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与影片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本杰明巴顿奇事》 读后感

《本杰明巴顿奇事》 读后感

今天看了《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在看这本原著之前,我本身是已经看过由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共同主演的同名电影版。

但是等到我看完原著才发现,电影原来只是借用了原著的背景外壳。

原著和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表达立意是完全不同,这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因为小时候是先看过《简爱》、《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再去看相关的电影时,发现除了少部分地方存在一些情节上的出入,并没有存在很多的不同。

所以发现这部电影和原著差别大到甚至可以说是主角性格完全相反的程度,我真是有点惊到了。

同时也感慨于电影版的导演的天马行空,我完全没有想到导演编剧甚至是完完全全地演绎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先说《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我是大一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

那时候的我正处于一个不知所措的迷茫期。

新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惴惴不安,以及突如其来的学习上,交际上的各种改变都冲击着我的神经,让我经常在黑夜里整宿整宿睡不着,白天却像个丧尸一样无所事事,沉浸在日常琐事中,闲了只是看视频打发时间,根本没为未来考虑,浪费时间,浪费人生。

于是在这么一个机缘巧合中,朋友向我推荐了《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他说他因为这部电影去当了兵,人就应该在正确的年龄把正确又想做的事去完成了,否则人一生都会留下遗憾。

那时候看完这部接近三小时的电影,我收获颇多。

电影以一个如此新颖的题材来带领人们走向对生命认知和发现的旅程。

人们或许会放弃,失落,但人的生存状态总有起落,在出世的心态中坚守简单的执念,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此外,影片中的一系列死亡,无不让我感到动容和思考,活在当下,趁有限的时光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电影的受众众多,很多人都看过,并且留下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影评。

因而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回到《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本身,我才发现,在原著中,本杰明·巴顿是没有被抛弃的,他和他的父母亲一直生活。

【最新】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优秀word范文 (8页)

【最新】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一)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of Benjamin Button)改编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但本片与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视界部相差甚远。

原著中,刚出生的本杰明有着70岁老人的心志和容貌,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逆生长。

本杰明被周遭的人视为不祥的怪物遭到厌恶和鄙视18岁考上耶鲁大学却因50岁的容貌被拒之门外;参加社交场合被错认作是父亲的兄弟,与看上去至少比自己小30岁的女孩结婚,并看着妻子慢慢变老,被儿子逼迫在外人面前称其为“叔叔”,与孙子一起在幼儿园里玩耍,最后在保姆的怀抱里停止了呼吸。

菲茨杰拉德被称作“爵士乐时代”的桂冠涛人,是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兼备了涛人的敏锐和戏剧家的想象力,擅长用个性化的文字讽刺着美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的种种社会现实。

此篇小说其实就是以荒诞的手法折射了人性的自私与人情的冷漠。

而由大卫·芬奇执导的这部同名影片,则完全舍弃了原著中的讽刺意味,他不仅重新编排了这个荒诞的故事,而且跳脱了以往作品的悲观基调和阴郁风格,从对人性阴暗面的残酷揭露转向了对人性美好善良的温情演绎。

对于观众来说,这再也不是一场充满悬疑与惊悚的智力游戏,大卫·芬奇赋予了本杰明·巴顿精彩而又完整的一生,而观众也在他独特的讲述中惊奇并感动着。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时间这个复杂问题的探索,从西方古典哲学的容器式时间,到康德的时间是纯粹的直观,经由柏格森的时间“绵延”论,再到海德格尔的时问与存在的浑然一体。

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时间就从未脱离过人的生活世界或者直接把时间视作历史本身、生活本身。

影评 - 本杰明·巴顿奇事

影评 - 本杰明·巴顿奇事

影评 - 本杰明·巴顿奇事《本杰明·巴顿奇事》: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之旅作为一部由大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无疑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以一个特殊而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通过本杰明·巴顿这个角色,观众被带入了一个非凡的世界,他以反向的时间顺序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新奇感,也让人对时间的流逝有了全新的思考。

我们常常忽略时间的流逝,而本杰明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时间无法逆转,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其次,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跨越了年龄和常人的认知,他们之间的感情纯粹而真实。

