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与新型大国关系

合集下载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战略共识它力图打破历史上国强必霸和
对抗冲突的定式,探索世界大国和谐共处的新路径在中美建交36年的历史中,中美关系曾有过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合作关系等不同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亚太地区是中美国家利益高度汇聚交往最密切的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有助于加强中美战略互信,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共赢
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相继同法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埃及、韩国等国以及欧盟、东盟等地区组织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类。

传统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

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中美两国的必然选择。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

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

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

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

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关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美国政府重视台湾问题,台湾是美国牵制中国,和中方讨价还价的筹码。

当美国需要中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予以协作时,美官方就着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当中国有崛起之势时,为了牵制中国,美国人就会拉拢台湾,向他们出售大量武器,以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

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

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中美关系走向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美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1972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

20世纪70 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 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 年1 月1 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

从美方来说,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的恶化为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

1966年2 月12 日,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威廉·邦迪在一次讲话中提出,美国应在坚持抵制亚洲共产主义扩张的同时,尝试同中国接触的可能性。

在中国方面,苏联于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中国对苏联扩张主义的担心增大,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公开把苏联视为比美国更大的威胁。

中苏边境冲突不断发生,并在1969年3月珍宝岛战斗中达到了顶点,两国都在共同的边境地区大量陈兵。

尼克松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把中苏分裂看做是当代世界上最深刻的国际冲突之一。

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了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于1971年4月10~ 17 日访华,以此表示中国对同美国交往的诚意,也因此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

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敢问路在何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4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强调,中美要探索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处于新的历史时期的中美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

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大国。

中美合作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3月14日,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

中美两国元首一致重申,共同致力于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应该说,中美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明确的。

新的历史时期,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中美双方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两国关系,需要以积极态度和发展眼光推进对话合作,需要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精神妥处分歧矛盾,需要不断充实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需要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对立冲突的陈旧历史逻辑,责任实实在在地落在中美两国身上。

中美利益需要新型大国关系来实现

中美利益需要新型大国关系来实现

28 | 中国报道2013年7月 总第113期Cover Story封面报道中美利益需要新型大国关系来实现新型大国关系要求有关的大国,尤其美国和中国,进行大谈判,实现大妥协,进而大合作。

这可能是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中取得共赢的唯一出路。

庞中英新型国际关系,尤其是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基于多极化世界这一现实首先提出来的。

在美国,毫不奇怪,仍然有人不愿意面对世界多极化的事实,但多极化的现实和趋势并不会因此而逆转。

所谓世界多极化是指若干个力量大体相当的国家,而不是其中的一个国家说了算。

多极化在全球和地区层面均存在:欧盟及其各大成员国、俄罗斯和美国构成欧洲的主要势力关系,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构成了多极化的中东,俄罗斯、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等新兴大国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部挑战和困难,但是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巩固。

由于欧美陷入从经济金融到社会的危机中,相对而言,新兴大国进一步兴起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如果不能对多极化加以管理,多极化可能会带来国际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危机。

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首先建立在多极化的战略判断上,实际上是关于管理多极化的中国方案:为了避免所谓新兴大国和既成大国之间的冲突,需要形成不同于历史上的大国关系类型的新型大国关系。

如果中美能率先建成新型大国关系,带头塑造新型的全球治理,则势必带动国际关系的深入转型以及真正全面的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诞生在全球化时期,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全球问题,能源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各国,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在美国,有人以为通过传统方式,例如通过能源独立就可以带来能源安全,通过网络空间军事化就可以带来网络安全。

按照这样的思维及其政策,能源和网络等的局势日趋紧张,而不是缓解,从而加剧了非传统的安全困境。

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主张,实际上是要求通过新的方式、方案解决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而不是仍然使用旧的方式和方案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纵观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莫不是新兴大国与老牌大国之间相互博弈,进而必然发生冲突。

给人类带来深刻灾难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此而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富强并在2012年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美国作为老牌大国在把中国当作21世纪唯一的挑战者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与中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回顾历史,立足现代,展望未来,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提出了建设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主张。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新型大国关系的定义,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诞世元年,从四十多年前开始中美就已经结束了“你死我活,相互斗争”的年代。

新型大国关系呼之欲出。

中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两国的关系也逐渐向好的一方面发展。

直到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有什么要求,下面我从以下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创新思维,打造中美关系新路径胡锦涛主席曾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指出: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新路径。

在四十多年前,两国还处于对立的阶段,各方面交流甚少。

从两国建交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经济交流的更加密切,有些方面我们已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就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用创新的思维来解决两国共同发展所遇到的分歧与挑战。

二,消除疑虑,增进互信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国与国之交应以诚信为本。

战略互信是实现中美关系长远,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中国坦诚的告诉世界,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怎样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怎样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怎样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一种抛弃传统冲突对抗逻辑,利益攸关两国的关系;其次是一种超越和包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关系;再次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下,既能共创共享制度、又能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最后是一种互利共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这种大国关系存在于当今的现代化世界,并且应该合理地存在。

当今国际环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显得十分明显。

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和安全。

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美两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性课题。

因此,中国对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大国之间的新型合作之道。

以往,随着大国实力的变化,总会出现冲突。

新型大国关系要看是否能够找到一种办法,在一种新的合作框架下,避免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新兴大国必然和传统大国发生冲突的局面。

