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框 垂直的生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有()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A. ②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3.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 水稻B. 椰枣C. 小麦D. 玉米和马铃薯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_ 倍加厚爱( )A. 旅游设施B. 冰川快车C. 生态环境D. 河流湖泊5.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A. 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B. 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C.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D. 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6.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A. 科迪勒拉山系B. 南美洲的桥梁C. 大地的骨架D. 南美洲的脊梁7.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入微②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③交通条件便利④瑞士人素养高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8.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D. ①④②③9.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A. 法国B. 德国C. 意大利D. 瑞士10.读图,安第斯山脉南段图及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练习题

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练习题一、基础训练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贯穿_______大陆,全长_______,素有“_________”之称。
2.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_______,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______。
因此,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3.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南美洲的开拓者。
他们利用安第斯山区条件,创建了历史悠久的_______________文明时代。
其中的部族______________,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维中心的印加帝国。
4.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5.在山区的高海拔处的干寒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生。
二、拓展提升1.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A.羊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2.“它是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安第斯山区海拔3500至5750米高的半干旱草原上特有的动物,拥有类似骆驼般的习性,耐饥渴,忍劳累。
在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它行走自如,而且能连续行走五天而不疲倦,而且休整一天又可继续上路。
”文中描述的是以下哪种动物?()A.骆驼B.牦牛C.羊驼D.骆马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的东部②在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等③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很多限制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4.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③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安第斯山脉位于哪个大洲()A.北美洲B.南美洲C.欧洲D.亚洲6.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图案()A.骆马B.羊驼C.牦牛D.骆驼7.安第斯山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2与山为邻同步练习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①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0.6℃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8.安第斯山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
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②积雪③灌木和林地④高山草甸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山下主要发展种植业,如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等B.山上发展畜牧业,如细毛羊、羔皮羊等C.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D.安第斯山区主要的国家有秘鲁、智利等10.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图案( )A.骆马B.羊驼C.牦牛D.骆驼二、非选择题1.读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有()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A. ②③B. ①④C. ②C.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D. 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6.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 )A. 科迪勒拉山系B. 南美洲的桥梁 C. 大地的骨架 D. 南美洲的脊梁7.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入微②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③交通条件便利④瑞士人素养高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8.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D. ①④②③9.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A. 法国B. 德国C. 意大利D. 瑞士10.读图,安第斯山脉南段图及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A. 地中海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2)造成A、B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因素B. 地形因素C. 海陆分布D. 太阳辐射二、问答题11.瑞士除了旅游业外,还有哪些知名产业?它们与瑞士的自然条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三、材料分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秘鲁安第斯山脉山区马铃薯的收获季节,五彩缤纷: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紫罗兰色以及带黄色斑点的粉色等等。奇 形怪状:有圆形的、有长形的,还有扭曲在一起的,还有像拐 杖一样钩状的,也有像陀螺那样的螺旋形的。当地农夫给这些 马铃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比如:弄媳妇哭、老骨头、黑 美人、白鹿鼻、红影子等。
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暖温区,分 布着灌木和林地。
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 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秘 鲁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海拔较低的山谷、 山坡,印第安人开 辟梯田,种植玉米 、马铃薯、小麦和 大麦等农作物。
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哪吗?
• 交通条件:
• 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旅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 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 ;还有直升飞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求助。
除旅游业外,你知道瑞士还有那些 知名产业?