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碍,他们依然坚守着彼此,用爱情战胜了一切。

这种坚持和深爱让观众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感到心痛,也让我们思考了爱情的真正意义。

电影中的人生意义也是令人深思的一部分。

本杰明在不断回顾自己的生活时,发现了许多人生的真相。

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看到了人们的追求和失去。

这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我们是否真正活在当下,是否珍惜眼前的一切。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都很精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之旅。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引人思考的人生意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更是一部让人思考人生的作品。

无论是对时间、爱情还是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部电影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多重主题分析[权威资料]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多重主题分析[权威资料]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多重主题分析摘要:据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中获得了撰写《返老还童》的灵感,那句话是这样说的:遗憾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的阶段。

菲茨杰拉德只是把这句话在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个试验。

将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幻想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多重主题进行细致的解读,从而揭露美国20世纪20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颓废。

如同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一样,情感、荣誉和梦想等表面上美好的事物最后也将走向相反的一面。

假象背后揭示的正是人们被掩盖的精神危机和巨大灾难。

关键词:多重主题;情感;荣誉;梦想;精神危机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著名小说家,兼具诗人和梦想家的独特气质,为美国的爵士时代吟唱了一曲华丽的挽歌。

提起菲茨杰拉德,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鼎鼎有名的大作《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这是他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另外他撰写了多达一百六十部的短篇小说,涉及各种题材,例如本文即将分析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夜色温柔》等等。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大多数都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本杰明・巴顿奇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是他的小说狂想曲的一部分。

这篇小说的创意足够新奇,至少发表时能足够吸引大众猎奇的眼球。

但创意的足够新奇和股市内容的平淡无奇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如何合理地处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读者在惊骇之余还不忘记思考和接纳这种奇异事件就需要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讲述故事的能力了。

一、作品故事梗概《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1922)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早期作品,故事贯穿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一生。

从出生时的耄耋老朽,到婴儿般无知无觉的脑部死亡,本杰明的一生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影评

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影评

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影评《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感触和共鸣。

这部电影由大卫·芬奇执导,根据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

它以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奇幻而感人的故事。

首先,电影的主题之一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转变。

本杰明·巴顿的生活经历了一个与常人相反的过程,他在出生时就拥有了老年人的外貌和体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外貌和体能逐渐变得年轻。

这种反转的时间线让我深思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利用好自己所拥有的时间。

其次,电影中的爱情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杰明与黛茜之间的爱情是一种超越时间和外貌的纯粹情感。

尽管他们的相处时间有限,但他们的爱情却是如此强烈和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爱情和人际关系,它们并不仅仅是外貌和年龄的堆积,而是建立在真实的情感和共鸣之上。

此外,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魅力。

电影采用了精细的化妆和特效技术,将布拉德·皮特变老和变年轻的过程展现得惟妙惟肖,让观众仿佛亲眼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它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和浪漫的世界。

总的来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它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同时也教会了我珍惜时间和真实的情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我相信,它将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本杰明·巴顿奇事 影评

本杰明·巴顿奇事 影评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片,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感动和共鸣。

首先,电影的剧情设计非常独特。

故事围绕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主人公本杰明展开,他在出生时就拥有了老年人的外貌和身体。

这个设定让人感到震惊和好奇,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思考。

通过本杰明的成长历程,观众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反思自己对时间的态度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出色。

布拉德·皮特在饰演本杰明这个角色时展现了出色的演技。

他不仅在外貌上完美地诠释了本杰明的特殊身份,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传达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

凯特·布兰切特也在片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她与本杰明之间的爱情线索让观众感到温馨和感动。

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非常出色。

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腻的细节和艺术感。

尤其是在再现不同时期的场景时,电影通过精心的布景和服装设计,将观众带入了不同的时代氛围中。

这些细节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情感。

最后,电影所传达的主题也是令人深思的。

通过本杰明的成长故事,电影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它提醒观众要珍惜每一刻,不要因为外在的限制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电影还通过对爱情和家庭的描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精美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以及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感动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佳作。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精选)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精选)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精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谁明白呢?!——浅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咱们最后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一样罢了。

