过泡制的黄豆再加上两勺水灌进石磨顶端的小孔里,蒙起眼睛的小毛驴绕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转圈,一会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浆沿着石磨下边沿流了出来,一盆、两盆,满满当当,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介绍中国民间食物的纪录片,它拍得很真实,很生动。

我深有感触。

美味的食物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

每次看这个纪录片我都会集中精神,生怕什么美味的食物从眼底下溜走了。

我看着纪录片里的美食,差点流出口水来。

纪录片里拍到的食物非常精美,模样丰富,饱满;好像能从纪录片中闻到它的香味。

那些寻找食物的人们都是很辛苦,每一天都要是早早的起来,去山上寻找,有时可能会空手而归,有时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我们吃到的食物都是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一定要好好珍惜。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与食物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讲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比如松茸等。

有时候,连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一下子眼睛都冒烟了。

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现在人们不断的挖,松茸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绝种了。

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食物,这样才能够吃到更多的美食。

这个纪录片让我们了解到了美食的来源,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经过农民的精心栽培,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然后经过工厂的消毒,在经过检验,在包装,再运过来等十种过程。

这一粒米就那么多过程,我觉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当我看完《我们的田野》之后感想就特别多,我不再浪费一粒米饭。

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电影。

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年糕的制作。

每当晚稻成熟时,就是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

对于5岁的宁宁来讲,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爱好。

她喜欢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传统的年糕。

井头村,三面环海,是个美丽的村庄。

这村里,顾阿婆今年已经78岁了,她已经养育了三代,现在正在养育第四代。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介绍中国民间食物的纪录片,它拍得很真实,很生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各色美食的节目,更是一个介绍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感情的节目。

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更多的美食,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餐”。

“三餐”这一集中先是介绍了全国各地的早餐:草原上的酥油茶,重庆的牛肉面、武汉的热干面、苏州的大肉面,全国各地的早餐令我目不暇接;工厂里简洁而又养分的工作餐,充满家乡气息的家庭餐,大人们亲自制作的爱心餐,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黄土包裹腌制的咸鸭蛋,富有弹性的豆干,各色的小吃让我大开眼界。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的地方特色文化。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使我感受美食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啊!我爱我的祖国!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方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

”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淌,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

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

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留神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美妙。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

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

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

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

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

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

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

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

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

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

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

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

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

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

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

()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

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
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