中美建交30多年来,关系经历过高低曲折,有很多经验和教训。

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美国对华既要遏制又要接触的“两面下注”局面。

双方要不断通过增强互信,来减少美国对华遏制、猜疑、敌视和对立的一面。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路径和行动指南,明确如何避免冲突,增加合作,增加互信,将总的原则具体化、系统化,需要制定一些新的行动指针。

”具体来讲,中美之间的小分歧很多,我们要管控好,不要演变成大的危机。

于是,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

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

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

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利益攸关,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

双方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

中美应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两军交往等各种渠道,多对话、多交流、多沟通,加强对彼此战略意图和发展走向的了解和认知,努力避免误读、防止误判,以相互理解和战略信任进一步挖掘中美互利合作的巨大潜力。

针对“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些敏感问题”,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

反之则会麻烦不断,所以双方必须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中美双方继续开展“关于人权的对话交流”,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有关尊重对方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的共识,进一步完善两国人权事业。

关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互动”,亚太地区是中美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理应成为中美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中方欢迎美方为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希望美方切实尊重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国家的利益和关切。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具体内容,只是一个框架、构想。

但既然是新型大国关系也无非是加强合作(开展新的合作领域),相互理解(尤其是在各方利益与领土问题上)加强互信,减少冲突(包括贸易),在国际问题上有更多的共识,共同发挥"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未来的中美关系,无疑也将是世界区域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在“平等、互利和对实力的认可”等三个方面:1、平等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在与他国的交流中总是处在主导和强势的地位,其他国家则是处在被动和弱势的境地,因此其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总是将美国的利益置于首要考虑的位置,从而导致了实质上的不平等,并由于国力之间的悬殊,其他国家只有向美国哀嚎:要求平等交流,但因没有实力做后盾,这种哀嚎美国是不会理睬的。

但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国防能力亦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已今非昔比,已有较强的实力后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与新型大国关系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1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酝酿深刻复杂变化。

主要大国间的交往与合作日趋频繁,但误解、摩擦、指责、纷争也不时交替。

传统大国关系理论由于在化解大国冲突矛盾、增进互信共识上功效甚微,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亟待反思超越。

习近平主席在6月7日的中美元首会晤中明确提出,中美两国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大国之间必然对抗冲突”的新路,双方应该努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找准突破口与“演练对象”。

中美两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是不同形态、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代表。

两国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础上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寻找共同利益汇合点,不仅能丰富大国关系理论体系,而且还为其他大国发展处理双边关系奠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中国的国家利益、政治制度和战略走向决定了中国不会重走“大而求霸”老路,不会处心积虑与既有强权为敌。

中美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对抗。

共同面临的机遇合作与风险挑战,使双方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崛起国必然通过战争手段挑战既有霸权,而霸权国必定以暴制暴,双方激斗不休,从而陷入“大国政治的悲剧”。

这种思维逻辑,是建立在狭隘的二元对立分析基础上,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忽视大国道义责任,心态猜忌偏执,极易引发兵戎战祸。

在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传统大国影响力相对式微的历史背景下,维护世界和平、处理全球问题,需要大国携手合作和共同行动。

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处理共同威胁、打击恐怖主义、开发新型能源等诸多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同时,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之间根本性利益冲突日趋减少,合作空间日益拓展。

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大国互相提供发展机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共赢,这已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动力与前提基础,而合作共赢也成为大国之间处理彼此关系的共同蕲向。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以和平方式实现大国认知和定位的变化调整。

其中成败关键又取决于能否实现由基于战争冲突的“权力政治”向基于制度机制的“规则政治”转变,尤其是各国在相互磨合和博弈过程中能否遵守已有共识和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要确立努力方向;其次,要探索实现路径、充实理论内涵和完善互动形式。

各国应在深化合作的基础上,尊重相互关切,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权力,不以一己之价值理念强加于人,倡导平等多样,不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先前大国关系的修正与提升,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国际成员共同利益。

只要大国摒弃“一家独霸,有我无他”、“国强必霸,两强必争”的霸权思维与猜忌心理,真诚理性地对待一切后来者与竞争者,不失风度地营造包容开放、双利共赢的环境氛围,摒除“意气之争”,抓住合作机遇,则大国合作与机遇之路,必然越走越宽,利益福祉自然可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
在中美共同利益推动下,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现实可能性。

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中,中国应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运用到处理与发展其他大国关系中去,并通过与其他大国构建新型关系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

——赵晓春
“和为贵”、“保合太和”的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思维和方式。

实现国与国的和合,人与人的和睦,人与社会的和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才会实现共同繁荣,中华民族才会实现伟大复兴。

——张立文
可持续安全不仅重视国家安全,而且重视公民安全。

可持续安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强调安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国内稳定与国际和平的统一性、国家主权与公民人权的统一性,是建立在世界多样性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安全模式。

——刘江永
西方中心观念、意识形态化的冷战观念、传统的“霸权转移”观念,都是反时代潮流和反进步的,势将走向没落。

美欧日终将认识到,21世纪不再是一国能独霸世界的世纪。

中国既无能力、亦无欲望通过武力统治世界。

——潘维
对于儒家王道理想的回望,是要通过对于王道与霸道的争议的回顾,使道德和正义重新成为判定社会秩序优劣的基准。

重提儒家的王道理想,发掘儒家思想的普遍性面向,是建设新的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干春松
对于儒家王道理想的回望,是要通过对于王道与霸道的争议的回顾,使道德和正义重新成为判定社会秩序优劣的基准。

重提儒家的王道理想,发掘儒家思想的普遍性面向,是建设新的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干春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