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远洋航海

合集下载

我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哪些

我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哪些

我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哪些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
1、(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好望角->南大西洋->西非海岸->北大西洋->(欧洲)。

2、北大西洋航线:西欧(鹿特丹、汉堡、伦敦、哥本哈根、圣彼得堡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等)->北大西洋->北美洲东岸(纽约、魁北克等)、南岸(新奥尔良港,途经佛罗里达海峡)。

3、亚欧航线(苏伊士运河航线):东亚(横滨、上海、香港等港口,途经台湾、巴士海峡等)、东南亚(新加坡、马尼拉等)->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亚科伦坡、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等)->曼德海峡(亚丁)->红海->苏伊士运河(亚历山大)->地中海(突尼斯、热那亚)->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多佛尔)海峡->西欧各国。

4、好望角航线:西亚(阿巴丹等,途经霍尔木兹海峡)、东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东非(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开普敦)->大西洋->西非(达咯尔)->西欧,载重量在25万吨以上的巨轮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需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组织与影响,跟半个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的航海探险活动不同。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联系;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则是为西欧商品经济开拓市场,以及扩张殖民地获得海外财富。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与交流,这与西方国家在亚、非、美洲的疯狂屠杀和经济掠夺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动机不同郑和下西洋与后来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海探险活动相比,其动机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招徕纳贡国郑和下西洋是朝廷按照儒家朝贡礼仪,以「厚往薄来」的原则招徕各国输诚纳贡,与之建立友好联系,丝毫没有海外殖民和掠夺财富的目的。

西方的掠夺殖民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活动是在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其动机是到东方大陆去寻找黄金、开拓市场,以及侵占新领土。

船队规模比较郑和船队无论在船只数目、船员人数和船只大小等,都远比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船队庞大。

详见下表: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达·伽马船队麦哲伦船队船只数目200余艘3艘4艘5艘船员数目27,000余人88人160人360人最大船只排水量1,000吨以上100吨120吨130吨郑和与哥伦布所乘主船的比较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航船的尺度比较组织管理水平的比较十五、十六世纪欧洲船队的组织管理水平,远不如郑和船队。

郑和的船队不但物资补给充足,而且还有医生随队,管理组织十分完善。

哥伦布在航行期间,竟有60多名船员病死;麦哲伦航行时,因缺乏蔬菜和食物,归航时生还的仅18人,可见他们在医疗及补给上,都有很大的问题。

成果的差异中国的睦邻外交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彼此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却未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西方的殖民活动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海活动,改变了整个世界。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贸易规模的国家之一,海运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与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也由此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并对其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是中国海运业最为重要的航线之一。

这条航线为中国的出口产品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中国的进口货物提供了便利。

主要经由上海、宁波、厦门等中国港口,通过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等水道,最终抵达地中海的里斯本、马赛、提格利港等欧洲港口。

这条航线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且在全球经济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其次,中国到东南亚的海运航线也非常重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因此这条航线呈现出非常频繁和密集的特点。

中国的港口如深圳、广州、海口等与东南亚国家的港口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之间,形成了一条繁忙的海上贸易走廊。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的商品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到达东南亚市场,同时中国也能够从东南亚进口资源和原材料。

此外,中国到北美的海运航线也十分重要。

北美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北美市场非常受欢迎。

因此,中国与北美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海运航线也非常繁忙。

主要港口包括上海、宁波、青岛等中国港口,与洛杉矶、长滩、西雅图等北美港口之间形成了密集的航线网络。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的商品能够迅速抵达北美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中国到拉丁美洲的海运航线也具有重要性。

拉丁美洲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

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海运航线也在逐渐扩大和完善。

中国的港口如上海、宁波、深圳等与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的港口之间,形成了连接两个地区的重要航线。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能够从拉丁美洲进口能源和农产品,同时也能够将中国的商品出口到拉丁美洲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涉及到欧洲、东南亚、北美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这些航线连接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航海时代是欧洲的专利,是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的专业领域。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曾经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大航海时代,尽管规模和影响力不及欧洲,但也绝对不能被忽视。

大约在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派遣了一支庞大的船队,由郑和率领,出航到印度洋、东非、中东等地,完成了七次大规模航海。

