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是北宋诗人王安国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词作,“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勾画出一片暮春的景色,使人顿生春情,这是景中寓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

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

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翻译流落黄州他乡的歌女,你问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细雨微风,你仍挽起麻衣裤,将如霜白的两脚插在水里。

临皋亭里,我俩悄悄夜语,仿佛喜悦地看到了当年京城宫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轻飘如飞的莲花舞步。

贬居他乡的文人,今天算是启程返回京城。

注释纻衣:麻衣。

江亭:长江畔上临皋亭。

京华:京城开封。

迁客:指流浪的文人,常与骚人连在一起。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遵照圣旨离黄赴汝,仍任团练副使。

该词是临行之前苏轼写给妻子王朝云的,表达了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赏析上片,写王朝云与苏轼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以发问的句式,突出王朝云这位“江南游女”的憧憬,问苏轼“何年归得去”朝廷?文后并未立即回答,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笔。

接着第三、四句,采用特写细节的笔法,通过“两足如霜”这些细节,以小见大地突出“江南游女”王朝云饱尝风雨,与苏轼患难与共的坚强性格。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王朝云与苏轼美好的夜话。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

先推出“夜语”的背景“江亭”。

这是极为美丽的长江线上的景观。

再推出梦幻般的昔日风流镜头:“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

“新样舞”令他们眼花缭乱,“莲步轻飞”,令他们神魂颠倒。

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了他们当年的荣耀,一个“见”字,准确地重现出昔日的风光。

正因如此,“迁客今朝始是归”就暗含了苏轼的人生命运将被改变,令人感到万幸。

“迁客今朝始是归”恰好与词的开头“何年归得去”问语相呼应,王朝云的欲归去的美好心愿得以满足。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苏轼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

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赏析: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

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

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

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

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

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

意境悠然,引人神往。

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

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

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

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

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

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

减字木兰花古诗的意思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古诗的意思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古诗的意思及翻译赏析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译文] 红旗高举,在小洲柳林上空翻飞。

如春雷般的鼓声震荡,龙舟从烟波浩渺的远方破浪而来,你赶我追。

[出自] 《减字木兰花》黄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红旗:发令的指挥旗。

深深:茂密的柳杨树林深处。

渚:小水洲。

鼓击春雷:击鼓声如春雷一般响彻天地。

烟波:船桨划起的水波。

金碧楼西:指领奖台。

译文:高高地举起红旗,杨柳浓荫下箭一般飞出一艘龙舟。

鼓声敲打得像春雷一样震响,龙舟冲破烟波飞到终点掉转回头。

欢呼声震天动地响彻四方,士气高昂力挫群雄赢得万众欢呼。

高楼两边装点金碧辉煌的地方,壮士们已把第一名的锦标领走。

赏析: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

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

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

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

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门记载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

”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有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渡的热烈气氛。

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了历代的诗词作者。

黄裳很喜欢写自然景色,赛龙舟的场面也吸引了他,他的这首《竞渡》,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

上片写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竞赛开始了。

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从柳阴深处的小洲边飞驶而出。

“飞出”二字用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竞发的实况,赛船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耀眼夺目,首先映入眼帘。

由于沙洲上浓密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而出。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减字木兰花宋张先垂螺近额 [24] ,走上红茵初趁拍 [25] 。

只恐轻飞 [26] ,拟倩游丝惹住伊 [27] 。

文鸳绣履[28] ,去似杨花尘不起 [29] 。

舞彻伊州 [30] ,头上宫花颤未休 [31] 。

注释:[24]垂螺近额:低垂的螺髻靠近前额。

螺,结发为额妆,形如螺壳。

今谓之“铜钱头”。

[25]“红茵”句:茵,茵褥,犹地毯。

初趁拍,开始趁乐曲的节拍挑起舞来。

[26]“只恐”句:只怕她轻轻地飞走。

[27]“拟倩”句:准备请游丝把她拿住。

此用《飞燕外传》故事。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于太液池广榭上歌舞归风送远之曲。

大风至,飞燕迎风扬袂,言欲仙去。

成帝急令吹笙者冯无方持飞燕履。

风霁后,飞燕怅然曼啸,泣数行下。

谓深受皇帝厚恩,不得化飞仙而去。

倩,请。

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

惹,《方言》:“拿,扬州会稽之语也,或为惹。

”伊,她,指跳舞女人。

[28]文鸳绣履:将毛羽锦丽的鸳鸯鸟绣在鞋子上。

[29]“去似”句:喻舞女身轻似杨花。

[30]舞彻:谓跟着乐曲从头至尾舞一遍。

伊州,乐曲名。

[31]宫花:头上插戴的宫样花朵。

译文: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

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评析:《减字木兰花》二句一换韵,词意亦二句为一转。

此词描摹舞姿之曼妙,词采流丽宛转。

“垂螺”二句,先声夺人。

“只恐”二句,极写舞伎身姿之轻盈,摄人心魄,用典使事浑如不觉。

“文鸳”二句,动极而静,纤尘既不起,则观者之忘情可知矣。

然静中实又有动,头上宫花尚自颤动不休,实指曲阑舞终,而余韵袅袅不尽。

苏轼《减字木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减字⽊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苏轼《减字⽊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 《减字⽊兰花·送别》作者为宋朝诗⼈苏轼。