”这是一个关于性命的故事。

可它像一部史诗,表现的不仅仅仅仅是一个本杰明巴顿,而是很多人的性命历程,只是巴顿的比他们特殊一点点、完整一点点点罢了。

而它又不仅仅仅仅在讲述人的生命,同时也可瞥见一个城市的兴衰和一个时代的荣辱……影片是从凯克先生为新奥尔良火车站制造的那口大钟开始的。

那段画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种沧桑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历史。

一口倒走的钟,他想让历史倒走,但战争已经发生,倒走只会多制造出一个战争,于是,之后二战的出现果然就有了种历史倒退的痕迹。

然后听说凯克先生独自泛小舟于海面,这是一种漂泊的意象。

被他“制造”出来的本杰明也追随这意象,在之后的人生中在船上当起了水手。

这令他体验了他性命中丰富的一段经历,也包括二战。

倒钟毕竟不是白造的,他很幸运得存活了下来,不像凯克先生的儿子。

(上段是我的胡乱联想,此刻言归正传。

)关于性命逝者如斯夫——《本杰明巴顿的奇特人生》本杰明是倒着长的,我也倒着说。

从片尾说起。

片子最后一个镜头逆生别于不朽,思索多于评价--《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揭示对于这篇“影评”的题目,我有理由自责--前后在说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虽然都与《本杰明巴顿奇事》有关。

生来年老,而越来越年轻,这是一个较好莱坞以往影片十分新颖的情节外套(虽然影片的脚本并不“新”了)《本杰明·巴顿奇事》配乐管见公映于08年圣诞节的本片是去年颁奖季的一大热门,大卫芬奇导演,由《阿甘正传》的金牌编剧操刀,将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搬上银幕。

创作这个短篇时,菲茨杰拉德在酒精毒品的腐蚀下,渐沦为替以前被他讽刺的时代镀金的一部分,剥落美国梦金箔的才情基本都留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的大亨》中。

不堪丧妻之痛,一度被迫远赴好莱坞编剧的他,写作的目地当时仅限为一个瘾君子谋求温饱。

这样背景下写出的书,即便仍不乏可取之处,但差强人意的评价似乎并但是分。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视分析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视分析

逆行的生命——论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摘要: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作为获得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本杰明不同寻常的一生,表现了美丽与欲望的转瞬即逝,深刻地揭示了生与死的永恒命题。

本文将从该作品的剧本与导演、叙事手法与拍摄手法、声音与色彩、特效与剪辑以及主题的表现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关键字:《本杰明·巴顿奇事》;生与死;爱情;剧本;导演;叙事;拍摄;声音;色彩;特效;剪辑;主题Abstract: Movie "The curious of Benjamin Button" as a excellent work which won the 2009 Oscar best film, by talking an unusual life of Benjamin's, showed the fleeting beauty and desire, profoundly reveals the eternal life and death proposition. This article decribed the script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work, narration and shooting style, sound and color, special effecacy and editing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performance of its in-depth analysis.Key word: 《The curious of Benjamin Button》; live and die ; love ; script ; direct ; narration ; shooting style ; sound ; color ; special effecacy ; editing ; theme如果人生能够逆行,生命会是什么模样? 人们渴望的“返老还童”,是否真的像想象一样美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从暮年到婴孩的长长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与影片对比分析目前,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很多小说都应该被改编成为电影。

2008年,《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小说被导演大卫・芬奇改编,在还没有上映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一、对爱的谱写爱是人们永恒追求的主题,在追求的同时,也给予了爱很多赞美。

在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爱”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片子的始终,黛西和本杰明之间的爱情也是这部影片的重要线索。

年少时,两个人在养老院里相识,在成年之后,两人互相吸引,在年老时,两人互相依靠。

两人的爱情虽然平凡,但也浓烈,其实每看一场爱情的影片,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什么是爱情?爱情不应是只是同甘,更是应该在一起共苦。

在影片中,既有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也包括着伟大的爱国之情。

本杰明的母亲在临死之时,并未害怕自己即将死去,而是牵挂着本杰明,希望丈夫可以好好照顾他,他可以快乐成长。

本杰明自生下来,由于体质虚弱以及外表怪异,遭到家人的遗弃。

奎尼本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在看到本杰明之后,不顾自己先生的反对,充满怜悯地收留下本杰明,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照顾着本杰明。