这些船队通常由数百艘帆船组成,人数众多,装载着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等。

在远洋航行中,船队还搭载了大量的水手、士兵、官员等人员,组成了庞大的船队。

郑和的船队从中国东海口出发,经过琉球、菲律宾、爪哇、占城等地的海域,在扬子江河口的大海关集结,继而航行到暹罗、占城、湄洲湾、钟南山、孟加拉、斯里兰卡、瓜达卢佩、阿拉伯、非洲等地。

在这些地方,中国船队进行了交易、赠礼、讲解宣传和外交使命。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具有其特有的背景和影响。

首先,它是反对海盗的措施。

当时,中国南海海盗肆虐,对中原地区的海上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郑和率领的船队派往南洋,就是为了剿灭海盗,维护南海安宁。

其次,它是中国对外贸易宣传的一种方式。

中国历来注重对外贸易,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海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航海活动,中国向海外辐射自己的文化、技术和商品,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威力和魅力,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再次,它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途径。

郑和的船队中,除了产品和人员,还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中国在海上活动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了交流。

中国的技术、制度、习俗等因素也被海外吸收和借鉴。

然而,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并不像欧洲大航海时代那样具有强烈的野心和征服欲。

中国的航海活动更注重的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传播,而不是对于新大陆的占领和殖民。

在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的经济、技术、文化已经非常发达,而欧洲则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因此,中国在海上活动中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圆润的态度。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在中外大航海史上,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另一位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郑和28 年7 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贸易和往来,创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更向亚非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表达了中国睦邻友好、不会恃强凌弱的优良传统。

哥伦布的航海主要是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马可·波罗讲述了他在神秘东方大陆中国的见闻,因此他的游记不仅使欧洲人对东方大陆充满了向往,还让欧洲人对“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实践和证明,开始了地理大航海。

哥伦布历经4 次航行发现了美洲,他的航海成就在科学史、航海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血腥残暴的殖民主义侵略,印第安文化从此销声匿迹,西方的殖民统治从此变本加厉。

郑和与哥伦布两位航海家的大航海,在很多方面类似,但仔细分析却有所不同。

他们都是为君主效力,都经历过多次的远洋航海,都创造了很多奇迹,他们为世界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航海的背景、目的、结果,以及他们航海成就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这些异同直接反映了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1 郑和与哥伦布大航海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 年,比哥伦布和他的船队远洋早了87 年。

从船队的规模、随船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所携带的物品来看,郑和航海时期的造船业、航运业和商业较之欧洲是非常发达的。

郑和的7 次下西洋为中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友好贸易往来。

哥伦布的4 次远航虽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发现了北美新大陆,他为西班牙帝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为西班牙完成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始积累。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哥伦布与其他冒险家有所不同,他除了探险之外,更明白殖民的重要性,他的目的是要让那些新大陆上生存的人种臣服在西班牙人脚下,残酷地剥夺他们的财富和劳动力。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友好贸易关系经历了很多年,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和欧洲发展贸易往来。

随着先进的船舶、技术和设施的发展,这种贸易会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今天,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运航线图已经完善,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包括多条航线,主要有沿南海、东海、北海等海域进入欧洲的航线,以及从中国海岸向欧洲的港口的航线。

对于南海航线,从中国到欧洲的主要港口一般分别是近洋港口(上海、宁波)、中国东部港口(厦门、宁德)和南部港口(珠海、香港),其中上海是中贸港,宁波和厦门是欧洲东部港口;而东海航线上,中国较大的港口主要有青岛、烟台和天津,其中天津是欧洲西部港口,青岛和烟台则是欧洲中部港口;在北海航线上,常用港口主要有深圳、香港和珠海,其中深圳和珠海是欧洲中部港口,而香港是欧洲南部港口。

此外,跨太平洋的航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中国西部和欧洲之间海上贸易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中国西部到欧洲的主要港口一般有重庆、上海、宁波、深圳、广州和珠海,其中上海和宁波是欧洲东部港口,重庆是欧洲中部港口,深圳和广州则是欧洲西部港口,而珠海则是欧洲南部港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穿越海洋的船只也越来越多,中国大大提升了欧洲市场的货物供应能力。