其古诗全⽂如下: 天台旧路。

应恨刘郎来⼜去。

别酒频倾。

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

怀恋仙乡重得到。

只恐因循。

不见如今劝酒⼈。

【前⾔】 《减字⽊兰花·送别》是北宋⽂学家苏轼所创作的⼀⾸婉约词。

上⽚主要写词⼈再次离开杭州时的不舍⼼情,下⽚则表达了⾃⼰想重新获得杭州这仙境般⽣活的愿望。

全词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词⼈复杂的⼼情,⽽且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彩,耐⼈寻味。

【注释】 ⑴减字⽊兰花:唐教坊曲,后⽤为词牌名,⼜名减兰。

⑵天台(tāi):⼭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当⽃⽜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主峰华顶海拔1133⽶。

道教曾以天台为南岳衡⼭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

旧路:汉刘晨、阮肇两凡⼈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路回到⼈间,再⼊仙境,⽐喻东坡曾在36岁时⾛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仕途,⾃称⾛“旧路”。

⑶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天台⼭采药,为仙⼥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孙已七世。

后刘重访天台⼭,旧踪渺然。

后世称去⽽复来的⼈为“前度刘郎”。

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种留恋⼼情。

⑷别酒句:送⾏的酒不停地往杯⾥倾倒。

⑸阳关第四声:《苏轼⽂集》卷六七《记阳关第四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已,通⼀⾸⾔之,⼜是四声。

皆⾮是。

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复节奏。

余在密州,……每句皆再唱,⽽第⼀句不叠。

王维《送元⼆使安西》诗:渭城朝⾬渑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故⼈。

此曲因以名为《渭城曲》或《阳关曲》。

演唱时末时反复三遍,称为阳关四声。

此曲成为历代送⾏饯别的传统⾳乐。

⑹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仙境,这⾥借喻官场。

⑺只恐⼆句:独怕朝廷因循拖时间,如刘、阮回来后已是两百年了,见不到他⼊⼭之前所认识的⼈了。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意思_全诗赏析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意思_全诗赏析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出自宋代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注释1、初:刚刚。

2、解:能、知道。

3、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4、酥:酥油。

5、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6、休辞:不要推托。

7、颠倒:纷乱。

8、红英:落花。

【赏析】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3年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2023年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2023年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解释赏析《减字木兰花·春月》是苏东坡格外著名的一首词,词的意境宛若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以下是我打算的一些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解释,仅供参考。

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减字木兰花·春月》译文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

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衰老人及时行乐的佳境。

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告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减字木兰花·春月》解释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

阴历十五日子夜。

第1页/共3页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3、摇荡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

香醪,美酒佳酿。

4、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犹如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

8、秋光:秋月。

9、离人:离开故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自己。

减字木兰花春月赏析: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

词的.意境宛若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

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

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

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

春月使人多情思,也是爱情多发地。

然情思有喜有愁,正如爱情有乐也有痛,俗话说痛并开心着,春季的痛也是开心的。

秋月自古就被文人们定格为惆怅,好似人的告别或想念都在秋季似的。

虽好似勘破了人事,却透露出深深的惆怅。

然春月也好,秋月也罢,其本身并无可喜可愁之态,盖因人的心境不同罢了。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译文及古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译文及古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译文及古词鉴赏《减字木兰花·花》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减字木兰花·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宋代:苏轼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减字木兰花·花》译文及注释译文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

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

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

该词牌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

玉房:花的子房的美称。

金蕊:金色的蕊。

白居易《牡丹芳》诗:黄金蕊绽红玉房。

玉人:容貌美丽的少妇。

《诗经》:有女如玉。

纤手:女子柔细的手。

《减字木兰花·花》赏析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

词的一开头就来赞美花:开头两句写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从正面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花妖艳迷人的姿色,“黄金蕊绽红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称号,可见花的婀娜多姿。

牡丹结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细的手里。

“金”花与“玉”人相映成趣,柔花与纤手,“宜”字贯串,构成了睡女侧睡拈花图,美丽极了。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特写美女的朦胧美。

“淡月”本是“朦胧”的,它好像柔纱,罩在美女的肌体上,更是玲珑剔透的。

加仁轻轻的微风,拂弄着美女的衣袖,多么柔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译文赏析
导读:本文苏轼诗词《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代: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译文】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注释】
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赏析】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之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
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