虽然本杰明的亲生父亲遗弃了他,但是他还是关心着本杰明,很多时候都给本杰明很大的帮助,在他死后,把自己的遗产全部留给了本杰明。

也许正是由于血浓于水,最终本杰明原谅了父亲,在父亲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本杰明一直陪在父亲的身边。

迈克船长,既好女色,也好喝酒,每天都在混日子。

但是在战争爆发那一时刻,他义务反顾地参与到革命队伍中,最终不幸在战争中牺牲。

但是与影片不同,在小说中,本杰明拥有着离奇的身世,与漂亮美丽的希尔迪加小姐恋爱后,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世人都不看好他们之间这段爱恋。

但是本杰明和希尔迪加并未受到他人的影响,毅然地决定着要在一起。

但是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外表上,在时间的流逝下,本杰明越来越年轻,而希尔迪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苍老,这时候本杰明开始追求其他年轻貌美的女性,希尔迪加无法接受如此花心的本杰明,决定离开他,在希尔迪加离开本杰明之后,两个人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编写本杰明的爱情时,也按照自身的感情经历进行编写的,作者通过作品提醒人们爱情与金钱是充满着矛盾的。

二、生命的意义彰显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束,始终充满着与死亡相关的影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在死亡时所体现出的不舍;本杰明母亲的死去;老年黛西的死亡;本杰明父亲的死亡等等。

但是在观看影片中,并未渲染出对于面临死亡所体现出的担忧,而是以更加温情的方式告诉观众,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注定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们所爱的人。

迈克船长在战争中牺牲;本杰明父亲在本杰明的陪伴下,没有任何遗憾的离开人世;养老院的老人更是以自然以及平和的方式离世。

在整部影片中,本杰明的自身经历作为整部影片的主要线索,在他临死之前,也为女儿留下关于生命的感悟。

“做一件事情并未有时间期限,如果你想做,那么随时都可以开始去做,即使保持原状或者停留原地都是可以的,做事情本来就不应该被束缚,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而羁绊自己的脚步。

我们可能会做好一件事情,也有可能破坏一件事情,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过上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所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我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最终自己的一生是无憾的。

如果生活并非你想象的那样,我希望你有勇气面对,有勇气继续体验生活所带给的你的种种。

”在影片中,很多小人物生活可能既平凡,也卑微,但是他们的一生却非常精彩。

在本杰明刚刚出生时,医生就说他可能活不了几天,但他却意外地活了很多年,这与他的坚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一直逆向行走,也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精彩,却一直在经历着死亡,但是他也从未因为自己的特殊而放弃过自己,反而却一直在努力改变自身的生活。

在影片之中,很多人们都开始体会在本杰明将要死亡时,留给女儿的箴言,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是独特的,也是特殊的,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早一点,或者时间晚一点,只是需要我们更好的体会,并勇敢去追求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梦想,能够在自己死亡的时,自己这一生是丰富精彩的,是没有任何遗憾的,人生也就圆满了,这时我们所面对的死亡,成为了一件很渺小的事情。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重视描写生命的传奇色彩,对于本杰明自身的逆向生这一现象,既给他带来了幸福,也给他带来了不幸,这其中所产生的痛苦和烦恼都只是轻描淡写。

[1]在揭示出奇特生命状态中,人们对于生命的体验和理解,在小说中,作者在他的思想下,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短暂。

其实,无论是电影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还是小说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都是非常成功的,都在讲述着本杰明的故事。

所谓的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所叙述的时间,也是在一定情感中和观念中所产生出来的。

在故事中,表明着“怎样讲”,讲什么的问题。

在叙事过程中,不但要关心说什么,还要关心怎么说。

在影片之中,采用两条主线共同讲述整个故事,采用对比结构以及交织方式进行讲述。

2003年在飓风来临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有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便是黛西,她的女儿守护在她的身边,并且拿着一个古老的日记本,在念给她听,这是一条线索;这个日记本主人正是本杰明,叙述本杰明的人生经历,这是整部影片的另外一个线索,所采用的叙事方式是第三人称方式,同时也巧妙的使用其他人称的转换。