海运航线图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由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涉及到多条航线,所以必须以科学、系统的方式确定海运航线,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航线作为运输货物的路线。

此外,海运公司还要与船舶制造厂家、船舶修理厂、海事机构、港口管理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确保船只的安全运行。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运航线图充分体现了当前贸易联系的发展变化。

未来,这种贸易联系不断加强,这种海运航线图将变得越来越完善,更有利于中欧经济合作的发展。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公元15—16世纪是人类社会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这段扑朔迷离的发现史中,东西方社会都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

在这些变革后,东西方采取了不一样的针对策略。

对东西方的航海来说,在这之后,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统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建立起了又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然后到了1405年的永乐皇帝时代,在拥有强大实力的基础下,郑和率领其庞大船队在永乐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为数其次的远洋航行。

这大大的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泱泱大国形象。

而与此同时,在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大陆,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开始启蒙,渐渐的摆脱封建的侵蚀和压迫,思想上开始渐渐的以人自身为中心,强调人权天赋。

在15世纪的中国,还是处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自然经济一直支撑着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统治阶级,因此小农经济成为了这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存在形式。

统治者也把重心放在农民身上,因此有“以民为本”的说法。

这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比较封闭,与外界不需要有任何的来往。

因此在明中期以后,新的经济模式产生,动摇了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统治阶层的地位,因此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杜绝一切的外来交往,就连海外航海也取消了。

在郑和远航之后便再无后人了。

在此时的欧洲,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对黄金的欲望无限膨胀,黄金热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主题。

当时的时代主题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都被鼓励着去发现和认识世界。

并且当时,远洋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达迦马,麦哲伦,哥伦布等一批勇敢的探索者。

他们的大发现不仅促进了当时的世界联系,也使原来零碎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整体。

并且,他们的举动也促使了欧洲各个国家踊跃拓展海外市场,为建立世界市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儒家思想一直是其正统的主流思想。

尤其是在经历了南宋朱熹的理论扩充后,它完全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用来禁锢人们思想,巩固其封建统治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题:
中国也有远洋活动,为什么没有取得西方人那样的成就?原因何在?中国远洋活动的历史及成就中国的远洋活动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早在秦始皇时就派徐巿率众东渡瀛岛,求取仙药,可知中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有大规模出海远航的记录。

汉晋以降,中国对外的海上交流并不显著,中原区域的人多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盛则北击,衰则南迁,并未将目光投向大海。

但东汉光武帝曾赐倭国金印一尊,足证那时华倭交流,另有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丹阳太守沈荣及“甲士万人”,从浃口入海经甬东(舟山)、闽海至夷洲。

时至唐宋,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已成规模,并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通道。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更是远扬了国威,发展了朝贡贸易,使中国远洋活动达到鼎盛。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远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中国远洋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海上丝绸之路,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型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

长期以来海上商路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因此,不能说中国的远洋活动没有成就。

这里跟西方人进行比较,说没有取得西方人那样的成就,主要是指中国远洋活动跟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作比较,没有后者对世界的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

古代远洋航行的动力是海风和海流,我相信船帆用得再巧妙,也不能逆风疾行于洋面之上。

这首先应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自然条件。

中国远洋的自然条件及西方15世纪远洋的自然条件中国东临太平洋,洋面广阔,为全世界最大,且被两条岛弧链包围着。

西北太平洋的大渔场多分布于近岸海域,且江南河网密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吃鱼的需求,因此,客观上没有使中国人养成远洋捕鱼的习惯。

要知道,古代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止步于生物资源(鱼类、藻类)和产盐。

而且更巧的是,西南巴蜀地区的盐湖是重要的产盐区,分担了海盐的市场。

故此浩渺的大海对中国的古人像是块“鸡肋”,即使这么说不妥,但至少不像婴儿离不开奶那样亲密相关。

在南方,沿岸常年存在一股自北向南的沿岸寒流(闽浙沿岸流),而海上航行大多不会远离海岸,所以方向上大体是顺流向南的。

沿岸流北齐长江口,南到台湾海峡南部,远洋的船队顺流南下就一头扎进南中国海的天然“大口袋”,更加失去东进太平洋的机会。

中国人不存在从海上航行到美洲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在冰期走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远航的方向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的客观性确定。