• 除旅游业外,瑞士的手表制造、金融保险 业也非常发达,这与瑞士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缺乏等有着较大关系。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 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 现垂直变化。
垂直的生计
观察: 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
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终年积雪
寒温带:草原
暖温带:灌木 和林地
热带雨林
看图3-17
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 积的热带雨林。
阿尔卑斯山区高山峡谷景观的形成得益于河 流和山川的作用。
读图P67,找找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 国家。
• 自西往东依次是法国、意大利、瑞士、列 支敦士登、奥地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作业课时练习题

第一课家住平原1.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大都由________冲积而成,地势________或起伏较小。
2.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________半岛上,当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________。
3.下列地区中,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的是()A.青藏高原B.美国中部大平原C.湄公河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4.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居民生产和生活特点的是()A.种植水稻,机械化程度很高B.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C.主要靠人工劳动种植小麦和玉米D.人们居住比较分散5.湄公河平原位于下列哪一个半岛和地理分区()A.马来半岛、东南亚B.中南半岛、东南亚C.印度半岛、南亚D.亚平宁半岛、南欧6.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稠密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7.下列各项内容中,与美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符合的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农业生产主要是大型机械化作业B.居住区密集,农业生产以人工为主C.农忙时节互相帮助、互相合作D.农忙时节片片稻田中都有人们劳作的身影8.美国大平原农场农业的特点有()①以家庭农场为主②机械化作业③生产效率高④人均产量低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产品竞争力强,其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有()①耕地广阔,土壤肥沃②农业科技发达③气候条件优越④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10.世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有“世界粮仓”美誉的是()A.中国东北平原B.湄南河平原C.美国中部大平原D.西欧平原11.下列关于美国大平原的描述,正确的有()①鸡犬相闻,房屋大片②地广人稀③是美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地④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和灌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2.水稻生产过程中最忙碌的季节有()①播种②插秧③除草、除虫等田间管理④收割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13.将下列平原与其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一框垂直的生计[见学生用书P46]
1.安第斯山脉概况
(1)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大陆西侧,从__北__到__南__纵贯__南美洲__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__南美洲脊梁__”之称。
(2)__秘鲁__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3)安第斯山脉属美洲__科迪勒拉山系__,是科迪勒拉山系的__主干__部分。
2.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地形:地形__复杂__,海拔__高__,地势起伏__很大__。
(2)气候:气候类型__复杂多样__,从山麓到山顶气候__差异显著__。
山脉北段地处低纬,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降水较多。
由山下到山上,气候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气候极为寒冷。
南段地处中纬,体现温凉湿润的特征。
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
(3)自然景观
①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由于__气候__的垂直差异,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海拔自然景观
1 500米以下热带雨林
1 500—3 000米灌木和林地
3 000—
4 500米草原
4 500米以上终年积雪
②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的原因:一般而言,海拔__越高__,气温__越低__;海拔每升高__1__000__米,气温下降约__6__℃;随着海拔的变化,降水多少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3.安第斯山区的农业活动
(1)印第安人早期的农业文明
__印第安人__是南美洲的土著居民。
安第斯山脉__中段__地带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15世纪农业已相当发达,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在沿河谷两旁的山坡修建梯田和灌溉系统,栽培__玉米__、__马铃薯__、__豆类__和__西红柿__等农作物,并驯养__骆马__和__羊驼__。
(2)安第斯山区生产、生活景观: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景观。
地段农业活动
海拔较低的山谷平地种植水稻、甘蔗等
海拔较低的山坡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__玉米__和__马铃薯__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山区高海拔处
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地,
居民以放牧驯养的__羊驼__和__骆马__为生。
羊驼和骆马
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__衣食来源__
(3)印第安人的发展成就
①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一、选择题
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被称为(D)
A.科迪勒拉山系B.南美洲桥梁
C.大地的骨架D.南美洲脊梁
2.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
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D)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读“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某大洲地形剖面图
3.甲水域是(D)
A.大西洋B.印度洋
C.北冰洋D.太平洋
4.下列描述与该大洲实际相符的是(C)
A.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该大洲
B.佛教主要分布在该大洲
C.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D.陆地面积最小的洲
读安第斯山脉南段图及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5—6题。
5.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A)
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由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图中A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因此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12、1、2月是夏季,6、7、8月是冬季;因此可知,该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A项正确。
6.造成A、B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B)
A.纬度因素B.地形因素
C.海陆分布D.太阳辐射
【解析】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降水有迎风坡和背风坡之分。
南美洲安
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西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东部背风坡降水稀少。
B项符合题意。
读“秘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7—8题。
秘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7.关于秘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南多北少B.西多东少
C.东北多西南少D.西北多东南少
【解析】由图中图例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判断法可知,降水量东北多西南少。
8.被印加人称为“粮食之母”的藜(lí)麦原产于秘鲁等国海拔3 000—4 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高原或山地。
其原产地最有可能在(B)
A.甲地B.乙地C.丙地 D.丁地
【解析】由题干中“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可判断出,乙地位于这个区间内。
二、非选择题
9.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安第斯山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1)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积雪
(2)安第斯山山顶为什么终年白雪皑皑?
【答案】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会下降,安第斯山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所以终年白雪皑皑。
(3)居住在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其中蕴涵着哪些道理?
【答案】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带,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
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