可以说,一条线索以现实生活情况为主线,在时间的推移下,叙述出黛西和女儿的故事;另外一条线索通过同步回忆本杰明的日记,在回忆种种事情中,想到与本杰明的年少时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叙述从1918年到2003年的故事,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多的事物矛盾。

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两条线索既有交汇的时候,也会分开的时候,一会是现实情况,一会是回忆过去情况,不但给影片增强了很大的时间感,也让观看者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可以说,小说的推进速度是非常快的,且情节密度也是很大的。

作者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的推进顺序将主人公短暂但并不平凡的一生完整地叙述出来。

所谓的双重视角所指的是小说中的叙述者以及在作品两种不同形式的叙事视角。

其中人物叙事视角也深度展示出人物内心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全面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所想,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下,在全知视角中表达着作者的心声。

同时,作者还采用人物叙事视角互相转化的结构形式,在读者观看小说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入了解小说的意义。

[2]小说中本杰明随着自己的父亲在参加舞会时,认识了希尔迪加,并与她一见钟情,两人开始了一段水深火热的爱恋。

他的父亲曾经问他,认为什么东西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关注的?本杰明说是Love,他的父亲却听成为Lug。

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父亲,以及成熟的本杰明。

在时间的推移下,本杰明所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在希尔迪加慢慢老去时,而本杰明却越来越年轻时,他便对希尔迪加失去了兴趣,便开始寻找新的年轻女孩。

其实,在年轻时,都会认为爱情至上,在一旦成熟起来之后,便认为爱情并未有那么重要,也失去了对爱情的兴趣。

<!--endprint--> <!--startprint--> 三、故事情节以及语言展现我们将菲茨杰拉德的年龄共分为两个阶段,同样是人生发展的主要两个阶段,采用很奇妙的故事情节,在将这两个情节错置到同个层面之上,这两个情节在这个平面上产生了交点,其实也就将现实中的矛盾和人们内心所追求的东西真正展现出来,这一点也引发出读者深入的思考。

与文字不同,观看者更加注重电影的情节内容是否丰富,以具体的和直接的视听元素,进一步表达出自身的观点。

其实电影语言也是电影展开传达思想和进行叙事的主要手段,在影片中的对话或者独白这也是电影语言中比较突出的地方,在这部电影中,语言突出的地方在于影片中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贯穿于整个影片的始终,也成为了感情发展和叙事结构的主要线索。

[3]在影片之中,采用独白和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形象地描绘出本杰明的一生,这样使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按照观看者的思维进行,防止出现情节苍白的情况,不但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同时,在这部影片中,影片的音乐和画面色彩都有着很强烈的特征,在回忆中,很多镜头都是呈现出淡黄色调,给人以一种老照片的效果,这种颜色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在本杰明父亲去世和母亲去世时候,影片中呈现出的画面再加上很欢快的曲调,并未让人感觉到死亡应该是悲伤的,反而却感觉是一种解脱。

在年老的黛西抱着婴儿时的本杰明去世时,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一位母亲正在哄着新生婴儿睡觉,这样的画面也冲淡了死亡应有悲伤气氛,这样的画面也在告诉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和面对生命,使自身的生命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另外,在影片中,很多柔和的音乐,都间接的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坦然。

其实,这样的画面也是告诉人们,死亡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事情,在我们还没有面临死亡之前,都应该积极过好每一天,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而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小说中,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作者简洁易懂的语言,也在告诉人们生活本应该就是简简单单的。

在对比电影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和小说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我们可以知道,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叙事切入点是不同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可能所体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重点表达的部分也不一样,尤其是电影,需要为人们创造出一场视觉盛宴,因此,在改编小说中,首先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结语总而言之,每一部小说在被改编成电影时,都可以当作对小说内容的重新创作。

其实,小说与电影所体现的魅力是不同的,其两者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应该在原有的层次上不断创新,根据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其各自的魅力。

参考文献:[1]孙烨,陈可培.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之比较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长春大学学报,2009(5):67-69.[2]钟勇.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与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4):51-53.[3]J・希利斯・米勒,陈永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5):69-70.[4]屈育德.传奇性与民间传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