此外,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面是全球有名的台风高发区,对远洋活动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冬季的西北季风也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动力。

此时由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季风,经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几乎变为正北风,加速了船队的南行,经马六甲海峡,随着复杂的北印度洋洋流而行,继而扑向印度半岛、阿拉伯、和东北非,那里正是郑和船队曾多次到达的地方。

而在西方,伊比利亚半岛多山脉高原,且与欧洲大陆中部有比利
牛斯山脉相隔。

陆上交通的不便使他们对海上商路的探索热情高涨。

该地区全年风向较为恒定,北风偏东或偏西,离港的船只也应向南航行。

而就在不远处西北非的近海(摩洛哥西撒哈拉)的西侧分布着大小适宜的马德拉群岛和加纳利群岛。

说它们大小适宜是因为它们大到足以提供淡水和食物以资船队航行,小到岛上并无强大的土著居民,便于征服、占领。

此二群岛至今分别仍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两国早期远洋探索的前沿阵地和补给站。

综上所述,经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自然条件的不同,给西方带来了开辟新航路、取得地理大发现的契机。

而中国在自然原因上就不具备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自然原因外,还有许多注入政治思想经济技术上的原因。

这些前人之述备矣!我在此且简单地把它们一一列举,略加以比较说明:
1.思想:中国古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中国人在思想
上缺乏开辟海外疆土的激情。

自古文献中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记载,这就给中国人的地理范围有所限制。

且中国人从心理上对海洋就有畏惧情结,妈祖这位女神的供奉就可体现对海的敬畏。

中国人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自身优越感极强,从不认为从海外能寻求什么资源,缺乏探险精神。

而西方有很多探险精神的文化元素,如我们都听闻过的亨利四世、笛福作品里的鲁宾逊等。

2.经济:中国自古是以农业也即种植业为主的。

政策从来都是重农
抑私商,自给自足的世隶耕作经济封闭性强。

人地矛盾的缓和方
法多样,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人们通过围湖造田、开垦荒地的方式获得耕地。

从想不到向海外寻求土地、寻找资源。

而西方人有重商传统,陆上交通的受阻只是加速他们开辟新航线的催化剂,就算奥斯曼土耳其不破坏,他们总有一天会选择海洋,商人会考虑到运费和运量。

那关乎他们的成本。

3.政治:中国古代官方长期并不反感海上对外交往,尤以宋元时期
规模空前。

但在明朝就因东南沿海倭寇问题而实行海禁,在清朝则更为闭关锁国政策,这就彻底浇灭了民间有可能远洋从商的星星之火。

当政的官员们大都是科举产生的知识分子,本该有远识的他们,却整日忙于案牍刑狱的劳心,功名利禄的追逐,高级点的有精妙绝伦的学问研究,也有经纶济世的,就是没有人关心大海另一侧的事物。

而西方王室热衷于支持航海家进行远洋商路开拓,并成为他们强有力的后盾。

4.科技:虽然中西方都很早就在地理学上有所建树,但“天圆地方”
长期阻碍中国地理观念的革新。

而西方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地圆学说逐渐逐渐萌芽、成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为航海大发现提供了智力支持。

并且该观念在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实践中得到验证。

中国与西方都早已在造船技术上成熟起来。

航海技术也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率先在航海上使用了罗盘针,但罗盘针一经传往西方,就普及开来,并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

5.宗教: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国家,宗教思想对
大多数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而西方的宗教热情强烈,尤以西班牙、
葡萄牙两国最为狂热,他们有着坚定的宏扬基督教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6.文明:从近年来盛行的文明史观看来,中国属大河文明,文明起
源于大河,依托大河,对海洋依赖小,而西方文明起源于蓝色的海洋文明,他们对海洋情有独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是,对于东西方古代的远洋航行,中国和西方扮演的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不必非得排个高低。

这是所处自然环境决定的。

自然环境孕育下的文明和其他方方面面也可以解释,但终其根本仍是拜自然所赐。

(聂佳旭)1183134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